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嘟加價到11塊你準備怎麼應對,加到12塊?”
問話的是李羅賓,之前嘟嘟的10億元他還能夠沉得住氣,但是快嘟的“上不封頂”一出,他又把林一給叫到麵前來商量了。
對於李羅賓來說,他當然希望萬裡出行能夠保持行業第一名的優勢,而且也願意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之前幾次給林一打錢就是證明。
但是一旦超出了適當的範圍,當這個代價變得難以承受的時候,即使是熊廠也不得不另做打算。
李羅賓必須要承認,在這個行業裡麵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眼下的情況連他都要說一聲:
我沒見過。
“快嘟出11塊,我們就出12塊,然後嘟嘟出13塊?這樣層層加碼我覺得意義不大,搞得跟拍賣似的。”
“而且快嘟明顯想到了我們會跟著漲價,所以還特地說了永遠比競爭對手高一塊錢這句話。”
“我們當然不會怕了他,但有一點我們得意識到,那就是在萬裡、嘟嘟和快嘟三家當中,現在快嘟繼續打下去的意願是最強的。”
“因為在此前,萬裡出行吃到了最大的一塊蛋糕,嘟嘟其次,而快嘟的成果是最小的,如果是我的話我也一定不願意善罷甘休。”
“換句話說現在萬裡出行繼續補貼的意願是最小的,但是能戰方能和,隻有讓對手發現他們無法通過補貼戰拿到想要的東西,才會有收手的打算。”
“那一天應該不會太遠了。”
這個結論來得突然,雖然是李羅賓也想要見到的,但是他不會輕信:
“何以見得?”
林一回答:“出租車行業是一種依靠牌照運營的不可再生資源,全國的總量大概100110萬輛,而且過去幾年幾乎沒有明顯的增加。”
“萬裡出行也好,或者嘟嘟快嘟也好,都隻能在這個裡麵切蛋糕,因為他們沒辦法憑空變出更多的出租車。”
“你彆看幾家的推廣預算從1億,2億,5億,10億,現在快嘟喊出了上不封頂這種話,但這個基礎是改變不了的。”
“雖然這場補貼戰帶來的增長是極其誇張的,萬裡出行的最大訂單規模已經達到了開始前的50倍,但我一直在觀察這個行業的極限。”
“原本一個正常的行業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發展到這個程度,但是打車行業在大筆資金的催熟下,以空前的速度在往那個極限接近。”
“羅賓,我們內部預計到這個月的月底萬裡出行的注冊司機數量將會達到100萬,當然他們也可以在嘟嘟和快嘟重複注冊,但是你想接下來還有多少增長空間呢?”
“實際上據我所知,現在很多出租車司機出車以後就是輪流用三家打車軟件,每家接10單,領完當日的獎勵之後就換一家,如是重複。”
“在打車軟件出現以前,出租車司機一班崗也就是跑2030單,就算我們降低了空駛率提高他的有效行駛時間,一天跑三十單也就差不多這點能力了。”
“換句話說,我們再搶來搶去也意義不大了。”
這番話聽起來像是有理有據的,李羅賓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說,這場補貼大戰很快就會結束?”
“一定會結束,很快不好說。”
林一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基於剛才的推論,具體在什麼時間段結束,取決於快嘟打車什麼時候發現和接受他們再補貼也無濟於事。”
李羅賓正在消化著這些理論,他最擔心的是打車行業變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投入持續失血的無底洞,但是林一的話讓他看到了結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