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一幫人吃著珍饌佳饈,談論著貧困饑荒,簡直不要太喜劇。一邊喝酒一邊說話,究竟吃了多少茶,大家已經沒有什麼概念了。當一盤號稱五穀雜糧的菜端上來時,大家一陣歡呼,仿佛就等著它上來。
有一種複古的矯情,好像不土不雅,如果你不吃點粗糧,就不是健康的人生。
孫總低頭對冬子問題“你說說,這裡麵有哪些不是五穀?”
冬子盯著那盤名字很土的一道菜,與其說它是菜,不如說它是主食。有麵粉做的饃,有煮玉米,有蒸紅薯,煮山藥,烤土豆等,冬子疑惑了。“難道,沒一樣是五穀?”
“對,沒一樣是五穀。稻菽粱粟糜,哪裡有?”
等上這道菜,再加上麵條,進入主食階段,宴會就進入尾聲。下午自由活動,各自組團。孫總卻要拉上冬子,到後麵山上轉一下。
“不曉得咋回事,到了山上,人就興奮起來,午覺也不想睡了。”
“估計是空氣好的原因吧。”
“甚至,我有點想唱歌,總覺得暢快時,有表達的欲望。小陳,你不睡行嗎?”
“我本來就沒這習慣。”
兩人一起繞過一片田地,向後麵山坡上走去。下麵的田野因為剛下過雨,禾苗顯得分外翠綠,而遠山之上,青草綠樹與野花,夾雜著某種衝動的香氣,吸引著你攀登的腳步。
路過一片坡地,孫總問到“你看,這一片坡上,都種的一種東西,你猜那是啥?”
冬子看著那一片綠色的低矮植物,開著白中帶紫的花,搖了搖頭。
“你是城裡長大的吧?”
“嗯。”
“這就是蕃薯,也叫紅苕。”
冬子聽到“紅苕”這個詞,第一反應是“洪苕貨”,回過神來才明白,其實這就是地瓜。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今天居然才第一次看見它長在田地裡的樣子。它居然長在山坡上,開的花居然這麼好看。那是怎樣的茂盛啊,綠油油地鋪滿整個田地,讓你看不見它下麵的泥土。
“原來烤地瓜,是這樣長出來的。”冬子感歎到。
“紅苕本姓張,煮的沒有燒的香。”孫總自顧自地說到。
“它怎麼姓張呢?”
“嗨,農民編順口溜,找個韻而已。”孫總笑到“這東西燒與烤都好吃,如果像今天中午那樣煮了吃,有些噎人。”孫總好像對它很感興趣,又搞出一段。
“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
冬子問到“這又是農村的順口溜?”
“對,我小時候,金貴的白米白麵,可不能頓頓都吃,得加入紅薯,才吃得飽。今天,由於它富含膳食纖維,又成了減肥人士的最愛了,喜劇吧?”
冬子想起了中午孫總的問題“紅薯也是南美傳過來的嗎?”
“嘿嘿嘿,中午的叫五穀雜糧,可笑。除了山藥算得上我們土產,但不是主食。其餘的土豆玉米紅苕都是南美傳過來的,麵粉是從西域傳來的。而我們自己的水稻、高粱、小米之類的,居然被替代了。”
關於土豆的事,上一次在西安的那家日式餐廳,大家第一次聚會時,就爭論過。冬子問到“前次大家說土豆革命,那紅薯與土豆相比呢?”
“更厲害,與其說土豆是饑荒食物,不如說紅薯更是。紅薯這東西與土豆相比,還有幾個特點。第一,它的根莖葉都可以吃,土豆的葉子是不能吃的,發芽後的土豆也不能吃。第二,紅薯產量比土豆還要高,對抗饑餓,它基本上算是食物中的冠軍了。”
“那上一次,他們為什麼那麼強調土豆,不怎麼提紅苕呢?”
“西化的影響。其實,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土豆紅苕與玉米西紅柿一起,傳入了歐洲。但是歐洲人不怎麼喜歡紅薯的味道,相反,土豆卻大受歡迎。所以,英語中,把土豆叫馬鈴薯,而把紅苕居於土豆的附屬品類,叫甜馬鈴薯。但即便如此,隨著歐洲人殖民世界的腳步,它還是傳到了世界各地。最早有記載的,是到了亞洲的菲律賓、越南等地。”
此時,孫總在蕃薯地蹲了下來,他扯起一根蕃薯藤,對冬子說到“你看到沒有?這一根藤上,每一節都有根須,對不對?這就是它厲害的地方,它既可以通過開花授粉,進行有性繁殖,也可以直接通過藤上的須根,進行自我生長的無性繁殖。這東西哪怕是在海水中,種子依然能夠發芽。”
冬子不僅對植物學不了解,也在農村沒有生活過,什麼有性無性的繁殖,他沒有概念。看到孫總現場教學,他問到“是不是這樣說,它有種子,可以生出新的紅苕來。哪怕沒種子,它僅靠這藤,也可以長出來?”
“就是這個意思。”孫總放下了手中的藤,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當年傳入中國時,不知道又要經過多少波折。”
“你不是說,它隨西方人一起,就自動散布世界了嗎?”
孫總沒有正麵回答他的問題,隻是四周看了看,反問冬子“你看這片山坡上,種植最大的作物是什麼?”
這一片山坡,足足有縱橫幾公裡的麵積,冬子看了看。“至少半數以上,都是種的紅苕。”
“所以,按今天中國糧食生產如此發達的情況來看,它居然都如此不可替代,你就明白,它的重要意義了。關於它傳入中國的方式,流傳最廣的記載,在明代。假如這是紅苕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對中國貢獻最大的曆史人物之一了,至少抵得上十個著名皇帝的價值。”
十個著名皇帝?冬子在短暫疑惑後,大致明白了。這些天,跟這幫子理工男在一起,已經明白,決定曆史走向的,是生產力。而皇帝最多理順生產關係而已,是第二位的。生產能力才是第一位的。農業社會的生產能力,就與作物產量密切相關。
“那是哪個,你評價這麼高?”
“據各種考證,對蕃薯傳入中國,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1582年由廣東東莞人陳益從越南帶回的,也有說番薯是由陸地傳入雲南。或許種子過來了,但是,對社會造成影響的,還得要算1593年那個時刻,改變中華民族飲食結構的偉大人物出現了,如果說再造華夏的功臣,他應該算是一個。”
“這麼厲害?我怎麼沒聽說過?”
“嘿嘿,大家都去追捧政治家去了,哪裡還關心普通人的舉動?但在我看來,民以食為天,改變中國人食譜的人,才是影響最大的人。這個人,名字叫做陳振龍。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他是振興龍族的人。”
隨後,孫總很有感情地講述了陳振龍的故事。
陳振農,明朝一個讀書人,但是科舉當然失敗了,但書讀得不少,算是知識分子。為了生計,他從20歲起就開始隨船偷渡至呂宋島,也就是今天的菲律賓,做呂宋到福州的生意。在那個時候,下南洋,就是福建廣東的人,到呂宋至馬來西亞等地的行為,直到後來的海禁開始,才斷絕。
當時呂宋地區,已經是殖民地了,歐洲殖民者已經將番薯在當地種植了。陳振龍初到此地,便對這遍地的番薯吸引住了。這東西有好多優點耐乾旱,不挑地。你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坡地,就是土地中最差的,既不保水也沒肥力的地方,這東西長得非常茂盛,就是證明。並且,這東西最易移栽,前麵已經說過,它既可有性繁殖也可無性繁殖。
當時陳振龍想,如果把這東西引種回國內,它的廣泛適應性以及巨大的產量,將會改變農業整體麵貌。但是,當時呂宋殖民當局,海關檢查非常厲害,禁止出口這種有巨大應用價值的農作物。
這個陳振龍想了許多辦法,比如把紅薯藏在藤箱底部,或者將紅薯藤編在藤籃裡,提著箱子拎著籃子過關,但都被發現了。由於他數次走私,被當地海關當成重點人物,所以不僅被重點盯防,還被罰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