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猜測原因的議論又多了起來。有人說懶,有人說技能,有人說投資,有人說製度,甚至有人還說,商業問題。
“你們隻是在說可能性,但在現實對比研究中,我們發現了最主要的因素。”
這才是精華。比如,我們說流水為什麼這麼急,有人說水的力量大,有人說泥沙翻滾,有人說大河堤約束,甚至有人說亂石眾多。其實,就是地心吸引力與高差的原因。總結一句話規律水往低處流。
在這個空檔,冬子沒辦法參加他們的議論,隻是在觀察陸處長的動作。當他喝了酒,吃了菜,還用餐巾擦了擦嘴以後,知道他又要講話了。
“大量研究表明,有三個原因,導致了貧困。第一個原因是,窮人的生活,充滿了風險。我以前麵的例子加以延伸。費主任所說,打疫苗的事。如果讓一個窮人一天不勞動,為了孩子未來可能的病而放棄一天的收成,那對他饑餓的風險是現實的,直接的。規避直接的風險,而被迫放棄對遠景的投入,是自然的人性反映。疾病致窮,是曆代全世界所有社會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隻是風險之一。況且,靠天吃飯的農民,一場旱澇,就讓他一年顆粒無收,就是這個意思。”
下麵的人對此深表讚同。為了規避勞動收益少的風險,投入更多的勞動力,比如讓孩子輟學勞動,也是辦法之一,這就導致教育不足,這些都是貧窮所逼,無從選擇。
“第二個原因,是缺乏本金。我們古代老百姓最好的新年願望是年年有餘。為什麼要有餘呢?因為隻有餘量,才有可能積累出本金出來,可供投資,至少,可以抵擋風險的突然來臨。為此,有一位著名的專家,作了一個試驗。”
原來有餘,為未來的風險作準備,甚至為未來的發財作投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先人們,為了做到這一點,不惜節衣縮食,也要留下一些財產積累,為將來,為子孫。
“一個叫尤努斯的西方人,在孟加拉做了一個試驗。他在孟加拉調查貧困問題,發現了一個例子。關於一群編織工人的例子。編織籃子筐子,是最古老的手工藝了,我們宋代就很發達。當地人,先到一個老板那裡借來22美分買材料,編織出一個筐子,再賣回那個老板,得到24美分,這樣,他編一個筐,就可以賺得2美分。他一天能夠編5個筐,也就隻能賺得10美分,永遠處於貧困線以下。”
下麵有人在問“他就沒有這點本金嗎?”
“貧困的人,掙的錢能夠吃飽就不錯了,哪裡還有節餘?你以為真是年年有餘啊?”反駁他的,是那位鐵路專家。這位專家,已經把鐵路工程修到非洲去了,對極度貧困是有直觀體驗的。
“於是尤努斯想了一個辦法。他給這個工人,先借了1美元,讓他買材料,一次性買5個筐的材料,平均每個隻需要20美分。最後編好5個筐後,不賣給原先的老板,而是在自由市場賣,每個就有25美分,這樣每個嫌25美分,比原來多賺了15美分。這多賺的錢,一月後,他還給尤努斯105美分,尤努斯還得到了5的利息,這樣,作為銀行貸款人,尤努斯是劃得來的。但作為那個工人,他是否劃得來呢?”
這樣簡單的算術題,隻用心算,在座的馬上就能夠得出結果。純賺的,有三周,這樣工人就節餘下來305美分。從此以後,他就再不需要借錢進貨,進入勞動賺錢的正循環,按自己的勞動,每天收益25美分以上,比原來的收入不僅翻番,而且自己還有積累了。真正做到月月有餘,進入了致富的正循環。
“大家想想,對於貸款人尤努斯,他是否劃得來呢?”
當然是暴利。要知道,一個月的利息達到5,有點類似於高得貸了。但這事,既有利於窮人又有利於銀行家,雙贏的事,總是好生意。
“所以,尤努斯就成立了一個小額貸款公司,叫格萊美銀行,用來解決貧困人民本金不足的問題。大家知道,窮人貸款是有風險的,但巨大的利息差,可以彌補風險損失,他的銀行賺了錢,社會貧困得到了緩解,他也獲得了各種獎項。”
通過商業化的銀行貸款,比直接給人捐贈錢這辦法,好像更有效果。這個結論,出乎大家的意料。
“最後,我要講到一個最重要的內因了對金錢的使用。有專家在貧困地區調查發現一個現象電視機比食物重要。在某些貧困地區,人們寧願少吃一頓肉,節約幾年錢下來,也要買個不生產產品的電視機來看,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是理性的科學工作者,經濟學的前提也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為原則。而這種現象,好像違背了這種原則。
“與之相似的現象無處不在,比如他們好不容易有點餘糧,不是拿來投資生產,而是換灑喝,或者有的搬運工,本來身體受的損耗就大,還堅持抽煙。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這是他們沒有理智的頭腦。還有人說,這是他們追求享樂。總之,就是他們笨。
聽到大家的議論,陸處長笑了笑,說到“如果是你我,混到那個地步,估計也跟他差不多。這同樣是實驗證明了的。”
大家一聽,還有這實驗,感覺不可思議。反正,在座的都很自信是一個理性的人,即使窮,也不會做這種不利於掙錢與健康的事。節約出本金,才是合適的選擇。
“香港有一個富翁叫田北辰的,還有美國有個富人叫芭芭拉的,都曾深入貧困人群中,與他們一起生活工作。他們願想,憑自己聰明的思維與見識的格局,一定可以擺脫貧困,但實事,讓他們徹底放棄了願先的想法,他們都失敗了。”
這就很打擊人了,這些聰明的富人們,應該具備致富的能力與見識,僅僅因為條件與環境的不同,就富不了嗎?
“有一點錢就喝酒吃肉,有一點錢就抽煙。更多一點錢,就買電視機或者一兩件奢侈品,不肯拿出一點耐心來對未來投資,不肯擠出一點時間來尋找商機與努力方向,這就是老板們最開始,最不理解的地方。後來,他們找到原因了。因為,窮人的生活太乏味了,勞累一天下來,對精神生活的安慰,成了他們最大的需求。為了那短暫的快樂,顧不得思考不確定的未來了。”
所以說,窮困最大的問題不是窮,而是困。把你困在那個生活的小圈子裡無法出來,根本沒有精力與欲望,去抗爭。
“田北辰問過一個貧窮的搬運工你工資那麼少,每天那麼累,為什麼下班後,一個人沒菜,都要喝點酒。更不可理解的是,你為什麼要抽煙,雖然煙便宜,但每天花的,也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錢?大家猜,那位搬運工是怎麼回答的?”
大家其實已經猜到了,那個人肯定不會反省或者羞愧。
“我一生如此勞累,如果不是那支煙來安慰我,我都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這個回答,馬上鎮住了在場的這一群人。要知道,人生缺乏意義時,你連吃苦的勇氣都沒有。這樣一個吃苦的人,擺脫不了貧困,那廉價的煙酒,隻是他生命的安慰劑而已。
“所以,對金錢的使用,也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人人總結,窮人缺乏長遠目光,窮人沒有對教育與技能學習的耐心,甚至說話都沒有修養。大家想過沒有?他們的生存危機迫在眉睫,哪有時間想這些?如果今天不努力勞動,明天就有可能沒飯吃,有什麼機會,長遠投資?”
下麵有人問到“是不是都有這種狀態呢?我是說全世界?”
“大部分有,在最貧困的非洲的某些地區,貧窮除了讓人喪失鬥誌,甚至喪失了尊嚴。把討錢當成自然的事,這已經讓我們見怪不怪了。當然,有一個有趣的規律,我在非洲發現的。”
這可是獨家發布成果,這頓飯請他來,算是值得了。
“我在非洲發現,越窮的地方,葬禮越隆重。我調查過兩個國家的現狀,一個人的葬禮,要花費一個勞動力一年收入的40以上。”
這就明顯太高了,況且,這種花費,對死者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畢竟,按我們中國傳統的說法,生時孝,才是真孝。重死輕生的事情,在今天,已經不常見了。
“因為所有人的現實生活都那麼痛苦,就把美好的希望,隻能寄托在來生。來生的美好,是對今生的安慰,死亡,就成了他們的唯一希望。”
最為極端的說法,讓死亡成為美好生活希望的途徑,就已經整體上病了。
但是,我們能夠說些什麼呢?在座的雖然已經富裕,已經擁有了職業甚至財富自由。我們坐在大圓桌邊,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喝著高檔紅酒,吃著廚師精心製作的烤全羊,各種精致的麵食點心一道道地上,各種精挑細選的食材,被製作成藝術品,讓你享受美味的同時體驗到形色的美麗,我們卻在談論貧困。
但是,我們沒資格嗎?
在座的人們,大約三四十歲,都在年少時經曆過那種貧困。但是,我們貧困時,為什麼對上述現象體驗不太深呢?
此時,孫總低聲說到“小陳,我現在更加佩服我父母了,他們寧願冒著吃不飽的風險,也要在我身上做教育的長線投資,這是種很超越的精神。你知道,咱們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精神嗎?”
“五千年文明的示範,還是骨氣與精神的底子?”冬子試著回答了一句書麵語言。
“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最為寶貴的是相信讀書能夠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