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中國通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3(1 / 2)

中國通史!

1《論語·子路》。

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又說“皰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2孟子的意思是說想要人口多就需施行惠民的政策。這實際上也等於說社會生產力的展不在於人口的多少而在於政治的好壞。政治好了社會生產就會上了軌道人口也會多起來。《史記·平準書》“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漢初以來的這種繁榮是跟當時的人口增殖互為因果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在這裡提出“國家無事”這個政治上的因素。《漢書·食貨誌》說“哀平之世百姓資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這又提出來一個新問題人口多了富的程度並不一定相應地增加。

隋唐早期社會經濟號稱富厚。但戶口增殖的度唐代遠不如隋。杜佑《通典》卷七對此有一番議論。他說隋受周禪得戶三百六十萬。開皇九年平陳又收戶五十萬。洎於大業二年乾戈不用。惟十八載有戶八百九十萬矣。其時承西魏喪亂周齊分據、暴君、慢吏、賦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綱。隳紊奸偽尤滋。高熲覩流冗之病建輸籍之法於是定其名輕其數使人知為浮客被彊家收大半之賦;為編氓奉公上蒙輕減之征。先敷其信後行其令承庶懷惠奸無所容。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多焉。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

國家貞觀中有戶三百萬至天寶末百三十餘年才如隋氏之數。聖唐之盛邁於西漢約計天下編戶合逾元始1tgno166gn之間而名籍所少三百餘萬。直以選賢授任多在藝文才與職乖法因事弊隳循名貴實之義闕考言詢事之道崇佚之所至美價之所歸不無輕薄之曹、浮華之伍。習程典親簿領謂之淺俗務根本去枝葉目以迂闊。風流相尚奔競相驅職事委於群胥貨賄行於公府而至此也。

杜佑在這裡指出隋代戶口的增加是由於高熲整理戶口的成功;唐代戶口數增加得緩慢是由於文人執政不能象高熲那樣做出整理戶籍的成績。實際上杜佑是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封建國家跟地方大族爭奪勞動力。一個是國家戶籍跟實際的戶口數有時會相差很遠。這兩個問題的存在為研究曆史上的人口問題增加了困難。究竟曆代戶口的數字記載有多大的真實性還需要認真的研究。

《明史·食貨誌》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戶一千六百五萬二千八百六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戶九百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萬曆六年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太祖當兵燹之後戶口顧極盛其後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難兵起淮以北鞠為茂草其時民數反增於前後乃遞減至天順間為最衰。成弘繼盛正德以後又減。戶口所以減者周忱謂投寄於豪門或冒匠竄兩京或冒引賈四方舉家舟居莫可蹤跡也。而要之戶口2《孟子·梁惠王上》。

增減由於政令張弛。故宣宗嘗與群臣論曆代戶口以為其盛也本於休養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殆篤論雲。

這是說觀察人口多寡不僅要看到時局的治亂還要看到法令的張弛。法令張遊離於戶籍的那四種人出現的少了戶口就多了法令弛那四種人就多戶口就少了。這種看法類似於上文所引杜佑的看法但還要更周詳些。

人口問題的複雜性從上文可見一斑我們應該作具體研究不應下籠統結論。

還有人口的遷徙如晉的東渡宋的南遷鮮卑、遼、金、蒙古的南下突厥、回鶻、黠戞斯的西走都引起了社會生產力的變動。清自“攤丁入畝”和“盛世人丁永不加賦”之後人口數量大增為前所未有。這些都是應該研究的專題。

第二節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的科學技術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時候一再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1999ooo41o168o在固定資本中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它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主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後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2999ooo41o16811tgno168gn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1999ooo41o169o可見馬克思在許多著作裡都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生產力看待。根據我們的理解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所闡明的如下幾個論點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展的”2從舊的機器、工具、器具等總是不斷地為效率更高的、更便宜的機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這個事實反複證明了上述論斷是正確的。

第二“自然因素的應用是同科學作為生產過程的獨立因素的展相一致的。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每一項現都成了新的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3第三科學的力量“既包括科學力量本身也包括為生產所占有的並且已經在生產中實現的科學力量”;或者說“這裡包含的不僅是科學力量的增長而且是科學力量得以實現和控製整個生產的範圍和廣度。”4從馬克思的這些論點中我們可以比較具體地認識到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生產力的真正的含義。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在馬克思看來2《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664頁。

3《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第57o頁。

4《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第269、285頁。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為什麼恩格斯也同馬克思一樣把科學看作是“無窮無儘的生產能力”1。

那末究竟怎樣把握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真正含義呢?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學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實踐問題。這裡是否有兩個界限應當劃分開來。一個界限是生產過程中有科學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實際上已經成為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毫無疑義的。又一個界限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展而科學技術作為相對獨立的領域也還有自身展的規律不論出於何種情況而產生出來的新的科學技術在重新為生產所應用(即具有相應的生產力展所的條件產生出來)之前它還不是作為直接生產力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區彆這兩個界限的關鍵在於科學技術是否已經進入生產過程。如馬克思說的“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科學“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為生產所占有的並且已經在生產中實現的科學力量”等等都是指的已經進入生產過程的科學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就是一種現實的生產力。而馬克思說的“科學力量本身”、“科學力量的增長”等等則是指的尚未進入生產過程或一般不直接進入生產過程的科學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就不是現實的生產力而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這是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兩重含義。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現實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和作為潛在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作為現實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會不斷地被作為潛在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所越、所代替而作為潛在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一旦具備適當的條件也會隨時轉化為更先進的、效率更高的現實生產力。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可能不直接進入生產過程但它們作為各種應用科學的基礎同樣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生產力或特殊的潛在生產力。總之一切科學技術成就都跟生產力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都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科學和生產力的關係作了曆史的概括的闡述。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說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的循序的展。先是天文學——為了給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定季節早已絕對需要它。天文學隻有借助於數學才能展。因此也開始了數學的研究。——後來在農業展的某一階段和在某個地區(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彆是隨著城市和大建築物的產生以手工業的展力學也展起來了。不久航海和戰爭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數學的幫助因而又推動了數學的展。這樣科學的生和展一開始就是被生產所決定的。

在整個古代本來意義的科學研究隻限於這三個部門而作為精確的和有係統的研究則是在後古典時期才開始的(亞曆山大裡亞學派、阿基米得等)。在幾乎還沒有在人們頭腦中區分開來的物理學和化學(元素論還沒有化學元素的觀念)中在植物學、動物學、人體和動物解剖學中直到那時人們還隻能夠搜集事實和儘可能有係統地整理這些事實。生理學隻要出最顯而易見的事情(例如消化和排泄)便是純粹的猜測在甚至血液循環都還不知道的時候也不能不是如此。——在這一時期末化學在煉金術的原1tgno171gn始形式出現了。

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並且以神5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75頁。1《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16頁。

奇的高展起來那末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於生產。第一從十字軍遠征以來工業有了巨大的展並產生了大量力學上的(紡織、鐘表製造、磨坊)、化學上的(染色、冶金、釀酒)、以及物理學上的(眼鏡)新事實這些事實不但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了和已往完全不同的進行實驗的手段並使新的工具的設計製造成為可能。可以說真正有係統的實驗科學這時候才第一次成為可能。第二雖然意大利由於自己的從古代繼承下來的文明還繼續居於領導地位但是整個西歐和中歐包括波蘭在內這時候都在相互聯係中展起來了。第三地理上的見——純粹為了營利因而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產而作出的——又在氣象學、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人體的)方麵展示了無數的直到那時還得不到的材料。第四印刷機出現了1999ooo41o172o。

這時——撇開早已存在的數學、天文學和力學不談——物理學和化學明確地分開了(托裡拆利、伽利略——前者依靠工業上的水利工程第一個研究了液體的運動見克拉克·麥克斯韋)。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哈維由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確立為科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先依舊是從事搜集事實的科學直到古生物學出現——居維葉——以及此後不久細胞的1tgno172gn現和有機化學的展為止。因此比較形態學和比較生理學才成為可能而且從此以後兩者才成為真正的科學。在上一世紀末地質學奠定了基礎最近則有所謂人類學(這個名稱很拙劣)它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曆史的橋梁。這還要繼續詳細地研究和闡明。1999ooo41o173o恩格斯這段話對於我們研究中國曆史上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係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生產史上的科學技術及其特點在中國生產史上科學技術是很有成就的。李約瑟博士(josehneedha19oo—)曾經列舉出在公元一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中國人先於西方人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的大量的成就。其中有龍骨車、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水排。風扇車和簸揚機。活塞風箱。平放織機和提花機。繅絲和紡絲及調絲機。獨輪車、加帆手推車、磨車、拖重牲口用的兩種高效馬具(即胸帶和套包子)。弓弩。風箏、竹蜻蜓和走馬燈。深鑽技術。鑄鐵的使用。遊動常平懸吊器、弧形拱橋、鐵索吊橋、河渠閘門、造船和航運方麵的無數明包括防水隔艙。高效率空氣動力帆和前後索具。船尾的方向舵。火藥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技術。羅盤針先用於看風水後來又用於航海紙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瓷器等。2另外中國人還有許多明創造在國內一定地域內出現和流行但沒有廣泛傳播有的還不為人所知。

絲織品、瓷器、經過加工的茶葉是蜚聲世界的中國特產。絲英文作si1k德文作seide法文作ie意大利文作séta餓文作шeпk都是由絲音展而來。茶廣州話讀作tai。英文的tea德文的tee法文的thé、意大利文的tè、俄文的чan都是由tai轉化而來。阿拉伯文稱茶為cha9是茶音直譯。絲、茶二字可以說已成為世界性的詞彙。

羅盤、火藥和印刷木對於西方近代文明的展有很重要的貢獻。弗蘭西斯·培根(fra1561—1626)在所著《新工具》第一卷第一二2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譯本第二分冊第574頁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九節說我們應該觀察各種明的威力、效能和後果。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明古人都不知道;它們的起源雖然是在近期但卻不為人所知默默無聞。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麵貌和狀態第一種在文學方麵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產生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這樣的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後來馬克思也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展創造必要前提1tgno174gn的最強大的杠杆。1999ooo41o175o這三種明和造紙術的明是中國的四大明。用中國人的方法製造出來的紙張以平整輕便和可以大量生產、攜帶方便的優點取代了西方舊有的羊皮紙等粗笨的書寫用材同樣有助於西方文明的進步。

農學、醫藥學、天文學和數學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學科。它們和水利工程、建築工程的創始都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經過長期的不斷展它們分彆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學科體係或工藝體係。農學於土壤氣候的鑒彆、籽種的培育、田間的管理及收割、儲藏和加工、農害的防治旁及蔬菜、桑麻、棗梨、果樹的栽種、田間溝渠的修理、農具和農家用品的製造、編織都有所論述。醫藥學有病理學說醫療學說有內科、外科、骨科、眼科、喉科、婦科、兒科等分科有藥物、針灸、按摩、導引、拔火罐、割治、正骨等療法;有飲片、膏丸、丹散酒等藥物的治法。天文學有宇宙學說、星宿方位的測定、天體運動的規律。天文學的主要工作是觀測天象、製定曆法。數學與天文學是兩門關係密切的學科。天文學的展需要數學的幫助同時也促進數學的展。中國曆史上的天文學家往往又是數學家數學家也往往精通天文。但數學在生活或生產上的應用更為廣泛。水利工程如灌溉係統的興修、運河的開鑿、洪水的防治、黃河的治理都有很大的成就。建築工程以都市規劃、宮殿、廟宇、陵墓、園林、亭台樓閣、橋梁最具特色。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高台建築和多層建築的形式使建築物中的木結構自為一個整體的設計鬥拱和挑梁的特殊構件、磚瓦形製的多樣化和重視互相拉結的砌磚方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建築藝術。

中國的畜牧業是僅次於農業的重要生產。中國有遼闊的農業地區也有廣漠的畜牧業地區。在農業地區有畜牧業生產;在畜牧業地區也有農業生產。在生產實踐上農業和畜牧業往往是互相補充的。農業為牧民糧食、飼料、茶、糖、布、棉農業地區還為牧民鹽、鐵、藥材及其必要的物品。牧業為農業地區肉、奶、皮毛、骨角供耕種、運輸、軍用的牲畜及一些珍貴的藥材。一般農戶往往要飼養一些家禽、牲畜。《詩·王風·君子於役》所描寫的“雞棲於■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這種農村的傍晚景象一直延續了兩、三千年。古代的封君如《詩·鄘風·定之方中》所詠的衛文公“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這是既重視農桑又重視牲畜的繁殖。後來顧炎武明確地提出了耕牧並重的思想。他說“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國亦然。秦楊以田農甲一州烏氏橋姚以畜牧而比封君此以家富也。棄穎栗而邰封非子蕃息而秦胙此以國富也。”1畜牧業既在生產上占有這樣重要的地位也就積累了不少有關的科學技術方麵的知識而出現了相牛經、相馬經等專書並在農書和醫藥書中也有所反映。

關於中國生產史上科學技術的研究是一個非常豐富而繁重的課題。在這方麵的研究我們已有不少成績但還隻能說是處在起步階段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特點暫時也還不能作出全麵的概括。但我們認為至少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重視實用不重視理論的探索。在科學技術上理論和實用本來是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上的實用性可以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問題但如果能不斷地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就可以使它在生產上揮更大作用也可以促進科學技術自身的展。例如中國醫藥學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療效對近代西方醫學所難以治療的病症也往往有相當的療效但這基本上都是根據經驗來治病缺乏係統的理論。這就限製了它的提高和推廣。近年很多人承認針灸療法的作用但對於針灸有密切關係的穴位、經絡和針灸如何能起作用都還沒有研究出來可以使人信服的理論。又如天文學中國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為各國天文學家所重視。在觀測儀器和製定曆法、曆書等方麵中國有不斷的進步對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都起過重要的作用。中國天文學曆史悠久但最多不外於《尚書·堯典》所說“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許多人對理論的探索興趣不大。中國古代出了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但從明代開始我國的天文學展緩慢缺乏生氣。在明中葉以後西方天文學逐漸東來中國天文學才逐漸有了較大的變化。中國的醫藥學和天文學也都有理論上的成就但相對地說對理論探索的重視是遠遠落後於對使用的重視。數學、農學以及化學、生物學、礦物學、物理學等方麵都有類似的情況。

第二在生產實踐上重視精耕細作工藝精巧、恪守成規而科學技術上的新成就不易推廣。例如植棉到了元代才有全國性的推廣。但最晚在戰國時期已有棉花從南海輸入《尚書》稱之謂“織貝”1。在唐代新疆已經以產棉著名。從這兩個曆史時期至元代植棉的推廣已經曆了幾百年以至一千幾百年之久。又如四大明的故鄉雖在中國但他們在中國所起的作用遠不如在西方所起的作用之大。它們在中國並沒有“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並沒有“變成對精神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中國在手工業方麵有許多祖傳工藝在藥物學上有許多祖傳秘方都得不到推廣甚至於失傳。這類情況所以出現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由於生產規模的狹小有的是由於小生產者的曆史因襲有的是由於交通上的困難。總之基本上是由於自然經濟的限製所造成的同時也有一些彆的社會原因。第三官府對於科學技術的展所起的作用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例如曆代對天象的觀測、曆法的製定主要是由官府來組織個人是很難辦到的。在醫藥學方麵曆代官修本草書一直是藥物學方麵的重要文獻。後來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這一部傑出的著作也不能不取材於官書。元代《農桑輯要》、清代的《授時通考》、《數理精蘊》在農學和數學上都有一定的貢獻。其它如曆史上的各種重大工程都是勞動人民所創1見《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論》。

1《尚書·禹貢》。

造他們也在勞動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但這些工程總還是由官府組織的。軍器製造一向由官府壟斷在軍用工藝中往往可以出現先進的技術。在這方麵中國曆史上究竟有多少成就還有待於研究。諸如此類的事例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另一方麵官府利用政治上的權力壟斷鹽鐵等重要生產部門濫用科學技術力量以滿足其封建統治上的需要和奢侈的貪欲從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它們控製優秀技術人材限製其自由妨礙他們對技術的傳播。另外它們還利用曆書和頒布曆書的形式散布宗教迷信神化皇權等所有這些都阻礙以至破壞科學技術的展。

近代以來上述各種特征有所改變但它們的影響還不是能夠很快消除的。

第四章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第一節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和生產資料所有製在人類生產過程中有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有人與人的關係。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生關係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生一定的聯係和關係隻有在這些社會聯係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1。在整個人類曆史的展過程中不論是任何曆史時期人們在生產中都形成一種跟當時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就是生產關係它不僅是其它社會關係的決定因素也是一切社會的基礎。

實現生產的過程就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過程。生產資料是人們從事生產所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生產者隻有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進行生產。在曆史上生產者和生產資料並不是可以任意的結合這一方麵要取決於社會生產力展的水平同時要借助於一定的生產的社會形式。也就是說“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並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1。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不僅是由於生產的社會形式不同更主要的是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形式的不同因為生產者如何與生產資料相給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決定的。

生產資料所有製是個人、階級、集團或社會在占有生產資料上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從表麵上看是人對物或自然的關係實質上是通過物或自然的關係所表現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在生產關係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不僅決定著勞動者如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也決定著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係。曆史上有各種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也是區彆曆史上各個社會經濟形態的主要標誌。馬克思曾經說“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隻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不同的經濟時期”2。

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基礎是生產關係中各方麵關係的決定因素。它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也決定著交換關係和產品分配關係。在曆史上一定的生產關係的性質是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性質的因而每一種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的性質都是由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決定的。

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曆史上曾有各種形式的生產資料所有製。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取決於社會生產力展的一定水平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962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9o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四卷第44頁。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展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也在生變化。

在中國悠久的原始社會存在著生產資料公有製這是為考古資料所證實了的。在有了甲骨文字的時候中國曆史已進入了奴隸製時代出現了生產資料私有製。從這個時候一直到封建社會的末期土地等級私有製始終是生產資料所有製的主要形式。

商周時期生產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全國土地名義上是屬於王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際上是奴隸主貴族的土地所有製。這種所有製是一種等級所有製“王畿”是國王直接所有的土地諸侯、卿大夫也各有領地他們對於這些土地都是世代相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禮記·禮運篇》中說“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製度”。《左傳·昭公七年》中有“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製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這些記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土地所有製的情況。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展生產關係的變革在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形式上也生了變比封建的土地所有製代替了奴隸製的土地製度。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在人類曆史上有三種所有製形式“第三種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製”。1他們在《宣言》裡也論述說“在過去的各個曆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領主、陪臣、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各種獨特的等第。”2列寧也曾說“社會劃分為階級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共同的現象但是在前兩種社會中存在的是等級的階級在後一種社會中則是非等級的階級”3。中國的封建土地所有製就是等級所有製。自從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所有製形成後就是以等級所有製的形式出現的。

隨著曆史的展封建等級所有製本身也不斷地展變化這在本卷第一章第三節中已有所論述。在這裡還可以對封建等級所有製作兩點說明。第一土地所有製的每一個等級既表示了一定的土地所有權也表示了一定的政治權力經濟權和政治權力在這裡是分不開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在這裡國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這裡主權就是在全國範圍內集中的土地所有權”4的原因。把土地所有權看作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這是不符合中國曆史實際的。第二在中國封建土地所有權上公與私的概念都不很嚴格有的同誌把封建土地所有權的最高權力說是“國有”另外一些同誌又把“國有”跟“公有”等同起來實際上這所謂“國有”不是彆的隻是皇權所有仍舊是私有。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生產資料所有製出現了新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製在緩慢的展。但封建土地等級所有製的影響依然存在甚至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製上還能看到它的烙印。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8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1頁。

3《列寧全集》第六卷第93頁注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五卷第891頁。

多種生產關係的並存從原始社會到現在人類曆史上已相繼出現過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體。在每一個社會裡都有與生產力展相適應的最基本的生產關係使這一種社會形態與其它社會形態相區彆。在每個具體社會形態中往往不是單一的生產關係而大都是兩種以上的生產關係同時並存。這些生產關係雖然對社會的變化和展都各自生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是所有的生產關係都成為社會的經濟基礎而決定社會的性質。其中隻有在社會裡占有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才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才決定著社會的性質、社會麵貌和展方向。其它那些不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雖然對於社會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它對於社會性質對於整個社會的展進程是不起決定作用的。如生產者自己占有生產資料的個體小生產這種生產關係差不多在所有社會都存在可是它從來也沒有形成為獨立的經濟形態而僅僅是作為獨立的經濟形態的補充。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大都保留著奴隸製生產關係的殘餘是封建生產關係的補充形式。在封建社會後期又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這種奴隸製關係的殘餘和萌芽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都存在於封建社會但都不能改變封建社會的麵貌和性質。

商周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是奴隸製生產關係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者。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沒有生命安全的保障無償地為奴隸主勞動。在這時期還有從原始社會遺存下來的氏族部落分散在各地過著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生活。在有些氏族部落中存在著農村公社的形式土地歸公社成員所共有進行定期的輪耕。氏族部落的數量是相當多的。周武王伐殷諸侯來會者八百這其中可能就有大量的氏族領。但氏族部落的生產關係不能代表這一曆史時期的前進方向也就不能成為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

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存在著多種生產關係而封建的生產關係始終占有支配地位。漢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在全國範圍內最為展封建的生產關係也開始得最早展得最為充分。由於曆史傳習力量的頑固性氏族的血緣關係一直有長期深刻的影響。秦漢以來的封建關係都不免帶有氏族製的烙印。地主階級中的世家地主、門閥地主、豪族地主和農民群眾的聚族而居實際上是地緣關係和血緣關係的結合體是這種深刻影響的曆史見證。但氏族製的曆史影響隻能增加封建生產關係的複雜性而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生產關係。秦漢時期有大量奴婢存在。《漢書·貢禹傳》說諸官奴婢十萬餘人戲遊亡事稅良民以給之歲費五六巨萬。1tgno185gn《鹽鐵論·散不足篇》說今縣官冬畜奴婢坐稟衣食私作產為奸利力作不儘縣官失實。百姓或無鬥筲之儲官奴累百金;黎民昏晨不釋事奴婢垂拱邀遊也。

這裡所說的奴婢數量雖然很大但他們不參加生產勞動靠彆人來養活是不足用以於說明奴隸製生產關係的。秦漢時期的奴隸製生產關係在手工業中是存在的但也隻是封建生產關係的補充形式。

少數民族地區由於社會展的不平衡曆史的步伐總不能跟漢族地區完全一致。少數民族之間的展也不一致甚至在一個民族內部也有先進和後進的區彆。大致上說來在中國封建社會時代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氏族製、奴隸製和各種形式的封建製生產關係。在生產關係上無論如何不同但都向一個共同的曆史方向前進。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民族雜居地區逐漸進入封建化過程。在宋元時期廣大的邊區從東北到西北再到西南基本上都進入了封建社會。明清時期各民族地區的封建製生產關係得到進一步鞏固。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民族地方都封建化了一直到解放前夕有些民族地區還存在著氏族製、奴隸製的殘餘。

雇傭關係在中國曆史上也很長久。根據文獻記載戰國時期就已有了雇傭關係的存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雲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儘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雲也。1tgno186gn這說的就是當時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傭工並給一些物質上的報酬。看來這種傭工有人身自由不是被強製勞動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倡者陳涉就是一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傭工他還有一些作為傭工的夥伴。漢代著名的人物加班、王充、兒寬、第五倫、匡衡、桓榮、侯瑾、衛颯等人都曾受過雇傭。他們不一定參加生產性的勞動也看不出人身自由受到什麼限製。我們設想這種傭工製度可能是由農村公社成員間的互助活動展而來但還難以確定。隨著曆史的展封建製度深化了雇傭關係成為封建生產關係的補充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成為一種強製性的勞動。例如在官手工業中的“和雇”唐代就有了曆宋到明和雇的情形漸多這時被稱為“召募”。他們雖按工計酬但他們的工作並不是自由勞動力的出售而是在封建隸屬關係下強迫充當的差役。這就是列寧所說的工役製。明中葉以後江南一帶的紡織業中的勞動者出賣勞動力從事商品生產這就開始有了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係從而出現了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狀態。

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時期必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關係的並存也必然有新的生產關係代替舊的生產關係的變革。但新的生產關係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代替了舊的生產關係在文獻上往往難以考查。例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認為是從奴隸製到封建製的過渡時期。但封建製究竟在什麼時候確立了它的支配地位還很難說清楚。如果要說封建社會始於何年總不免於牽強。本書隻說春秋戰國時期是過渡時期可能是更為合適的提法。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是中國社會變動比較激烈比較複雜的時代新的生產關係出現。其中有買辦資產階級支配下的生產關係有屬於民族資本主義體係的生產關係也有舊的生產關係主要的是封建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錯綜複雜狀況還有待於我們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過去我們研究某一個曆史時代的社會經濟隻重視這一曆史時代的基本的生產關係對於同時並存的生產關係對於基本的生產關係跟其它生產關係的關係都注意得不夠。我們希望能不斷改變這種狀況這對於中國曆史研究會有重大意義的。

生產關係跟主產力的適應和矛盾人類的曆史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係它的展是各種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在社會展的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始終起作用的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上層建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者既矛盾又統一由這兩者構成的矛盾統一體就是生產方式。在這個統一體中生產力是社會生產的內容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的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人類曆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態都體現一種生產方式因之每一社會的變化和展都是生產方式變化和展的結果都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所推動的。

生產力的展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狀況是生產關係形成的基本前提和物質基礎曆史上任何一種生產關係都是適應生產力展的要求而建立起來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不能任意選擇生產關係。產生什麼性質的生產關係不是由人們主觀願望所決定而是取決於生產力展的水平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說“人們在展其生產力時即在生活時也展著一定的相互關係這些關係的性質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展而改變”1。在中國曆史上曾經存在著不同的生產關係這是與當時生產力展的水平相適應的。

在生產方式這個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是最活躍的最革命的因素它處在萬古長新的展過程中是不斷在展著。但是任何生產力都是處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之中因此它的展是受生產關係的展和變革決定的。當一種新的生產關係形成它和展著的生產力相適應這種生產關係在一定曆史時期裡便表現為相對穩定的形式曆史便得到展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統一的過程。在曆史展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展總是從生產力的展開始的而在展中生產關係通常是落後於生產力的展。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展的規律的支配下生產力的展就要求不斷的調整或變革生產關係。每當社會生產力展到一個新的水平舊的生產關係不適應這種展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便激化隻有調整與改革舊的生產關係社會生產力才會得到展。

曆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它存在的曆史根據這個根據就是構成這種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是在一定生產力的水平上產生的因而每一種生產關係所容納的生產力都有一定限度。在一種生產方式內當生產力的展受著生產關係的束縛時調整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展的活動就成為必要的了。但在社會展中生產關係通常是落後於生產力的展因而產生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成為阻礙生產力展的障礙。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及其展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展的狀況這是人類社會展的一條根本規律。在這個規律支配下在曆史的展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展就要求生產關係不斷的更新。否則社會生產力便得不到展人類曆史也就不能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說曆史的展就是生產方式的變化和展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過程。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在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曆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態都體現一種生產方式而且在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矛盾。但是在一種新的生產關係產生後一定時期內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性質基本上是適合的這種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展起推動作用生產關係便處於相對穩定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25頁。

的過程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雖然也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居於次要地位不需要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這就是一種社會形態存在的曆史根據。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上產生的因而每一種生產關係所容納的生產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生產力不斷展達到新的水平時原來的生產關係便變成了不適應新生產力展的舊關係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就激化成為主要矛盾不改變生產關係社會生產力就不能展這便是社會革命生的根本原因。

生產方式的展有量變和質變的不同。在一種生產方式中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性質和展的要求基本上是適合的雖然也有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可以調整生產關係解決而不需要生產方式的改變這是生產方式的量變。在曆史上統治階級的改革就是調整生產關係的過程。當生產力的展過生產關係所容納的限度不破壞舊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就不能展時生產方式就生質變新的生產方式便代替舊的生產方式這就是曆史上出現的革命的社會變革的過程。

在中國社會長期展的過程中生產關係跟社會生產力的矛盾和適應之曆史性的大起大落曾經出現過多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鐵的冶煉和鐵工具的使用得到不斷推廣。當時的鐵製農具有犁、、鋤、鏟、鐮鐵製手工業工具有斧、削、鋸、錐、鑿、錘、針、刀。在今山東省臨淄縣的戰國時代冶鐵遺址廣達十數萬平方米。在今湖北省大冶銅縣綠山的春秋戰國采礦遺址有井巷支架相當完整還有運輸、通風、排水等設施。此外牛耕的推廣水利的興修土壤的識彆和改造都是社會生產力展的重要標誌。更重要的是直接生產者對勞動的態度。《呂氏春秋·審分》“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無所匿遲也。”這是從對勞動的態度上指明勞動力性質的變化。他們不願意從事於“眾地”的勞動而要有自己的土地這就反映了個體農民的特點既不同於集體耕作的奴隸也不同於輪耕的公社成員。所有這些生產力上的特點都不是奴隸製生產關係所能容納的。由於新的生產力不斷取得的優勢封建製的生產關係逐漸取代了奴隸製生產關係社會生產逐漸由對抗性的矛盾轉入生產力、生產關係間的基本上的適應。

第二種形式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不斷有矛盾也不斷相適應儘管經曆了很久的年代矛盾在不斷地增長生產關係在不斷地受到衝擊但新的生產力始終不能取得優勢不能以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舊的生產關係。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全過程中就是這種狀況。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盛是封建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相適應比較顯著的時期。其次明代的洪武、永樂年間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間雖在封建社會衰老時期但在一定程度上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還是相適應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唐末農民大起義、元末農民大起義、明末農民大起義都通過階級鬥爭的形式反映了生產關係跟生產力之間矛盾的激化但都不能衝破封建生產關係的桎梏。明代有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代表了新的生產力但由於封建勢力的頑固性資本主義的萌芽沒有足夠力量衝破封建生產關係的枷鎖。

第三種形式是少數民族進入漢族地區帶來了落後的生產關係跟原有的生產力生尖銳的矛盾。經過相當長時期的調整過程終於向封建製生產關係轉化。中國曆史上的北魏、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有這樣的曆史經曆。

鴉片戰爭以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勢力進入中國跟中國封建勢力結為同盟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展。他們雖然帶來了近代工業的生產技術但主要的是用於加強剝削中國人民的工具。民族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雖有一些開展但力量是相當微弱的。

在中國曆史上生產關係跟生產力的矛盾和適應往往不能突出時代變革的標誌因而總是不能明確地劃分曆史階段的年代。從奴隸製過渡到封建社會是這樣從封建製過渡到近代社會也是這樣。這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特點。

在中國曆史上生產關係跟生產力的矛盾和適應往往與戰爭聯係起來。社會矛盾激化了生了農民戰爭。農民戰爭生後往往出現了一段社會安定的時刻。這可說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特點。但戰爭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社會矛盾的解決要看生產關係是否已有了改變是否能適應生產力的展。

生產關係跟生產力的矛盾和適應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問題。學者們所關心的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性問題還有其它的曆史問題都是限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有聯係的。

第二節階級結構和階級鬥爭階級和等級階級關係是在一定曆史時期內生產關係在社會結構上的反映。生產關係是階級關係的基礎。

馬克思說“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展的一定曆史階段相聯係。”

1列寧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曆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係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係(這種關係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2馬克思和列寧的論述深刻地揭示了階級的實質和劃分階級的標誌。一切階級社會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於人們在生產體係中所處的不同地位社會便分出不同的集團而形成為階級。各階級由於對生產資料占有關係的不同可分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階級社會裡剝削階級就是利用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對被剝削階級進行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統治。也由於對生產資料占有關係的不同決定著在生產中處於不同地位在分配上取得財富的方式和多少的差異。一般說來剝削階級在生產中是不勞動而處於指揮地位隻有被剝削階級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而在分配上剝削階級卻是社會上絕大部分財富的占有者勞動人民隻能取得自己創造的財富的很少一部分。

階級的出現和展約有幾千年的曆史在這以前在原始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展水平極為低下不可能產生剝削因而也不能產生階級。隻有到了生產有一定程度的展但是又展的不足社會出現了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時候階級便產生了。人類曆史上曾存在三種階級社會即奴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32頁。

2《列寧選集》第四卷第1o頁。

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是很明顯的前兩種社會的階級是以等級形式出現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在過去的各個曆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1列寧也說過“社會劃分為階級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共同的現象。但是前兩種社會中存在的是等級的階級在後一種社會中則是非等級的階級。”2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各有自己的階級結構但也都被等級形式所掩蓋。中國的奴隸社會的階級狀況現在還沒有研究清楚大致說來在殷周、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是兩個主要的對抗階級。另外還有國人是城市內的自由民。有野人是農村公社中的成員。公社作為集體要對當地的貴族承擔義務。公社成員也可能是自由民的性質。這時已經有了手工業和商業但似還沒有獨立身份的手工業工人和商人。

階級是按經濟地位劃分的等級既是按經濟地位又是按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劃分的。殷周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關於等級的名稱;現在也很難弄得清楚。《左傳》中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王、公、大夫、士四個等級可以說都屬於奴隸主階級其他六個階級屬於奴隸階級。這雖沒有把當時的所有等級都完全說出來但至少反映了當時等級的大致情況。

一種等級代表一種身份。中國上古的禮就是等級製度及其有關行為的規定。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1孔子把禮看作政治上的頭等大事。從本質上看他所重視的就是這種等級製度。春秋末年周禮衰微孔子感慨天下無道實際上他所感歎的也就是等級製度。法家變法要以新法取代舊禮實際上這種新法也不過是新的等級製度。

中國封建社會以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個對抗的階級作為主要的階級手工業工人和商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階級。所有這些階級都有不同的等級。另外還有跨階級的等級。

以秦漢時期為例。這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展以等級製為特點的封建土地所有製及其相應的地主階級內部結構已基本上樹立起來。在地主階級中最高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他不僅擁有最高的政治權力而且還擁有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土地所有權和政治上的統治權對他來說是統一的。在皇帝以下地主階級中較高的等級是世家地主。這個等級都是封建貴族。其中有宗室貴族、功勳貴族、外戚和儒宗。秦代沒有封國但是皇家子弟得“衣食租稅”功臣得封侯請求土地。西漢時宗室子弟有的封王封侯有的成為封君。有功的勳貴也有封侯賜地的。外戚中的顯赫家族也可封侯食邑。孔子的部分後裔和一些傳授儒家經典著名而成為貴族的儒宗都是地主階級中較高的等級。這些封建貴族有高級封爵由於封賜分享土地所有權有受封的土地和民戶有世襲的法定特權它在地主階級中占有支配的地位。次於世家地主的等級就是豪族地主。其中主要的是六國貴族的後裔和地方上的大姓。這些人有的原來是貴族秦滅六國以後失去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1頁。

1《論語·為政》。

貴族的身分而成為豪族。他們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因而具備相當大的社會力量秦代和漢初對他們采取遷徙和控製的政策。《漢書·婁敬傳》中說劉邦在漢初曾把“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十餘萬口徙於關中就是這種地主。在豪族地主中也有的是地方大姓。這些人在地方上占據大量土地以宗族的血緣關係形成“鄉曲”、“閭裡”中的強大勢力占有依附性的賓客、部曲、徒附等大量依附人口。他們雖然沒有世族地主那樣的政治地位但他們可以“武斷於鄉曲”橫行一方。《漢書》中說的“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就是指這些人說的。西漢後期陰識有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東漢時公孫述有宗族萬人都是地方大姓其中有的由於各種關係成為貴族。在地主階級中另一個等級是高資地主。這一等級一般是經營商業、手工業和高利貸起家的。司馬遷說的“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就是指這種地主而言的。在西漢有資三百萬算是高資但也有積資到五千萬以至萬萬的。其中有的人既是豪強地主又是富商大賈如六國後裔田氏就是如此。高資地主多是憑借財力取得土地。秦漢對法律規定商人不得名田宅因此他們都是在不合法的情況下取得了對土地的權力。高資地主可以說是跨越地主階級和商人之間的等級。除了上述三個等級外還有不少中小地主構成地主階級中不同的等級。

秦漢時期的被剝削階級也是有等級的。其中有“編戶齊民”的農民他們耕種國有的土地把糧食作為田租交給國家同時還要服力役和兵役。另一種農民就是給豪族地主種地的農民他們給豪族地主交納地租即所謂“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還要服一些勞役但他們卻不象耕種國家土地的農民去服兵役和力役。這個等級對地主有很大的依附性。除了這些等級以外秦漢時期還有出賣勞動力的“傭耕”者、貧民、各種名稱的奴隸如奴婢、蒼頭、奴客等。

秦漢時期有二十等爵受爵者因爵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等級的權力、承擔不同等級的義務。《九章算術·衰分》中有兩例是很好的說明。一例是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1tgno197gn欲以爵次分之。問各得幾何?

答曰大夫得一鹿三分鹿之二。不更得一鹿三分鹿之一。簪褭得一鹿。上造得三分鹿之二。公士得三分鹿之一。

又一例說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出百錢。欲令高爵出少以次漸多問各幾何?

答曰大夫出八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四。不更出一十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三十。簪褭出一十四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八十二。上造出二十一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二十三。公士出四十三錢一百三十七分錢之一百九。

從第一例看爵位越高享受權益越多。從第二例看爵位越低承擔的義務越大。這種製度突出了等級間的差彆同時也就掩蓋了階級間的差彆。漢代朝廷又經常采取“賜民爵”的辦法就更起到了掩蓋階級差彆的作用。

封建社會的階級結構是與土地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權的獲得、土地所有權的法權形態、地主的政治地位和身分特征密切相關的。這些方麵秦漢以後生了新的變化。與此相適應的封建經濟、階級結構也出現了新的情況。無論是地主階級或農民階級內部結構較前更為複雜但等級關係仍明顯地存在。

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富商大賈憑借他們的財富可能取得某種權力但這隻屬於具體的個人活動。做為一個等級富商大賈的社會地位總是在封建貴族之下的。

鴉片戰爭以後社會經濟和階級結構都有了新的變化等級結構受到了削弱經濟的獨立作用有了一定的展但等級結構的影響仍然是存在的。近代階級結構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中國社會經濟開始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經過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總的趨勢是一方麵封建地主經濟依然保持下來地主階級仍然占有農村土地的大部分仍然以種種特權和經濟強製來攫取農民收入的大部分並且同高利貸、商人、買辦、封建官僚結合在一起對農民及其它勞動人民進行剝削和壓迫。另一方麵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霸占中國領土勒索賠款駐紮軍隊開設銀行、商行控製海關和通商口岸掠奪中國資源並向中國傾銷大量過剩的商品使中國經濟日益走向殖民地化。跟這種經濟變化相適應社會的階級結構也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保存著原來的一些基本階級如地主階級、農民階級等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階級如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一定的階級內仍保留著封建的等級製也有新的階層出現。

這時期地主階級中出現了幾個這樣的階層。(一)官僚地主。這一階層主要是在朝廷和各級政府中擔任官職的官員和卸任的官員等。他們憑借手中權勢廣占土地役使良民。如總督大學士琦善占有土地二百五十六萬畝曾國荃有田六千畝曾紀澤也廣置田產他們都是著名的官僚地主。李瀚章、李鴻章兄弟六人在合肥占有大量土地每人達十萬畝以上。此外他們在霍山、六安、舒城等縣還有大量土地和典鋪、錢莊。官僚地主不僅占有土地最多而且人數也不少。(二)軍閥地主。這是從官僚地主中分化出來的。他們竊據政府要職又掌握著軍事力量有的跟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稱霸一方廣占土地、魚肉地方成為地主階級中又一特殊勢力。袁世凱在河南彰德、汲縣、輝縣等地有地四百頃徐世昌在輝縣有田產五十多頃安徽霍丘張敬堯、阜陽倪嗣衝有地七、八萬畝以上。曹琨兄弟是天津靜海的最大地主吳俊升在黑龍江“攫取土地幾遍全省”。(三)商人地主。這是鴉片戰爭後在商品經濟的畸形展中依靠經商或放高利貸起家的。他們把經商和放高利貸所獲資金一部分投入土地中去成為商人地主。如高郵大鹽商有“票鹽數十號”有良田數十頃還開有錢鋪。天津鹽商張某乘河北文安水災之機兼並“大窪水地二百餘頃”。直隸灤縣商人占有土地一千七百多畝。這種商人地主在全國各地比比皆是。

地主階級中的這些階層有因襲傳統的一個方麵也有反映新的曆史時期特點的一個方麵。從這些階層的整體來看它們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新的社會階層。此外還有以高利貸起家的地主有掌握少量土地的一般地主這些一般地主的數量是很大的。資產階級是近代新出現的階級大部分資本家是從地主階級中分化出來的。由於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微弱資產階級經常遭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扼製一部分地主階級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向資產階級轉化。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成分比較複雜從其資本性質和政治傾向看大致可分為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等三個階層。

官僚資產階級最初是在清朝官僚軍閥中形成的。他們大部分都兼有官僚地主的身份。官僚資產階級的形成大致是在十九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左右。當時清廷一部分封建官僚打著“自強”、“富國”的招牌興辦“洋務事業”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在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形式下吸收了一部分地主、官員、商人的資金創辦大量企業。李鴻章是早期最大的官僚資本家。他曆任兩江、湖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控製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通商銀行等許多企業有數百萬資產。盛宣懷是僅次於李鴻章的大官僚資本家曾任招商局會辦、郵傳部大臣控製漢冶萍廠礦公司等企業擁有大量資產。

早期民族資本家中有些人是買辦出身的。如馬建忠鄭觀應都參加過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馬建忠曾任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鄭觀應也曾在上海織布局、上海電報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企業中任過要職。但由於他們與洋務派立場有分歧強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被洋務派排擠從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家祝大椿也是買辦出身以後獨資經營源昌機器碾米廠、源昌機器繅絲廠、振興電燈廠、華興麵粉廠、公益紗廠等民族企業而成為民族資本家。民族資產階級中也有士紳出身的如張謇曾中過狀元。他開創大生紗廠創辦和投資二十七個企業資本九百多萬元。陳啟源在廣東南海縣創辦繼昌隆繅絲廠嚴信厚在寧波設通久源機器軋花廠。華僑衛省軒在廣東佛山開辦火柴廠等。都是民族工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數量少力量弱而且是從其它階級轉化來的跟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因而具有明顯的軟弱性、妥協性對於阻礙民族工業展的各種勢力缺乏鬥爭性。

買辦資產階級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代理人。他們大都是依靠外國資本主義勢力而從事工商業活動的。所謂買辦原來是在外國商業洋行中管理事務或者為進出口貿易充當掮客的人。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對華商品進出口規模的擴大買辦在為外商服務中積累了巨額資金自設鋪麵字號經營商業逐漸展成為資產階級的一個階層。據記載在福州南台經營茶業的商人“其買辦多廣東人自道光鹹豐以來操其術者皆起家巨萬”。上海、漢口、天津、浙江、江蘇等地充當買辦展起來的人最多尤其是寧波出現許多買辦資本家如上海怡和洋行買辦楊坊彙豐銀行買辦王槐山都是買辦大商人。由於買辦自覺或不自覺的站在民族利益的對立麵為外國侵略勢力服務無論財富如何增長在社會上有相應的地位但始終為中國人民所鄙視。買辦階級作為資產階級的一個階層具有很大不穩定性。有的世代充當買辦依靠外商勢力。但也有的在民族利益感召下向其它階層轉化如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就是從買辦資產階級轉向民族資產階級的。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被剝削階級也有了新的變化其中主要的是一、農民階級的變化。二、工人階級的產生。

在農民階級中自耕農與半自耕農占有一定數量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有所增減。在農民中占絕大多數的是佃農。由於旗地的私有和轉賣農奴逐漸減少和消失各種租佃關係的佃農日漸增加。一般來說租佃關係是南方地主普通采取的經營方式所以佃農在南方各地普遍存在。在北方由於經營地主的增多在佃農以外大量的是雇農。江蘇武進大凡地主的田產完全由佃農耕種但是在察哈爾的集寧占有數十頃至數百頃土地的地主都是雇傭山西、河北的雇農耕種。甘肅、直隸等地地主也多采取雇工經營方式。近代佃農與以前佃農相比人身依附關係有所鬆弛。在租佃關係下佃農與雇農有些相似但實質並不相同。佃農對地主的依附性較強而雇農很差尤其是短工為地主做工是以工資形式分取一部分收獲物。雇農來去自由既不受土地束縛也不受地主束縛而受地主剝削僅限雇農本人。佃農則不然他被束縛在土地上受地主控製其家人也要受地主奴役。中國的工人階級比中國的資產階級更老些。“中國無產階級的生和展不但是伴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生和展而來而且是伴隨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地經營企業而來”1。早在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以前外國資本在華企業和清政府的官辦企業中就已產生了中國的工人階級。鴉片戰爭以後外資在上海、寧波、福州等地開辦了大量的近代企業這樣就造成了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隨著中國官辦企業和民族工業的產生和展中國的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中國的工人階級大部分是從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轉化而來的。

在上述的階級外近代中國社會仍有相當數量的小手工業主手工業小生產者、手工工人以及小商販等。這是封建小生產的生產關係的延續。此外在城市裡有大量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城市貧民。在少數民族地區加西藏、四川、雲南、貴州、青海等地方還保持著奴隸製在另外一些地方還有原始社會的殘餘。中國民族的階級結構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一九一九年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五四“運動爆中國近代史由前期轉入後期。無論前期或後期都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後期的階級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動。一九二一年中國成立中國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及其他愛國主義者在中國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的鬥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幾千年來傳統的階級結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代。

階級之間和階級內部的矛盾與鬥爭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和曆史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由於生產活動必須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範圍內進行生產力的展必然受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規律所製約所以體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便成為社會曆史的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自從人類曆史上產生階級以來“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1。因此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的重要社會現象是曆史的主要內容。

在曆史上由於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獲得財富的方式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階級。每一階級又由於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有著不同的政治要求和不同的思想觀點因而各階級之間必然生矛盾和利害衝突。階級矛盾的展和激化便形成為階級鬥爭。每一種階級鬥爭都是從維護本階級利益出的鬥爭行為但是由於所處曆史條件的不同有不同的鬥爭形式和不同的鬥爭內容。

1《選集》合訂本第59o頁。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o頁。

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經濟原因引起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是經濟矛盾的結果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反映。在曆史上每一階級社會都存在一種階級對抗的生產關係因而每一種社會都有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在奴隸社會中有奴隸主和奴隸;封建社會中有地主和農民;資本主義社會中有資本家和工人。這種對抗的基本階級之間的關係就形成每一種社會中基本階級之間的矛盾成為每一特定社會的基本矛盾。除此之外在各種階級社會裡基本階級之外也存在著非基本階級和階層他們之間和他們與基本階級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衝突形成社會的次要矛盾因而造成每一種社會階級矛盾的錯綜複雜的情況。在一個社會裡各種階級矛盾都是互相影響的但是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兩個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在階級社會裡體現階級矛盾的階級鬥爭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其基本形式有三種即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經濟鬥爭是階級鬥爭的初級形式政治鬥爭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思想鬥爭是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反映但反過來又給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以影響。經濟鬥爭是政治鬥爭的基礎但社會矛盾隻有經過政治鬥爭才能得到解決。這三種鬥爭中政治鬥爭是最主要的經濟鬥爭和思想鬥爭都服從於政治鬥爭。

在中國曆史上幾千年的階級社會充滿著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這種階級矛盾和鬥爭有的是階級之間有的是在一個階級內部不同等級或階層之間的鬥爭。社會各個階級在進行階級鬥爭中往往形成代表本階級利益和意誌的政治集團、各種組織以至於政黨。在階級社會裡各種組織、政治集團和政黨都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如農民軍政權以宗教形式組織群眾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在統治階級內部出現的政治集團是一個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鬥爭工具。漢唐的黨錮之爭牛李黨爭等都是地主階級內部的鬥爭。

在中國曆史上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是極其複雜的。其中主要的就是每一個社會中兩個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貫穿於階級社會的始終。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也可以上升為主要的矛盾和鬥爭。每一個統治階級在維護和加強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統治秩序采取經濟、政治和思想等各種統治辦法來實現他們對被統治階級的統治他們在共同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這方麵是他們實行階級統治的基礎。但是曆史上任何一個統治階級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階級而是存在著不同等級和階層各等級和階層之間各有不同的經濟、政治地位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因而在政治主張和統治方法上尤其是在各集團的利益方麵必然存在著矛盾和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無論是采取政治鬥爭或經濟鬥爭任何形式都會對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等各方麵造成影響。統治階級間的鬥爭是極為複雜的也往往影響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在中國曆史上各個階級社會裡這種鬥爭都是經常生的。

殷周時期奴隸對奴隸主進行鬥爭的主要形式是怠工、逃亡和暴動。文獻所記“喪其童仆”、“臣妾多逃”以及“民潰”等就說的是這一類事情。在這個時期統治階級內部曾不斷生尖銳的矛盾和鬥爭。湯伐桀武王伐紂管、蔡與武庚叛亂周幽王的被殺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春秋以後無論是周王與諸侯之間還是各諸侯之間以及諸侯與卿大夫間矛盾重重鬥爭十分激烈。這種鬥爭有的是政治上的較量有的是在經濟上相互爭奪比較激烈的就是訴諸戰爭。春秋戰國時代大國兼並與爭霸的戰爭就是這種統治階級間矛盾的劇烈展鬥爭的最高形式。

在封建社會由於生產關係仍然是一種對抗關係所以地主與農民兩個對立階級間的矛盾與鬥爭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裡農民沒有或很少有土地他們隻有耕種封建國家或者地主的土地把自己勞動生產的糧食作為地租或賦稅交給國家或者地主同時還要負擔著繁重的力役和兵役過著極為貧苦的生活遇著天災和凶年就要到處流亡或瀕於死亡。因此封建的農民(包括國家佃農、依附農民、佃農)和地主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在地主階級及其國家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下激化成為激烈的階級鬥爭。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由封建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它是封建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形式。封建社會農民和地主間的矛盾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在社會經濟展過程中逐步激化的因此體現這種矛盾的階級鬥爭有著各種形式。一般的說有怠工、逃亡、抗租、抗稅、民變和暴動等。農民反對地主的日常鬥爭為更大規模的反抗準備條件當階級矛盾激烈展使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條件成熟就會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封建社會對抗矛盾尖銳化的產物是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是世界罕見的。從秦末農民戰爭起有西漢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宋代的宋江、方臘起義元末朱元璋起義直至明朝李自成的起義和清代的太平天國起義總計大小有數百次之多其中一些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不僅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尖銳和激烈而且也反映出中國農民戰爭的特點和規律。這種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也是封建社會和封建經濟展到一定階段的標誌。

在中國封建社會除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外還有地主和自耕農、奴隸以及其它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雖然他們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受地主的壓迫與剝削也和佃農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在地主階級統治和壓迫下同樣處於“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的境地他們和地主及其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隨著階級鬥爭形勢的展他們也往往卷入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洪流中去。秦末農民戰爭元末農民戰爭都有大量自耕農、奴隸及各種被壓迫人民參加這種矛盾和鬥爭同樣具有反封建的鬥爭性質與特點。這種地主和自耕農、奴隸及其它勞動者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往往與地主和佃農間的矛盾交織在一起因而使封建社會階級矛盾更加錯綜複雜。在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鬥爭也是很複雜的。在地主階級內部有不同集團和不同勢力的鬥爭它們各代表一定集團的利益。有的是屬於一個階級內部不同等級間的鬥爭如門閥地主與其他地主等級間的鬥爭。還有的是屬於政治派彆間的矛盾與鬥爭他們政治主張不同施政方針各異但歸根結底都是代表不同集團的利益爭奪權勢和地位。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鬥爭不僅形式不同鬥爭的方式和手段也不相同。一般來說政治鬥爭是比較普遍的如利用不同政見互相攻擊;通過手中權勢排斥打擊政敵;擴充培植本派勢力、明爭暗鬥等。但也有通過思想意識方麵的鬥爭來展自己的政治勢力的。如西漢經學上的今古文之爭也反映出不同政治派彆的矛盾。隋唐時期儒釋道之爭也是統治階級內部各種政治勢力間的矛盾的反映。地主階級內部鬥爭更為激烈的是以武裝鬥爭來進行的。如西漢時異姓王和同姓王反對皇朝政權的鬥爭就是激烈的武裝戰爭。東漢末年的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西晉時的八王之亂、唐五代時期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戰爭明代的藩王之亂清代的三藩之亂等等、都是各集團在利害衝突下爭權奪利的鬥爭。地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展為武裝戰爭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它對封建經濟、政治、思想等各方麵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鬥爭除了上述的形式外還有其它形式如政變、篡位奪權等是在政治鬥爭的基礎上生的突變行動。唐代的玄武門之變宋代的陳橋兵變既是政治鬥爭又是武裝鬥爭。王莽代漢曹丕奪取東漢政權司馬氏代魏等等這種性質的政治鬥爭在封建社會裡是屢見的。地主階級內部的鬥爭雖然是一個階級內部矛盾但也有是非和是否順應曆史展的要求的問題。

剝削階級內部還有另外兩種矛盾和鬥爭的形式。一種是代表新的勢力與代表舊勢力代表新生產關係與代表舊生產關係兩種剝削階級之間的鬥爭。這種鬥爭往往是生在一種社會的衰落時期或者在一種新製度產生的初期。這種鬥爭也都是基於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不同和衝突而生的。在戰國時期吳起和商鞅的變法就是新舊貴族代表新舊兩種不同製度的剝削階級之間的鬥爭。他們不僅在政治上互相較量而且也互相仇殺展到流血鬥爭的尖銳程度。另一種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跟商人之間的矛盾二者雖然都是剝削階級但在具體利益上也有衝突的一麵。曆代封建統治者采取抑商重農的政策限製商人對地主階級利益的損害。但在剝削人民方麵二者又有共同利益所以有的統治者也往往利用商人賜與官爵使他們為其服務。

在封建社會末期也有代表新舊兩種生產關係的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但是由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展緩慢力量非常軟弱還沒有展成一個獨立階級因此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矛盾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到了近代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逐漸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民族資產階級雖然形成但在買辦資產階級勢力展後處於受壓迫的地位因此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也不十分明顯。至於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之間則形成一種既有矛盾又相結合的關係。

階級鬥爭在中國曆史展中的作用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是推動曆史展的動力。它所以能推動曆史展就在於它不斷地促進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展。階級鬥爭對曆史展起推動作用但並不是說無論什麼樣的階級鬥爭都對曆史起推動作用。隻有那種能促進社會基本矛盾得到解決的階級鬥爭才是曆史前進的動力。如果是反動階級對被壓迫階級的鬥爭或者不利於曆史展的階級鬥爭不僅不能起著推動曆史展的作用反而會阻礙曆史的展。


最新小说: 神遊諸天虛海 從模擬海虎開始橫推諸天 太子爺囂張狂妄,卻對她俯首稱臣 怪物入侵:從灰鋁天賦砍到世界之巔 和豪門哥哥在戀綜爆紅了 從每日一卦開始打造長生仙族 超神抽獎師,全民都是我的打工仔 秋風掃洛葉 我的青春暗戀你 我在大明摸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