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激動不已,“我立刻上報!立刻組織現場會!向陽,你來做技術指導,把這門救急的手藝教給大夥兒!”
街道的行動力極高。很快,就在大院裡頭召開了一場彆開生麵的“水培豆芽技術推廣現場會”。
幾乎全院的人都來了,圍得水泄不通。
人們看著林家那盆白生生的豆芽,聽著林向陽深入淺出地講解步驟要點,眼神裡充滿了驚奇和渴望。
“就這麼簡單?”
“真的幾天就能吃?”
“哎呀!我家也有破瓦盆!”
“豆子...豆子我去想想辦法...”
希望,如同豆芽般在人們心中萌發。
林向陽耐心地解答著問題,演示著操作。
曉梅和衛國在一旁幫忙,小臉上滿是自豪。
王翠花也擠在人群裡,看著那盆豆芽,眼神複雜,既眼紅,又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個救急的好辦法。
她嘟囔著:“瞎貓碰上死耗子...”但聲音很快被淹沒在鄰居們的詢問聲中。
李主任當場宣布,街道會儘力協調一批豆種,優先分配給困難家庭和烈屬,同時大力推廣林向陽的這項“先進經驗”。
林家再次成為了全院矚目的焦點,但這次,是帶著善意的、感激的注目。
【能量:0.8210】技術推廣、幫助他人、獲得集體認可帶來的強烈社會價值實現感,推動了能量的增長。
水培豆芽技術的成功,如同在林家乃至整個大雜院沉悶焦慮的湖麵上投下了一顆石子,漾開了一圈圈充滿希望的漣漪。
現場會之後,林家那間小屋的門檻幾乎被踏破了。
左鄰右舍,甚至前後胡同聞訊而來的居民,都揣著或多或少的疑慮和渴望,上門來“取經”。
“向陽,這豆子非得用溫水泡嗎?涼水成不?”
“林家小子,你看我家這醃菜壇子能行不?非得瓦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天得澆幾回水啊?我這白天要上班,怕顧不過來……”
“生出來的豆芽有點發紅,還有股子澀味,是咋回事?”
問題五花八門,細節千奇百怪。
林向陽展現出了極大的耐心,不厭其煩地講解、示範、答疑。
他知道,在這青黃不接的春荒時節,這點小小的綠色生機對每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這不僅僅是幾口菜,更是渡過難關的信心。
曉梅主動擔當起“助理講師”的角色,用她清晰的邏輯和曉梅式的精準語言,幫著大哥解釋流程,甚至還用燒黑的樹枝在小木板上畫了簡易的步驟圖。
衛國則負責展示“力氣活”,比如如何給豆芽盆壓上合適的重石,如何平穩地搬動。
曉雨則成了“形象大使”,捧著自家生的白胖豆芽,用最直觀的方式證明著技術的可行性。
林家兄妹總動員,幾乎成了街道的“豆芽技術推廣中心”。
李愛華主任雷厲風行,果然從街道本就緊張的儲備裡協調來一小批豆種,雖然數量有限,但優先分發給了院裡最困難的幾戶和烈軍屬。
同時,她也將林向陽的“水培豆芽法”作為一項重要的“群眾智慧”和“生產自救”的先進典型,迅速整理成材料上報到了區裡。
“瓜菜代”是上麵的號召,而林向陽提供的,正是一個具體、可行、見效快的“代”法!
這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喜歡年代:重生1950,養仨娃!請大家收藏:()年代:重生1950,養仨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