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五行(祥瑞、靈征)。
律曆。
地理(郡國、州郡)。
河渠(溝洫)。
食貨(平準)。
禮(禮儀、輿服、封禪、郊祀、祭祀)。
樂。
選舉。
百官(官氏)。1tgno319gn刑法。
兵(營衛、兵衛、儀衛)。
釋老。
藝文(經籍)。
劉知幾《史通·書誌》主張立都邑誌、氏族誌、方物誌。杜佑《通典》有九典僅《邊防典》為各史之所無。鄭樵《通誌》有二十略就是《通誌》中的典誌部分。二十略中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諡、器服、校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等是他創立的新目。氏族、都邑、昆蟲草木三略是劉知幾主張的實現。後來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有二十四考之目。馬氏自稱經籍、帝係、封建、象緯、物異為《通典》所未有。劉、杜、鄭、馬所舉新目去其重複可取者有氏族、都邑、方物、邊防、器服等五個部門和各史誌總共有二十個。我們認為對這二十個門類應該加以合並、改造和展新的典誌可包含如下的幾個門類一、地理。包含曆代皇朝的版圖、割據時期各政權的轄境、少數民族的分布、河渠的變遷、重要的都邑、通道的興修都可以在這裡論述。這個部門包含了舊史的地理、河渠、都邑等三誌。
二、民族。舊史的民族部分一般是放在列傳裡寫。《通典》的《邊防典》和《文獻通考》的《四裔考》都包含有民族的部分。我們把民族立為專篇在綜述和傳記中沒有說到的應在這裡作具體論述。
三、社會經濟。略當於舊史的《食貨誌》在此應有較多的展。包含農、牧、漁、林、礦、鹽、手工業、商業、貨幣、各種生產技術、土地製度和行會製度等。
四、政治製度。約當於舊史《百官誌》。
五、軍事製度。約當於舊史《兵誌》。
六、法律。約當於舊史的刑罰誌。
學術文化包含經學、史學、哲學、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教育等是否在典誌中設置專篇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傾向於用傳記的形式分彆處理而把典誌的內容一般限製在製度性的範圍。
關於宗教舊史中隻有釋老誌。在內容上現應從製度上作出新的展。
關於禮俗舊史中的禮誌、五行誌、輿服誌;都有比較豐富的內容應充實民間方麵的材料設置專篇。
關於中外關係舊史中關於中外關係的記載多見於列傳中。《通典》的《邊防誌》和《文獻通考》的《四裔考》也有部分材料。這在典誌中是一個應開創的篇章。
在典誌的編撰過程中不必拘泥於這幾個門類的各目但標目還是以比較集中為好不要過於分散。這樣可以眉目清楚一些便於讀者。
典誌的表述有三種傳統形式。一種是《史記·平準書》式的完全用作者的語言寫出來有事實、有議論。第二種形式是《漢書·地理誌》、《藝文誌》式的把各種地名、書名列舉出來作為基本的形式也附有少量的議論。第三種是《通典》、《文獻通考》式的分彆彙集許多原始材料把有關前人的議論和作者的意見附於後麵這是把材料和議論完全分開的形式。這三種形式各有特點應該是按論述的對象采取適當的形式不能一概而論。
應該指出撰寫典誌最重要的問題是研究方法上的深化。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到人口的研究。他說“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達到一些最簡單的規定。於是行程又得從那裡回過頭來直到我最後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人口已不是一個渾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的總體了。”依據馬克思的論述可以歸結為先經過“表象的具體”再到“多層次的抽象”最後回到“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的總體”這樣的研究方法。馬克思說這種方法“顯然是科學上的正確方法”。並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1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的研究人口是如此那麼研究如此豐富複雜的人類曆史客觀進程更應該是如此。在史書中考慮設置“典誌”部分就是希望切實地朝著從多方麵反映人類史這一“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的總體”的方向去努力。
我們設想典誌部分的寫法要力求體現上述理論指導既要從傳統史學中吸收今天用得著的東西又跟前人的寫法不同。總括來說典誌篇目的設立都是企圖從各個社會剖麵來反映一個曆史時期的特點都是為體現曆史展的整體服務的。有兩點是特彆緊要的。第一對於經濟、政治製度等等不是作為一個製度靜體來寫而是作為動的即從曆史的運動中來寫。第二不僅要講一種製度的展還應該講製度跟社會展的關係。
傳記人物群象曆史的展畢竟是人們活動的結果。在史書裡看見了曆史人物的群象就愈益感到曆史的豐富性。離開了人也就談不上曆史。舊史大量地寫人物傳記其所持的觀點是有錯誤的但對寫人物傳記的重視卻是可取的。近幾十年人們重視摸索社會展規律在史書撰述中努力闡述曆史的規律性這是史學工作上的一個重大進步。對於這一點我們還應該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下去。但在另一方麵在斷代史和通史的撰述中都忽視了人物傳記的編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現在我們還應該寫傳記本書自第三卷以下都要給傳記以較多篇幅。
曆史是遵循著必然的規律前進的。人的作用不能改變規律但能影響曆史展的度和狀況。十八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向亞洲擴張同是東方國家有的淪為殖民地中國則淪為半殖民地日本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此後日本又由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軍國主義展走上侵略鄰國的道路最終成為戰敗國。而中國在的領導下站立起來建立了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史上項羽和劉邦都以反秦起家而項羽以優勢兵力反而與江東八千子弟同歸於儘。劉邦以劣勢兵力卻最後奪得了皇位。三國時期諸葛亮以一身係蜀漢之安危。南宋時期一個嶽飛一個秦檜他們在權位上的得失深刻影響宋金間的軍事局勢。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很能表明人在曆史的具體行程中所起的作用。
人的作用包括人民群眾的作用也包括領導人物、代表性人物的個人作用。斯大林有一篇著名的談話他跟德國作家路德維希(e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o3頁。
1881—1948)談到個人的作用問題。路德維希問斯大林“你不認為在唯物主義曆史觀和你的見解之間是有矛盾的嗎?”斯大林說“不這裡沒有矛盾。馬克思主義一點也不否認卓越人物的作用或者說一點也不否認人們創造曆史。在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和其他著作中你可以找到正是人們創造曆史的話。可是人們當然不是憑什麼幻想不是隨心所欲地來創造曆史的。凡是新的一代都要遇到在他們誕生的時候就已具備的一定的現成條件。偉大人物隻有善於正確地認識這些條件懂得怎樣改變這些條件才有一些價值。如果他們不認識這些條件而想憑自己的幻想去改變這些條件那末他們這些人就會陷於唐·吉訶德的境地。因此正是根據馬克思的看法決不應該把人和條件對立起來。正是人們創造曆史但是隻有當他們正確地認識他們所碰到的現成條件的時候隻有當他們懂得怎樣改變這些條件的時候他們才能創造曆史。”
路德維希講到他上大學時許多自稱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信徒的德國教授宣傳說馬克思主義否認英雄人物的作用。斯大林說“這是些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了的人。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否認過英雄的作用。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認為這種作用是相當大的但是要有我剛才所講的那些附帶條件。”
斯大林還談到彼得大帝和列寧。他說“彼得大帝為了提高地主階級和展新興商人階級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彼得為了建立並鞏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國家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時也應該說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家都是靠殘酷地剝削農奴來進行的。”又說“至於列寧和彼得大帝那末彼得大帝是滄海一粟而列寧是整個大海。”1斯大林在這裡闡述了曆史唯物主義者對待曆史人物的正確態度要肯定曆史人物在一定時期的作用和貢獻同時也要指出他所受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
以上說個人的曆史作用也為的是要說明編寫人物傳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這隻說了問題的一麵。問題還有需要說明的另一麵這就是曆史人物本身也是曆史的產物他們身上不能不反映某些時代的特點。正麵的人物會反映某些新生力量的時代特點反麵的人物反映某些保守的以至反動的時代特點同時他們都還會反映他們的具體環境中的某些特點。編寫人物傳記既要在傳記中寫出曆史人物的曆史作用還要寫出他們身上所反映的時代特點。我們要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看人物同時還要從人物身上看時代。中國曆史上有政治家、軍事家、理財家有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教育家有文學家、藝術家有優秀的醫師、技師、工程師有傑出的群眾領袖、婦女領袖和英雄人物。我們不是把這些人物寫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選擇、有主次地去寫。有的人物在當時的曆史地位是一種情況隨著曆史的展他的地位就會有變化。所以寫傳記不隻要熟悉傳主所生活的時代曆史的全貌有時還須有通史的見識。簡單地專就某人的事跡寫他的傳記是不會成功的。
有人擔心寫傳記不能不依靠舊有的資料這樣就隻能是資料的組合甚至是對舊日傳記的今譯。還有人認為無論我們寫得怎樣好比不上司馬遷。這些意見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但未免過於片麵。我們有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有我們觀察人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於同樣的材料我們可以與古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可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可以寫出不同於古人的傳記。比起司馬遷來我們有難於趕上他的地方也有可以過他的地方。因為時代距離的不同他對於某些人物比我們熟悉一些。他的文學水平也可能高些寫的就生動些。但有時距離的時代遠了些可能比距離近的看得更全麵些。文學水平的高低確實對讀者的吸引力起很大作用但理解的深刻性也具有另一種性質的吸引力。當然我們也應當注意表述上的生動這一點在本章第三節還要論述。
“通”的要求序說、綜述、典誌、傳記四種體裁可以配合起來必要時也可以參用彆種體裁。如果寫得好就可能多層次地反映曆史展的進程也可能既反映了曆史的規律性又反映了曆史的豐富性。但要寫得好就需要在“通”字上下工夫。
“通”的觀點在中國史學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關於“通”的主張可分為兩派。一派以司馬遷為代表一派以鄭樵為代表。司馬遷著《史記》要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通古今之變”是這三句話的核心。“究天人之際”是要從天人關係上解釋古今之變寫成一部有獨具特色的史書。曆史本來是不斷展變化的。無論誰來寫曆史都躲不開這個“變”字。司馬遷的貢獻不止在於寫出“變”更在於寫出“通”。“通”是“稽其成敗興亡之理”是“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是“述往事思來者”。他不止是在編撰形式上的通他是要探索曆史展的道理並且與曆史的未來聯係起來。後來杜佑著《通典》是從典章製度方麵要通古今之變的專書。他相信這書可以“施於有政”。也是要與現實聯係起來的。明清之際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都有“通古今之變”的遺風可惜都沒有寫成通古今之變的通史。
鄭樵是以推崇通史著稱的。他所謂“通”總是和“會”字並舉稱作“會通”。“會”是大量彙集曆史文獻加以編排。“通”是記載不同朝代前後相續、不斷代為書。他用這個標準去稱讚孔子和司馬遷。他說孔子“總詩書禮樂而會於一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後能極古今之變”。說司馬遷“會《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鄭樵的學術興趣是知識性的重點在文獻學方麵跟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有很大的區彆。後來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這是一部關於典章製度的巨製材料豐富也有一些見解。但總的說來他的興趣也是在知識性方麵在文獻資料搜集、整理方麵。他在總序中說“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然則考製度、審憲草博聞而強識之固通儒事也。”“博聞強識”就是他編撰《文獻通考》的宗旨。《通考》的形式與《通誌》不同而治學的路子是接近的。鄭、馬的路子對於後來史學界的影響可能比司馬遷、杜佑還要大些。
我們撰寫史書對於“通”的要求要吸取兩派的長處;更重要的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工作。我們讚成搜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不能停止在資料上要通過對資料的研究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我們讚成通史的編寫形式但我們要求的是全書各部分之間的脈絡貫通。我們不讚成把通史看成斷代史的拚湊但我們主張認真研究每一時期的曆史研究各個曆史時期中國社會諸因素間的關係包含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相互之間、各民族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要研究中國和世界的關係包含中國各個曆史時期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中國與外國的往來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們讚成通古今之變但要透過曆史現象揭示曆史本質要於曆史沿革流變之中探索曆史的展規律。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我們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保證。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如《宣言》論述階級鬥爭的曆史《資本論》論述勞役地租到貨幣地租的曆史由簡單協作到大工業的曆史《論國家》和《國家與革命》論述國家的曆史都具有通史的性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呂氏春秋》有《精通》篇。篇中列舉了養由基、伯樂、宋國庖丁、鐘子期的故事。養由基是一個善射的人。他最初先以箭射石後來功夫到了能箭穿鳥羽。伯樂是一個善相馬的人。他初學相馬的時候十分專心時時想著的都是馬。宋國庖丁善解牛當他初學解牛的時候看見的是整個的牛不知怎樣下刀。後來他解牛的本領展到得心應手眼裡就不再是一個無從下刀的整牛了。鐘子期善於音樂他能從樂聲中辨出奏樂人的情緒。有一夜他聽人鼓琴覺得鼓琴人有悲哀的情緒經過詢問果然如此。這些事例說明了養由基等人由於勤學苦練而達到技藝精通的地步。我們要把中國曆史寫好也要有古人這種力求精通的精神。
第三節曆史文學史學和文學沒有文就沒有史。研究曆史的成果總得表現在文字上。人們既要下大功夫對曆史客觀進程探索了解又要見於文章使人看懂。我們所要表述的不是機械不是技術而是生動豐富的人類史。要把這一客觀過程寫出來決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我們還要下功夫講求文字表述的方法。這也是個群眾觀點問題史學工作者要為全民族的大眾服務對更多的讀者負責群眾愛讀的曆史著作。
曆史文學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指用曆史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如曆史、曆史劇本。另一個意思是指真實曆史的文字表述這可包含一般的文字表述和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傑作。我們這裡所討論的曆史文學是指第二個意思。
“文”與“史”二者的關係最早是不分開的。後來文學和曆史逐漸趨於分離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兩者分離了仍不能截然分開。一些傑出的曆史家往往同時具有高度的文學修養。他們寫成的曆史著作同時又被認為是優秀的文學著作。現在撰寫史書仍有一個文字表述上的要求。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有關史事的最早記載反映了殷商和周初的一些社會情況並且被作為檔案保存下來。金文記載的內容比甲骨文要豐富文字也多了百字上下以至近五百字的銘文如《大盂鼎》、《小盂鼎》、《大克鼎》、《散氏盤》等占了金文中相當的分量。甲骨文質簡也許還說不上是文學。金文中有些已經有文采可以說已具有文學作品的某些特征了。
《尚書》和《詩經》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典籍。《尚書》是政治文獻的彙集但已備有多種文體為後來各體散文的創始。《詩經》是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如《周頌》、《魯頌》、《商頌》、《大雅》、《小雅》都有不少的曆史內容。如《生民》、《公劉》等篇章寫了周初的曆史歌頌了後稷、公劉等英雄人物已有了曆史人物傳記的雛形。《國風》大都是民間流行的詩歌與《雅》、《頌》相比文學味道要濃一些而曆史內容就少得多了。《國風》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後來出現的《春秋》可以說是一部不具備文學性格的曆史書。這表現了曆史和文學分離的趨勢。
文史分離的趨向是逐步顯明的。從戰國到秦漢人們對文史分途在思想上並不一定明確。一些大史學家同時又是大文學家他們撰寫的史書極有文采在史學和文學上兼有很高的價值。在戰國時期《左傳》即其一例。兩漢出現的曆史巨著《史記》、《漢書》也是文學名著但同時又出現了大文學家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等的辭賦曆史和文學分為兩途已顯然可見。
“文”“史”分途由於二者各有專門的職能但分而又不能全分這是由於“史”不能離開“文”。好的曆史撰述要靠有文采的語言引起讀者的興趣從而產生廣泛而持久的社會效果。注重敘事的才能注重文采是我國曆史家的一個傳統。班彪父子對司馬遷的曆史觀點有激烈的批評卻推崇司馬遷善於敘事說“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1範曄也盛讚班固的文采說“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2《晉書·陳壽傳》也說陳壽撰成《三國誌》後“時人稱其善於敘事有良史之才。”劉知幾著《史通》一方麵注意到文史已經分途說“史之與文較然異轍”3;另一方麵又強調“史之為務必借於文”“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4這講的就是“史”不能離開“文”。劉知幾把文字表述的優劣作為評論史書高下的一項重要標準。他認為《左傳》、《史記》、《漢書》成就最高它們采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取信一時名千載”。他尤其推崇《左傳》。針對長期以來人們對《春秋》三傳評價的分歧他認為從史學角度看《左傳》的價值是《公羊》、《穀梁》不能相比的。因為《左傳》不但取材豐富史實可靠而且文辭優美、敘述生動跌宕不群、縱橫自得所以傳諸不朽。相比之下《公》、《穀》二傳憑主觀記事且又繁複累贅語言無味實在高下懸殊。因此劉知幾極為重視有文采的語言對於表現史事及史書能否流傳的巨大作用。他歸結說“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古者行人出境以詞令為宗;大夫應對以言文為主。況乎列為章句刊之布帛安可不勵精雕飾傳諸諷誦者哉!”5這些話對《公》《穀》的評價未免有些偏見但對史不能離開文的道理講得很中肯。“言之不文行之不遠”1《漢書·司馬遷傳》後論。
2《後漢書·班彪傳下》後論。
3《史通·核才》。
4《史通·敘事》。
5《史通·敘事》。
一語本是孔子稱讚子產重視外交辭令在彼強我弱情況下能委婉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折服了對方傳播於遠近。劉知幾把它提高了一步用來說明曆史文學對於史書廣泛傳播的意義賦予它以普遍性的品格而成為曆史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
章學誠繼承並揮了劉知幾關於史文關係的論點。他說“夫史所以載者事也事必借文而傳故良史莫不工文。”1又說“古人修辭非為觀美謂必如是始可以行運而傳久也。”2“不文則不辭辭不足以存而將並其所以辭者亦亡也。”3這些話都論述了曆史記載必須依靠有文學性的語言才能廣泛傳播而“良史莫不工文”是對“史”“文”關係的極好說明。
現在我們要廣泛地傳播科學的曆史知識要通過曆史撰述作為進行教育的重要工具。為了讓更多的群眾掌握科學的曆史知識曆史文學的重要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重要應當更加重視。曆史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教育工具。學曆史固然是為了解過去但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在觀察未來。我們要揮曆史教育在培養愛國主義幫助群眾特彆是廣大青年在認清曆史前途、堅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信心中的重大作用。這就要求曆史著作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有合理的編撰形式還必須在文字上善於表述。有的學者擔心講曆史文學就等於要求把史書寫成既是曆史書又是文學書就會把文學創作中誇張、虛構的手法帶到史書寫作中來。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曆史文學的要求是生動地表述真實的曆史麵貌恰好跟誇張、虛構的手法相對抗。《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不同正好是有文學特色的史書和純文學作品的鮮明對照。
曆史文學的優良傳統我國曆史文學有悠久的傳統和很高的成就。
先秦時期曆史文學就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左傳》是當時的代表作。《左傳》善於寫語言所記各種辭令極為精彩。“呂相絕秦”的一篇話是長期被傳誦的名作。《左傳》記呂相奉晉君之命對秦晉關係表示了決絕的態度。他曆述秦對晉的恩德接著說晉已一再對秦報恩對秦有大的幫助最後就縷述秦片麵破壞盟好及屢次危害晉國的活動而晉國雖亟力克製希望保持和好而不可得。這是一篇譴責敵國的話但肯定了對方的舊恩列舉了對方背信棄義的事實雍容典雅沒有一點咒罵沒有一點火氣措詞委婉有致又有很強的說服力。1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2又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位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3孔門有四科言語是其一。戰國間遊士以遊說取卿相。孟子也說到跟大人物談話時應注意的風度。可見重視語言有一個古老的傳統。《左傳》等史書在記語言方麵的成就是這個古老傳統的反映。
1《文史通義·史德》。
2《文史通義·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
3《文史通義·說林》。
1《左傳》成公十三年。
2《論語·季氏》。
3《論語·子路》。
《左傳》也善於敘事尤其擅長於寫戰爭所記長勺之戰、殽之戰、鞌之戰、邲之戰、城濮之戰都很生動。如記城濮之戰這場春秋時期最大的戰役1生動緊湊充分顯示出作者視野的開闊和構思的周密。他先寫戰前的準備著重將雙方政治、指揮情況作了對比。晉文公修治內政整編軍隊決心借救援宋國的機會與楚一戰以達到取威定霸的目的君臣齊心製定了聯合齊秦以對付楚國的正確方針處處占據優勢。楚國方麵則內部分歧主將子玉驕傲輕敵作戰兵力薄弱處處潛在著失敗的危險。接著寫兩軍作戰晉軍向楚表示禮讓後退九十裡處於有理的地位而士氣高昂以此反襯出楚軍不願進攻子玉卻硬要向晉挑戰因而士氣低落。然後寫兩軍作戰突出表現晉國方麵靈活的策略先以強攻將楚軍薄弱環節“右師”擊潰再偽裝逃遁引誘楚軍來追對它攔腰襲擊最後對楚軍“左師”兩麵夾擊大獲全勝。這些記敘環環相扣層次分明是由於《左傳》作者有敘事才能又懂軍事知識才能做到的。《左傳》在記述語言和敘事上的成就為我國曆史文學的展奠定了基礎。
兩漢時期我國史學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司馬遷的《史記》是運用高度的文學修養來敘述曆史的典範作品。書中《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陳涉世家》、《留侯世家》、《魏公子列傳》、《李斯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淮陰侯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史記》善於將記述複雜的曆史活動與記述人物活動結合起來既能突出事件的主線寫出最主要的曆史場麵又能寫出曆史人物的神情風貌。《項羽本紀》是寫項羽又不隻是寫項羽。它是在寫楚漢之際主要活動的同時又在寫項羽這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二者得到了很好的結合。篇中寫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表現得尤為突出。巨鹿之戰是反秦軍擊敗秦軍主力的一場關鍵戰役在記述中司馬遷生動地描寫了項羽對敵的決心和威武氣概“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又用諸侯軍的觀望、恐懼和懾服來反襯項羽的膽力和風度“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些記述寫出了項羽正是在殊死的戰鬥中取得了號令諸侯的地位。對於鴻門宴這場秦皇朝滅亡以後項羽劉邦在宴會席上的生死鬥爭司馬遷也寫得扣人心弦。宴會上劍拔弩張的情景使人驚心動魄。範增的急於下手項羽的缺乏謀略劉邦的驚慌張良的機智樊噲的勇敢項伯的忠厚無不躍然紙上。最後寫項羽在垓下陷入重圍“四麵楚歌”。他以八百騎乘夜突圍走東城這時(項王)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1tgno335gn“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麵騎馳下期山東為三1《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這裡生動地寫出項羽這個失敗了的英雄的悲劇結局。他確是驍勇善戰、膽氣過人即使身陷重圍仍然具有所向披靡、使其對手喪魂失魄的力量。但他至死不悟到最後關頭仍誇耀自己的勇敢把失敗歸到天命這就清楚地表明他剛愎自用、“自矜功伐奮其私智”的性格特點。總觀《項羽本紀》全篇巨鹿之戰是項羽聲威的鴻門宴則是他走向下坡路的垓下被圍是他失敗的最終結局。司馬遷確實做到以他的傳神妙筆生動地記下了秦漢之際具有重大意義的曆史性場景同時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而千百年後仍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史記》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蕭何和曹參都是漢初功臣先後出任丞相司馬遷卻寫出兩人行事有很大的不同。蕭何很有實際辦事能力而且處處小心謹慎以消除劉邦對他的猜疑。曹參任丞相則凡事率由舊章不問政事日夜飲酒有客人來勸說他就連連勸酒最後讓客人喝得大醉無法進說。由於運用對比手法而兩人不同的性格更加鮮明。司馬遷寫王陵和陳平也是這樣。王陵和陳平在呂後時任左右丞相他們都反對王諸呂希冀保全劉家天下但二人表現又很不相同。王陵生性耿直敢於麵折廷爭被呂後免去相位憂鬱而死。陳平則善用智謀不當麵得罪呂後得以脫身自保最後與周勃等合力誅殺諸呂恢複了劉姓天下。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同是外戚司馬遷也用對比手法寫出他們很不相同的態度和心理。《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寫魏其侯失勢以後武安侯當權。有一天武安侯同灌夫說他想訪問魏其侯。“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夜灑掃早帳具。至日平明令門下候伺。至日中丞相(即武安侯)不來。魏其謂灌夫曰‘丞相豈忘之哉?’灌夫不懌乃駕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戲許灌夫殊無意往。及夫至門丞相尚臥。於是夫入見曰‘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人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嘗食。’武安侯謝曰‘吾昨日醉忽忘與仲孺(灌夫)言。’乃駕往。又徐行。”同是當時很尊貴的外戚但由於一個在台上一個在台下就出現了一個謙恭一個倨傲的鮮明對照並借此刻畫了世態的炎涼。
《史記》又善於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李斯列傳》開卷說“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下無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所在自處耳。”這是一個輕鬆的小故事寫在這個政治家的傳記上好象有點浪費筆墨但司馬遷卻正用它寫出李斯的全部人生觀斤斤於計較個人得失。列傳寫李斯從荀卿學帝王之術遊說秦皇聽從趙高而立二世上督責書及獄中上書都不過為的求所自處為個人打算。一直到要腰斬鹹陽市了他還“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通觀列傳全篇在一定意義上老鼠的故事簡直就是李斯一生的縮影。司馬遷對這個細節的描寫在全文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又如《陳涉世家》篇末寫陳涉立為王後有個舊時傭耕的夥伴來找他住了一段時間沒有拘束講了些陳涉以前窮苦時的情形。有人向陳涉進了讒言陳涉就把這個農民斬了。這個故事放在陳涉揭義旗到最後失敗的全部敘述之後好象可有可無。但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是決不可少的。司馬遷在這個故事之後緊接著就指出來斬了這個農民以後“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這是用這個故事形象地寫出陳涉在取得初步勝利不久即陷於嚴重脫離群眾的泥潭裡成為他失敗的重要原因。因小故事說明大問題這是司馬遷擅長的本領。
《史記》在寫人物時還善於采用互見的手法。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方麵性。如果隻寫他的成功或長處一麵而不寫他的弱點一麵就失之片麵。司馬遷寫人物常常是在本傳寫出其主要的方麵而將他非主要的一麵放到彆的篇中敘述。這就是互見的手法。這樣通讀全書的有關部分就能對這個人物有比較全麵的印象。劉邦是一位反秦的重要領袖西漢的創業君主對這樣的人物司馬遷主要以《高祖本紀》寫他的功業特彆寫出他在楚漢戰爭中致勝的原因。劉邦不同於項羽的好殺而實行安撫人民的政策入關中封府庫與父老約法三章因而大得民心。又寫劉邦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他在洛陽南宮置酒大會群臣要大家直率講出他為何能得天下。王陵等說是因“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而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司馬遷又在其他篇中寫了劉邦所短的一麵。在《淮陰侯列傳》中寫他對功臣的猜忌還在《張丞相列傳》中寫他當了皇帝還騎在大臣周昌脖子上的無賴習氣。這樣讀者綜觀各篇就可比較全麵地看出劉邦的為人來。
《史記》還善於用雙相對照和寓論斷於敘事的方法通過對人物的描繪以反映一定的社會景象客觀地進行無言評價在這裡有作者無言的讚歎也有作者辛辣的諷刺。
在《史記》的影響下後來的紀傳體史書也不斷地有些寫得很好的篇章。班固、陳壽、範曄等曆史家都極重視敘事的才能。《漢書》之《張騫傳》、《趙充國傳》等篇都寫得相當出色。《漢書》還有一些精辟的議論。如《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讚語中論武帝時期人材之盛說“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艾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製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歎息。群士慕嚮異人並出。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仆日磾玁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已。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倪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曆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這段議論將武帝時的大量史實加以概括講出當時客觀形勢對人材的大量需要和群材競出的局麵是很精采的。《後漢書》的《黨錮列傳》和《宦者列傳》也各有長段的序。前者表彰東漢士人崇尚氣節、譏貶權貴的風氣後者指斥宦官為害之烈。將這兩段議論放在一起來讀我們對於東漢晚期的政治特點就能有更多的了解。《後漢書》的《班傳》、《陳蕃傳》《三國誌》的《武帝紀》、《諸葛亮傳》《舊唐書》的《郭子儀傳》等也都是相當出色的篇章。《三國誌·武帝紀》既是三國時期大事的綱又生動地寫出曹操政治家、軍事家的本色。
《資治通鑒》是有高度文學成就的著作。其中記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劉裕伐南燕、韋孝寬守玉壁、李愬雪夜入蔡州等都是長期傳誦的名篇。《通鑒》寫赤壁之戰以六分之五的文字放在寫戰爭決策上。先寫麵臨曹操率領大軍南下的嚴重局勢魯肅向孫權陳述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今不往恐為操所先。”然後寫諸葛亮會見孫權先以“激將法”試探其意向所在繼而述說劉備雖然新敗還有一定的戰鬥力曹操兵力雖眾卻存在遠來疲憊、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附曹而不心服等三大致命弱點以此堅定孫權聯合抗曹的決心指出“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再寫在曹操致書進行恫嚇後孫權集團主戰、主和兩派的不同態度著重寫了主戰派領周瑜對孫、曹雙方政治、軍事力量的分析斷言“將軍(孫權)禽操宜在今日。”於是孫權下定了決心“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文章精采之處正是在上述寫決策的過程中諸葛亮、周瑜分析各方形勢時已言及勝負之數。最後精煉地寫出赤壁江麵上大敗曹軍的情景時東南風急(黃)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儘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敗。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1tgno34ogn蹈藉死者甚眾1999ooo41o341o。
這樣前麵深入的軍事、政治條件的分析跟後麵緊張生動的戰爭畫麵相配合構成了完整、精采的篇章。
《通鑒》也善於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並重視有意義的細節描寫。書中寫赤壁大戰前夜劉備到樊口迎接東吳統帥周瑜的情景(劉備)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忘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彆過之。”備深愧喜。
這裡借簡短的對話寫出了劉備對實現聯合抗曹的喜悅而又信心不足的複雜心理;寫出了周瑜的銳氣、自負和嚴於職守表現出這個青年統帥雄姿英的風貌。淝水之戰在記述前秦軍大潰敗之後末尾加了一個小插曲謝安得驛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捷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2999ooo41o3411這裡寫謝安接讀前方戰報之後因極度歡喜而“不覺屐齒之折”的細節生動地揭示出他在外表平淡掩飾下內心裡對前方戰事的關切和緊張說明此役對東晉存亡攸關的重大意義同時也表現出謝安的個性和風度。在記述一場鏖戰之後添上了這一細節文章就耐人尋味富有情趣。
我國曆史文學的成就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其中不少優秀的篇章一直到現在還有可供我們學習的價值。
曆史表述的基本要求曆史表述要達到高度藝術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但從基本要求上說它跟一般的曆史表述是一致的它們之間隻有高、下之彆並無彼此之分。這些基本要求是確切、凝練和生動。
曆史表述必須確切這是不說自明的。但真正作到這一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確切包含表述的真實、正確和恰當。這就有一個態度問題、認識問題和技術熟練程度的問題。
真實地表述曆史是每一個史學工作者的天職。作不到這一點就是沒有儘到職責。有意地違背這一點至少是學術道德上的錯誤甚至是政治上的犯罪。古人稱道良史總是“不隱惡、不虛美”。這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劉知幾把曆史記載的真實性看作重大的有教育意義、政治意義的事情。他說一個人如果載入史冊就“得失一朝榮辱千載”。他反對執筆的人“愛憎由己高下在心”主張“進不憚於公憲退無愧於私室”。1章學誠著《史德》說“德者何謂?著述者之心術也。”又說“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於天人之際儘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儘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稱著述者之心術矣。”章學誠所謂心術就是指著史者的態度。所謂天人之際就是客觀和主觀之間的區彆。天是指曆史的客觀存在。人是指史家的思想感情。章學誠認為史學工作要儘量反映客觀的曆史事實不要摻雜個人的偏見。他也認為這一點不是輕易可以作到。他記載黃巢義軍入長安時的動人景象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這很不同於後來那些對農民起義軍隨意誣蔑的史書。但在關係到黃巢義軍與唐皇朝的關係時司馬光就處理不好了。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我們不能苛責他們因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下所作不到的事。但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雖然已有六、七十年舊的偏見再加上新傳入的偏見仍在乾擾和阻礙我們對曆史的正確認識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真實而正確的表述是需要的但如表述得不恰當仍然不能達到曆史表述上應有的效果。《禮記·經解》說“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這就是說的表述恰當的問題。“屬辭比事”是選詞和組合史事是曆史表述能否成功的最後一關。這一關把不好好的表述還是不能出現。
以上可見確切的曆史表述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孟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舊唐書·劉知幾傳》記劉知幾“史有三長”之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於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楩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1tgno343gn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脫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從問題的性質看孔孟所謂“義”和劉知幾所謂“識”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認識或觀點。“文”和“才”類似於我們所說的表述的技巧“識”和“學”是指對史事或史事的掌握。他所說的才、學、識與我們所說表達的真實的涵意不同但也有一些的聯係。在具體看法上我們跟他們有很大的區彆但他們的這些話畢竟是很著名的言論對於後世的史學理論有重要影響值得我們參考。
凝練和生動比確切更有技巧方麵的意義但也不是單純技巧問題。“凝1見劉知幾《史通·曲筆》。
練”二字前人似還未曾用以論述曆史的表述但《史通》中關於這方麵的論述不少。概括起來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尚簡一是用晦。史文的煩與簡在史學領域裡是個爭論很久的問題。漢獻帝因《漢書》篇幅過多命荀悅刪為《漢紀》把一部百卷的書改寫為三十卷的書。劉知幾說這書“曆代褒之有逾本傳”這隻是因為《漢紀》簡約比《漢書》易讀未必就是以煩簡定二書的高下。晉代乾寶評論各家史書特彆推重《左傳》說它“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斯蓋立言之高標著作之良模也”這就明確提出以簡約為高了。另一晉人張世偉撰《班馬優劣論》說司馬遷敘三千年事隻寫了五十萬字;班固敘二百四十年事卻寫了八十萬字“是班不如馬也”。這就完全是以文字的煩簡定史書的優劣了。因此史文煩簡簡直成了一個大問題。劉知幾著《史通》有《煩省》一篇。他認為“夫論史之煩省者但當要其事有妄載苦於榛蕪言有闕書傷於簡略斯則可矣”。這是說妄載謂之煩闕書謂之省二者都不可取。這就明確地批評了那種單純以文字煩簡定史書高下的看法。劉知幾在《書事》篇中還說“夫記事之體欲簡而且詳疏而不漏;若煩則儘取省則多捐此乃忘折中之宜失均平之理”。這段話論史文煩簡說得比較公平、合理沒有什麼偏見。但他針對魏晉以後偏於浮華的文風在《史通》的《浮詞》、《敘事》、《書事》、《點煩》等篇裡都強調了簡的重要提出“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這在當時是有實際意義的。近人鄭天挺同誌對中國曆史家尚簡作了論述他指出“有時候已經敘述了一個人的才行就不必再羅列事跡;有時候已經用事跡襯托出一個人的才行就不必再用抽象的話籠統地讚美;有時候對於才行事跡全不說而把當時的言語記出來因為言語有所關涉事實也就顯露了。他們絕不同時並寫以免虛費文字。假如說一個人儘夜讀書又何必再說他篤誌學習?已經說了下筆千言又何必再說文章敏?既然已把一件事情生時有關係的對話記下來了又何必再把這件事情的經過重說一遍?這是曆史家尚簡的理由。因為尚簡所以他們更主張省字省句不妄加不煩複但是卻要簡要合理。他們要作到“‘駢枝儘去塵垢都捐華逝實存渣去瀋在’。”1這裡所講的尚簡在具體運用上的種種要求和經驗現在仍然是適用的。
在史文煩簡上我國史家主要傾向是尚簡但也不是愈簡愈好。這一點劉知幾已經說到。宋人洪邁進而提出“文貴於達而已煩與省各有當也”2。不論煩與省都應寫得明白、全麵不可失當。顧炎武也認為“辭主乎達不論其煩與簡也”1。他們提出的這個“達”字比劉知幾對史文煩簡的看法更加明確了。我們認為現在還是應當注意繼承尚簡的傳統而對於煩和簡則應有辯證的看法。史文煩簡不隻是一個單純的文字問題而且是關係到對曆史的見解問題對材料的取舍問題。史學工作者要把這些問題處理得好既要有明確的認識也要認真付出功力。
劉知幾《史通·敘事》篇提出來文章有顯有晦的說法“顯也者煩詞縟說理儘於篇中。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又說“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鹹該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1鄭天挺《中國的傳記文》《探微集》第269頁中華書局198o年6月版。2《容齋隨筆》卷一“文煩簡有當”條。
1《日知錄》卷一九“文章煩簡”條。
他所說的“用晦”是從史文煩簡的角度提出來的有突出重點的意思也有含蓄的意思好象類似於概括但跟概括的意義又不相同。他在文中舉出的幾個例子似乎還不能說明“用晦”的表達方法。在用晦的方法上顧炎武曾提出一種表述的形式。他說“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於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準書》末載卜式語《王翦傳》末載客語《荊軻傳》末載魯勾踐語《晁錯傳》末載鄧公與景帝語《武安侯田蚡傳》末載武帝語皆史家於序事中寓論斷法也。後人知此法者鮮矣。惟班孟堅間一用之如《霍光傳》載任宣與霍禹語見光多作威福;《黃霸傳》載張敞奏見祥瑞多不以實通傳皆褒獨此寓貶可謂得太史公之法者矣。”2顧炎武說的“於序事中寓論斷”是對“用晦”的一種主要的表述方式。這也確實是太史公書的特點。司馬遷不用專門說一些議論的話就可以把自己的論點表達出來這是他表達曆史論點的特殊形式。不過司馬遷“於序事中寓論斷”的最好例子不一定是放在篇末而往往是在篇中;不隻是借著一個人的話來評論而有時是借著好幾個人來評論;不一定用正麵的話也用側麵的或反麵的話;不是隻用彆人的話更重要的是聯係典型的事例。《叔孫通列傳》全篇都在寫一個不講是非曲直而與時進退、以麵諛得勢的人。全篇先後四次通過彆人之口對他進行評論而作者卻未置一詞。第一次是叔孫通討好秦二世得到二世賞賜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第二次是叔孫通準備為劉邦定朝儀文章記魯兩生的話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麵諛以得親貴。”第三次記朝儀場麵及劉邦的反映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這是從側麵對叔孫通所作的批評。第四次是叔孫通得到劉邦賞賜後分送同夥同夥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史記》的其他篇中都有類似的表達史論的形式1。
生動是指熟悉表述對象言之有物有感人的生活氣息。它不誇張不是華麗的詞句不是形容詞的堆砌。不隻在寫輕鬆場麵時可以生動在寫嚴肅和緊張的場麵時也可以生動。《三國誌·蜀書·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又《關張馬趙黃傳》羽聞馬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第二例寫的是一個輕鬆的場麵在這個場麵之中生動地寫出關羽的性格和諸葛亮的風度。第一例在同一場麵中寫出曹操和劉備因地位之不同心情、神態各異在曹操是從容在劉備是緊張。《左傳》成公二年齊晉鞌之戰癸酉師陳於鞌。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未絕鼓音。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2《日知錄》卷二六“史記於序事中寓論斷”條。
1以上關於尚簡和用晦的論述襲用白壽彝主編《史學概論》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25—227頁。對原文有刪改。本章的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不再一一注明。
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緩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這是一場嚴肅的戰爭場麵《左傳》寫得又生動又凝練。象這一類的例子在本章第二節中說了很多這裡就不必多說了。
真實、凝練、生動這三個基本條件在曆史表述上是應該具備的。長期以來我們很少講史學撰述中應有的文風。認真作起來總不免有點吃力。但隻要我們努力困難是可以逐漸克服的。
第九章中國與世界第一節中國曆史的特點中國曆史的繼續性以上八章就中國曆史本身和中國史書編撰有關的重大問題分彆作了論述。中國史畢竟是世界史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不能離開世界史而簡單地研究中國史。
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展的連續性是十分突出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其一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其展過程中未曾為外來因素所中斷。其二中國文明在文化展史上也未曾有斷裂現象。以下讓我們分彆地作一些比較的考察。
文明在曆史上是和國家同時生的。在人類曆史的上古時期在東亞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西亞的伊朗高原、幼拉底和底格裡斯兩河流域、地中海東岸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在南歐的克裡特島、希臘半島、意大利半島出現了許多古老的文明國家。其中第一批出現於公元前四千年代後期至公元前三千年代後期。這就是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均生於公元前四千年代後期)印度河流域文明(生於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中國古代文明和克裡特島上的愛琴文明(約生於公元前三千年代後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在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下敘利亞、小亞細亞一帶出現了腓尼基文明和赫梯文明。在克裡特文明的影響下希臘半島上的邁錫尼等地又形成了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文明成為愛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前二千年代是青銅時代的盛世也是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和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文明繁盛時期。但是就在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滅亡了(約公元前175o年)克裡特·邁錫尼文明也先後滅亡了(約公元前十五世紀公元前十二世紀)。
公元前一千年代鐵器時代開始文明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展開了。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重新出現了雅利安人的國家在伊朗高原出現了波斯國家在愛琴地區出現了希臘諸邦在意大利出現了羅馬國家。在人類上古史上起過重要曆史作用的國家這時都出現了。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最古老的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明開始失去政治上的獨立從屬於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在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影響下生的小亞細亞(赫梯)、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諸文明也經曆了同樣的命運。世界曆史表明金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產生的古老文明除了中國以外到了鐵器時代的早期就都已經不再作為獨立的政治實體而存在了。
在公元前一千年代產生的古國大多數也沒有能直接存留到現在它們作為政治實體的連續性遭到了外力的中斷。波斯征服了整個西亞、北非的最古老的文明地區以至印度河流域以祆教(拜火教)為其特征的古波斯文明成了更古老的文明的繼承者和代替者。但是公元前四世紀後期波斯為馬其頓的亞曆山大所滅亡。在遼闊的波斯帝國故土上後來建立起許多“希臘化”的國家。
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至公元三世紀初期安息(帕提亞)統治了伊朗和兩河流域。公元三世紀中葉至七世紀中葉薩珊王朝的波斯一度複興。但是它在七世紀中葉為阿拉伯人所征服。從此伊朗和西亞、北非其它古老文明地區一樣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區。
公元前八至六世紀間在希臘地區重新形成了很多城邦經過公元前五世紀的繁榮到公元前四世紀後期落入馬其頓勢力的支配之下。到公元前二世紀馬其頓和希臘又先後落入羅馬人統治之下。羅馬於公元前一世紀後期擴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希臘等古老的文明地區都屬於它的統治之下。但是到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生危機。四世紀後期日耳曼人大舉侵入帝國分裂。五世紀西羅馬滅亡。作為上古時期在地中海地區出現最晚、影響最大的古羅馬文明也在曆史上中斷了。在中古時期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曾運動於廣大的歐、亞、非地區引起了傳統文明的巨大變化。當時存在於這一廣大地區裡的很多國家都是在這些運動之中或其後逐漸產生的。因此它們與當地的上古文明的聯係不是直接的。
與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性就十分引人注目了。中國文明產生於金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1。經過夏、商、周三代的連續展到春秋時期進入鐵器時代。與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愛琴文明不同中國古文明沒有為外力所中斷。中國古代國家經過春秋、戰國之後繼續向秦漢時期的更高階段展著。
公元四、五世紀中原地區也生過民族的移動還建立過不少由少數民族為最高統治者的政權。但是這些變化在本質上都是朝代的分合或更替的問題。以後在元代和清代兩度出現過以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的皇朝但這些皇朝和以漢族為最高統治者的皇朝一樣在本質上都是各族上層統治者的聯合政權隻不過是具體結構有所不同而已。所以中國作為政治實體在曆史上從未被外力所中斷。
中國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展連續性在整個世界史上尤其顯得突出。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文化史上展的連續性與文化遺產的流傳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兩回事。在文化連續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為遺產流傳給後代所以有文化史展的連續即有文化遺產的流傳;但是有文化遺產的流傳卻未必有文化史展的連續。例如現在世界流行的陽曆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的曆法。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日為一星期圓周分為三百六十度可以溯源於巴比倫。現代許多國家都使用的拉丁字母源出於希臘字母希臘字母源出於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又可以上溯於上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字中的表音符號。諸如此類的事例很多可以說明現在許多國家都在繼承和沿襲上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遺產;但是人們絕對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這些現代國家都與上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有文化展史上的連續性。因為現代很多國家雖然接受了上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遺產但是它們的作為一個係統的文化卻是自身先前的文化係統的展和繼承而上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的那些文化遺產隻是作為某些因素(而並非有機的係統)被繼承下來的。
1“夏文化二裡頭型晚期出現了較大的青銅兵器和工具——戈、鉞、鑿等尤其是還出現了青銅禮器——爵。”(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第141頁。雖然目前學術界對二裡頭文化的歸屬尚有爭論但青銅器出現之早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一個文明在文化史上的連續性必須有以下兩個方麵的體現一方麵是語言文字展的連續性這是一種文化賴以流傳的工具或形式的連續性;另一方麵是學術傳統(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曆史連續性的史學傳統)的連續性這是一種文化的精神內容的連續性。如果我們以這兩個標準來衡量世界上的各文明古國其中大多數在文化展史上不是已經中斷了連續性就是隻有不完全意義上的連續性。
讓我們從事實來看。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有自己的獨特文字係統有相當豐富的曆史文獻。可是當她們失去獨立以後文字的使用範圍逐漸限於神廟祭司之間最後終於被人遺忘。對於上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曆史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約公元前485—前425年)遊曆波斯帝國時所聽到的已經是很不完備的傳說這從其所著《曆史》一書記載的內容可以得知。在馬其頓——希臘人統治時期埃及祭司馬涅托(aho鼎盛年約在公元前28o年)、巴比倫祭司貝洛蘇斯(bero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29o年)曾分彆以希臘文字著埃及史及巴比倫史。這兩部書現在雖已不存但從它書所引佚文可知基本上不過是各王朝的王表而已。在此以後就不見古代學者有關於埃及和兩河流域曆史的著述。這兩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文字和曆史逐漸從人們記憶中消失所餘不過是金字塔之類的遺跡和若乾神話及曆史傳說而已。曾經強盛一時的赫梯國家到公元前十三世末已經四分五裂公元前八世紀最終滅亡。赫梯的文字和曆史也逐漸被人們遺忘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以前即已滅亡繼之而來的是還處於原始社會晚期的雅利安人部落文明生中斷現象。克裡特文明於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中斷邁錫尼文明在公元前十二世紀也滅亡了。在希臘大多數地區又暫時回到原始社會後期克裡特文明的線形文字甲和邁錫尼文明的線形文字乙都已被人遺忘。整個愛琴文明隻不過在荷馬史詩之類的希臘古籍中留下了某些片斷的神話傳說而已。隻是由於近代學者在考古學和文字解讀方麵的成就許多曾被遺忘的古文明才得以重新為人們所知。可是至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字和克裡特文明的線形文字甲尚未解讀成功因而連這兩個文明的創造者到底是誰現在都無法最後確定。在鐵器時代開始後產生的古國中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曾被遺忘波斯古史的很多原始資料隻是在近代古文字學者將其文字解讀以後才重新為人所知。古希臘文、拉丁文沒有被人遺忘但是最後仍堅持用希臘語的隻有為數不多的希臘人而拉丁文到中世紀的西歐已經不是人們口頭的活生生的語言文字而成為基督教士讀經和表述經院哲學的工具。十五世紀從意大利開始的西歐“文藝複興”在形式上似乎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再生。“文藝複興”(renaissance)的詞義本來也就是“再生”。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從十五世紀中葉起的整個文藝複興時代在本質上是城市的從而是市民階級的產物”1。文藝複興所開創的是西歐資本主義文明它從社會性質上與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有著本質的不同。當然從文藝複興開始的近代西歐文明與希臘、羅馬古典文明並不止於有曆史階段上的差彆。近代西歐文明是隨著各個民族國家的形成而形成的民族文明。各國民族語言文字的出現和以這種文字著述的開始可以被認為是民族文明生的一個明顯標誌。意大利詩人但丁(dante1265—1321)曾經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1《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總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49—25o頁。2”。他已經開始用意大利文作詩了。到十六、十七世紀馬基雅弗利(achiave11i1469—1527)、拉伯雷(rabe1ais1495—1553)、塞萬提斯(eseseare1564—1616)、彌爾頓(i1ton16o8—1674)、莫裡哀(o1iere1622—1673)等名家輩出標誌了西歐各國民族文明的興起。因此希臘、羅馬古典文明並不是近代西歐各國文明的母體而是前者的遺產在客觀上為後者的孕育和生成了重要的養分。
誠然我們也看到國外一些學者談到其他古國文化的連續性。例如印度史學家高善必(ddkosabi)認為印度文化有三千多年的連續性非埃及文化可比3。他說印度文化有三千多年的連續性實際也就表明更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與以後的印度文化之間是不連續的。當然《吠陀》以下的印度文化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婆羅門教的典籍不僅在思想內容上有著前後相連的展軌跡而且在後代對前代典籍的注釋中也能反映文化相沿不斷的關係。例如著名的《摩奴法典》(anriti)在公元九世紀、十一世紀、十三世紀、十五世紀間幾乎每二百年即有一次注釋。印度文化史上一個不足之處是缺乏賴以反映曆史的史學的連續性。又如英國學者湯姆生(hon)說“如果我們以希臘史與中國史比較就會看到某些明顯的相似之處。這兩種語言的書麵文獻都始於公元前二千年代(引者按中國未曾生愛琴文明的文字被遺忘並且至今仍有很大部分未能解讀成功的現象)。這兩種語言都存留至今變化較小。近代希臘語不同於古典希臘語但希臘人仍認為柏拉圖的語言是自己的語言。近代漢語不同於古典漢語言但中國人也仍然認為孔子的語言是自己的語言。因此希臘語可說是歐洲最古老的語言漢語是亞洲最古老的語言。這種語言上的連續性反映了兩國文化的連續性。自古迄今希臘的曆史是單一民族的曆史(引者按中國情況不同)這個民族從未失去過它自身的同一性或者對於自己往事的回憶;對於中國人來說情況同樣如此。”湯姆生也注意到了中國與希臘的不同。他指出第一當前(此書初版於1955年)說漢語的人口約有六億而說希臘語者僅八百萬人口。第二希臘文化的許多內容並非自己獨創而是從更早的近東文明借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自己獨創的1。湯姆生的話有其理由不過希臘同樣缺乏反映曆史的史學的連續性。
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最明顯地表現在以下兩點上。第一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在展過程中未曾生爆性的斷裂現象。現代漢字與甲骨文、金文的確相去甚遠要求隻識簡體漢字的人去認甲骨文或金文當然是十分困難的。但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隸書由隸書到楷書由繁體楷書到簡體楷書整個展過程十分清楚、完整。了解到這樣連續展過程及其規律也就掌握了認識甲骨文、金文的鑰匙。而且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不管字形生了多大的變化字的構造總是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共同原則的;這些原則好象一座聯係古今漢字的橋梁今人通過它可以辨識古代文字。至於語言古今差彆的確不小。因此現代人甚至現代的2《〈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49頁。3高善必《古代印度文化與文明史綱》(thediahistorie1977)第9頁。
1湯姆生《第一批哲學家》第61頁。
專門學者對於甲骨卜辭、金器銘刻、《詩》、《書》之文也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彙及專門術語上語法結構沒有生根本性的變化而且所有的變化都是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逐漸生的。因此其中仍有梯道可尋。譬如先秦一部古籍漢、魏時期的人已覺難解於是學者作了注釋。到了唐、宋時期。漢、魏人的注釋已顯得不足以解決疑難於是學者又作了疏解。今人考釋古籍經常都要通過這條前人注疏的梯道。這個梯道也是文明淵源不斷的一個明顯證據。第二中國曆史和文化的傳統從未中斷。曆史記錄和著作是客觀曆史展過程的文字反映。中國文明的連續性在曆代的曆史記錄和曆史著作中也有反映。甲骨卜辭、金器銘刻都是有關史事的記錄《尚書》、《詩經》中有史事的記錄也有後人關於前代史事的表述。《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書記載了大量的先秦史事。司馬遷作《史記》創為通史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尤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性的特點。在《史記》中《三代世表》譜列了自夏以下三代君主的世係。從此以後中國曆代君主世係直至清溥儀止迄未中斷。在《史記》中《十二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始;從此中國史書紀年迄無中斷。自《史記》以下曆代均有斷代的紀傳體正史它們尾相銜形成一條史的長龍。黑格爾說“中國‘曆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1洵非虛語。其實中國曆史著作的可貴之處還不限於時間上的前後銜接而且中國曆代史書從體裁到內容都有內在的展脈絡可尋。除了史學以外其他學術的情況也大體如此。例如文學從《詩經》到漢、魏古詩、到唐代律詩、到宋詞、到元曲從楚辭到漢賦、到駢體文其間都有著相當清楚的沿革關係。
黑格爾在肯定中國“曆史作家”層出不窮、繼續不斷”的同時又說“中國很早就已經進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狀;但是因為它客觀的存在和主觀運動之間仍然缺少一種對峙所以無從生任何變化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曆史的東西。”2這樣他就把中國曆史的連續性和停滯性混為一談。黑格爾有一種偏見認為東方的文明是古老的同時也是停滯的。我們不想否認在黑格爾的這一偏見裡也顯出了他對當時曆史的某種卓越的見解。因為當時在西方已經開始了資本主義的時代而東方還被束縛於傳統的封建製度之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科學地指出“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係從而使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地不安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1黑格爾不能對當時東西方曆史的區彆作出唯物史觀的解釋於是以臆造的“曆史哲學”的形式把它歸因於不同民族的精神上的“區彆”。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期中國在許多方麵的展都比西歐顯得遲緩以致從曆史上的先進地位轉而落後下來。原先落後於中國的西方人現在跑到中國前麵去了於是他以為中國在停步不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黑格爾作為一位對於辯證法的展具有傑出貢獻的大師他的中國曆史1黑格爾《曆史哲學》王造時譯本第161頁。
2《曆史哲學》王造時譯本第161頁。
1《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4頁。
無變化的說法卻是直接違反辯證法的本身的。
我們認為中國文明展的連續性的實質絕對不在於什麼凝固不變性或停滯性而恰恰在於中國文明具有的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能力。任何一個文明的生都必然是對於非文明的否定或克服;一切文明的存在和展也都必然是對於非文明的不斷否定或克服。一切文明生和展的過程都是這樣的對立統一的運動過程或新陳代謝過程。就以上述各古代文明來說埃及和兩河流域地區的先民在人類曆史上最先否定非文明而進入文明她們的文明的自我代謝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期由盛而衰隨後也就失去了生機。愛琴文明到公元前十二世紀不再能自我代謝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條件。希臘文明的自我代謝到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由極盛而轉衰它本身隨後也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地位。羅馬文明在公元前後一兩個世紀裡盛極一時其後失去自我調節、自我代謝的能力以後也就由苟延殘喘而終至消亡。曆史上其他文明生、展與滅亡的曆程莫不如此。
我們論述中國文明展的連續性絕對不是也不能把中國的曆史寫成一部田園詩把幾千年的歲月都說成是在安閒和恬靜中度過來的。中國文明在其展過程中曾經閱曆了無數驚濤駭浪穿越了無數深峽險灘其間有過許多光輝燦爛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文明展的連續性的真正特點在於她曆儘危機而未消殘壯誌在於她屢經考驗而能活潑潑地生存下來。黑格爾《曆史哲學》是在十九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講演的那是鴉片戰爭的前夕的確是中國封建社會危機深重的時期。但是中國文明並未在這次危機中失去自己的獨立存在。近百餘年來的曆史證明中國文明經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終於在中國領導下走向複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這大體可以表明中國文明展連續性的基本特色。
國家統一的展和鞏固縱觀世界曆史古國文明源遠者未必流長;中國文明源遠而流長這是極為難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淵源深遠那末隻有在前進的流程中得到足夠的川流的彙注才有可能越來越寬闊、豐富形成不竭的長流。中國文明所以沒有中斷與國家統一的展和鞏固是有密切關係的。
從世界曆史的一般情況來看文明的生和展都是和不同程度的統一相關聯的。當文明最初生之際都有一個由部落共同體聯合為國家的過程。在古代希臘人們把這種“統一”稱為“塞諾西辛”(synoikisos)。經過這樣統一過程形成的還隻是一種以某一城為中心的、小國寡民的邦。隨著文明的展和地區性的經濟聯係的出現小邦往往又合並成一些地區性的王國。隨著各地區之間文明聯係的出現在上古和中古時期又先後出現過許多跨地區性的帝國。各個文明在這種橫向的分合過程中具體處境不同它們在自身的縱向展中的連續性程度也有著很大的差異。
中國以外的其他古老文明缺乏縱向展中的連續性一般都與其在橫向分合關係中的具體狀況有關。公元前四千年代晚期埃及和兩河流域南部開始出現許多小邦是世界上最早生的文明。公元前三千年代埃及形成古王國各朝的統一國家出現了以金字塔為表征的文明;兩河流域南部也先後1《易·乾卦象辭》。
出現了阿卡德王朝和烏爾第三王朝的統一國家。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國夏文明、愛琴文明都是小邦林立的文明。公元前二千年代埃及出現了中王國、新王國諸朝的統一國家兩河流域出現了古巴比倫的統一國;這兩個最古老的文明至此達到極盛階段。印度河流域文明、愛琴文明尚未形成統一的地區性王國就在公元前二千年代消亡了。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埃及和兩河流域南部(巴比倫尼亞)的古老文明中心開始生危機於是亞述人建立了包括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兩河流域的帝國;這時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希臘重新產生了許多小邦。公元前七世紀末葉亞述帝國解體公元前六世紀中葉以後又形成了包括伊朗高原、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小亞細亞的波斯帝國。公元前六至四世紀間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開始形成一些地區性的王國希臘城邦文明達到繁盛時期羅馬國家形成。公元前四世紀後期馬其頓征服希臘隨後又征服波斯帝國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曆山大帝國。但是這個帝國在亞曆山大本人死後不久就瓦解了分裂成許多小國。公元前三世紀在南亞次大6曾一度出現孔雀帝國但這個帝國很快也解體了。公元前三世紀羅馬統一了意大利公元前一世紀末葉羅馬形成雄霸於地中海地區的帝國。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以後在伊朗和兩河流域逐漸形成了安息帝國。綜觀公元前一千年代人類社會鐵器時代開始後的第一個千年代我們可以稱之為古代帝國不斷湧現的時期。當然每一個帝國都是在征服了許多地區性的王國的條件下產生的但是這些帝國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被認為是對於先前的地區性王國的統一。正如斯大林所說“這些帝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聯合。這些帝國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對於整個帝國統一的、為帝國一切成員都懂得的語言。這些帝國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語言的部落和民族(haohoctb)的聯合體。”1所以這些帝國的先後出現足以生打斷古老文明的曆史連續性的作用而不能維護或鞏固那種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