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國萬曆!
皇帝要為聖母修葺寢宮,工部無銀,問朱翊鈞可否動用東裕庫銀。
朱翊鈞聽得這話,氣笑了,先生帶的好頭,這一事倒是讓眾臣萬眾一心。
如果新政都是如此齊心,哪裡還有這許多事。
今年自己計劃還要整編禦馬監四衛軍,內庫哪裡經得起朝臣們這麼搬,金山銀山也不夠用。
“爾等真是把朕當做大戶在吃。”
“臣等不敢。”
“如今國事多雜,府庫空虛,恐不能成。”
朱翊鈞想了想,無奈還是給了一個預算,以十萬兩為限。
十萬兩銀子如何修?工部官員無語。
“以後內庫銀絕不補貼國庫,此事下不為例。”
聽到朱翊鈞的下不為例,眾臣沒有反應,已經聽習慣了,朱翊鈞見狀,明白眾人沒有放在心上。
“工部得跟朕打個條子。”
諸臣茫然。
“不光如此,先前動用的內庫銀,都得跟朕補上欠條。”
“這……”
眾人不敢信,互相看了看。
“陛下焉能如此,都是為了國事。”
“又沒有要即刻還,總得有個條例,否則豈不是內庫和國庫不清。”
“工部不借。”官員當場反駁。
“那為太後修葺寢宮的銀子,工部自個出,彆找朕要銀子。”
那官員又不敢反駁,不為太後修葺寢宮的話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話趕話被堵在當場,憋得耳紅麵赤。
很想大聲告訴皇上,工部出就出,憋了半天終未硬氣的說出來。
“如何能意氣用事,陛下此舉有失君望。”禮部官員走出一人。
“王卿。”朱翊鈞看那一位官員。
聽到皇上的點名,禮部侍郎王希烈站的挺直。
“聖母好生之心,修佛禮道,教育君王,你寫一篇文,祭太廟宣太後之德。”
王希烈張了張嘴,無奈領旨。
為了避免被皇上逼著當場寫欠條,眾人匆忙奏疏了幾事,商量完後即離去,不敢久留。
等眾臣離開,朱翊鈞又看了幾本內閣批複的奏疏。
這些都是內閣票擬,司禮監勾紅後已下發的奏疏,這也是他早前放權的行為。
每日奏疏太多,他根本就看不完,為了避免影響國事,所以放權給了內閣。
他可學不來祖宗朱元璋,能跟朱元璋比的人,那都是非常人。
但是這些奏疏會被送到文華殿備存,以便他隨時查閱檢視。
河南禦史楊相。
“舊年,觧京邊獲糧草鹽鈔丹鞏等項,等銀八萬五千八百八十七兩。
宣府請複免河南春秋兩班供應宣府官軍,三年每年折價一萬七千餘兩,專備修本鎮工事。”
這一進一出,一折一抵,可以操作的地方就多了。
看了內閣的批複,是張四維的手筆,上麵議從之。
“倒是大方。”
朱翊鈞搖搖頭,他又不能不給,但是也不能給的這麼輕易。
命太監翻來此地舊疏,等了半個時辰太監才找來一堆奏疏,眾人擔心聖人等的著急,忙得滿頭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