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冬子跟吳老師李老師,平時沒事的時候,喜歡探討某些飲食理論上的東西g。要說吳老師與李老師,算是專家。但冬子也不賴,在理論上,他算是雜家。主要優勢,在於曆史知識基礎紮實。
這一切,都來源於他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爹爹家那些通俗的曆史書籍。當然,古文功底,冬子還是有一些的。他的綜合成績不怎麼樣,但語文和曆史,還算是強的。就是當年在容高,哪怕是個照顧生,在班上,這兩門,也不落後。
川菜中,以豬肉為原料的菜,占據著最大的份額。但從曆史上看,豬肉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菜肴,還是宋代以後的事情。
而東坡肉,這個唯一的四川與湖北都有關的菜肴,引起了大家的爭議。
蘇東坡是四川人,所以,四川人習慣性地,把蘇東坡發明的菜,比如東坡餅,東坡肉的烹飪方法,算作祖籍四川。但是湖北人可不這麼看,至少,東坡肉的產生,是在江對岸的黃岡,這一點,有確定的記載,並且是東坡先生自己寫的。
有一個問題,引起了討論,那就是豬肉,難道是宋代以後,才進入人們餐桌上的嗎?
吳與李兩位老師執不同的意見。吳老師認為,以前也有豬肉作為菜肴出現,但是,極少,形成不了風氣。所以,他持肯定意見。但李老師認為,豬肉早就進入普通人的餐桌了,隻是沒有羊肉那樣普及而已。
兩位老師,帶著這個爭論,找冬子來尋求戰友。冬子卻無法給出確定的結論。於是,他拿這個問題,請教了爹爹。
“其實,豬肉出現在中國人的食譜上,絕對早於春秋甚至西周以前。”爹爹肯定地說到“我們不說考古發現,也不說中國烹飪史的具體細節。就是從文化角度上來看,豬肉在中國人的烹飪史上,也占據著崇高的地位。”
“那證據呢?”畢竟,冬子是要拿證據來說服那兩位廚師的。
“比如,孔子的《論語》,其中有一篇叫《陽貨》的,說是季氏的家臣一個叫陽貨的,相拜訪孔子,給孔子送了一隻熟小豬。不知道是烤乳豬還是蒸乳豬,反正,這在當時,是非常尊敬非常正式的禮物。孔子不想見他,就提前躲了起來。當時,這兩個人,都稱得上是貴族階層的人,他們之間的禮物,是相當正式的。可見,豬,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非常正規的食品了。”
這個故事,冬子有印象,但記不太清晰,被爹爹提醒,也覺得,很有道理。畢竟,它是記載在經典上的,是有力的證據。
“第二個,豬作為食品,還有它的宗教甚至政治上的意義。比如,古代,祭祀祖先,天子諸侯等級的人,供奉宗廟,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貢獻了。那最高禮節的祭品,叫做太牢。太牢,其實就是指的三牲,也就是三個犧牲。牛羊豬,就是太牢的三牲。今天,我們講犧牲這個詞,也是從這裡麵演變而來的。”
這個說法,確實把冬子嚇了一跳。原來,今天犧牲是個動詞,但在古代,它是個名詞。更重要的是,它是國家政治宗教中,最為崇高的東西。
“那是不是說,豬肉,其實因為太崇高,所以,走不進百姓的餐桌呢?”
“那倒不是,這裡有複雜的曆史及生活生產的原因。”爹爹沒繼續往下說,他讓冬子自己去查資料。畢竟,這個結論好理解,羊肉也是三牲之一,它早就普及於國人的食譜之中了。自我學習的習慣,比學到一些知識點更為重要,爹爹引導著冬子,冬子也就在網上,查找了相關內容。所以,跟兩位廚師講時,顯得很有底氣。
其實,豬肉,不流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高級感。上行下效,大家也就不太重視它而已。主要是沒有好的廚師,用烹羊的方法來烹豬,沒作出令人叫絕的好口感,所以,流行程度不高而已。
豬,曆來負責油膩範本。不節製,沒分寸,不上進,這大概就是豬給人的主要印象,連帶著食客對豬肉的愛好也顯得不高級。
儘管漢字“家”就是屋頂下麵一個表示豬的“豕”,但豬肉的地位在中國古代長期是不高級的,不能跟羊肉相比。
要知道,北宋宮廷禦廚隻使用羊肉,皇宮中每日宰羊數以百計,羊肉有時還直接作為薪水的一部分發給大宋官員。貴族階層如此厚此薄彼,連帶著市場上羊肉價格竟比豬肉貴出百倍之多。宋代隨著適宜養羊的北方領土持續丟失,羊還變得越來越金貴。
明清時期,豬肉實現了對羊肉地位的大反超。尤其到清代,從在東北起就習慣豬肉的清朝宮廷,肉食就以豬肉為主了,連帶著普通人也越來越待見豬肉。
豬肉今天在中國的重要性無與倫比,豬肉消費有著最大的群眾基礎。如今中國的豬產量、豬肉消費量都占到世界的一半。比如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底,中國生豬存欄量達到466億頭,占世界生豬存欄量的588。
豬肉的命運轉折,有曆史經濟因素、社會上層品味變化等原因,豬的翻身還需要特殊的貴人扶持。
豬的好處是需要人發現的。在羊肉最貴的宋代,豬肉等來了它的貴人、知音,最灑脫的文豪蘇東坡。他留下了一道千古名菜,從他開始,吃豬肉,才成為一件值得“歌頌”的事情。
這道菜並非後世牽強附會,它是怎麼來的呢?
按今天的話說,蘇東坡是個斜杠青年,詩詞書畫四絕,哪樣拿出來都能予取予求,做到當世極致,唯獨除了自己的官運。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在今天的湖北黃岡擔任團練副使,一個並無實權的小官。蘇東坡在這裡待了四年零兩個月之久,這是他物質上最艱難的歲月,但也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寒食帖都出自這裡。
但是蘇東坡在民間最有影響力的創作,恐怕要數東坡肉,這道菜記錄在他的《豬肉頌》中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東坡肉的誕生地就是在黃州,它誕生於蘇東坡的匱乏時期。
蘇東坡用大白話記錄了當時豬肉地位低下,富人不理,窮人不會吃的現實,又交代了菜的基本做法。最關鍵的兩點,一是少放水,二是小火慢燉。後世千年,工藝、調味縱有千變萬化,這兩點是共同堅持的。這決定了東坡肉的基本口感,就是極致軟爛。
用“入口即化”這種濫詞形容口感和講脫口秀用諧音哽一樣,是應該要被罰款的,但是在東坡肉上好像沒有彆的詞更合適
後世真正定名東坡肉,大概是在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肉之大胾不割者,名東坡肉。”
這裡也點出了東坡肉的一大外形特征——彆切得太小。東坡肉在刀工上,以大為美。直到清代,東坡肉才逐漸分小,一份東坡肉被分成10塊20塊,每塊一兩多,主要原因是為了縮短烹飪時間。
在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中,蘇東坡是個標準甜黨,他喜愛吃各種能把周圍人齁著的蜜漬食物。可以猜測,東坡肉最早的口味,也很可能就是甜口的。
夏曾傳在《隨園食單補正》中記錄“杭有燉肉者,以肉一大方燉至極爛而鋒棱不倒。……杭人又稱之為東坡肉。”
“極爛而鋒棱不倒”,這實在是個對東坡肉視覺質感非常形象的記錄。
在中國古代,當有高級文人加入到某種事物的生產、創作和審美標準的製定中,那麼這個行當就可能獲得脫胎換骨的際遇,無論是瓷器、茶葉還是家具。
東坡肉如今作為浙江菜的代表,長盛不衰,它的基本原材料是五花肉,蔥薑、白糖、醬油、紹酒。
今天東坡肉的一般做法是,五花肉切成3厘米見方,沸水煮五分鐘定型撈出。用大砂鍋鍋內墊竹箅子,鋪蔥薑,豬肉皮朝下整齊擺放,加白糖、醬油、紹酒。最後放蔥結,蓋蓋,用桃花紙圍封住鍋蓋縫隙,旺火燒開,再微火燜120分鐘。然後撇去油,改為肉皮朝上分裝入小陶罐,加蓋在蒸籠中旺火蒸30分鐘而成。
東坡肉使用席草捆綁,目的是定型,防止加熱太久導致五花肉肉層分離
東坡肉能一直流傳下來,除了文人加持,一定還有它自身獨特的原因。
這就不得不說脂肪,儘管東坡肉小火慢燉的做法,已經儘量去除了多餘脂肪,但實際上,最後肉中脂肪含量仍然非常高,加上甜口的調味,這完全對應了人刻在基因裡的味覺本能——對高脂肪、高甜的偏愛。
東坡肉飽含油脂,而又酥爛適口,擁有區彆於其他肉類菜肴、其他國家飲食的獨特口感
在漫長進化史中,人類吃飽飯的時期是極其短暫和稀罕的,絕大部分時候,曆代先民都在果腹邊緣苦苦掙紮。今天很多人被肥胖或高油高糖飲食習慣導致的疾病困擾,這放在整個人類曆史上看,實在是非常短暫的現象。
脂肪和糖是寫在人類基因裡的飲食偏好,善於主動攝食高脂肪高糖的人才更有機會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