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發展跟林一的預料驚人的相似。
嘟嘟打車官宣之後的前三天,平平淡淡,除了“10億元”這個金額引來了大批媒體關注之外,在市場上反而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2月10日,周一,這是年後第一個完整的工作周。
不過並沒等到嘟嘟打車怎麼雄心壯誌大展拳腳呢,風頭已經被快嘟打車瞬間搶走了。
當天快嘟在臨安宣布新一輪營銷活動,同時把每天兩單的補貼幅度升級為11元,高過萬裡出行和嘟嘟打車的現行政策,並且提供每天一萬零一個免單機會。
快嘟打車一定設想過他這種主動加碼的行為會引起另外兩家的連鎖反應,所以還特地加了一個說明:
“無論同行企業每單補貼多少,快嘟打車永遠比他們高一元。”
在年前第一回合的補貼戰當中,吃虧最大的就是快嘟,不僅被萬裡出行後來居上超過,而且跟前兩位進一步拉開了差距。
顯然這次他們晚了三天公布並不是又慢了半拍,而是做好了充分準備。
當有媒體詢問道快嘟跟支富寶方麵為本次活動準備了多少預算的時候,負責公布的陳衛星信心滿滿地回答:
“上不封頂!”
這句話仿佛是一個衝鋒的號角,代表了快嘟與其背後的a廠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快嘟的表態也再次把打車行業補貼大戰的事件重新引爆,之前因為春節假期的打斷而中止的這一話題被翻了出來。
雖然年前動手最早,也拿到了最大好處的萬裡出行暫時還沒有回應,但是他們的補貼政策即使在過年期間內也一直沒有取消啊!
一時之間,關於這場“燒錢大戰”的討論沸沸揚揚,甚至超出經濟領域成為一個社會廣泛討論的話題,人們開始用“瘋狂”來形容正在發生的一切。
各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專家紛紛發表看法,有的是緊貼事件本身科普網約車行業的發展曆程,以及當下幾家公司的主要情況。
還有的格局拉高,專注於三家身後的bat各自的移動化戰略以及在o2o領域的布局和較量,儼然打車軟件隻是掩人耳目的“馬前卒”,背後是三巨頭的“一盤大棋”。
還有媒體報道了由於打車軟件的高額補貼,在全國主要的大中城市的出租車司機幾乎被一網打儘,形成了“非網約車訂單不接”的局麵,導致不會用打車軟件的普通市民已經實際喪失了打車能力。
俗話說外行看熱鬨,內行看門道。
在一片紛紛擾擾當中,林一所關注的是正如他一開始說設想的那樣,快嘟打車的價碼帶來的是,大家把關注的重點都放到了補貼額度升級,而不是紅包或者其他發放形式上。
消費者還是很實際的,保持著“誰給錢多就用誰”的高度理性,並沒有對哪家抱有特彆的“品牌忠誠”。
也就是說,嘟嘟的紅包推廣策略並沒有達到目的。
剩下的事情非常簡單而殘暴,又回到了原本那條老路上,就像是賭博裡麵最容易也最刺激的那一種:
比大小。
林一反而覺得慶幸,因為他現在擔心的是嘟嘟和快嘟能夠搞出什麼奇招,至於錢多錢少倒並不太憂慮。
當然不是說萬裡出行的資金比另外兩家充沛,而是他早知道單靠這個手段是無法分出勝負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