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演示,無疑是將“學習小組”活動正麵展示給區裡乾部的最佳方式。
成功了,不僅能徹底粉碎“小團體”的汙蔑,還能獲得意想不到的表彰;失敗了,則可能坐實“不務正業”、“瞎胡鬨”的指責。
林向陽沒有猶豫,他深知此刻絕不能退縮。
“可以!請領導稍等,我們準備一下材料。”
他立刻吩咐小組的孩子們分頭行動:
“衛國,去把咱們收集的那截粗竹筒和那個舊皮碗拿來!曉梅,找那根細長的鐵管和幾個舊閥門!小石頭,去打盆水!小軍,去找塊木板當底座……”
孩子們雖然緊張,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行動迅速,井井有條。
很快,一堆看似廢品的東西被彙集到槐樹下。
在區文教局王科長、吳乾事以及越來越多被吸引過來的鄰居圍觀下,林向陽開始了現場製作和講解。
他一邊熟練地用工具加工著竹筒、鐵管,安裝皮碗作為單向閥),組裝各個部件,一邊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王科長和圍觀的人們解釋著每一步的原理。
“……這裡利用的是水流慣性,當快速流動的水被突然堵住時,會產生很大的衝擊壓力,這個壓力就能把水壓到更高的地方……這個皮碗就是閥門,隻讓水往上走,不讓它倒流……”
他的動作沉穩,講解清晰,完全不像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倒像個經驗豐富的工匠兼教師。
曉梅在一旁協助遞工具,衛國負責需要力氣的固定工作,其他孩子也各司其職,配合默契。
整個“學習小組”展現出的組織性、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讓王科長不斷點頭,眼中異彩連連。
吳乾事的臉色則越來越難看,他本想抓個反麵典型,卻沒料到對方竟有如此準備。
模型很快組裝完成。
林向陽將進水口放入水盆,快速往複拉動與皮碗相連的拉杆,模擬水流的斷續。
幾次操作後,隻聽“噗”的一聲,一股水流果然從高出水盆一截的出水管口噴湧而出!
“出來了!水真的上去了!”
圍觀的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呼和讚歎。孩子們更是興奮地拍起手來。
“成功了!向陽哥真厲害!”小軍崇拜地喊道。
王科長走近幾步,仔細觀察著這個用廢舊材料製成的、卻巧妙利用了物理原理的裝置,臉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拍了拍林向陽的肩膀,轉頭對臉色鐵青的吳乾事,聲音洪亮地說道:
“吳乾事,你看!這哪裡是什麼‘小團體’?這分明是活學活用、理論聯係實際的好典型嘛!‘向陽學習小組’,這個名字起得好!在街道的支持下,由優秀學生牽頭,組織同學們互幫互助,不僅提高學習成績,還積極動手實踐,搞科技小製作,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精神,值得大力提倡和表彰!”
他的話,如同一聲響亮的定音錘,徹底為“學習小組”正了名,還將它拔高到了“科技實踐典型”的高度。
“王科長說得對,是我們工作不夠細致,了解情況不全麵。”
吳乾事隻得訕訕地附和,額角冒出了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