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一個人看春節聯歡晚會,好比一個人吃火鍋,再好的菜,也會吃出淒涼來。那喜慶的歌舞與燙嘴的味道,明明是最暖的調子,卻吃出最冷的心。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產物,如果失去了社會關係,你不知道你活著的價值,快樂不存在,那痛苦也就無意義。
冬子自己做的菜,自己也不知道味道好不好吃。廚師的快樂並不在於為了自己的口味,而在於食客的讚揚。
把自己喝醉,不去數新年的倒記時,是穩妥的做法,冬子早早就睡覺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給父母的牌位敬了香,上了供,然後,就把這靈台上的東西,用一個包提下去,走了老遠,找了一個牆角,全部燒了。
當他回來時,本來想到街上去轉轉,但街上太熱鬨,人們花團錦簇的樣子、全家出去的狀態,讓冬子更不舒服。他自己一個人悄悄地回到宿舍,看著對聯,半天沒有開門。
那對聯的寓意和門上的福字,都是祝福家庭的,而冬子沒家,隻有暫居的這個房子。這種紅色的心理安慰,此時已經起不了作用。
但是,屋子再冷,又能往哪裡去呢?冬子進屋後,曾經想給爹爹打個電話。但是,轉念又想,人家全家人團聚正是高興的日子,自己作為多餘的人,何必打擾彆人呢?爹爹一家為自己做得太多了,如今還要讓人家操心,不僅不地道,而且也不公平。
幸虧自己在武昌火車站給他們寄過明信片,祝福也到了,他們也不操心了。當有一天,自己在外麵混出名堂,一定要回容城,回報他們。但現在,除了給人家拖累,又能有什麼貢獻呢?
當冬子開始收拾屋子的東西時,這個春節對於他來說,就已經過完了。過完也好,上班後,至少還有幾個人說話,還可以在工作與學習中充實自己,可以順利讓大部分時間不再空虛。
冬子打開電視,讓那聲音放得很響。這是一個無人拜年的新年,冬子也沒人可以拜,聽聽曲藝晚會的聲音,假裝一個正常觀眾,搞點笑聲。但是,沒一個相聲或者小品,能夠讓冬子發笑。
冬子躺在床上混時間,他正想著,如果有個電腦,或者李雯那個iad也好,打打遊戲,上上論壇,也算充實。此時,電話的短信聲音響起來。
是李雯的短信“冬哥,春節快樂!”這是大年初一,他接到的唯一的短信,當然小簡昨天就已經跟他聯係過。但是,李雯這個短信,可以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拜年了,這是冬子春節中唯一感受到人間煙火氣的人。
這個人與冬子一樣,都是失去至親的人,她可能也體會到,冬子在異鄉的孤獨。但是,她可能不知道,她是唯一向冬子拜年的人。冬子很感動地回了過去“祝你新年漂亮美麗快樂,越來越好!冬子。”
有了這個短信,冬子的心情好多了。安心地洗漱,早在晚上八點多,就睡了。
春節很短,因為初二就上班。他到了單位食堂時,發現隻有兩個服務員,菜品也不是很多。吃飯的人,不到平時的十分之一。這是春節,離公司全體人員到齊,還有十多天。
除了他們這種加班值班的,公司人員大概要分兩個部分,才能夠全部到齊。行政人員,大部分到初八就回來報到,但正式上班時間是初九,取長長久久的意思。據說,也與遠方人出門有關。
中國有人傳統說法,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初七這一天,大家是不遠行的。那按初八開始往佛山趕,省外的,也要初九才能夠全部趕到。
銷售以及生產部門的人,一般是過完元宵才回來,再就是比較遠的省份的人,也將年休假合並到春節來,過完正月十五,再回來。其實道理很簡單,銷售部門聯係生意,生意的對象,一般在元宵前不工作,你上班早了,也沒意思。而生產部門開工,也要等民工們全部到位後才進行,機器沒運轉,管理人員就沒事乾。
到了辦公室,組長還沒來,最早來的,居然是洪大美女。
冬子跟她作了個揖,像過去在容城父親教的那樣。“洪姐,恭喜發財!”
對方卻並沒像容城的規矩回禮,但笑著說到“難不成,我要給你包個紅包?”
兩人笑了起來,洪姐問到“你就沒帶什麼禮物?空手拜年嗎?”
冬子一下愣住了,對啊,過去拜年,總得有點伴手禮,空口說白話,是不是太敷衍了?他在發愣時,洪姐遞過來一包東西“這一包是小吃,算我送給你的。今天彆人要給你送東西,你就拿這一兩個,回給彆人,彆看不起喲。”
冬子接到這一包小吃,感動得不知說什麼。但洪姐微笑並保持距離的樣子,冬子又不好多說。洪姐為自己考慮得如此周到,讓他很是暖心,他決定為洪姐做點什麼。
“姐,我給你泡杯咖啡吧?”
“彆,小陳,你不曉得我的口味,你啥事都不要做。”對方那種狀態,禮貌中有一種拒絕,冬子隻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直到那幾個人過來上班,紛紛互相拜年,又是作揖又是送禮的樣子,冬子才明白過來。彆人送禮你如果沒有回禮,還真不像樣。這是辦公室的文化,冬子剛來,沒意識到這一點。要不是洪姐提前為他考慮了,真的要出洋相。
等組長來了,大家給組長拜年後,這就算春節已經過了。因為上班又進入沉默與安靜的狀態,與平時一樣。此時,冬子的桌麵上,堆滿了同事過來帶來的各種禮物,最奇特的,是那位程姐,她居然給每個人帶來一瓶汾酒,說是老家父親坐火車帶來的,家鄉的特產。
這東西不僅貴,還重。整個小組包括組長,她就送了五瓶來,按常識推斷,她父親從山西出發,至少帶了兩箱這酒。隻要稍微想一想,這兩箱酒的重量,以及她父親手動它們吃力的樣子,你就會聯想到朱自清的《父親》。
有父母的人,哪怕自己都有孩子了,她也是幸福的。冬子也算是喝過好酒的人,汾酒雖然是傳統名酒,但更為重要的是,那是一種親情。這種親情在春節期間會集中爆發,在異鄉。
中午吃飯時,組長把大家召在一塊,雖然是食堂,但他也拿出了自已帶來的香腸,找食堂的微波爐加熱了下,切成片,給大家吃。午餐一般不喝酒,但組長把程姐送的那瓶汾酒還是拿出來了,給大家一人倒了一杯,算是新年的團聚。
“本來,我這個組長,春節期間,應該請大家團個年,但是,你們都有自己的安排,占用大家業餘時間不道德。中午隻有這瓶酒,意思一下,不要喝多,這是小程送來的,上好的東西。這是汾酒傳統釀造的原酒,今天在市場上,見到它,不多了。”
程姐興奮地問到“組長,你認識它?”
“當然,我大學的一個同學,老家就是這個廠裡的人,我上大學時,喝過的最好的酒,就是它了。當年窮,要不是他家條件好,開學時帶過來,我們哪裡喝得起?你們年輕不懂,咱們那時候,喝個二鍋頭吃點花生米,都是最奢侈的事情了。”
然後,組長介紹了這個酒的製作工藝及口味特點,以及它的曆史沿革,簡直就是這個酒的專家。當然,他的知識來源是硬的,同學來自於酒廠,肯定是行家。
其實世界上稱得上行家的人不多,要成為行家,有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一個行家朋友,他帶著你認識世界的巧妙,你就有了知識獲得的捷徑了。
大家對組長帶來的香腸很有感覺,稍微有些辣,但又有點廣東人喜歡的甜味,冬子覺得,這是他吃到最過癮的香腸了。
“這是我夫人帶來的,她是重慶人,這香腸是她兄弟在重慶農村自家製作的,大家喜歡的話,明年我讓她兄弟多做些,大家吃個夠。我怕大家不喜歡,所以,這次就這一盤。”
冬子對烹飪有天然的興趣,問到“組長,四川人重慶人,愛吃麻辣,與我們湖北恩施人差不多。但是,這香腸,除了麻辣外,還有甜味,還有一種好像是陳皮的味道,這是個什麼講究呢?”
組長看了看他,笑到“小陳,你對飲食還很有研究嘛,居然吃出這麼多層次來。我對川菜的知識,都是跟夫人那裡了解的,那是個海洋,所以,我也說得不專業。但是,你所說的味道,是對的。為什麼要加甜味呢?這就是我夫人要求的創造,我舅哥按她要求做的。不僅僅是我愛吃甜,而是另有講究。”
大家一邊喝酒,精細地吃著香腸,聽組長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