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興農安民_我欲揚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我欲揚明 > 第八章 興農安民

第八章 興農安民(1 / 1)

我欲揚明!

君憂臣辱,君辱臣死,皇上皺起了眉頭,滿朝文武趕緊跪地請罪。朱厚?隻好故做輕鬆地說“諸位愛卿快快請起。朕不過是想著曆年來朝廷總要自江南調大量糧食供京師與九邊之用,而每年黃、淮兩河春有桃花汛,夏有端午汛,時時阻斷漕運,累及南北物資調運。若是北方糧食能夠自給自足,我大明便不需要指望著一條漕河吃飯,這才召集諸位愛卿商議此事。”

話雖如此,但這個要命的糧食問題卻不能不解決,朱厚?又說“諸位愛卿但有所想,隻管道來。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朕就不信一個‘糧’字還能把我大明滿朝文武都給難住了,集思廣益,我等君臣定能找到好辦法!”

明代士人一直信奉“耕讀傳家”之古訓,官紳士子都有閱讀農書的愛好,說起農經頭頭是道;加之各位大臣大多曾出任外官,開府建衙,守牧一方,力勸農桑、督促農時更是他們當日一大職責,因而對農務並不陌生。在皇上的鼓勵下,經過充分而熱烈的討論,還真的找到了幾條興農安民的好法子

一、大興水利,引種水稻。近些年來,水稻被引進到淮河以北、長城以南的一些地區,畝產少則二、三石,多則五、六石,較北方原來廣泛種植的黍、稷、粱、豆等農作物高出五成以上,可效法嘉靖初年對北直隸盧溝河、琉璃河、胡良河、白溝河、沙河、唐河、滹沱河等河流及白洋澱進行竣疏,灌溉農田數萬頃之例,在北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大力興修水利設施,設壩、建閘、引流、通渠、築堤,開墾水田,大規模引種水稻。

二、廣種小麥,擴大複種。小麥比粟穀等產量高,經濟價值也高,而且由於越冬生長,可以增加耕地複種指數,接濟夏秋之間青黃不接,時人既有小麥“為利甚普,故為五穀之貴”之說,又有“一麥勝三秋”之說。因此,除了在水田種植水稻外,應在旱地廣泛種植小麥,並大力推廣連作、輪作、套作、間作等耕作製度,擴大複種指數,使北方地區也能如南方一樣,由一熟製展為麥――豆或穀等――棉或秋雜二年三熟輪作製。

三、鼓勵墾荒,增加耕地。時人有雲“京以東,畿以南,山以東,兩河南以北,荒原一望,率數十裡,高者為茂草,窪者為沮洳,豈儘其地哉!不墾耳。”又如山東,濟南、東昌、兗州三府已“頗稱殷庶”,但“登萊二郡,沂濟以南土曠人稀,一望尚多荒落”是故國朝不患無地,而患不能墾,尤其是京畿地區、黃河流域和西北山區仍存在大量未墾荒地,尚有較大展空間。可謹遵大明立國之初,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田野辟,戶口增”之興國安民之訓示,鼓勵百姓墾荒。凡民墾之田,三年不起課征稅,三年之後減半計征;山區或貧瘠州縣百姓墾殖之田永不起課。

四、增加軍屯,遍設民屯。鼓勵九邊各鎮、各省衛所及海防軍士屯墾營田,減少朝廷供應邊鎮軍需糧秣的壓力。在地廣人稀的遼東、大同等鎮及寧夏、陝北、甘肅、青海等省設立民屯,利用數以百萬計的江南百姓逃往京師以避兵禍之際,招募百姓入屯墾荒,或“遷狹鄉之民去往寬多”,將無地少地的貧民和無業遊民遷徙到地廣人稀之地屯墾,詮選通曉農務之官為墾田使,開衙督理,按戶口編屯,大量開辟荒地,由官府種子、耕牛及農具,每年所獲之糧半數歸己,半數入官。

五、考其勞績,明獎嚴罰。各省府州縣墾殖田畝數納入考成法進行考功,每年由戶部匡算各地新增田畝數,報吏部核定當地牧民之官的勞績,屯田不力者不得報“卓異”,不得循例遷升;曉諭各軍鎮衛所,屯田之勞績等若軍功,敘功論賞;選派老成軍官整頓屯田,著各省巡按等風憲官進行巡察,各鎮監軍、軍將有肆意侵吞軍屯之田者,即行劾止,交付有司依律問罪。

六、增設農官,教授農務。各地增設農耕教諭一職,由鄉裡公推數名年長德高且富有農耕經驗之農夫,由州縣禮聘為農耕教諭,賞九品冠帶,食九品俸祿,巡回各鄉各裡,傳授農耕技術,督促百姓不誤農時。在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更要從江南難民中禮聘農耕教喻,教授當地百姓種植水稻。農耕教諭一年一聘,以各地新增糧食產量核定勞績,能者留用,庸者斥退,有大功者另行褒獎。

七、編撰農經,指導農事。農業為百姓衣食之源,國家富強之根本,坊間流傳之農書雖種類繁多,但精蕪不一,且多有謬誤之處。當遴選精通農務之官員,會同翰林院、國子監職官生員,校刊、輯錄曆朝曆代涉農文獻及農政奏疏,查缺補漏,去蕪存精,編撰成《皇朝農經》一書,刊印天下,指導農事。

八、……

這些建議無不切中時弊,朱厚?聽得連連點頭稱善,並不時抓住腦海之中電石火花般閃出的靈感,插話予以補充,奇思妙想一個接一個地蹦出來,連他自己都不由得佩服起自己來

一、推廣種植水稻、小麥一事確乎緊要,但一定要做到兩個“充分”,即一是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條件,二是充分尊重百姓意願,總的原則是“宜稻宜麥者以漸勸率,宜黍宜粟者如故”。各省府州縣可以搞一些試點,動員部分百姓先行一步,改種稻麥做示範,但不得以行政命令強迫百姓改種,更不得搞“一刀切”,違者以“擾民害民”論罪。

二、將農墾勞績納入考功也十分必要,但不得以各地上報新增田畝數為準,應派出禦史巡回視察各地農墾之務,一是核定新增田畝是否屬實,二是核查在墾荒之時是否存在滋事擾民的現象,絕對不能增了田畝,卻令百姓沒了飯吃!

三、墾田使隻負責官屯組織管理、溝通協調,不得乾涉入屯百姓的正常生產和日常生活。可在官屯之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麵對疑惑不解的朝廷大員,朱厚?隻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他們解釋什麼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費儘口舌才有一個官員恍然大悟哦,原來皇上的意思是把田地佃給百姓種,朝廷隻管秋後收租子啊!眾人當官當到能參與朝會的份上,哪個不是家中良田千頃、仆役如雲?一聽就全明白了,紛紛歎曰“吾皇聖明”,令朱厚?哭笑不得。

四、軍屯、民屯之外,還應大興商屯,遵太祖洪武年間的“納米中鹽法”及其後的“開中法”,動員商賈富戶出資招募無地的貧民到邊疆墾種,由富商大賈自出財力,自招遊民,自墾邊地,自藝菽粟,自築墩台,自立保聚,輸送邊鎮粟米,朝廷按一定比例給鹽引,省運費以足邊儲軍用。

五、編撰《皇朝農經》一書利國利民,不但是一部農政全書,更應成為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國家指導農業生產的綱領性文件,朝廷應將其作為一項大事來抓,可效法成祖文皇帝修撰《永樂大典》之例,成立專門的編撰委員會,由分管工部的內閣學士徐階任總裁,總領其事;戶部尚書馬憲成、工部尚書林之詮副之,涉及農政的戶工兩部及各有司衙門全力協助,務必早日成書。但書成之後不必急於刊印,可先各省州府縣,由各地牧民之官組織農耕教諭討論,修訂完善之後再刊行天下。

六、鑒於編撰《皇朝農經》非是旦夕可以奏功,可謂遠水難解近渴,還需另尋濟時救難之策。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第五子周定王朱?深感河南地瘠民貧,曾編成《救荒本草》一書,記錄了數百種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以便百姓災荒之年可以采來充饑。可由各省翻印此書,並根據本省實際予以修訂增補,附以插圖,以備饑荒。《皇朝農經》、《救荒本草》主要用於指導百姓農耕諸事,故應以百姓日常所用的白話編撰,不得雕文琢句,使用含混晦澀的文言。

七、由翰林院、國子監派出職官生員分付各地宣傳朝廷善政,動員百姓墾殖拓荒,並采集民風,重點搜集農諺民謠,由通政使司會同翰林院、國子監輯錄,仿照朝廷邸報、兵部塘報之例,以白話編成民報刊印天下,由各地農耕教諭為百姓講授,力促農耕。

八、農務乃是目下一大急務要務,朝廷當效法兵工總署之例,增設農墾總署衙門,由戶部左侍郎關鵬署理,特加左都禦史銜,晉正二品,統領全國農墾諸事,由吏部詮選通曉農務之官充掖該衙門……

嚴嵩明白,戶部尚書馬憲成傷愈複出之後,先前署理部事的關鵬就被打回原形,仍為佐2,皇上準他開府建衙,又擢升其為正二品,雖是虛銜,也能與六部尚書並列朝班,這樣的安排一是憐惜其才,二來又何嘗不是看在自己的麵子,撫慰已成為“嚴黨”重要一員的關鵬!心中感念聖恩,便出班奏陳,建議皇上下旨令遼東女真各部及藩屬之國朝鮮進貢耕牛騾馬若乾,再以錢糧布帛與之交換耕牛騾馬若乾,分墾荒百姓,以助農耕……

“這樣就周全了。”朱厚?點點頭,目視一乾朝廷大員,微笑著說“果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的法子好,有了這些舉措,何愁國朝農務不興!何愁天下百姓不安!今後一應大事,也該照此辦理,甚或可令百官萬民進獻治國安邦之良策,朝廷擇其善者而從之,還能現經國濟世之賢才。”

眾位大臣齊聲應道“吾皇聖明!”

“興農安民之事,就按今日議定的法子,由內閣會同六部有司擬定詳儘可行的方略,呈給朕批紅照準,予明年新正元日便頒行天下。”

眾位大臣心裡都是一震,如今已是臘月中旬,這麼多項事務都要趕在年前辦結,皇上真是拿著鞭子在趕著人跑啊!但是,一想到國朝內憂外患不休,江南又出了謀逆反賊,他們的心裡油然生出一種“匡時濟世,扶持家邦”的使命感和“再造社稷,舍我其誰”的自豪感,一齊跪了下來,朗聲說“臣謹領聖諭!”dd


最新小说: 吞噬劍帝 靈霄逆途 宇智波,從毀滅忍界開始 風華鑒 長生修仙:我的天賦有點多 我有九千萬億渣男金 廢土世界的女子指揮官 無儘複活後,我能傷害轉移 韓城:我與未來有扇門 諸天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