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他們都要小心翼翼地揭開蓋子檢查,換水,觀察豆子的變化。
第一天,豆子隻是吸飽了水,變得圓滾滾的。
第二天,幾乎所有的豆子都冒出了短短的白嫩根芽!
“發了!發了!”衛國第一個叫起來,興奮得像發現了新大陸。
第三天,根芽更長了些,豆瓣微微張開。
第四天,豆芽已經長到了一指長,密密麻麻、白白嫩嫩地擠在瓦盆裡,頂著沉重的石板,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
一股豆類特有的清新氣息彌漫開來。
成功了!
真的成功了!
兄妹四人看著那一盆旺盛生長的豆芽,喜悅之情難以言表!這不僅僅是食物,這是他們親手創造的生機!
【能量:0.8110】技術實踐成功、創造食物來源帶來的巨大成就感和安全感,讓能量微升。
第五天,林向陽覺得差不多了。
他小心翼翼地移開石板,揭開遮蓋。
滿滿一盆粗壯、白嫩、水靈靈的豆芽呈現在眼前!
產量遠超預期!
那一斤半黃豆,足足生出了六七斤鮮嫩的豆芽!
“太好了!太好了!”曉梅激動地計算著,“這些豆芽,夠我們吃好幾頓了!炒著吃,煮湯吃都行!”
當晚,林向陽親自動手,用一點點油和珍貴的鹽,清炒了一大盤豆芽。
清脆爽口,帶著豆類特有的鮮甜,對於吃了許久乾糧鹹菜的腸胃來說,無疑是極致的美味!
一家人圍著這盤自己生出的豆芽,吃得格外香甜,幸福感甚至超過了年三十的餃子。
“大哥,這豆芽真好吃!還能再生嗎?”
衛國塞得滿嘴都是,含糊不清地問。
“能!這一盆吃完,咱們立刻再生!”林向陽笑著肯定。
豆芽的成功,極大地緩解了林家的糧食危機,也帶來了新的希望。
但林向陽並沒有滿足於此。
他知道,這場春荒影響的絕不止他一家。
院裡不少鄰居家已經開始了“數米下鍋”的日子。
他想到了李主任提到的“瓜菜代”,想到了街道的困難。
如果...如果把這個技術推廣出去呢?
不需要多麼複雜的工具,一口破盆,幾塊舊布,一點豆種,就能在短時間內產出蔬菜,緩解糧荒!
這無疑是當前情況下最實用、最立竿見影的“技術抗災”!
既能幫助鄰裡,又能進一步鞏固他“技術革新模範”的地位,或許還能換來一些實際的感激或資源。
第二天,他主動找到了李愛華主任,彙報了自家“試驗成功”的水培豆芽技術。
李主任正為轄區內的糧食緊張問題焦頭爛額,聽到林向陽的彙報,簡直如同久旱逢甘霖!
“向陽!你說的是真的?幾天就能長出來?產量還那麼高?”李主任又驚又喜。
“千真萬確,主任。我家已經吃上了。關鍵是簡單,家家戶戶都能搞,不占地方,不用陽光。”林向陽肯定地回答。
“太好了!太好了!這可真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