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劍指益州_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0章 劍指益州(1 / 1)

劉備入主襄陽,擁立劉琦為荊州牧,自領荊州刺史,看似名位已定,然荊州內外,暗流遠未平息。北有劉衍、曹操秣馬厲兵,虎視眈眈;東有孫權對江夏舊地乃至整個荊州心存覬覦;內部,蔡瑁、張允雖除,但其殘餘勢力及部分原本親近曹操的士族如蒯越等)依舊心懷異誌,需要時間安撫、清理。而最讓劉備與諸葛亮憂心的,卻是那位名義上的荊州之主——劉琦。

劉琦病篤,天命難違

劉琦本就性格略顯懦弱,長期受蔡氏壓製,鬱鬱寡歡。其父劉表去世前後,又經曆與蔡瑁集團的激烈鬥爭,以及突然被推上州牧之位的巨大壓力,身心俱疲。入住州牧府後不久,竟一病不起。襄陽秋冬之交,濕冷難耐,劉琦偶感風寒,初時並未在意,奈何病來如山倒,加之底子虛空,病情迅速惡化,竟成沉屙。

劉備聞訊,親自延請名醫,日夜遣人問候,湯藥飲食,無不關切備至。諸葛亮亦多次前往探視,寬言安慰。然而,藥石罔效,建安十五年春,在位不足半年的荊州牧劉琦,終究沒能扛過這場大病,病逝於襄陽,年僅三十餘歲。

劉琦之死,在荊州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卻也徹底掃清了劉備名正言順掌控荊州的最大障礙。劉備表現出極大的悲痛,以叔父之禮厚葬劉琦,極儘哀榮,此舉贏得了不少荊州舊臣的好感,認為其仁德念舊。

權柄歸一,臥龍布政

劉琦既逝,荊州不可一日無主。在諸葛亮以及張頜、文醜舊部的擁戴下,荊州文武百官共同上表,推舉劉備繼任荊州牧。劉備幾番推辭後,“不得已”而接受,正式成為荊州之主。

至此,劉備徹底掌控了南郡、襄陽、江夏、長沙、零陵、桂陽等荊州核心地域南陽郡大部仍在曹操手中),真正擁有了立足之地。

諸葛亮被劉備拜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劉備仍保留左將軍銜),總攬軍政,權力僅次於劉備。他展現出卓越的治理才能:

·內政:推行法治,整頓吏治,選拔賢能如重用馬良、馬謖兄弟,蔣琬等人),抑製豪強,安撫流民,興修水利,鼓勵農桑。荊州在其治理下,迅速從劉表晚年的頹勢中恢複過來,府庫漸盈,民心歸附。

·軍事:以張合、文醜為軍中骨乾,整訓水陸兵馬。文醜勇烈,負責陸戰衝陣;張合多謀,負責營壘布防與機動作戰。同時大力擴建水軍,以原江夏水軍為基礎,打造樓船,訓練水卒,控扼長江。

·外交:派伊籍、馬良等能言善辯之士,出使江東,重申盟好,穩住孫權,避免兩線作戰。同時,密切關注北方曹操與劉衍的動向,以及西川劉璋的局勢。

西望益州,隆中對策

這一日,劉備與諸葛亮於襄陽城樓議事,西望群山,雲霧繚繞。

“先生,今荊州初定,然北有曹、劉兩大強敵,東有孫權需時時提防,備常感力不從心。隆中之策,下一步當如何?”劉備問道。

諸葛亮羽扇指向西方,目光深邃:“主公,荊州雖是用武之國,然北受曹操之迫,東有孫權之忌,難以儘情施展。欲成霸業,必取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他進一步分析:“我軍新得荊州,需時間穩固。可先遣細作入川,結交蜀中豪傑,探聽虛實,散布主公仁德之名。同時,厲兵秣馬,廣積糧秣。待時機成熟,或劉璋邀請,或其內部生變,便可提一支兵,以助其防禦張魯或平定內亂為名,西進入川,則益州可圖矣!”

劉備聞言,精神大振:“先生之言,令備豁然開朗!然則,以何名義入川?劉季玉劉璋)雖暗弱,終究同為漢室宗親,無故伐之,恐失天下人心。”

諸葛亮微微一笑:“主公勿憂。劉璋性疑,且與張魯有殺母之仇,勢同水火。亮料其不久必求外援。屆時,我便可應其邀,名正言順,提兵入川!”

星落襄江,誌在千裡

就在劉備集團緊鑼密鼓,為西進益州做準備之時,一個意外的消息從北方傳來——曹操以其勢大力強,逼迫朝廷,晉位魏公,加九錫,坐王駕,劍履上朝而不拜,其僭越之心,已昭然若揭。

此訊傳來,荊州震動。劉備與諸葛亮深知,曹操此舉,意在進一步鞏固權力,整合力量,為其最終南征掃清障礙。留給荊州的時間,不多了。

劉備站在襄陽城頭,望著腳下奔流不息的漢水,又望向西邊那雲霧深處的益州,目光堅定。劉琦的病逝,讓他徹底掌握了荊州;曹操的晉位,則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傳令下去,加緊備戰!遣簡雍、孫乾,多帶金帛,潛入益州,廣交豪傑,探聽消息!”劉備沉聲下令。

“諾!”諸葛亮躬身領命,他知道,奪取益州,實現隆中對的第二步,已經刻不容緩。荊州的舞台已然穩固,下一幕波瀾壯闊的大戲,將在那崇山峻嶺之外的西川大地拉開序幕。而劉備集團,將在這亂世之中,向著鼎足天下的目標,邁出最為關鍵的一步。

喜歡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請大家收藏:()三國爭霸之再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七零小知青和軍官大佬談上了 小炮灰被讀心後,劇情崩了 開局睡橋洞,我用騙術收割名利場 我不存在的詭世 丹宗陣神踏天路 快穿之我來自末世 穿越醫藥博士,在南島當軍嫂苟分 養子奪命?重生手撕白眼狼寵親崽 等一場溫柔落滿 不在城裡卷成績,她回村裡擺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