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蘇聯學者的研究,中亞的遊牧民族與周邊的農耕民族長期衝突不斷。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顯然更適合戰爭,草原騎兵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單位,但他們的戰鬥力往往受到內部分裂因素的遏製。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往往會促進遊牧民族的內在統1,從而周期性地產生偉大領袖來統1領導所有部落,形成1股強大的近乎不可阻擋的力量。諸如匈人劫掠歐洲、5胡亂華以及幾乎征服整個歐亞大6的蒙古帝國都是這樣發生的。
公元750年,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消滅石國,使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拓展至阿富汗1帶。但隨著大唐在中亞的戰敗,以及後期的紛亂,中國從爭奪中亞地區變成了守勢。直到蒙古崛起,中亞大部分歸屬於察合台汗國。
到了17世紀後期,遊牧民族、半遊牧民族在中亞的優勢終結了,火器的大規模發展、軍事技術的改進讓定居民族取得了支配權。波斯、沙俄、中國(清)以及其他強大的帝國逐步擴張,18世紀,中亞大部分成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此後沙俄後來居上,通過俄伊戰爭擊敗了波斯,到19世紀末,沙皇俄國已經占領了中亞大部分土地。
蘇聯所控製的中亞地區開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也伴隨著對本地文化的壓製,並帶來環境問題。成百上千的中亞居民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喪生,由此造成了長期的民族關係緊張。此外,蘇聯的民族安置政策將成百萬的人口遷入西伯利亞和中亞,有時甚至是整個民族的遷移。也造成了新的衝突。
斯大林思索著現在的中亞局麵,從何銳政府統1中國後,中國首先將新疆恢複為漢朝時的稱呼“西域”。根據蘇聯的中國研究專家對於斯大林的解釋,“新疆”在漢語中意味著新獲得的領土。而西域,則是1個地理名詞,指的是西方的地區。
將新疆改為西域,意味著中國在文化理念上的改變,也意味著中國很可能有將西域作為進入中亞跳板的打算。
斯大林當然不可能接受中國瓜分中亞,同樣不能接受中國對中亞影響力的擴大。而開通中亞鐵路,就意味著中國對中亞地區經濟入侵的大門會被打開。斯大林認為自己決不能給後世留下隱藏的矛盾。
想了好1陣,斯大林叫來了貝利亞,詢問起關於中國派遣的援蘇專家的情況。
貝利亞當然猜到了斯大林的不安之處,“總書記,到現在為止,根據已經達成的援助項目,中國已經派遣了7566名工程師,以及14238名技師抵達蘇聯。正在商議的援助項目所需要的中國工程師與技師的數量大概在4萬人左右。列入討論的項目中,現階段粗略判斷,大概會有6萬名工程師與技師到達蘇聯。如果要對這些人進行全麵監控,我們大概需要增加1萬名的克格勃成員。”
斯大林當即擺擺手,“不用這麼做,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中國前來援助的工程師與技師對於蘇聯的影響,而不是擔心他們盜取蘇聯的技術。”
貝利亞當然知道斯大林這話沒錯。這批中國專家是援助蘇聯,而不是來當苦力的。既然是援助,自然是中國擁有蘇聯不具備的技術能力。而且這些技術能力還是蘇聯當下急需的技術知識。既然如此,防備中國盜竊蘇聯技術,屬於毫無意義的事情。
不過貝利亞也不會認為斯大林就會對這些中國人放心,他繼續問道:“那麼針對於中國工程師與技師的安全保護,要不要做的更細致1些?”
“當然!”斯大林答道。隻是說完這些後,斯大林內心深處是有些失望的。
“讓布哈林來參加會議。”斯大林命道。
布哈林並不知道,因為中國的改變,他本人的命運也被改變了。原本的曆史中,在1937年的電影《列寧在十月》中,有1句著名的台詞,“告訴列寧同誌,布哈林是叛徒”。
現在布哈林雖然不至於非常核心,至少還在核心圈子裡,並沒有被殺。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在於20年代,斯大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負責了中蘇貿易。導致蘇聯並沒有麵對曆史上被全麵封鎖的局麵。
中蘇的貿易使得蘇聯有了足夠的輕工業品,並且用輕工業品與蘇聯農村人口進行交易,大大緩解了農村矛盾。這種矛盾的緩解,以及蘇聯經濟比曆史上好的多的原因,讓斯大林的工業化成果斐然,國內黨內的反對力量降低,以至於沒出現基洛夫被暗殺的事情。也讓蘇共內部的團結得到了基本的維持。否則的話,以布哈林的政治觀點,他早就被乾掉了。
蘇聯國內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布哈裡的觀點已經逐漸得到了重視。更重要的是,布哈裡自己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
當布哈裡參加到討論後,很快就成了負責黨內宣傳的真理報主編布哈裡講的多,而貝利亞專心聽的局麵。
布哈裡先是認同斯大林的擔憂,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確有優勢。對於歐洲來的人員,蘇共向來是非常自信的請他們參觀蘇聯,也不介意這些人與蘇聯人民交流。因為蘇聯既然搞了社會主義,走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道德上有非常高的自信。雖然蘇聯現階段並不富裕,但是在政治方麵可比歐洲先進。
而且這些態度的確令蘇聯的到了巨大的好處,非常多的歐洲乃至於美國的進步人士主動與蘇聯聯係,尋求為蘇聯效力的機會。
但是在中蘇之間,局麵就反過來了。中國邊境民眾生活水平超過蘇聯,是最近67年的事情。而且雙方之間的經濟差距並不顯示在基本生活上,而是在各種新式的生活用品上。
中蘇兩國之間的吃喝相差不大,但是收音機,電視大量進入中國普通民眾家庭,中國家庭也開始購買機動車。這種生活方式的差距,讓中蘇兩國邊境民眾的差距凸顯出來。
要知道,在歐洲,能有自家汽車的國家並不多。在歐洲與蘇聯邊境的民眾,還都用著牲口出行。由於蘇聯現在邊境接壤國家都是東歐國家,反倒是蘇聯邊境家庭的自行車,摩托車讓對麵的東歐國家邊境民眾羨慕。
除了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的政治領域也絲毫不弱於蘇聯。滿清的孱弱,讓中國1直被動挨打,極少數的幾次邊境戰爭勝利也是在中國的境內打的。這就導致了中國可以自稱自己沒有任何侵略的惡性,而且這種宣傳是全世界都必須承認的現實。
中國除了擁有清白的曆史之外,理念上的道德也沒有問題。中華文明黨與歐洲許多左翼黨派1樣,都自稱是社會主義政黨,也自稱是共產主義路線。雖然在蘇聯與歐洲看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模式的確沒辦法與蘇聯相提並論。但是中國卻從學術角度豎起了對於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另外1種模式。
在蘇聯的解釋中,共產主義是1種革命理念。
在中國的解釋中,共產主義首先是1門學術理念,基於這種學術理念的先進性,從而在邏輯上得出了資本主義製度必然要完蛋的結論。這才有了社會主義革命,試圖走通更符合高生產力水平下新道路的努力。
由於蘇聯與歐美國家並不認為何銳政府是真的共產黨,所以這種說法在歐美的泛溫和主義人群中有很高的影響力。
蘇共內部,以斯大林為首的1部分蘇聯核心領導其實意識到了,中國是在與蘇聯進行意識形態上的爭奪。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