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說的通俗,李太後聽懂了,心裡不在驚。
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無非趁主人家孤兒寡母,乾活偷懶罷了,罵幾句就好了,鄉裡又不是沒見過。
……
遼東。
旌旗招展。
被戚繼光擊退的蒙古諸部,土默特,泰寧諸部轉移遼東,聯合了女真部王杲。
偷襲遼東內地。
因為大明數百年以來的經濟封鎖,諸部日窮,連生活用品鍋碗,都需要靠大明的走私商人供給。
而諸部之所以年年侵犯大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活不下去了。
大明連連天災,畢竟家底厚還可以扛。
草原上的天災更甚過大明。
大明不需要韃靼的物資,但是韃靼需要大明的物資,否則無法活要死人。
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於是轉而進犯遼東。
遼東總兵李成梁氣的罵娘。
這些蠻子真是殺不完,年年都來進犯,年年被他殺一批,第二年又來。
把他的規劃全打亂了,去年就殺了一大批,好不容易擴建的寬甸六堡,這還沒修成,就又進犯了。
李成梁按照舊年一樣,軍報急奏,向朝廷要錢要糧食。
“寇眾二十餘萬謀犯遼東,前鋒已抵大寧”
收到李成梁的軍報,朱翊鈞冷笑兩聲。
這廝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在遼東排擠同僚,領兵塞外則虛報戰功,在關內則殺良冒功。
史書上出了名的,朱翊鈞也派了錦衣衛暗查,去了兩個竟然沒了消息。
貪權無度,整個遼東的商路都被他控製,每年大量的金銀珠寶送入京中。
朝中不知道多少王公大臣收了他的禮,朱翊鈞都懷疑,自己的錦衣衛也有人收了。
不然兩個探子為何到了遼東就消失了?肯定是有人透漏了消息。
如果隻他一人如此,朱翊鈞早就狠下心罷了他的職。
可是大明的傳統武人都墮落了,全是這個德性,真要是細糾過去,沒有幾個清白的。
那怎麼辦?隻能視而不見了。
要不然怎麼叫做軍門呢。
“著戚繼光率兵支援遼東。”
錢糧,朱翊鈞是不會給的,李成梁敢失地,他就敢革去他的職。
看到朝廷的回複,李成梁暗罵一聲,狗日的戚繼光。
沒幾日,戚繼光的奏疏也到了。
“寇久解散。”
“哈。”
看到戚繼光的奏疏,朱翊鈞氣笑了。
二十餘萬的大軍會憑空解散?李成梁送了個“驚喜”給自己呀。
朱翊鈞不信二十餘萬大軍。
但是估摸著七八萬應該還是有的,卻沒想到真應了那句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戚昌國送來戚繼光的密報。
“臣派人於宣府偵察諸部,諸部都在各自草場駐牧,並無動靜,未嘗東行,遼東所報,皆屬虛聲。
又偵得,原侵犯薊門的被擊退的餘部,結合女真數千人,襲擾遼東早已退卻。”
後麵就是戚繼光關於遼東虛報軍情,導致九邊輕易調動,實在是危險,容易給敵人機會。
朱翊鈞也不看了,戚繼光都不敢當眾揭開這個鍋。
他通過驛站遞交內閣的奏疏,因為是公開的,不敢說實話,隻敢為李成梁遮陽。
朝事的改革,難。
軍事的改革,不敢。
放下戚繼光的密報,朱翊鈞久久的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