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已經走了約莫半個時辰,高務實也早已從對世界大局的思考轉回到大明國內的政務。此刻的春和宮偏殿書房內,高務實站在巨大的地圖前,麵色淡然,目光在南京與北京之間來回逡巡。
皇帝南幸的結束,意味著一場規模浩大的回鑾即將開始,而作為大明的首輔重臣,這一切的規劃與安排自然仍是落在他的肩上。
不多時,他便召來了內閣洗筆李之藻,沉聲道:“振之,皇上此番南幸已近尾聲,回鑾之事應該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吧?”
李之藻恭敬地行了一禮,回道:“回元輔,各項安排都已有所準備,不知您還有何具體指示?”
高務實輕輕頷首,緩緩道:“首先,行程與路線就按之前的規劃,確保萬無一失。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沿途兵力部署需提前安排,不得有絲毫懈怠。
尤其是禁衛軍,應該調派探馬騎兵在沿途提前查探,將任何隱患消泯於事前。你去傳本閣部的話,就說本閣部希望他們把握機會,切勿將護駕回鑾當做一次旅遊,而是要將此次差事當做一次實戰化的偵察訓練,而且事後本閣部還要檢查,要看他們提供的行軍紀要。”
“是,下官記下了,一會兒下官就親自跑一趟清涼山。”李之藻迅速記下要點並回答道。他口中的清涼山在南京城中位於軍營以西,乃是本次護駕兵丁的駐紮地。
“其次,物資供應必須充足。皇帝回鑾,非同小可,沿途所需食物、飲水、住宿等,皆需提前準備,不得有誤。”高務實的語氣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
“下官明白,此事之前已經督促各地方官員,要求他們隨時聽候朝廷準信,根據聖駕抵達的預定時間,提前安排並確保一切供應無虞。此事提前布置了兩月有餘,想來應該不會有什麼差池。”李之藻回答道。
“禮儀安排亦不可疏忽。皇帝回鑾,是國之大事,必須嚴格按照朝廷禮儀進行,起駕儀式、沿途迎送,皆需悉心策劃。”
“下官之前已與禮部諸堂官議定相關事宜。於春官說了,他將親自監督,確保一切禮儀得當,不失國體。”李之藻的語氣十分鄭重,看來對於禮製,他們比高務實還上心。
“民眾接待也需妥善安排。皇帝回鑾,沿途總有士紳耆老渴望一睹龍顏,因此秩序維護便不可或缺。”高務實繼續吩咐,然後稍稍一頓,加重語氣補充道:“尤其是獲封榮爵的各地士紳,要儘量為他們安排麵聖的機會,哪怕是一次麵聖之人多一點也無妨。”
“下官會以內閣名義給各地方官員去函明確要求此事,既確保民眾接待有序,不致混亂,又確保有榮爵者必能得到麵聖機會,讓他們覺得此前的奉獻物有所值。”李之藻的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高務實那套榮爵製度“賣”的就是朝廷給予的名頭和禮遇,那自然要在力所能及的時候把逼格給人家拉滿,否則將來怎好繼續薅這些地方士紳的羊毛呢?至少,薅士紳羊毛總比薅普通百姓的羊毛要好。
此外還有一點,高務實也不是很擔心士紳們會把這些損失馬上轉嫁到當地百姓頭上,因為這榮爵並不是你獲封了就一直有。規定的擁有時效是一方麵,還有一方麵就是朝廷禦史及其他風紀官會根據你的風評來判斷你是否能繼續持有榮爵。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這廝在當地風評太差,名聲稀爛,那麼朝廷是能收回榮爵的,而關於這些榮爵持有者的風評審核之中,“苛待佃農”也算扣分項之一,注意隻是“之一”。
總之,榮爵想要獲得需要花錢,想要維持住不丟,還要繼續放血——比如你為了風評好,不得不把地租下降一點,彆人家收十兩銀子的時候,你或許就隻敢收個九兩五錢,甚至九兩。
“交通安排、健康保障、信息傳遞、財政預算,每一項都關係到回鑾的順利進行,必須按照之前的計劃一一落實監督。無論哪裡出了問題,本閣部都要能第一時間定位責任人。”高務實的語速逐漸加快,顯示出他對此事的重視。
對於他用到的這些詞彙,李之藻並不奇怪,這都是在他身邊經常聽到並且早已理解的。至於高元輔對“落實責任人”的執著,他也同樣早就習慣了——高元輔最忌諱有人跟他搞模棱兩可、推諉塞責,每次交代差事都會明確指定負責人,誰出的問題誰負責。
李之藻經常想,這可能是元輔統兵時養成的習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彆跟我說什麼一也可,二也可。我定了是一,你就不能說二,否則軍法從事。
李之藻有時候覺得元輔這樣的風格多少有點求全責備,畢竟有些事確實需要一點冗餘度,但有時候又覺得,或許真隻有這樣才能確保差事辦得利索,且不走樣。
後來他還就此問題問過高務實,而高務實想也不想便回答道:“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這句話並不是高務實的原創,李之藻一聽就知道,這話出自唐太宗《帝範》卷四。讀書人之間的交流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高務實一說,李之藻就一下子前因後果全部了然於心了。
“下官將全力以赴,確保每一項差事都落到實處。”李之藻的額頭微微出汗,但聲音依舊堅定。
“最後,”高務實的目光落在李之藻身上,語氣變得溫和,“此次回鑾,本閣部會向皇上提議,為伴駕眾官一體給假三日,以為洗塵安養之期,屆時振之便可好好歇上一歇了。”
“下官代眾同僚先行謝過元輔寬仁、聖上洪恩,也定不負元輔所托,必當竭儘全力,確保回鑾順利。”李之藻深深一拜,眼中滿是感謝。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家夥不僅自己是工作狂,還非得要求自己手底下的官員都跟著他當工作狂,安排的假期實在太少了——他早期的規定是,官員每年放假僅三天:元旦、冬至和他的生日。
這不是開玩笑嘛!高務實作為後世之人,對此是頗為不屑的,這安排既不人性,更不科學,根本不會提高工作效率。當然,後來朱元璋也迫於壓力增加了一些假期,不過依舊遠遠少於前宋之時,這裡不多贅述。
但朱元璋的摳摳搜搜此時對高務實來說卻有了額外的好處,那就是讓他多了一條給官員們增加好感度的路子,每當朝廷辦成了什麼大事,或者有了什麼較大的喜事,他就提議皇帝給眾官放假,通常是一天。
這一來,不僅他這位首輔在政治上讓很多人覺得“寬仁”,連帶著對皇帝的態度也柔和不少——畢竟提議的雖然是高元輔,但皇帝也得答應才行。你說對吧,朱重八?
安排完這些事,高務實自己也就基本輕鬆了。他讓人去內閣與司禮監報備了一聲,說自己下午要去南京城內逛逛,實地考察一下南京的工商業發展情況。
不多時,皇帝看來也收到了消息,在按例派人賜下今日禦膳的同時,那位中官悄悄詢問高務實,說皇爺也想與元輔同往,問能不能安排成微服出行。
這下就讓高務實有些為難了。首先,南京城的治安情況他並不十分了解——當然,最近這段時間應該不至於太差。其次,如果皇帝也要同往,那麼為了不出紕漏,去的地方就不要太多,最好確定一個“重點考察對象”,而這與高務實的原定計劃不符。
他的本意是“看看我究竟為大明百姓帶來了多少改變”,現在被皇帝這麼橫插一杠子,他就隻能改變計劃,讓皇帝看看這麼些年的改革與創新,究竟搞出來一些什麼成果。
高務實一邊用膳,一邊思考如何安排。最終為了安全起見,高務實還是建議皇帝隻訪問他名下的京華紡織廠南京分廠。
這家紡織廠不僅采用了京華紡織的成名技術——京華紡織機,而且還用上了最新的水力驅動紡紗技術。此外,從曆年來的京華內部考核情況看,這處紡織廠管理嚴格,安全比較有保障。
中官來來去去傳達消息,結果倒也並不意外,皇帝同意了這個安排——他也知道微服出行不是開玩笑,高務實能答應就算不錯了。於是不多時,皇帝便來到春和宮,兩人各自換上便裝,帶著幾名隨從,悄悄地離開了皇宮。
當然,這隻是明麵上的。暗地裡,無論是錦衣衛還是京華內務部,得到消息之後都是嚴陣以待,以最快的速度在沿途安排了不下十處暗樁,確保出現任何意外都能有強力人手及時出麵,確保皇帝與高務實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