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了之後,馬上推動下一件事情的辦理。
從早到晚,除了午休那個時辰,其他時間都在辦事。
日落之後,城池已經宵禁了,但是官府依然點著燈辦事。
官府有公共食堂,這是劉備專門囑咐辦理的,官員吏員和官府雇員可以在這裡免費吃飯,一天三頓,很晚了以後還有名為夜宵的存在,就是為加班辦事的官員準備的。
同僚之間,沒有其他地方官府那麼多的出身、官職、學術等等的爭端,日常有些閒聊,但是閒聊也是圍繞著所辦的事情為核心展開,偶爾涉及到學術出身之類的,並不深入,一笑而過。
在這裡,仿佛隻有一個指向,那就是辦事的能力,辦事的能力決定了一切。
這種純粹,荀攸從沒見過,也不曾想象真的出現。
但是當這種情況真的出現在眼前,並且,他真的介入進去之後,他開始漸漸理解涼州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被扭轉了局麵。
這一切的源頭,都是那個人。
那個憑借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的人。
那個人給涼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涼州吏治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營造了目前的這一切。
荀攸一開始認為是由於劉備的雄才大略和嚴苛的手段改變了涼州,是劉備舉著鞭子抽打在涼州官吏們的身上,逼迫著他們不斷前進,但是後來,他覺得又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如果隻是苛待官員,官員應該多有怨言。
可是他們對待劉備分明是敬畏的狀態,沒聽到有誰說劉備的壞話,反而是溢美之辭居多,剩下的就是擔心自己的考評會出問題,為此懷有憂慮。
最後,是他那個一直在這裡辦事、親眼目睹了這些劇變的小叔叔荀彧所說的一些話點醒了他。
“君侯曾對我說過,他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之所以能辦到這一切,隻是因為他真心實意為了涼州好,希望涼州變好,願意拿自己的東西用來補貼涼州,使涼州發展起來。
而除了他之外的官員,瞧不起涼州,鄙視涼州人,認為他們無可救藥,也根本不想做任何實事,隻想著從涼州身上撈好處,滿足私欲,於是涼州才會越發混亂,越發無可救藥,可是涼州人真的不想過安穩日子嗎?”
劉備所做的一切證明了很多事情。
真誠,公平,這是劉備在涼州把官員們折騰到這個地步卻還是名望很高、名聲很好的原因。
哪怕不認同他的一些做法和手段的人,對於他的公平和實實在在的付出也是點頭認可的,對於這些,他們無話可說,也願意相信劉備基於這些基礎而作出的判斷。
儘管他們的確被劉備折騰的很難受。
但是他們從沒見過願意為了涼州付出到這個地步的長官,也沒見過如此講規矩守規矩的長官,打從東漢建立開始,或者說從漢羌戰爭開始,他們就沒見過這樣的長官。
劉備和同時代的那些地方軍政長官比起來,簡直就是個聖人。
對於這個樂於付出、不喜奢華、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聖人”,官吏們敬畏不已。
所以荀彧對荀攸說,劉備的經驗證明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苦寒之地,事在人為。
長官肯投入,大手筆的投入到地方,涼州這傳說中的“苦寒之地”也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涼州的農民隻要有一個安穩的環境,他們也能努力生產出大量的糧食,他們也願意當農民生產糧食,而不是像朝中某些人所說的那樣,他們更願意打打殺殺,是一群無藥可救的刁民。
涼州也有經營貨物的商人,涼州也有願意種植糧食的農民,中原有的,涼州全都有。
那麼又為什麼要讓涼州成為所有人都不願意接受、都要鄙視的存在呢?
這是錯的。
劉備沒這樣做,劉備做對了,於是涼州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這勃勃生機完全不比其他繁榮富庶的中原州郡要差。
荀攸感歎,他非常感歎,刻板印象已經破碎了,涼州已經不再是什麼貧困、貧窮、野蠻的代名詞。
涼州,就是涼州。
現在的涼州,不單單沒有戰亂,甚至於還能主動對外發起征伐作戰,能夠調動兵馬和民夫支撐作戰,並且涼州人非常願意支持劉備發起的作戰。
究其根源,荀攸發現,是劉備又做對了一件事情。
他樂於將自己獲得的成果和眾人分享,而不是一人獨享,而且哪怕是最底層的農民,也能享受到這種成果的分享。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