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衛青無措地張了張嘴,他其實真的不怎麼在意衛家光輝不複,畢竟萬裡功業一抔土,他一個打仗的很明白這個道理。
他隻是痛惜自己的親人逝去罷了。
但他沒能想到會聽到帝王的剖白,倒真的生出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衝動來。
衛青忽而一笑“青自然要一直看著聖上君臨四海的。”
在冷靜後,劉徹恢複了平日的理智。
他急忙讓人尋找劉據和他的妻兒,但最終隻剩下了一個繈褓中的嬰兒。
作為一位帝王,焉知他不是鬆了一口氣
但作為父親,他當然是心痛的。
漢書中寫道“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尤其是這次巫蠱案牽連士大夫人數之多,竟使得“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樂之聽”
我已經好幾個月一天隻吃一頓飯了,還聽什麼音樂呢
戾太子冤獄對他晚年心態影響之大可見一斑,武帝末年政治轉向在此已經初見端倪。
但是,心痛是心痛,繼承人的事不能輕忽。
劉據死後,皇三子劉旦上書父皇,自願進京擔任皇宮保衛,希望能夠被立為太子,漢武帝大怒,立刻殺了劉旦派來的使者,並削其三縣。
皇四子劉胥為人奢侈,喜好遊樂,行為舉止毫無法度,沒有被立儲。
皇五子劉髆是李夫人所生。征和三年,李夫人外戚李廣利和丞相劉屈氂謀劃立劉髆為太子,事發後李廣利投降匈奴,劉屈氂被腰斬。之後,在劉徹崩逝的前一年,劉髆去世。
數來數去,劉徹竟隻找到了那位寵愛的幼子劉弗陵可堪大任。
那時,劉弗陵才五六歲。
當然,這就是後來的故事了。
劉徹倒沒怎麼在意自己後來挑太子挑了誰,畢竟自己可不會有什麼巫蠱之案,自然也不會需要另挑太子。他隻是有些驚奇自己的兒子們。
三、四、五居然這麼多
好吧,其實相較於他活的年紀來說也不多,奈何劉徹現在幾乎三十了都還沒有一個兒子,拿這個比例去算自然算多。
有兒子就行,劉徹暗忖。
本來,一個能征善戰的帝王身後本就該有一個善於守成的繼任者。就比如,無論當年秦始皇是否對公子扶蘇的“仁善”怒其不爭,但不得不說,當時的秦朝的的確確需要一個以仁善治國的繼任君王。
漢武帝劉徹也有一個仁善的太子。
因為種種原因,這對父子從親密走向疏離,從父慈子孝走向隔閡漸生,終於兵戈相見。
秦始皇統一六國,而公子扶蘇卻被矯詔自殺;漢武帝功業無雙,而戾太子劉據被逼兵變;後世唐太宗文治武功揚威四海,太子李承乾卻突患足疾,日漸狂悖;明太祖起於微末而成大業,其太子朱標也是英年早逝,徒留白發人。
不得不說,曆史總是殘酷的,殘酷到千載之後人們猶為其掩卷歎息。
那就怪不得後世人感歎“銷魂亦有讀史人”了。
“後世還有那麼多朝代啊”劉徹感歎,“唐太宗、明太祖這些人能與朕與秦皇並稱,想來也並不是什麼無能之輩,但是居然在太子事上都不能順利,真像是天意啊。”
劉徹想,墨子有言,“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果然如此嗎
但是,朕偏偏要求一個完美。
有人認為,劉徹如此大肆牽連,是害怕衛氏外戚集團的反撲。
是的,當時雖然衛青霍去病已逝,那些曾經馳騁西域的將軍們都漸漸老去。但是,衛青的姐夫公孫賀為丞相,其子公孫敬聲為太仆,父子並居公卿位。丞相司直田仁、監北軍使者任安曾是衛青的舍人。而石慶、卜式、嚴青翟、趙周等名臣皆曾是劉據的老師,這些人的勢力雖然已經衰微,但越是這樣,就越是圖謀東山再起。
此外,名臣張湯之子張賀也是劉據的親吏。東城侯居股、開陵侯祿、亞穀侯盧賀等與劉據的關係也甚密切。當初,在劉據成人後,武帝特為他建立博望苑,任由他根據自己的喜好招攬賓客,這使得許多才俊來到劉據身邊,成為他的親信。
劉徹恐懼這份力量,才不顧一切地大肆牽連。
可是,這真的是對外戚勢力的正確做法嗎用這個外戚打擊另一個外戚,再扶持第三個外戚對付第二個,有權了就殺,殺完了又有下一個外戚飲鴆止渴不外如是。
“兩漢以外戚輔政,國家既受其禍,而外戚之受禍亦莫如兩漢者。”
漢朝是一個外戚橫行的朝代。若是如同劉徹和後來的漢宣帝劉詢一樣的明君,外戚尚不能為禍,或許有時還能有名臣出現,如同劉徹時代的衛青、霍去病和劉詢時代的霍光。
但是,一旦君主荏弱,或者幼主臨朝,外戚的勢力就會極大擴張,又在下一個外戚崛起時迅速衰落,給國家的朝政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風波,禍患極大。
終其兩漢,都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當然,這其中有著各方政治勢力的角逐,但顯然也有君主不重視的原因。
雄主覺得外戚能控製,自己能捧起來就能殺下去,他們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