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第一節曆史理論的探索曆史的客觀性和可知性曆史理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構成部分它提出了兩個關於曆史的重要問題。一個問題是曆史是客觀存在的是有自身展規律的還是什麼神秘的力量、偉大人物所創造的?這就是曆史的客觀性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曆史本身有展的規律這種規律是否可以認識?這是曆史的可知性問題。關於曆史理論雖然還可以提出很多的問題但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解都要取決於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
曆史是客觀存在的它有自己的展規律這好象已成為常識是不待解說而自然明白的。但事實並不這樣簡單。神意識觀、英雄史觀以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曆史觀曾在西方各國長期流行中國在這方麵也並無二致。甚至在近、現代在廣大的群眾中間曆史唯心主義的觀點仍有市場。分析這些論點的錯誤還須作細致的研究和耐心的工作。
這裡需要特彆指出的是有些史學工作者對曆史客觀性重視得不夠往往把曆史研究工作跟曆史記錄的研究工作等同起來。曆史研究工作是對客觀曆史的研究其目的在於揭示曆史展的規律。曆史記錄研究工作是對於曆史文獻的研究這種研究工作可以涉及到客觀曆史的本身但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整理曆史資料而不在於揭示曆史展的規律。這兩種工作既有聯係又有區彆不重視這種區彆對於史學展工作是很不利的。李大釗說曆史這樣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續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展的東西是周流變動的東西;他不是些陳編不是些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不是印成呆板的東西。我們所研究的應該是活的曆史不是死的曆史;活的曆史隻能在人的生活裡去得不能在故紙堆裡去尋。
不錯我們若想研究中國的曆史像那《史記》咧《二十四史》咧《紫陽綱目》咧《資治通鑒》咧乃至其他種種曆史的記錄都是很豐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須要廣搜要精選要確考要整理。但是他們無論怎樣重要隻能說是曆史的記錄是研究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說他們就是曆史。這些卷帙、冊案、圖表、典籍、全是這活的曆史一部分的縮影而不是這活的曆史的本體。這活的曆史固屹然存在於這些故紙陳編的堆積以外而有他的永續的生命。譬如我們要想研究中國或是日本固然要儘量搜集許多關於中國或日1tgno28ogn本的紀載與著作供我們研究的材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現代中國說這就是中國;指某人所作的現代日本說這就是日本。我們要想研究列寧或是羅素固然要儘量搜集許多關於列寧或羅素的紀載與著作供我們研究的資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列寧傳說這就是列寧;某人所作的羅素傳說這就是羅素。那記載中國或日本的事物的編冊外儼然有個活的中國活的日本;在那列寧或是羅素的傳說以外儼然有個活的列寧活的羅素在。準此以推許多死的記錄典籍、表冊檔案以外亦儼然有個活的曆史在。從前許多人為曆史下定義都是為曆史的記錄下定義不是為曆史下定義;這種定義隻能告訴我們以什麼構成曆史的記錄曆史的典籍;不能告訴我們以什麼是曆史。我們當於此類紀錄以外另找真實的曆史活的曆史。1999ooo41o281o李大釗把客觀曆史跟曆史記錄的區彆說得很清楚。他這段話表於1924年出版的《史學要論》。六十多年過去了這段話仍然不失實效。我們重視這種區彆是尊重曆史的客觀性也是史學工作中應有的嚴肅性。
人類曆史現象跟自然現象一樣雖然千頭萬緒但都有規律可循。不過在一定意義上曆史現象更複雜變化得更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這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諸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有階級鬥爭存在於整個階級社會以及辯證法則貫穿於各類社會矛盾之中這都是對曆史規律的揭示。
胡適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把自然科學上的論斷說成是人造的假設。
他舉例說“譬如行星的運行古人天天看見日出於東落於西並不覺得什麼可怪。後來有人問日落之後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有人說日並不落下日掛在天上跟著天旋轉轉到西方又轉向北方離開遠了我們看不見他便說日落了其實不曾落。這是第一種假設的解釋。後來有人說地不是平坦的日月都從地下繞出;更進一步說地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繞地行動;再進一步說日月繞地成圓圈的軌道一切星辰也依著圓圈運行。這是第二種假設的解釋在當時都推為科學的律例。後來天文學格外進步了於是哥白尼(ic1473—1543)出來說日球是中心地球和彆種行星都繞日而行並不是日月星辰繞地而行。這是第三個假設的解釋。後來的科學家如愷柏勒(johanneske1er1571—163o)、如牛頓(on)把哥白尼的假設說得格外周密。自此以後人都覺得這種假設把行星的運行說的最圓滿沒有彆種假設比得上他因此他便成了科學的律例了。即此一條律例看來便可見這種律例原不過是人造的假設用來解釋事物現象的解釋的滿意就是真的;解釋的不滿人意便不是真的便該尋彆種假設來代他了。”1胡適這段話是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同時也否認了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不斷展的過程。從本質上說這還是一種不可知論的說法胡適把這種觀點帶到史學工作中造成很壞影響。
有一種比喻說我們忠實於曆史好象照相。可是再好的照相機也不可能把你所照的對象準確無誤地反映出來。由於角度、光線、範圍的大小不同同是一個對象照出的形象就不一樣。研究曆史要儘量如實反映曆史的真相這裡存在著一個主觀、客觀間的問題。就曆史本身講是客觀的存在但我們對曆史進行的研究、表述還是主觀的東西是我們曆史工作者通過研究工作對於客觀曆史的理解是主觀同客觀的結合。無論多麼高明的曆史家也很難說能把曆史真相完全表述出來我們隻能努力使主觀認識儘量符合於客觀實際符合程度越大他的真實性就越大。曆史是不斷展的我們的認識也是不斷展的。有人認為曆史本身是過去的事情這種看法不一定對。曆史上某個事件是過去的事情但過去的事情對於曆史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同會改變它的曆史意義。過去的事情對於不同曆史時代有不同的曆史意義。秦始皇滅六國在當時是一種意義在漢初人看是一個意義今天看又是一個意義。第一次我們對某一問題如何看第二次我們現更多的材料了解了更多的東西並根據這些修正和補充了第一次的看法第三次又修正和補充了第二次的看法這不是說以前的研究看法沒用而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1以上見《胡適文存》卷二頁77~78。
我們的認識越前進一步就越接近事實的真相就是我們的進步。這就是客觀性同主觀性的關係絕對真理同相對真理的關係。這跟不可知論是有區彆的跟機械論是有區彆的是辯證的。
應當強調曆史研究作為一種科學固然要弄清楚一些必要的事實但最重要的是在複雜的曆史現象中找出曆史展的規律規律不同於一切的個彆曆史現象它貫徹於紛繁的曆史現象之中。能否揭示曆史展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史學跟資產階級史學的根本分歧。列寧說現唯物主義曆史觀或更確切地說徹底揮唯物主義即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現象就消除了以往的曆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曆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曆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係體係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展程度是這種關係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曆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隻有曆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和曆史學至多是積累了片斷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了曆史過程的個彆方麵。馬克思主義則指出了對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展和衰落過程進行全麵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因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趨向的總和並把這些趨向歸結為可以確切判明的社會各階級的生活和生產條件排除了人們選擇某一‘主導’思想或解釋這個思想時所抱的主觀主義和武斷態度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趨向的根源。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人們即人民群眾的動機由什麼決定各種矛盾思想或意向間的衝突由什麼引起一切人類社會中所有這些衝突的總和究竟怎樣造成人們全部曆史活動基礎的客觀物質生活生產條件究竟怎樣這些條件的展規律又是怎樣——馬克思對這一切都注意到了並指出以科學態度研究曆史的途徑即把曆史當做一個十分複雜並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來研究的途徑。1999ooo41o284o1tgno284gn列寧的話闡明了規律的研究在曆史科學上的重大意義並指出了物質生產和人民群眾在曆史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給我們指出了探索曆史理論的正確道路。
曆史理論的探索曆史理論有許多問題要探索也有許多領域要開拓。做這種探索和開拓的工作先必須是從學習馬克思主義開始並且定為日常的課程堅持下去久而彌篤。
“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國思想界、學術界起了矇振聵的作用推動了史學的革新。有的學者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闡明中國社會展的全過程預測中國的未來。有的學者研究遠古文字使沉睡三、四千年的甲骨卜辭、鐘鼎銘文站出來為古史作證。在文獻研究上大有“起死人而肉白骨”的氣概。通史的編撰社會史、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等都有了豐碩的果實。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時有公開反對的人有默默抗拒的人有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破壞的人。這一切都可以說勢所難免卻也並不能阻礙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前進。
新中國建立後學習馬克思主義成為全國人民普遍的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編寫的教材專著論文大量的出現史學領域裡也提出一些新的理論問題。考古學、民族學的展比較顯著但由於左傾路線的不斷乾擾百家爭鳴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實這就妨礙了學術上可能取得的成就。因此就有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教條主義也確實有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作為政治上排斥異己的工具。但馬克思主義和教條主義並無共同之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認識總是不斷展的真理的掘是永無止境的並沒有什麼永恒不變的教條的存在。
同誌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這個實際包含了曆史的實際當前的實際也可以說還有未來的實際。一九三八年他表了《論持久戰》研究了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分析了當時敵我雙方和有關方麵的曆史條件提出了抗日必勝的理論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誌。後來局勢的展也證明了他這篇著作中的科學預見。一九三九年他著《中國革命和中國》特彆分析了中國百年來革命運動的曆史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中國的領導地位及中國革命的兩重任務即“包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現在階段的革命和將來階段的革命。”這是對於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革命曆史的理論分析也是對中國革命的戰略方針的概括。一九四o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他分析了中國近代曆史不同於西方曆史特點申論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同誌根據不同曆史時期的特點製定革命總任務的理論引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同誌的這類著作是我們學習馬列主義的光輝典範。我們探索曆史理論也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分析複雜的曆史現象並在必要時觀察有關的現狀和未來把理論推向前進。
對曆史理論的探索來說中國曆史是一個豐富的寶庫。但這種寶庫的門有很多還沒有打開有的雖然打開了還基本上是一些寬狹不等的門縫。從五十年代就開始爭論的古代史分期問題、土地製度問題、農民戰爭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和近代史分期問題、曆史人物評價問題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有些理論問題本來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得到解決的也不必急於求解決。但問題是我們的研究和討論還不能步步深入雖然也有些進展似乎進展得也不算大。對於這些問題有興趣的學者當然可以繼續研究下去如果能自覺地檢查自己在取材和觀點上的不足聽取對方不同的意見把問題放在更多方麵去考慮也許可以解決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這些問題以外有很多的理論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我們應該到新的學術領域裡去研究各種各樣問題。
我們經常說“中國是一個文化達的古國”“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些話聽慣了並不在意如果認真地想一想這些話都是富有理論性質的。第一關於封建製的問題。如中國的封建製是簡單地從奴隸製轉化而來還是另有來源?中國封建製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麵是否有自己的特點?階級、等級結構在展中有什麼變化?交換經濟在社會經濟中處於何等地位?城市的不同類型及其特點等等。第二關於統一問題。如統一和割據的各種形態統一的經濟基礎統一和封建政體的關係統一和割據在曆史展中的作用等等。第三關於民族問題。如民族展的不平衡和互相依存民族矛盾和民族政權漢族在民族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第四關於文化問題。這裡所說的文化是指政治經濟以外的一切社會現象。形形色色的文化各有它們的展規律。對於史學工作者來說是如何批判、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對於以上四個方麵的曆史問題都有許多理論工作可做。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探索這些問題既要博古又要通今絕不可割斷曆史來看問題。本卷對上述的一些問題也略有論列但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我國舊史曾在一些部門比較集中地了曆史理論的資料有的已為人所利用有的還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注意。《史記》的八書和《漢書》的十誌基本上講的是國家的職能但我們很少這樣看。八書的《禮書》、《樂書》是講教化。《律》今亡。據《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作律書第三。”則《律書》即兵書。《禮》、《樂》和《兵》一文一武是治國的兩種手段。《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有科學知識的內容但多關於宗教性的記載跟皇權神化有密切的聯係。《河渠書》講興修水利防治水害。《平準書》是講商品交換和政府在這方麵的控製。這八書對於封建國家的主要職能可以說都講到了。《漢書》的十誌於續補《史記》八書外特詳於《刑法》、《地理》和《藝文》這也都不出於國家職能的範圍。《續漢書》有《百官誌》是記載封建官署離國家職能的範圍略遠。杜佑著《通典》自序稱“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稱聚人曰財。《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謂矣。’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製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政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貨為之、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邊防末之”這部二百卷的巨著記載了大量關於國家職能的資料、史事兼及曆代議論有助於理論的探索。後世類書如《太平禦覽》、《冊府元龜》雖係彙集史文便於掇拾之作然善於采擇也頗有用處。
從中國曆史來看有兩個應該在已有的成果上繼續探索的重要理論問題。一個是關於中國曆史展規律的問題一個是關於中國史學展規律的問題。
中國的曆史有自己的特點。先是因全國地域遼闊各民族各地區間在經濟、文化上展得不平衡。這不隻是在漢族跟各兄弟民族間展得不平衡而且在漢族內部在某些少數民族內部也不平衡。從更高的高度把這些不平衡的曆史現象概括起來既要看到各種社會現象中的差異又要從差異性中看到它的同一性。這是一件複雜的工作。
第二中國曆史的展有傳習力量的頑固性社會變革往往不徹底。血緣組織本來是氏族社會的特點但氏族社會為奴隸社會取代後血緣組織又在新的曆史形式下繼續揮作用。奴隸製在奴隸社會結束後的兩千多年仍有殘餘存在。象這一類的曆史的傳習現象往往混淆人們對社會展的視線。第三社會現象在曆史上往往出現某些重複如治亂興衰的不斷代替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不斷以類似形式出現等等都容易造成曆史循環的假象遮蓋曆史展的真實麵目對這一類的曆史特點都須透過現象現本質。
曆史理論的探索畢竟離不開曆史本身對客觀曆史的了解畢竟離不開曆史資料。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有的曆史工作者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而對曆史資料掌握得不夠豐富;另外一些人熟悉曆史資料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掌握得不夠這就妨礙了對理論探索的順利進行。這種缺點是應當不斷克服的。
曆史理論的探索必須在廣大的史學領域內進行具體的事物考訂和斷代史研究都各有不同的學術價值但對通史的興趣應是必不可少的。對世界史一定程度的理解對有關兄弟學科的一定修養也都是必要的。
曆史理論的探索是通古通今的既要探索曆史展過程中所體現的規律也要探索這種規律跟現實的聯係性用以說明現在觀察未來。
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曆史展規律進行探索已經曆了半個世紀成績是可觀的但尚有大量工作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
關於中國史學展的規律當前須著重探索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史學的展的社會條件一個是史學的效果。
中國史學有一個悠久的傳統在社會動亂比較激烈的時候或是在大動亂的前後我國總有史學的傑作出現。在經過春秋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到了漢武帝時統一的局麵才鞏固下來就在這個時候司馬遷寫出了他的《史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變亂、分裂通過了隋唐時期的穩定到了唐中葉以後封建社會內部的矛盾比較突出就在這個時期杜佑寫出了《通典》。兩宋是一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交織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鄭樵寫了《通誌》。明末清初封建社會的險象環生正所謂“天崩地裂”的時代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顧炎武的《日知錄》、唐甄的《潛書》雖然份量不大但代表了時代的脈搏鞭撻了封建統治的腐朽。象這樣的著作都有豐富的曆史觀點都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在舊的史學著作中是一部在史學理論上比較豐富的書。以上這些著作的產生各有其曆史原因把這些原因加以分析概括是探索史學展規律的一項重要工作。
古代的史學家、思想家不可能高度地理解曆史知識在社會展中所起的作用但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詩經》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就是說要從夏殷衰亡的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我們所謂借鑒就是從這句話來的。《易》“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禮記·經解》“疏通知遠書教也”這說的都是對曆史知識的運用。商鞅變法的時候當時有兩派一派主張變法一派反對變法兩派的說法都有曆史的根據。當然其中總有一派根據是不正確的。秦漢之際是朝代變換最迅的時期漢初時有些人注意到一個問題秦經營了那麼長的時期很不容易為什麼亡得那樣快?漢從起兵到建立皇朝才不過五年這是為什麼?這好象隻是一個曆史問題實際上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要求對現實的解答對漢朝曆史的前途的解答。唐在隋朝暫短的統一之後建立了新的皇朝。唐初的君臣也很重視從隋朝的興亡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到了宋代司馬光寫了那麼一大部書書名索性就叫作《資治通鑒》。學曆史有什麼用這是我們曆史學者經常碰到的問題。有時我們回答了有時我們回答不上來;有時我們雖然回答了但從心裡缺乏自信。其實在中國史學史上這是個老問題不少古人曾經用言論或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在我們研究史學史時很少注意這個問題甚至有時還覺得這是一個狹隘的、實用的問題不願理睬。我們認為應該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給它以應有的地位。
第二節曆史文獻和曆史文獻學曆史文獻的特點在史學工作中理論的指導和探索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曆史文獻的掌握和運用也是很必要的。曆史理論是對曆史現象的概括曆史文獻是對曆史現象的文字記錄。客觀的曆史跟記錄的曆史是有區彆的這在上文已有所論述。現在我們就曆史和曆史文獻的相互關係加以補充論述。
曆史指的是客觀的曆史即曆史展過程的本身。曆史文獻是指關於曆史的記錄或曆史現象在文字上的反映。這種區彆本來很明白易懂。但曆史本身是一去不複返了我們對於曆史的認識主要是依靠曆史文獻因而不少的人把二者混淆起來甚至不少有學問的人也認為研究曆史文獻就是研究曆史。我們說把文獻作為曆史資料去研究目的在於通過資料去了解曆史這才是研究曆史。如果把研究興趣隻限於曆史文獻的考訂那隻能說是研究曆史文獻而不能說是研究曆史。當然研究曆史文獻對於研究曆史是有所幫助的但二者不能等同起來。把二者等同起來既不利於曆史研究也會把曆史文獻的研究目的弄模糊了。弄清楚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曆史文獻跟曆史有區彆但曆史的研究又離不開曆史文獻。從學科關係上說曆史學包含的內容比較多這先是曆史觀點。無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一定的史學工作總是以一定的觀點作指導的。在一定的觀點的指導下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綜合可以充實原有的觀點或改變原有的觀點而得出新的結論。這是史學工作經常經曆的過程。史學的著作總要有一定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包含兩個方麵一個是著作的結構一個是文字的表述。關於曆史觀點、曆史資料、史書的結構和文字的表述的研究都屬於史學的範圍。而曆史文獻隻是屬於曆史資料的範圍。曆史文獻的研究是史學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但也隻是史學的一部分。
曆史資料如汪洋大海非常繁富。這裡有古代文化遺存其中有遠古文化遺址、墓葬和文物這在沒有文字以前是很重要的曆史資料在有文字以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有曆史文獻包含一切有文字的材料。一般地說這是曆史研究所需要的主要材料。社會風俗、口頭文學也都有史料的價值。跟人類社會有直接聯係的社會現象如土壤、河流、森林、礦藏等等的狀況也至少可以做為輔助資料來看。
曆史文獻的含義現在還沒有一致公認的說法。我們認為凡是有曆史性的文字記載都可以說是曆史文獻。在具體工作中可按照工作性質規定曆史文獻的範圍。我們一般的習慣常說政治文獻、經濟文獻而沒有聽說思想文獻。但是我們又常說馬克思主義文獻其中一大部分是屬於思想文獻或者說思想史的文獻。象曆代的詩詞、散文我們不習慣說它是文獻但對文學史工作來說其中的重要作品也可以說是文獻。我們古代的農書象《齊民要術》科技書象《天工開物》在政治史工作者看來不能算是什麼文獻但對於科學史工作者來說卻是重要的文獻。又如《顏氏家訓》、《世說新語》等書還沒有聽說它們是曆史文獻但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也應該說是文獻。所以曆史文獻的內容不能說得太死要看工作的需要而定。曆史文獻一向被看作是死板的、簡單的曆史資料我們不這樣看。我們認為相當數量的曆史文獻是有多重性的。多重性這種提法可能不確切我們姑且這樣說。所謂多重性第一是說一種曆史文獻總是反映一定的曆史現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曆史文獻聯係起來觀察規律性的東西。這就出了一個一個的具體曆史記載的範圍以外了。這種性能不一定是文獻本身所固有的往往是史學工作者所賦予的。第三文獻不一定是死的東西其中有不少是一直到現在還是有生命力的東西。曆史文獻可以包含兩點曆史文獻的內容和形式有不少東西對於我們今天的史學工作還產生著影響這是一點。曆史文獻中的具體記載在一般的政治資料以外還有思想資料、藝術資料、文學資料、科技資料等等。在這些資料中有一些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這是第二點。
曆史文獻作為曆史資料還有它的局限性。第一曆史文獻資料隻是史料的一部分考古學的資料和民間的口碑也都在史料中占有相當的地位。解放以來古文化遺址和曆代文物有大量的新現其中有很多東西可以補文獻的不足。民族地區的曆史、社會和民間文學的調查以及其他各種社會調查都了豐富的史料。研究曆史單靠文獻資料有時是不夠的要把文獻資料、考古學資料和社會調查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可以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反過來說離開了文獻資料單憑考古學資料對於有文字記載時期的曆史來說也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知道曆史文獻的不足同時也要善於利用曆史文獻。第二文獻資料有不少失實的地方。其中有的是由於史官的有意歪曲有的是由於記錄人的認識不足有的由於傳聞的失誤。還有由於多年的傳抄、刊刻文字上的偽誤脫衍倒錯的也不少。象這樣的材料都有待於考訂以後才能使用。第三不少文獻資料是脫了線的。儘管資料內容很多但時間和地點都不可考都不易利用。第四在文獻資料中有一個傳統的毛病就是記載籠統有時還多過於誇大。比方說記載中形容社會凋零景象愛說“十室九空”這顯然是誇張之詞是不應該輕易置信的。所有這些局限都需要用曆史文獻學的工作去解決的。
曆史文獻學的建立為了促進曆史文獻研究工作的展使其有助於史學工作的展現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把曆史文獻學做為一門新的學科建立起來。我們初步的意見認為曆史文獻學或者更正確地說中國曆史文獻學可以包含四個部分一、理論的部分、二、曆史的部分三、分類學的部分四、應用的部分。這樣的分法未必合適。現在這樣分也隻是便於說明問題。
關於曆史文獻學的理論部分除上一節已有所論述的幾個問題之外還有曆史文獻和其他學科的關係問題。曆史文獻本身有各種不同的門類也就需要分彆地同相應的學科生聯係。比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的整理需要有豐富的農學知識。《算經十書》的整理需要有豐富的數學知識。其他如《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書的整理更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工藝知識。曆史文獻的工作者不可能精通各種學科但他最好能懂得一些比較多的學科。
古漢語、古民族語文、甲骨文字、金石文字、年代學、曆史地理學等是曆史文獻研究所要聯係的學科但不屬於曆史文獻學的範圍。究竟哪些學科跟曆史文獻研究的關係最密切這要看具體情況。一般地說年代學和曆史地理學跟曆史文獻研究的關係最密切它們一個是講時間一個是講空間。研究中原文獻要精通古漢語、近代漢語研究兄弟民族曆史文獻要學習有關的民族語文。
關於曆史文獻學的曆史部分主要是講曆史文獻的展狀況。象很多事物有自己的展史一樣曆史文獻也有自己的展史。一般的看法好象曆史文獻都是很死板的東西隻有這一文獻跟那一文獻的不同、這一時期的文獻跟那一時期的文獻不同而談不到有什麼展史。這種看法隻是看到文獻是一個一個的存在而沒有注意到曆史文獻自出世以後所經曆的長時期的變化。每一曆史文獻不能脫離它的時代不能不帶有時代的烙印每一時期的曆史文獻不能不受前一時期的影響也不能不影響後一時期的曆史文獻。聯係不同時期的曆史文獻看它們也是從低級到高級展而每一曆史文獻都是變化展過程中的個體。對曆史文獻必須曆史地看要從各方麵的聯係中看曆史文獻才能比較深刻地理解曆史文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在史學工作中的作用。從有曆史文獻的那一天起如甲骨文記載的隻是統治者的具體活動和思想意識。此後官府的載籍一直是曆史文獻的主體。《尚書》、《雅》、《頌》、《易經》等都是官書。《春秋》可說是私人著作的創始。而《春秋》和《左傳》也是根據官方材料寫成書的。戰國時期私人著述的風氣漸盛。這些著作就一個學派內部說往往是帶有經典性的文獻在我們今天來看也頂多不過是學術性的文獻。如從數量上說戰國時期傳留下來一些私人著作較之當時的官府載籍恐怕是少得可憐。經秦火和項羽燒秦宮室之後各國載籍多蕩然無存在《史記》裡隻是略存其蹤跡。兩漢時期官家文書記載和檔案製度逐漸具備私人著述的史文辭賦和各種技藝書也多起來。此後社會生產力有了進步政權組織擴大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造紙術展了印刷術明了公私載籍越來越多了。大體說來私家載籍在任何時期恐怕都不能跟官家的相比但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後能流傳下來的顯然是越來越多了。目前有人估計現存我國古籍有若乾萬種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官書。但如就北京、南京和各地收藏的檔案來說那數量就不知比現存古籍要多多少倍。記載經驗本身的長期積累也可以促進公私文獻的展但陳舊的積習也會頑固地阻礙文獻工作的進步。研究曆史文獻本身的展史研究它們與當時社會生活的關係研究官私文獻之不同的特點及其在展進程中經曆的異同這有助於對它們的認識並可以從而考慮如何改善對它們的管理和傳播如何進一步揮它們的作用使之為各種有關的建設事業服務。
章學誠曾提出“記注”和“撰述”的區彆他是就史書體裁講的但我們也可以借用這個提法來說明曆史文獻方麵的問題。關於曆史的記注這是曆史文獻的一大類。大量的官書和一些私人的曆史記載都屬於這一類。這一類的文獻無論它是否可靠目的都在於反映社會情況。那些有意於作偽的人也不過是要反映偽造的社會情況。記注如現存的曆史檔案其中包含了一些可貴的原始的資料但有不少弄虛作假的東西。這類文獻總的說來是沒有加過工的資料其可貴的地方在此價值不高的地方也在此。撰述要有史識對於史料的運用不強調完備而是有取有舍重要的在於作者的思想和表述這是對史料的加工提高以後的成果。這一類的文獻其中有時未免失真。但一般地說對於讀者可能有更多的幫助。它們雖非原始的東西但往往可能比較集中表述了曆史的真象。從思想資料、藝術資料、文學資料以及其它學術方麵的資料方麵來看這類文獻的比較多一些。目前有一部分同誌認為隻有原始資料才是更寶貴的在現一件不經常見的文獻往往表現得相當激動而對於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計不足。這是帶有片麵性的。我們研究曆史文獻也要把這兩類文獻加以區彆分彆觀察它們的展史、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史。當然這兩種分類也不是絕對的要看以哪一類的性質為主。班固的《漢書》是撰述但帶有很濃厚的記注性質。曆代官修的史書多屬於記注性質但也往往有撰述的因素這是要具體分析的。
曆史文獻的展史還可以從好幾方麵來說。這裡有曆史記錄條件在完備程度上的展有書寫工具的展保管和傳播的展著錄和考訂的展還有曆史文獻研究本身也有它的展史。
曆史記錄條件完備程度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等。在甲骨文裡有好多地方的記載是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的。在時間的記載上有的隻記了日而沒有記年月。有的記了年、月、日是在記載的開頭記日在末尾記月緊接著再記年。例如《殷虛書契》前編卷三有這樣的寫法“癸未王卜。在四月佳王二祀”。在金文裡如《大盂鼎》在開端寫“佳九月王在宗周令盂”而在結尾寫“佳王廿又三祀”。《小盂鼎》在開端寫“佳八月既望辰在甲申”而在結尾寫“佳王廿又五祀”。這是先寫月寫日最後寫年。還有一種寫法是一開頭就寫出年月日來。如《頌鼎》“佳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最後這種寫法逐漸成了曆史文獻中一個固定通用的形式。後來皇帝有了年號又要用年號去記時間。近代中外關係頻繁以後既要用中國的曆法又要寫上西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曆就成了我們記年的形式。此外在文獻上有標題在某些文書上有事由的摘要這也屬於記載條件的範圍。記載條件具備的程度也反映了曆史文獻的展水平。
書寫工具最初是用金屬工具刻在獸骨、龜甲上後來雕鏤在金石上再後是寫在竹木簡上寫在帛上。有了紙書寫才有了很多的方便。文獻的保管最初都在官府。後來有了私人的收藏經過進一步展有了私人藏書家的出現。但官府所藏一直是數量最大的。近代才有了公共的收藏如學校的圖書館、地方的圖書館以及社會集團的圖書館。這既不是官家的也不是私人的。保管的方法經長期積累產生了許多經驗。文獻的傳播最初隻是極少量的傳抄還有靠口頭流傳的。造紙術明了傳抄有了便利。印刷術出現了傳播有了更大的便利。活字版、印刷機、影印術的出現為傳播了越來越大的方便。文獻的著錄是關於文獻的登記和說明為使用文獻的人檢索的方便。文獻的考訂是對某種文獻進行版本上和一定內容上的考證。我們平常所說的考據學實際上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附屬於各個學科之內的。對文獻的考訂就是曆史文獻學內的考據學。以上這些問題都可進行研究都有它們的曆史內容。至於曆史文獻研究本身過去的前輩們做了不少實際的工作也有不少的貢獻。但有意識地把它樹立起來成立一門學科這還是我們今天應該承擔的任務我們應該總結前人在這方麵的成果加以提高。
關於曆史文獻學的分類學部分也應該是曆史文獻研究中的重要工作。
分類學應該以目錄學為基礎而又不同於目錄學。目錄學也講分類但目是書目錄是解題一般是就書論書;提高到有係統有理論的“學”的程度的似沒有多少。分類學有統觀全局的要求這跟一般對目錄學的要求是不同的。自《七略》以下以至章學誠所說“考鏡源流辨章學術”都可以說是屬於分類學的範圍但還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關於分類學這個問題還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曆史文獻學的應用部分可以包含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和辨偽學等。關於這些方麵的工作在我國曆史上也開始得較早自宋以後逐漸展到了清乾嘉時期成就甚多。但一直到現在很少有係統性的總結。從目前史學展和古籍整理的狀況來說這些工作是很需要的。
我們這部通史篇幅較大處處離不開曆史理論處處離不開曆史文獻。我們要從理論的探索上從文獻的應用上不斷提高水平。
第八章史書體裁和曆史文學第一節史書體裁的綜合運用史書體裁綜合運用的傳統中國史書體裁繁富。《漢書·藝文誌》“六藝略”中有《尚書》和《春秋》兩類都屬於不同體裁的史書。《禮》類記典製《詩》包含了不少的史詩也都具有史書性質。《隋書·經籍誌》除《書》、《春秋》等列於經部外專有史部書的著錄共十三類。這十三類史書各有其在體裁上的特點。劉知幾的《史通》以編年、紀傳二體為正史把偏紀、小錄等十類史書列為“雜述”共十二類即十二種體裁。清修《四庫全書》定史部為十五類比《隋書·經籍誌》的類彆更多一些。這些分類的方法不一定都很恰當但反映了中國史書體裁之多。當然這些分類都與內容有關但也結合著體裁上的特點。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是史書體裁中最主要的三種形式。具體到一部史書往往是以某種體裁為主同時也采用彆種體裁作為補充的形式。象《春秋》那樣單純的編年體是很少見的。這種在史書體裁上的綜合運用在中國史學史上有長期的傳統不過作者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史書都屬於一種單純的體裁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一般認為是一部記言的書。從書的基本內容說是這樣的。但從全書內容來看《尚書》就已經是一部多體裁的書。書中如《金滕》、《顧命》都是紀事本末體《禹貢》是地誌《堯典》則近於本紀。《國語》的情形也是這樣既記言又記事還記一事的始末及曆史展的趨勢。《尚書》、《國語》都是後人編集而成把多種體裁的記載彙集在一起就出現了多體裁的形式但這並不是編集者要運用什麼體裁還說不上是多體裁的綜合運用。
編年體史書《春秋》隻記年月日和事目記載很簡單。後來《左傳》出來了記事又記言有時還追溯一事之由起和事態展的結果。這是編年體史籍本身展出現的新形式也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彆種體裁的結果。編年體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無年月可考的事即使是很重要的事也無法寫在書內。《左傳》使用了紀事本末的辦法對此有所突破而所受限製仍然很大。《前漢紀》、《後漢紀》用類舉記事的辦法把典章製度和一些人的傳記都寫了進去。《資治通鑒》又在前人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形式記載的內容大為恢廓。
紀傳體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體。司馬遷寫《史記》就是這樣作的。
《漢書·司馬遷傳·讚》說“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史事以為之《傳》又撰異同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兼諸侯有《戰國策》。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這裡說的是《史記》吸收了前人所著史書的內容實際上它也吸收了前人所著史書的各種體裁而形成本紀、列傳、世家、書、表綜合的形式。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也有關於帝王本人的事跡。列傳是各方麵代表人物的傳記。世家是諸侯和貴族的曆史。書是關於典章製度和有關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麵的曆史。表是用表的形式表達錯綜複雜的曆史情況的史表。《史記》把多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互相配合的整體能從多方麵反映社會生活構成一個時代的全史並且容量很大有很大的伸縮性。這是紀傳體在二千年中被長期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曆代史家讚揚《史記》的體裁評論有詳有略側重或有不同中心實在於此。範曄、劉知幾、章學誠都強調它能夠包括豐富內容囊括曆代史事。如劉知幾說“《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綱傳以委曲細事表以序其年爵誌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1趙翼則認為由於《史記》的體例堪稱“全史”因而成為史家的極則。他說“司馬遷參酌古今凡起例創為全史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2梁啟則認為《史記》各體互相補充包羅豐富很有伸縮性。他說“《史記》在體裁上集其大成兼綜諸體而調和之使互相補充而各儘其用。”3又說“紀傳體的體裁合各部在一起記載平均包羅萬象。表以收複雜事項誌以述製度風俗本紀以紀大事列傳以傳人物伸縮自如實在可供人們研究。”1他們所共同強調的《史記》具有綜合眾體、容量廣闊的突出優點在今天仍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這個問題在文學界也有人提出來。茅盾同誌的《夢回瑣記》說“我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按正史的體裁編一部中國文學史本紀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大綱而已讀者要知其詳要讀列傳和書誌。”“文學史如此美術史、音樂史似乎也可以取同樣的辦法”2。茅盾提出要從《史記》的綜合體裁中吸取營養撰寫新的紀傳體文學史的設想很有見地。
新綜合體裁的探索《史記》在編撰方法上囊括全局的優點對於史學的演進影響極大不僅後世修史竟相仿效綿延不絕而且吸引著一些有識史家在它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嘗試。十七世紀以後出現了一種探索新綜合體的趨勢。先有清初馬驌撰《繹史》創造了新的綜合體製。至乾嘉時期著名的史學評論家章學誠深入地辨析體例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並在修撰方誌上作出嘗試。本世紀初具有近代色彩的史學家章炳麟、梁啟分彆提出了編撰《中國通史》的設想。馬、章、章、梁具體做法雖有不同但都是朝著同一的方向努力。他們都試圖突破原有體裁的限製創造出一種更能顯示出曆史演進大勢更能廣泛反映社會史豐富內容的新體裁。他們不斷探索的趨勢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史學展的要求。
清初的馬驌是近三百年探索新綜合體的第一人。他的史學成就在當時就受到重視。顧炎武對他尤為推服1。他在青年時期曾將《左傳》改編為紀事1《史通·二體》。
2《廾二史劄記·各史例目異同》。
3《中國曆史研究法》。
1《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
2《夢回瑣記》《文藝報》1981年第1期。
1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五》。
本末體成《左傳事緯》一書至今仍為研究者所重視。此書除正文外還有附錄八卷內容包括“圖表”、“覽左隨筆”、“名氏譜”等補充正文敘事的不足。這種做法已經包含著吸取多種體裁的優點以補充單一體裁所不足的意圖。
《繹史》一書創造了新的綜合體製。此書是馬驌一生精力所萃共計一百六十卷分為五部一為“太古部”二為“三代部”三為“春秋部”四為“戰國部”計一百五十卷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或按事件始末立篇如“夏禹受禪”、“商湯滅夏”等;或按人物及其學說立篇如“老子道教”、“孔子類記”等。最後是“外錄”十卷補充前麵四部記載的不足。冠於全書之的還有世係圖、地圖和年表用來與正文互相配合。總之馬驌是將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學案體、典製體等熔煉成為綜合的體裁。馬驌自述其著述主旨說“紀事則詳其顛末紀人則備其始終君臣之跡理亂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縱橫分合之異勢了然具焉。”2他為自己確定的要求是既重記事又重記人。顯然倘若隻是簡單地采用傳統史學三種主要體裁中的哪一種都是無法容納這樣廣泛的內容的。《繹史》的出現可說是體裁上的突破。清初著名學人李清為《繹史》作序盛讚它具有“體製之彆創”、“譜牒之鹹具”等特點又說“自讀《繹史》然後知天地之大識宇宙之全”。話說得有些過頭但他特彆推崇《繹史》體製彆創和內容豐富則是頗有見地的。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以展的眼光深入地辨析史書體例的得失提出了改革史書編撰的方向。
章學誠認為紀傳體本是三代以後之良法司馬遷凡起例具有遠見卓識紀表書傳互相配合是以“範圍千古牢籠百家”具有很大的包容量。加上司馬遷對體例的運用能夠靈活變通“體圓用神”不愧是撰述的典範。《漢書》、《三國誌》也都是“各有心裁家學”的上乘之作。降而《晉書》、《隋書》、《新唐書》等“雖不出於一手人並效其能”所以能修成有價值的史書。後來的修史者墨守成規不知根據需要變通結果史才、史識、史學都反過來成為史例的奴隸“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如治胥吏之簿書繁不可刪。”“紀傳體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雜體猥不可究法或一事而數見或一人而兩傳人至千名卷盈數百”。這些論述分彆見於《史學彆錄例議》和《與邵二雲論修宋史書》二文中相當中肯地總結了中國一千多年曆史編撰的一些重要經驗教訓貫串著曆史分析的眼光強調史家的才識強調靈活運用。他還認為紀傳體本身在反映史事上的缺陷是難以反映史事演進的大勢。“夫史以記事者也;紀傳、編年區分類例皆期於事有當而已蓋史至紀傳而義例愈精文章愈實而於事之宗要愈難追求觀者久已患之。”又說“紀傳之書類例易求而大勢難貫。”1這都是講紀傳體不利於反映曆史展主線的缺點。
章學誠認為紀傳體的這一缺陷正好從紀事本末得到彌補。他說“按本末之為體也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綸不能網羅隱括無遺無漏。”“夫史為記事之文事萬變而不齊史文屈曲而適如其事則必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而後能起訖自如無一言之或遺或溢2《繹史·征言》。
1《文史通義·史學彆錄例議》。
也”2。這裡強調史實本身千變萬化史書要與之適應就必須采用紀事本末體的辦法“按事立篇”“不為常格”“起訖自如”。
根據上述對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利弊的分析章學誠明確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作為改革史書編撰的方向。他說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複化為神奇。紀事本末本無深意而因事命篇不為成法則引而伸之擴而充之遂覺體圓用神《尚書》之神聖製作數千年來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豈非窮變通久自有其會紀傳流弊至於極儘而天誘仆衷為從此千百年後史學開蠶叢乎!今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刪書誌之名凡起例3999ooo41o3o71章學誠主張的實際內容就是吸取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二者之所長形成一種新的綜合體裁。他認為這是為史書的編撰解決了大難題開辟了新途徑。如何實現“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原則他有過兩種設想。一種辦法是采用“紀”、“傳”、“圖”、“表”四體配合。即保留紀傳體原有的“紀”、“表”;去掉“書誌”名稱設立包含多種類型內容的“傳”並增加“圖”。另一辦法是設置“彆錄”在全書前麵標列出一個時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將書中有關的篇名注明以此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總的意圖則都是要保留紀傳體各體配合的特點補充紀事本末體更能顯示曆史大勢的長處。這與《繹史》的編撰意圖是相符合的。
章炳麟、梁啟二人生活的時代距我們更近他們的史學思想有近代色彩並且兩人還曾通信討論修撰《中國通史》的體例他們探索新綜合體的嘗試更值得注意。
章炳麟於一九oo年寫作《中國通史略例》1明確地采用章學誠的主張吸收了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而對紀傳體加以改造。一九o二年他又寫信給梁啟、吳君遂等重申其見解。這說明《略例》中提出的設想不是一時興之所至而是他長時間探索後形成的相當固定的看法。《略例》中所列中國通史目錄有表、典、記、考紀、彆錄五種表述形式。
章炳麟的曆史觀比封建時代的史家進步得多。他申明修撰《中國通史》的目的一是為了“揚榷大端令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厲士氣令人觀感”2。這反映出他當時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的立場同時也反映出他接受了日本、西方資產階級進化史觀的影響。他所設想的體製是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而對紀傳體加以改造。目錄中的“典”是用以記典章製度來源於“書誌”。“考紀”和“彆錄”都是記人來源於“本紀”和“列傳”。“表”用以列舉次要的人物和紛繁的材料其來源於紀傳體甚明。十篇“記”是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設立的。儘管五種體裁中以何為綱沒有解決但總的來說章炳麟的設想較章學誠前進了一步。
梁啟於一九o一至一九o二年也醞釀寫《中國通史》。到一九一八年他在致陳叔通信中概述他訂定的《中國通史》體例要設立“載記”、“年表”、“誌略”、“傳誌”(又稱“列傳”)四項。現見於《飲冰室文集》中有關《中國通史》的部分作品都寫於192o年計有《春秋載記》和《戰國載記》、《春秋年表》和《戰國年表》、《誌語言文字》和《誌三代宗教2《文史通義·書教下》。
1《中國通史略例》附在《訄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於《訄書》手校本。2《中國通史略例》附在《訄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於《訄書》手校本。禮學》正與此信件中所說四項體例相符。他還有一篇《原擬中國通史目錄》共列有朝代篇、民族篇、地理篇等三十一個篇名但包括不了“載記”、“年表”、“誌”的體例可見這份“目錄”是他更早時候所擬而後來放棄了的。梁啟的“載記”、“年表”、“誌”、“列傳”四體與章炳麟的五種表述形式有許多相通之處。“載記”的作用是敘述一個時期的主要事件和曆史大勢。從《春秋載記》和《戰國載記》可見這是吸收了紀事本末體的優點並加以展。“載記”是作為大綱再用“年表”、“誌略”和“列傳”相輔而行。梁啟認為紀傳體史書是帝王家譜又說“愈晚出之史卷帙愈增而蕪累亦愈甚也。”1這隻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他對紀傳體的長處也有中肯的評論如說“紀傳體的長處在內容豐富社會各部分情狀皆可納入。”2他設想的《中國通史》體例其核心內容就是既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又揮紀傳體各體配合、包羅豐富、伸縮自如的長處而形成新的綜合體裁。儘管梁啟遠未實現自己的設想但他的做法和認識卻對後人了重要的啟示。
第二節多體裁配合、多層次地反映曆史以序說開宗明義回顧我國史書體裁展的悠久的過程深感到一種單一的體裁決不足以反映我國曆史的豐富內容。我們應該展綜合運用的優良傳統多體裁配合、多層次地反映曆史。本書擬就此有所嘗試。先我們以“序說”置於全卷之開宗明義。
書之有序在我國起源甚早。《莊子·天下篇》縱論古代學術的展及莊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地位。《呂氏春秋·序意》記文信侯關於十二紀的問答。這已是書序的雛形但還沒有達到書序的完整形式。漢儒序《詩》、《書》解說每篇寫作的因由或宗旨已向書序的完整化更接近一步。《淮南子·要略》說全書由起次說二十篇的旨趣末說全書的重要意義這已是一篇全整的書序了。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文字創製的由來及本書所論列的五百四十部也是一篇很好的書序。劉向校書每校完一書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寫成彆錄。劉向所作為後來書目解題之始實際上也是校書人為所校書作的序。漢人如高誘等注釋古書也各有序。
司馬遷寫《太史公自序》是我國史書中最早出現的序也是一篇很好的序。序中先說他的家學說到他的父親對戰國以來各學派的評論、對史職的神聖責任感。其次說到修史在政治上的重大意義。再次他扼要說明了全書一百三十篇的寫作旨趣而最後指出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統)[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曰“於戲!餘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虞唐至於周複典之故1《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
2《中國曆史研究法》。
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餘乎欽念哉欽念哉!”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於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這篇序說出了作者的史學淵源、史學思想、本書的取材和體裁是一篇很出色的序。
《史記》有些篇章在開卷也有關於撰寫方麵的小序如《十二諸侯年表·序》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至周曆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嗚呼師摯見之矣!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睢》作。仁義陵遲《鹿鳴》刺焉。及至曆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曆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裡或五十裡。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國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乾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製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儘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漢相張蒼曆譜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1tgno312gn大史公曰儒者斷其義弛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曆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諡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於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十二諸侯年表》記的是春秋時期的曆史。司馬遷的這篇小序說出了春秋時期出現社會大變動的由來和情況使讀者對這一時期曆史先有一總的印象。其次列舉了孔子作《春秋》以來以至漢初關於春秋曆史的撰述並加以評論其中包含史事、史論和曆譜。最後他說明本表的寫作要求和意圖。這對於一篇序應該說到的重要問題可以說差不多都涉及到了。這篇序在《史記》所有的小序中也是一篇佳作。
班固在《漢書》中寫序傳上下卷上卷記他的顯赫家史他父親的《王命論》和他的辭賦。下卷記他寫《漢書》的緣起和《漢書》百篇的旨趣。最後是對《漢書》的自我評價。這篇序傳不象《太史公自序》寫得那樣集中內容比較貧乏但畢竟還是遵循司馬遷創始的規模而寫出來的。
宋元時有兩篇值得注意的序一篇是鄭樵《通誌總序》又一篇是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總序》。鄭樵《總序》中論通史體裁和通史的重要性強調客觀地記述曆史。他認為隻要記載真實是非自然分明不要妄加褒貶。他還說明了《通誌》全書的規模說明哪些部分是因襲故有哪些部分是自己的創新。馬端臨論述了典章製度通史的重要性《資治通鑒》在典章製度方麵的缺欠《通典》是一部典章製度的通史而有不足和錯誤。接著他論述了編撰《通考》的意圖說明他的取材、編撰方法和對於《通典》的續補也說到了家學的影響。於書中的二十四考他各有小序詳以“著述之成規考訂之新意”。鄭樵的序突出自己的史學見解。馬端臨的序分出好幾層次一層一層地說出編撰通考的思想。這兩篇序都緊緊圍繞主題、旗幟鮮明表述作者治史心得體會沒有廢話各有特色。
書序往往包含有編撰體例的內容但往往不能詳備。為了詳備就出現了單獨成篇的例這一般是編撰體例的條文化實際上是承擔了書序中常有的一部分任務。《史通·敘例》說“唯令升先覺遠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晉紀鄧孫已下遂躡其蹤。史例中興於斯為盛。若沈宋之誌序蕭齊之序錄雖皆以序為名其實例也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惡乾寶範曄理切而多功鄧粲道鸞詞煩而寡要。子顯雖文傷蹇躓而義甚優長。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夫事不師古匪說攸聞苟模楷曩賢理非可諱。而魏收作例全取蔚宗貪天之功以為已力異夫範依叔駿班習子長攘袂公行不陷穿窬之罪也。”劉知幾在這裡敘述了例的曆史展並加以評論。他說的這些例差不多都見不到了。自唐以後書之有例者漸多。清人治學趨向縝密所作的例有盛於前。崔述的《考信錄釋例》和阮元的《經籍纂詁凡例》是其中頗有特色的兩篇。《經籍纂詁凡例》共二十三條。其中關於收錄之例四條關於歸韻之例三條關於編次之例五條關於引用書名之例七條其他雜例四條。《經籍纂詁》是一部一百零六卷的大型訓詁書就是靠這二十三條規定井然有序地編排起來。這充分表現了凡例的現實性和計劃性。《經籍纂詁》雖不是一部史書但這二十三條凡例同樣可供史例編寫的參考。凡例之後還附有修書人的姓名標明了每一個人的任務和負責的部分這也是一個集體編書的很好的製度。
《考信錄釋例》是《考信錄提要》的組成部分共二十四章論證考信對治學的重要古史傳說、諸子語言、經世訓詁的偽誤和後人依托的偽書這不是一般的例是對於古代史料學的具體擅述。
從序的曆史看它對於一詩、一篇文章、一卷書或一部書說都是有開宗明義的作用的。它向讀者說明一些問題為讀者理解上的條件。它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這樣的幾項(1)作者的家世。(2)作者的治學經曆和其他活動的經曆。(3)基本資料。(4)對前人撰述的評價。(5)作者自己的觀點。(6)作者的撰寫意圖。(7)編寫上的技術問題。這對於我們目前寫序有很必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應加以取舍和展使之更能符合我們當前的需要。
對於作者的身世和經曆有些讀者是感興趣的。但這不一定跟撰述本身有直接的關係可以寫也可以不寫不是序文所必須具備的內容。
對基本資料序中是需要說明的。資料可包括文獻資料、考古資料還可包括民俗學方麵的資料。有些文獻資料情況比較複雜須進行關於著作時期的辨析。過去認為某些篇章是偽書某些史事記載不可信這不一定完全正確須重加考慮。時代越靠後資料越多就越須甄彆。在大量的資料中要能挑選出來重要的部分來論述這對於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就更有意義。
論述前人和同時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適當的總結在序文中應當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序中應說到在我們的研究領域裡究竟有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正在解決哪些問題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研究中國史先應當論述我國史學家的研究成果。當前國際學術界研究中國史的人越來越多了而學術交流的工作還有待於開展我們暫時很難論述得全麵也隻能儘力而為。在可能的時候也可考慮同外國友人的合作。
作者在編撰上的意圖和編撰上的具體問題應該在序中向讀者說明既要扼要又要清楚。
以上這三項如能作到可以說已完成了序文應儘的職責。
宋元人注經往往在卷冠以“序說”。序說的內容與我們現在的序文所要求不同。但我們覺得“序說”二字比“序”字的意思要豐富些讀起來較順本書就采用了“序說”一詞。本書各卷差不多都冠以序說。
綜述曆史展的總向一部大型的史書最好有一個主乾部分。本書的主乾部分是綜述。在這一部分要寫出曆史展的總象。綜述吸取了本紀、編年和近年流行的劃分章節的各種體裁之長而加以展。
本紀和編年都是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曆史進程的。《史記》、《漢書》的本紀記載了皇帝的生活、詔令和軍國大事後來的紀傳體史書的本紀幾乎都是大事編年很少彆的東西了。編年體展到了《資治通鑒》它比任何一部紀傳體的本紀都詳審得多能容納下特彆多的材料但本紀是紀傳體史書多種體裁之一它是全書的綱而《資治通鑒》隻是一種單一的編年體無論事之大小都簡單地按年月編排就說不上綱的問題了。我們認為撰寫史書是應該基本上按著時間順序但不必拘泥於年月日的順序有的事情可以一天一天地寫有的可以把多少年的事情寫在一起。應該象《資治通鑒》那樣寫得詳細一點但不要象《資治通鑒》寫得那樣分散。要把曆史寫得脈絡分明、階段分明要揮綱的作用但又要有血有肉不要象某些紀傳體史書的本紀寫得那樣簡單。
紀事本末體是把史事分成若乾篇自使之各有所屬並且具備尾。
這種體裁被稱為“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但這種體裁多隻能對史事作點的排列而不能顯示曆史長河的綿延和、細浪的區彆。我們認為可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在曆史的重點表述中酌量采取集中記述具備紀事本末的方法。
近年流行的劃分章節的體裁我們可稱之為章節體大概開始於夏曾佑的《中國曆史教科書》。這書寫於一九零二至一九零四年。夏曾佑把中國曆史劃分成三個大的時代其中包含七個小時代即上古之世。包含傳疑時代從太古至周初。化成時代周中葉至戰國。中古之世。包含極盛期秦至三國。中衰期晉至隋。複盛期唐。
近古之世。包含退化期五代、宋、元、明。更化期清。
他把每一個大的時代定為一篇每一個小的時代定為一章每章之下又有小的子目定為節這就把曆史的階段性展和曆史現象的主次表達出來。這在史書體裁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這種體裁便於闡述曆史的展資產階級史學家中的進化論者樂於使用這種體裁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也沿用這種體裁。我們認為這種體裁一直到現在還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把這種體裁作為一部大型史書中的唯一體裁就有很大的局限。在這種體裁中典章製度、學術文化和人物事跡的論述都不易得到充分的展開。
在研究了本紀、編年、紀事本末、章節等體裁之後我們考慮到綜述的任務可作這樣的設想第一要緊緊抓住每一曆史時期的綱隻寫對曆史全局有影響的大事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中外關係等方麵著重寫的是曆史展的動向。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變動得也比較顯著。在這方麵可以著重寫一寫但要注意到它與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聯係。民族關係是我國曆史上的重大問題要作出正確的處理。
第二時間的觀念要鮮明先要注意到曆史時期的劃分一個時代內部大小階段的劃分使其能儘量顯示出曆史展的規律性。關於曆史時期的劃分尚存在著一些難於解決的問題。能解決多少就解決多少不能解決的不要強作解釋。其次每一個皇朝的具體年代割據時期有關各國的具體年代都要寫清楚。
第三對曆代的疆域要寫出大致輪廓。對皇朝版圖外的兄弟民族分布的地區也要寫出來。有些民族地區說不清可說出一個大致的方位。
第四在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要寫。隻寫帶有曆史性的重要活動不是寫他的傳記他的傳記放在傳記部分去寫。
第五關於田製、稅製、官製、軍製等等隻要重點地說到為止具體的細節放到典誌部分去寫。
綜述作為本書的一種體裁與其它體裁互相配合有分工有專職在撰寫上要比各種舊體裁方便得多我們可以稱它為“綜述體”。
典誌曆史現象的剖視典誌是對曆史現象進行剖視它具有可以論述的豐富的內容。本書自第三卷以下各卷都有典誌置於綜述之後傳記之前。
典誌體的起源很早。《尚書》的《禹貢》和《洪範》從內容和形式來看都可說屬於典誌體。《堯典》的部分內容也可說有典誌體性質。《周禮》、《儀禮》、《禮記》一向被認為是典誌體的開山但它們和《禹貢》等篇著作時期的先後尚待考訂而且內容也隻限禮的方麵。典誌作為史書的一部分以相當大的規模出現是開始於《史記》。《史記》有八書。《漢書》繼《史記》之後有十誌規模就漸趨完備。
自《史記》以後二十四史中十七史有誌。按各史誌性質來說共有十五個門類即天文(天官、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