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奇道:“葉先生不辱不驚,好生令人敬佩!”
劉永銘笑道:“事已至此,為之奈何。不如安坐,自樂自娛。還未沒敢問貴灶是……”
儒者笑道:“在下不免貴!姓柴。前周室太子,諱號世榮是也!
劉永銘一聽突然哈哈大笑起來,他的笑聲讓儒者感到十分不舒服。
劉永銘笑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眼前的這個人根本不是周太子柴世榮。
第二個原因是,劉永銘所知的幕後黑手一定知道自己不是葉長青,而眼前的這個人卻是不知道。
“葉先生何故發笑?”
劉永銘笑問道:“你若是周太子,那琴劍先生豐不收何在?”
“這……”
劉永銘搖了搖頭,笑道:“你根本不是柴世榮!”
儒者驚奇地問道:“先生何以知之?”
“其一,你根本不會喝茶!周太子何許人也,其之風雅不是你可以比的!”
“什麼?”
“你這茶台之上的確有很多東西,也都是美輪美奐之器物。”
劉永銘說著歎惜了一聲,接著說道:“可惜這麼好的東西了!”
“先生此言何意?”
“我且不說這些用具你用錯之事,隻說你連茶葉都不太識得,如何曾自稱周太子呢!”
“嗯?”儒者看了看茶台上的茶葉,說道,“我所飲的江南茶葉有什麼問題麼?你可是連喝都沒喝一口呢。”
劉永銘言道:“買江南一帶的名貴茶葉的確能做到附庸風雅,但江南茶種類繁多,並不都是綠茶,你泡的這一壺是紅茶!也算是不錯,看湯色,應該是閩紅,隻不過是去年的閩紅。”
正史曆史線上一般認為紅茶是明朝時才開始有的,並且還是出口的主要商品。
這是因為綠茶在運輸途中並不容易保存,東西兩漢時為西域各國販輸茶葉時就已經弄明白了。
當時關中將茶葉進行了半發酵處理,形成烏龍茶,並且製成磚形,方便運輸不容易發黴。
宋朝時海運興起,發展出了海上絲綢之路,且由於地理原因,那裡生產的茶更受國外歡迎。
明朝時發現紅茶更加便於運輸,不容易在海上生潮發黴,於是就有了全發酵的紅茶茶品。
到了清朝時我國的茶葉貿易達到了頂峰,洋務運動前後甚至出現了用茶葉換鐵脅的事情發生。
直到後來有人將紅茶茶種偷到了印度開始殖民地式的規模生產,中國茶葉才漸漸退出國際舞台,但他們飲用紅茶的習慣卻是保留到了現在。
而在這個世界線裡,由於吳宋兩國海外貿易的成熟,使得紅茶提前被發明了出來,世界線再一次收束……
儒者聽了劉永銘的話,隻覺得臉上無光。
劉永銘又道:“綠茶與紅茶的衝泡有一區彆!那便是水溫。紅茶之水溫,得是起沸之水。而綠茶之水溫,是要在燒開之後,微微放涼,壺中不再起泡,微有熱氣,燙嘴卻又不傷齒之時為最好!”
劉永銘說著一指茶台上的銅壺又道:“雖然這裡放著一把銅壺,卻不見碳爐。可見你用的不是起沸之水泡紅茶,以為是熱水即可。所以我料定你不會泡茶!你的風雅是裝出來的!你絕不是柴世榮!因為我見過他!”
那人愣了一下,哈哈笑了起來:“難怪你如此篤定!原來是見過他!即是如此,你說破也即是了,何必借此來諷我不會喝茶呢?”
劉永銘笑道:“即是被人捉來,想來將來之事難以預料,何不痛快痛快嘴呢?”
儒者又大聲笑了起來:“葉先生真是風趣之人呀!來來來,我這茶泡的雖然不得章法,亦是花了重金求購而來的,葉先生即是知花,還請先生品一品滋味,論一論茶香。”
劉永銘搖頭道:“算了算了!這茶被你泡得已然失味,我便不喝了。隻是心中有一事不明,想要請教一二。”
“葉先生相詢,我自是有問必答。”
劉永銘說道:“你們齊國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情?崔鴻烈被問罪不說,還往我漢國派了許多細作,而且來的還不止一潑?”
儒者吃驚得張了一下雙眼,他問道:“先生……先生如何知曉我是齊國人?”
劉永銘笑道:“你的口音練的不錯了,但還是差了那麼一些。且你不會喝茶。關中雖不似江南那般懂茶,但至少不會把紅茶與磚茶弄混!你原本是想學我們關中人喝磚茶的,可你們買到的卻是壓實結團的紅茶,而不是關中磚茶。說句不好聽的話,你被茶販子給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