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竟然被劉伯溫這神神叨叨的話語,給逗笑了。
“胡扯,咱看你就是想說,王朝的覆滅,是因為後世之君,殘暴不仁,驕奢淫逸,這才導致百姓民不聊生。”
“從而開始了造反,推翻了一個個王朝的昏君,就像咱一樣,把蒙古的昏君直接攆到了漠北吃沙子。”
“是與不是?”
“皇上明鑒。”
劉伯溫嚇得又趕忙躬身,不敢狡辯。
不過朱元璋臉色卻是一變,怒聲道:
“但是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一個王朝的覆滅,乃是因為王朝中的貴族,豪紳,士家以及大小地主!”
“他們這些人貪婪無度,想方設法的兼並土地,將彆人的土地弄得小小的,把自家的土地搞得大大的。”
“結果,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隻能被活活的餓死。”
“這些人如同蛀蟲一樣,屍位素餐,將天下搞得民不聊生。”
“當流民積攢到一定程度,量變產生質變,最終一個王朝就會轟然倒塌。”
“前朝如是,唐朝亦如是!”
“日後,咱的大明甚至也可能也如此。”
“既然如此,咱何不另辟蹊徑,去搶占海外的土地?”
“隻要咱大明的土地足夠多,哪怕是百姓再多,咱也可以將這些百姓傳輸到海外的土地之上。”
“到了那時,就不會有流民,咱大明自然江山穩固。”
劉伯溫被朱元璋的話,嚇出了一身冷汗。
不為彆的,因為朱元璋分析的鞭辟入裡,直指問題的關鍵所在。
劉伯溫難道不知道,土地階級的矛盾?
這當然不可能,劉伯溫博覽群書,學習的更是屠龍之術,對這些東西了如指掌。
那劉伯溫為什麼不說?
因為很簡單,劉伯溫就屬於這個階級,他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階級利益。
他是利益的既得者,沒有必要去打破這麼一種階級模式。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種原因,那就是即便是劉伯溫即便說了出來,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想要統治天下,皇帝就必須借助士族的力量,而在這個時代,士族大都是地主階級。
寒門學子實在是太難了,家裡本來就貧困潦倒,還要去花費金錢和精力,去讀書學習。
在寒窗苦讀這十幾年裡,相當於家庭少了一個勞動力,而且還會增加讀書的負擔。
所以,在封建社會中,寒門學子極其的稀少。
還有一點是,這種寒門學子一旦入仕,對於金錢反而看的更重,這也導致了這樣的寒門學子,往往最後還會成為地主階級的一員。
屠龍者終成惡龍。
無論是寒門學子,還是世家出身的官員,都是最終會融入在地主階級。
當整個大明都被地主階級所掌控,他們就不可能不去兼並土地。
這是人的共性,貪婪是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的天性。
所以說,王朝三百年的宿命,是注定的。
不過劉伯溫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另辟蹊徑,想要通過占據國外的土地,緩解這一個矛盾。
就好似分大餅一樣,大明這個巨大的大餅既然遲早要被分完,那為什麼不去做一個更大的餅,然後繼續分下去?
隻要海外還有土地,那麼大明這艘大船,就不會沉沒。
即便是海外的那些流民造反,那也影響不到大明的本體。
當大明的土地開始不堪重負,那麼大明賑濟流民的方式,也將發生改變。
接下來,大明隻需要將這些流民運輸到海外各地,不僅能加強大明對海外土地的掌控,還能解決中原本土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
不得不說,這一招的確是絕,讓劉伯溫都忍不住拍掌稱讚。
可是有一個問題卻出現在劉伯溫的心中,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麼其他再美好的展望,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