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
教室裡瞬間炸開了鍋。
市報的記者!
在這個信息渠道匱乏的年代,報紙是絕對的權威媒體。
能上市報,對於普通人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榮耀。
同學們羨慕、驚訝、激動的目光齊刷刷聚焦在林向陽身上。
林向陽的心臟也是猛地一跳。
王科長的再次到來在他預料之中,畢竟“學習小組”是他親口肯定的典型,做出成績他來跟進理所應當。
但市報記者的出現,還是讓他感到了意外和一絲壓力。
記者……意味著更廣泛的傳播,更細致的挖掘,以及……更嚴格的審視。
他深吸一口氣,在陳老師鼓勵的目光和全班同學的注視下,拿起桌上那個已經不再滾燙、但依舊溫熱的暖手鐵盒,平靜地站起身。
“好的,陳老師。”
校長室裡,暖氣開得不足,但氣氛卻頗為熱烈。
王科長滿麵紅光,正與一位戴著眼鏡、脖子上掛著相機的三十多歲男子熱絡地交談著。張校長陪坐一旁,臉上是掩飾不住的欣慰與自豪。
見林向陽進來,王科長立刻笑著招手:“來來來,向陽同學!快過來!這位是市報社的劉記者,專門來采訪你和你那個‘向陽學習小組’的先進事跡!”
劉記者推了推眼鏡,目光銳利而專業地上下打量著林向陽。
眼前的少年身形瘦削,麵容還帶著未脫的稚氣,但那雙眼睛卻異常沉靜,與他聽聞的“技術小能手”、“學習小組帶頭人”的形象似乎有些微妙的不同。
沒有預想中的局促不安,也沒有少年得誌的張揚,隻是一種不符合年齡的沉穩。
“林向陽同學,你好。”
劉記者伸出手,與林向陽握了握,觸手感覺到少年指腹上一些不同於普通學生的、略顯粗糙的薄繭。
“聽王科長和張校長說了你很多事,修鐘樓、組織學習小組、還有這個暖手鐵盒,很不簡單啊。”
“劉記者您好,王科長、張校長過獎了。”
林向陽微微躬身,語氣不卑不亢,“都是老師和街道領導教育、支持得好,同學們一起努力的結果。”
他巧妙地將功勞分散開,避免個人過於突出。
劉記者眼中閃過一絲讚賞,這少年,很會說話。
采訪正式開始。
劉記者的問題細致而深入,從“學習小組”成立的初衷、日常活動,問到“暖手鐵盒”的發明靈感、製作過程、實際效果。
林向陽早有準備,應答如流。
他重點強調了在街道“勤工儉學”精神鼓舞下,同學們“團結互助、自力更生”的過程,將技術細節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並不斷提及陳老師、李主任以及學習小組其他成員的貢獻,尤其是曉梅發現煤核渣特性、曉雨帶領縫製布套等細節。
“……其實就是看到同學們凍得厲害,心裡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