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說得好,說得太好。你們啦,還趕不上小陳。”
老師傅拍桌把大家嚇了一跳,他的話出來,驚嚇倒是少了,但詫異卻更多了。
此時,老師傅的夫人,在邊上笑了起來。“老頭子,這事,這多年了,你還沒忘?”
原來這裡有故事,徒弟們非要扯著師傅講故事,師傅喝了點酒,也就講了起來。原來,過去師傅剛參加工作時,跟師娘結婚。那個時代的生活水平低,師娘懷孕時,想吃魚,哪裡去找魚呢?時代差了,廚師也沒肉吃啊。
於是,師傅想做一個魚香茄子,讓師娘過一過吃魚的乾癮。結果,做出來後,雖然表麵上像魚,但魚香不是魚肉的香,師娘不認可。還說了句“魚味都沒有,隻曉得糊弄人,你這個廚師咋當的?”
為了調製出真正的你魚肉一樣的香味,師傅努力了好多年,就是相當一個師娘眼中真正的廚師。在沒有魚的情況下,做出魚的效果來,今天終於成功了。
原來還有這個故事在,大家都表示了感動。大家也起哄,師娘,是不是該給師傅獎勵一下呢?師娘這麼大年紀了,居然臉也紅了一下,給師傅敬了一杯酒。
師傅得到承認後,興致明顯高了起來。
“你們嘗菜是嘗菜,估計大家心裡都有數了。我講講其它的話。做菜,什麼是最高水平呢?你們學廚藝幾十年,跟我學了基本功,也到大江南北見識過其他師傅的絕技,吃遍了山珍海味,做過了中餐西餐,也試驗過無數配方,經手過無數食材。你們為了色香味型,絞儘腦汁,怎麼樣?好看?好吃?好營養?好生意?哪個才是廚藝的高境界呢?”
確實,老師傅說到大家心裡去了。大家都在追求這幾個方麵,尤其是好吃。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大家費儘了精力。但這種建立在人們味覺嗅覺觸覺及視覺基礎上的享受,哪裡有個頂呢?
“哪個都不是!”老人家提高了聲音“那些都是術,技術的術,不是道。食物的道是什麼?我看有兩點,第一點,它養活人,這是最基礎的道。隻要能夠養活人的,都是好的。所以,饑餓才是最好的調料。你說哪樣東西不好吃,餓你三天,什麼都好吃了。”
以前冬子聽說,最偉大的調料是鹽,它是百味之祖,今天,老師傅這個說法,更有趣。
“前麵第一點,是道的底線,是根本。那它的呢?也就是高線呢?是感情。我們回憶一下,為什麼我們講母親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外國人說祖母的味道,那個英語中,好像外婆與奶奶是一個詞,叫什麼?”
齊老爺子突然冒出一個英語單詞“granda”,他確實是正宗的大學生,口音類似於冬子中學的英語老師。
“對,祖母的味道,是天下最好的味道。為什麼?因為祖母都是好廚師嗎?不一定,隻是因為,祖母你感情,是寄托在食物上的。我們吃到這種味道時,會讓我們動感情。有人說,廚藝是技術,那就錯了,技術有高低,有標準。但我認為,廚藝是藝術,沒高低,隻要能夠感動人,就是好東西。剛才,小陳就是我與你們師娘的知音,小陳,來來來,咱們爺倆喝一個。”
大出意外,冬子趕緊站起來,雙手捧著酒杯,與老爺子共飲了一杯。
“小陳啊,我看你是做廚師的料”老爺子放下杯子,不說菜,不說徒弟,專說小陳,這把徒弟們的目光,全集中在冬子身上了。
“剝蒜,就僅僅是剝蒜嗎?我看了看,要說你們,從小跟我學,哪個剝蒜,我沒批評過?”
身邊的大老板大廚師劉師傅低聲在笑,對冬子輕聲說到“我剛跟他學,剝了一個月蒜,沒合格。”
“人家知道,這蒜終究是要搋成泥的,但人家細心的,全神貫注地剝,每一顆蒜瓣都完整光滑,那不是手法問題,那是用心。我在做菜的時候,大概是吸引人的目光的,但人家斜都沒斜一眼,安心細致地做他的事。專心是做好事的前提,這還不夠。人家丟鹽時,那份量,那尺度,一個沒專門學過的人,這麼從容,這麼自然,你們當徒弟的時候,隻會問師傅,這行不行?那行不行?這多了,還是少了?你們五心不定,那是食物在掌握你。你們學了七八年後,才談得上,你掌握食物。對不對?人家沒專門學,就已經有底氣有自信了,這是什麼人才?”
師傅說這話時,大家都明白份量。自己是從擇菜洗菜一步步走過來的,挨了多少罵,受過多少罰,個中滋味,人人體會。像小陳這樣,一開始就得到師傅的肯定,還沒有過。他們相信師傅的眼光,因為,此時的師傅,已經完全與工作、人情、名利完全無關了,師傅已經進入了一個自得其樂的廚藝境界,徒弟們不知道自己終其一生,能否達到師傅今天的境界了。
身邊的劉老板“師傅,我看你身體還好,你就把小陳收了吧,有這樣的小師弟,咱們也算後繼有人。”
師娘看了看師傅,師傅臉色稍微有些變化。“我是不能收了,不是說我在外麵宣傳的,不再收徒,我自己也不能收了。”
齊老爺子對冬子說到,因為想拜入師傅門下的人太多了,所以師傅公開地在烹飪協會說,他從此再不收徒,安心過晚年。要不然,他門口會排起長隊了。
“我也答應過你們師娘,專心陪她過晚年,這些年,我陪鍋灶的時間太多了,沒時間陪她,現在要補回來。”
大家明白,這是真心話。師傅一生太忙了,年輕的時候,早上去菜市負責監督采購正宗的食材,到晚上了,還得監督徒弟們準備第二天的東西。比如肉醃好了沒,麵發出來沒有。他不管是帶徒弟還是當主廚,每道工序,並不一定非得自己做,但一定是在他的眼皮下完成,才算放心。為了對自己與徒弟們的菜品負責,他從不馬虎的。
但對師娘,就太馬虎了,師娘一個人在家,養育了三個子女。三個子女在哪裡上學,成績多少,師傅都不清楚。現在,三個女子,沒一個人學廚的,原因很簡單,父親當廚師,這種生活狀態,讓他們不喜歡。他們都在外地工作,隻有過年回來。就是現在,他們在樓上吃飯,也不參與廚師界的事情,可見,當年父親的不管不問,給他們造成了多大陰影。
小陳因為吃一個菜,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這種感情,與老師傅自己子女對自己的感情,產生了對比。所以,老師傅此時,有些激動。
“所以啊,你們都已經小有成就了,有的人,也當評委了,有的人,當老板了。再不濟,也帶了一大幫子徒弟,到處承包大飯店後廚了。你們炒菜要學我,但做人不要學我。我呢,沒注意跟家庭跟孩子交流感情,這事,我有些後悔了。”
老太太在安慰老爺子,大家也一陣吹噓。齊老爺子在下麵說到“師傅,為了酒店的名聲,為了徒弟的手藝,犧牲了與家人的溝通,咱們徒弟們不會忘的。”
這倒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許多徒弟開始回憶,當年自己師傅是如何關照自己的。從生活家庭到婚姻,師傅還發動師娘給自己找對象,師傅這種努力,才導致,所有徒弟們,把師傅當成父母一樣的人。
“我們兄弟之間,隻有合作,沒有競爭。”劉老板對冬子說到“徒弟們都在生意場上,這種團結,我不敢說在其它領域,但在廚師界,在生意界,這是很難得的。”
原來,廚師之間,涉及到酒店飯店的相互競爭問題。但是,他們十幾個師兄弟,如果遇到了競爭,就相互回避,不在同師門裡打生意仗,這估計,與師傅的作用有關。
“小陳啦,你喜歡不喜歡學廚呢?”老師傅突然問到這個問題,讓冬子有些措手不及。
“喜歡是喜歡,但我沒什麼基礎。”
“有沒有基礎,我看得出來。你有天賦,自己又喜歡,你父親菜做得好,這就是家傳的。如果你廚藝好了,人們想到你父親,這是不是對你父親最好的紀念呢?孔子說過,對父母的孝,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的名聲更好。我說得對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