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以委婉的口吻告訴他,儘管大家聊得很開心投緣,但因為特殊的傳言,感覺不合適。
儘管之前這個男士,也相親過很多次,但這次被拒絕的感受,使他更加憤怒。
因為他對這次相親,有很高的期望值,為了追求目標,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目標和結果的落差,讓他一時無法接受。
另外,因為特殊的傳言,不合適的曖昧說法,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被審查和貶低。
這種遭受刺探和否定的羞愧感,以及付出努力,仍然受挫的失望情緒,加上自身性格的內向和敏感,很容易就讓自己的情緒,點燃爆發。
隔著書本,高珮都能感覺到文中這位男士,有很深的壓抑感。
就像彈簧壓久了就會反彈,蓄積已久的情緒,很容易被引爆。
按照書中,一般的心理學理解,憤怒來源於對挫折的反應。
雖然上思想品德課上,也有講到挫折,老師也會在課上,給同學們分析各種挫折來源,但高珮還是弄不懂,為何會產生這些挫折。
高珮耐著性子,碰著書,繼續往下看。
當目標和現狀的差異越大,我們挫折失望的感受越強。
可是有些時候,我們不容易輕易表現出憤怒,因為憤怒的結果是懲罰和傷害。
隱藏原始憤怒,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轉換憤怒對象,也就是常說的遷怒。
比如工作上,被老板批評了,下班會順便踢下,路邊的小石子和爛樹葉等。
另一種是出現陣發式的宣泄,比如突然胸悶無比、不吐不快,乃至借酒消愁、大醉一場。
如果有覺得自己容易發怒,傷害到身邊人的感情,或許是和隱藏原始憤怒情緒有關。
一個人想要處理憤怒,需要識彆自己的原始憤怒情緒,甚而識彆憤怒情緒背後的心理根源。
按照精神分析師orrin的觀點,憤怒是對羞恥的一種防禦方式。
羞恥是一種想讓自己藏起來的感覺,甚至希望自己從地球上消失。
因為,羞恥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挫敗、軟弱、沒有價值、沒有力量。
真的是這樣嗎?高珮看到這裡,想起了,有時候自己做的某件事情被父母取笑,甚至是拿到台麵上,和鄰居分享……那種仿佛整個人瞬間開始燃燒的感覺,真的叫“羞恥”嗎?
看到文中說到,“羞恥者覺得自己是怪物、被孤立、不被愛……”,高珮讚同地點點頭。
媽媽把自己的糗事告訴彆人,被彆人知道那一分鐘,真的感覺沒人包容自己,分分鐘想快快原地爆炸。
這書實在是寫的太好了!怎麼這麼有認同感呢!!
高珮捏起拳頭,憑空錘了兩下。
“他們被摧毀的自尊和價值感,試圖通過憤怒的方式奪回來,重新感覺到自我的強大和堅定。”
哦!難怪自己莫名其妙要發火!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他們不懂心理學!?
互相之間溝通方式有問題,難以互相理解?所以他們才總說,自己脾氣暴躁古怪!
某一刻,高珮感覺自己,好像悟透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有悟到。
高珮把自己代入文中,繼續感受心理學,上麵文中那位男士,也有一些羞恥的情緒存在。
這種羞恥情緒的背後,可能是某種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對自己內心某個方麵的厭惡,會扭曲對真實自我的正常感受,產生強烈的害怕、羞恥和憤怒。
如果也有人是這樣,在處理憤怒情緒之前,可能要先認清關於自我的一些負麵因素,學會處理好自我概念中矛盾消極的部分。
試著去化解這些負麵的自我評價,避免自我貶低或傷害的思維方式,才能有更充足的信心,去控製自己的情緒。
呼~長長的一段文字看完,高珮伸了一下懶腰。
這個心理學還真是深奧啊!
關於恰當的表達,可以從誠實地表達情緒開始。
學會私下擺脫,自己不希望的情緒,從探索強烈情緒的根源中,獲得啟示,同時克服自己對表達情緒的恐懼。
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高珮趕緊提起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摘抄。
首先要學會深入覺察自己的感覺,可以在一個安靜隱私的地方,練習大聲說出自己的感覺。
這個好,在家裡就可以完成,在自己的房間裡,用被子蒙住頭,大聲朝著枕頭吼幾嗓子,吼出來就好了,既不會太打擾彆人,又不會引起媽媽的警覺不適,至少不會讓彆人反感。
高珮瞬間就聯想到解決問題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