蜀北往事!
蜀北喜歡趕廟會。
每年廟會有三次,一般都是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蜀北也常常把廟會喚做“觀音會”!
像所有的神話故事一樣,“觀音”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了普渡眾生,追求幸福,尋求財富的代名詞。
當然,“觀音會”並不隻是祭拜觀音。
通常那些寺廟裡會有許多神像。
“觀音會”就像是眾位神仙過生日一樣。到了那幾日,寺廟之中便會張燈結彩,熱鬨非凡。
沒有孩子,那些蜀北的人們通常也會到寺廟中去拜拜送子觀音。
沒有錢財,他們也會拜拜財神老爺。
除了他們,還有藥神,土地等等許多神像都會被人們祭拜。
遠古時代,人們沒有辦法征服自然,也沒有辦法麵對天災人禍。那時候,人們心中便有無數的希望,無數的期盼。
戰爭除了扼殺人類的生命,還會將人的心靈擊碎,讓人們迷失了自己。
就像我們的佛教一樣。
從東漢時期傳入到我國之後,經曆了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之痛。
那時候除了像五柳先生這樣避世樂於田園生活的人不多,更多的平民百姓渴望有人能夠救他們於苦惱之中。
從古印度傳來的漢入佛教就這樣在我國興起來了,它和我們本土的儒家、道家不同。
老子的《道德經》,沒有幾個平民百姓會懂,其中的那玄妙世界觀,也是沒有幾個老百姓會懂,儒家儒家學派倡導的那些理念太過遙遠。
他們隻想有一份念想,急於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所以那份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向往,讓他們心生歡喜,忍不住頂頭膜拜。
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中原之地馬革裹屍,血流滿地。
到了隋唐時期,社會繁榮昌盛,卻也由盛轉衰!
五代十國大分裂,宋末元初的金戈鐵馬,明清時期的混亂不堪。
這些都讓人們在一代代的傳承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由此也興起了一些風俗,那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念想,也是他們生活過的印記。
記得小氣候,我還不明白什麼叫做廟會,也不知道廟會有什麼意義,卻也知道那是一個熱鬨的場地。
我家爺爺不信鬼神與諸神,從來也沒見到家裡許願燒紙什麼的習俗,就算有,也是奶奶趁著爺爺不在的時候,偷偷摸摸燒幾張的。
我們家在高山,叢山峻嶺,路途漫漫,遙遠而曲折。
廟宇之地離我們不近,其實也不算遠,隔著一道大溝大河,一道大山,遙遙相對,步行約1個半小時的路途。
每年一到觀音會前幾天,我便能見到村民忙年忙後,準備香蠟紙燭、準備洗澡沐浴,食素菜素飯。
在我們蜀北,廟會忌血腥,婦女來了經血是萬萬碰不得廟宇的,會衝撞了諸神和菩薩,自身也會不吉利。
三歲以下的小孩也是進不得廟宇的,因為神像並不是每個都是慈眉善眼,眉清目秀,有的甚至還會很猙獰!
剛剛經曆生產和流產的婦女也是不能去的,據說不吉利。
一到了觀音會的早上,人群攢動,都不約而同地往那廟宇而去。
蜀北愛熱鬨,特彆喜歡放鞭炮。
所以廟宇之前除了燒高香,更多的還是放鞭炮。據說,鞭炮越響,心靈越是真誠,許下的願望也更容易實現。
當然,許願的時候,是不能說出來的。要默無聲息地在心中一遍遍默念,心越誠,願望越靈!越是容易實現。
如果來年,願望實現了,一定要去還原的。許願的時候許下了什麼東西,一定要記得給菩薩供奉這些東西。
在蜀北,以前人們常常供奉的東西有粉條、麵條、大米、菜籽油、蘋果、酵麵饅頭等,當然也有直接許了金錢的。
蜀北多高山,許多供奉的菩薩都是在山上的,久遠一點的都是各朝各代的佛崖,在蜀北最出名的便是蜀北城裡的千佛崖,曾經有一萬多座,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雕刻,經曆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千年時光。但是現在千佛崖並沒有那麼多了,大部分毀於上世紀的一場開山造路行動。
民不聊生的時代,我們沒有辦法論功論過,幸運的是,終究還是給蜀北留下了寶貴的財產,雖然不多,但終究是比什麼也沒留下要好的多。
到爸爸那邊的奶奶家的途中,我也見過了許多殘破的神像,據說是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
那是完全的青石雕刻,雕像精美絕倫,也不知道出自於哪朝哪代。
年少的我經常一個人路過那裡,每次一見到荒草之中長滿苔蘚的神像,我都會無比感慨,這麼漂亮的東西怎麼就毀了呢?那座石廟也是石頭建成的,殘破的牆,荒草戚戚,殘破卻依然美麗的神像,怎麼看怎麼都覺得可惜。
現在的蜀北都已經沒有石雕的神像了。大多都是竹胎做底,扶上泥,再塗抹顏色,穿上鮮豔的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