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中國通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5(2 / 2)

公元以後直到中世紀晚期以前情況也基本如此。在西方西羅馬帝國在五世紀滅亡以後出現的是日耳曼人諸王國林立的局麵。公元8oo年查理曼(e742—814)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查理曼帝國不僅與羅馬帝國無關而且存在不到半個世紀就分裂了。公元962年鄂圖一世(ottoi936973)再次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而這個正式命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實際上連德意誌和意大利都沒有真正統一過。雖然這個帝國的名稱直到18o6年才在拿破侖兵威之下取消但它恰如伏爾泰所說“既非神聖亦非羅馬又非帝國”在曆史上算不了什麼。現代西方的民族國家是在中古後期隨著資本主義萌生逐漸形成的。在東方一至三世紀間有安息帝國、貴霜帝國三至七世紀間有薩珊朝波斯帝國七至十一世紀間有阿拉伯帝國(八世紀中葉已開始分裂)十一至十三世紀間有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十三世紀有蒙古帝國十四世紀以後又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正式崩潰)等。但是這些帝國都是軍事征服的產物因此在不同時期裡領土範圍的變化很大最終的結果仍是分裂而不是統一。現代東方的多數國家都是在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形成的。

在世界曆史上隻有中國在展中長期保持著統一的趨勢。象其他國家1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第8—9頁。

一樣中國最初也是有許許多多的部落然後由部落合並為許多小邦再逐漸統一為地區性的國家。相傳“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1至周武王準備伐紂的時候諸侯會於盟津(孟津)者有八百之多2。相傳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國布列於五千裡內。”“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1今按春秋以前的傳說數字雖未必可靠但總可說明當時的確有很多小邦。這些小邦實際上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周武王在牧野誓師稱同盟各邦君長為“友邦塚君”2;周公東征武庚仍稱諸侯為“友邦君”3。不過就是在這樣小邦林立的情況下也存在某種程度的統一的中心的觀念。在許許多多小邦之中夏、商、周是依次出現的三個中心。如果把夏、商、周理解為秦漢以後的帝國那當然不對。不過從《尚書·周書》看周人確實有一種殷革夏命、周革殷命的三代相承的觀念。周人自認在從前周是“小國”、而殷則是“大國殷”、“天邑商”。一九七九年在岐山鳳雛村現的周原甲骨中也有“■周方伯”(見h1182;h1184)的記載尤可證明傳統文獻中周為殷之西伯的說法。《詩·商頌·玄鳥》說商“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肇域被四海”頗為有理。商作為一個大邦其民所居不過千裡;但作為各邦共戴的一個王朝它就“肇域被四海”了。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小邦林立的時候其中就有著一個統一的方麵。

從春秋以至戰國諸侯之間相互並吞大國爭霸激烈。這看起來象是由於周室衰微而出現的一種分裂局麵其實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並小邦為大國由封國而郡縣形成了地區性的統一王國。戰國七雄進一步兼並的結果是在中國曆史上出現了次統一的秦、漢皇朝。兩漢的統治持續了四百餘年為中國以後進一步的統一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東漢以後出現了五十年的三國鼎立局麵。西晉以後出現了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時期。可是魏、蜀、吳三國都是在克服地方割據局麵中建立起來的它們都在為統一全國作準備。就是在西晉滅亡以後的一個較長的分裂時期中也一直存在一種統一的趨勢。前秦符堅曾經一度統一了北方。淝水之戰以後北方再度出現分裂局麵但是在四三九年北魏又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經過南北朝以後又出現了隋、唐時期三百年的統一。這一次的統一的規模又過了兩漢時期。唐以後雖然有過遼、宋和宋、金之間的南北對立但統一仍是展的總趨勢。經過元、明兩代到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統一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展。

中國的統一之所以能夠得到鞏固和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民族關係的具體展特點密切有關的。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就進入了多民族統一的過程大致經曆了各民族內部的統一、地區性的多民族的統一而達到全1《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禹時有萬國說亦見於《左傳》哀公七年、《墨子·非攻下》、《荀子·富國》等。

2見《史記·周本紀》。

1《晉書·地理誌》(上)。按見於《春秋》經傳的百有七十國不是春秋末年存在的數目。2《尚書·牧誓》。

3《尚書·大誥》。

國性的多民族的統一。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也經曆了多次的曲折而終於達到穩定的多民族的統一並且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本卷第一章對此已有闡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節中國史和世界史中國史有結合世界背景考察之必要中國史作為一門國彆史作為一門如此源遠流長而又內容豐富的國彆史自然有必要不斷地進行深入的專門研究。同時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總環境中展的所以中國史又有結合世界背景考察的必要。這就是說既要把中國史放在與外部世界的比較中來考察又要把中國史放在與外部世界的聯係中來考察。

當然要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曆史必須放在與外部世界的比較中來考察這在客觀上必然要有一個長期的展過程。在自人類開始進入文明以來的約五千年中新航路的開通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至今不足五百年;如果說世界作為一個有機的經濟的和政治的整體的形成那就是更晚的事了。古代人注意到從比較中認識自己國家的曆史總是從與鄰近的國家或民族比較開始的。然後隨著接觸和了解範圍的擴大比較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在中國注意到以他邦的曆史來與本邦作比較的情況是出現得很早的。《尚書·周書》中有若乾周人與商人作曆史比較的文字。例如《酒誥》記“王曰封(康叔)我西土棐徂邦君禦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於酒故我至於今克受殷之命。王曰封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自成湯鹹至於帝乙成王畏相惟禦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這裡不僅有商周兩代的縱向的比較而且有商周兩邦之間的橫向的比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爭霸和兼並鬥爭的激化邦君謀臣在分析天下大勢時亦往往兼有對不同的邦的曆史比較分析。西周晚期周王室勢力將衰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友曾“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回答了一大篇話這就是《國語·鄭語》的基本內容。這篇話既分析了當時形勢也比較了有關諸邦的曆史(且不論其觀點見解如何)。鄭桓公聽了這番分析後很高興“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這樣就為春秋時期的鄭國安下了立足點。

在古代西方注意從與外國比較中認識本國曆史也是有很古老的傳統的。在希羅多德所著《曆史》一書中不僅有很多篇幅用於追述埃及、巴比倫等東方古國的曆史而且從比較中認識到希臘文化的許多因素是從東方學來的。例如他知道希臘文字是從腓尼基人那裡學來的(《曆史》v58)。又如他說“(埃及)國王阿瑪西斯還規定出一條法律即每一個埃及人每年要到他的諾姆的長那裡去報告他的生活情況而如果他不這樣做或是不來證明他在過著忠誠老實的生活時他便要被處以死刑。雅典人梭倫從埃及那裡學了這條法律而將之施行於他的國人中間他們直到今天還遵守這條法律。”(《曆史》2177)當然希羅多德也說到了希臘與其他國家傳統的不同。例如他曾引用一個被放逐的斯巴達王和波斯皇帝的對話以寓論於史的方法說明波斯傳統重視王的權威而希臘傳統則重視法的權威(《曆史》v111o2)。以後希臘、羅馬的許多史學家、哲學家在其著作中都有比較的探索。亞裡斯多德的名著《政治學》一書中充滿了對希臘各邦之間以及對希臘與其他國家的比較研究。普盧塔克(1utarch)著希臘羅馬名人傳更是有意識地在作比較的研究。

西方在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文化衰落史學不振直至文藝複興以前沒有多少成就可言。但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新航路的開通尤其是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後西方學者在其學術活動中開始在更廣闊的範圍裡進行比較的研究。例如法國的孟德斯鳩所著《論法的精神》(嚴複舊譯稱《法意》)一書不僅是一部表示作者政治思想的巨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對多國法製作了曆史比較研究的書。到十九世紀西方學者在這方麵更有所進展。例如毛勒(igaurer179o—1872)對於古代公社土地所有製的研究摩爾根(leishenryan1818—1881)對古代氏族製度的研究都是具有重大啟意義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隨時分析研究當代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同時親自作了許多曆史的比較研究。我們從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各形態》《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製及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等書中可以看出偉大的導師在這方麵作了大量的工作。也正是在比較的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我們闡明了世界曆史展的基本規律使史學展成為科學。

在我國傳統史學中自司馬遷《史記》以下大部分紀傳體史書多記邊區少數民族。也有關於外國的記載。這些記載作為曆史資料是十分寶貴的但其中作比較研究的意思不多也可以說比較研究作得不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值得作深入的探討。明中葉以後世界形勢迅變化而中國人於外國曆史之認識仍裹足不前。於是中國人失去了對自己在世界上的實際處境的了解到清中葉以後我們的國家因此而飽經苦難。

嚴重的外來威脅使中國人逐漸清醒過來。於是乃有林則徐、魏源的《四洲誌》、《海國圖誌》之作。近代的許多學者和政治家都開始注意比較中外曆史了。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譚嗣同等都很注意從世界看中國注意中國曆史與外國曆史之比較。梁啟在《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中說“印度大地最古之國也。守舊不變夷為英藩矣。突厥(土耳其)地跨三洲立國曆千年而守舊不變為六大國執其權分其地矣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鈐轄前皇殘暴民氣凋喪岌岌不可終日;自大彼得遊曆諸國學習工藝歸而變政;後王受其方略國勢日盛辟地數萬裡也。今夫德列國分治無所統紀為法所役有若奴隸;普人憤興學練兵遂蹶強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專政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創國幾不國;自明治維新改弦更張不三十年而奪我琉球割我台灣也記曰不知來視諸往。又曰前車複後車戒。大地萬國上下百年間強盛衰弱之故不爽累黍。蓋其幾之可畏如此也!”梁氏所述史事容有未確之處但是他的話道出了中國人必須把自己的曆史置於世界變化的曆史中自省的迫切心情。

近代中國史學家注意結合世界曆史之背景來研究中國曆史在多方麵都比前代有所進步但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大體在於兩端一則以為中國曆史文化為世界之冠為國粹派;一則以為中國百事不如人為民族虛無主義派。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產生以世界史為背景對中國史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即從世界曆史展的一般規律來研究中國曆史具體展規律的階段。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讚、侯外廬等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已經在這方麵作出了許多卓越的貢獻。我們將永遠不忘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篳路藍縷之功當然也不能永遠以他們的成就為滿足從此裹足不前。

現在我們要結合世界背景來考察中國曆史顯然有大量工作有待進行。

這是因為第一要作為中國史背景來考察的世界史正在不斷地而且相當迅地展著我們必須結合世界史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來比較研究中國史。第二從事中國曆史研究所需的資料和條件也在不斷地而且相當迅地展著我們的研究不論在深度或廣度上都必須有所進展。前進是必須的。以上論述中國史有置於中外比較中考察的必要考慮的是中外曆史間客觀存在的邏輯聯係。那末現在可進一步討論中國史有必要置於中外曆史的現實聯係中考察的問題。

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因世界聯係生、展的情況而分為兩大階段。馬克思說“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曆史是結果。”1馬克思和恩格斯又說“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範圍在這個(指曆史——引者)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地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曆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曆史。”2這就是說全世界範圍的有機聯係有一個長期的生過程隨著近代大工業的出現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才作為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出現。大體說來上古和中古時代是世界的有機聯係生的時期近代以後是世界的有機聯係形成和展的時期。

在上古和中古時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係有一個漫長的生、展過程。先秦時期的情況由於史料不足諸多待考。秦漢以後尤其“張騫鑿空”以後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已成為中國史書中一項經常保有的內容。當然從秦漢以至近代以前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還不具有經常和必然的性質。關於這一時期中國史的世界背景主要也應該從中外曆史比較的角度來考慮。聯係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總趨勢是由近而遠、由疏而密其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西漢時張騫西行從此打通6上絲綢之路。東漢時班副使甘英曆安息抵條支臨西海以望大秦(羅馬)雖未能直接與羅馬建立聯係但漢與羅馬都已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間接的商業聯係也已生。《後漢書》載大秦“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這說明東漢時與西方的海上聯係也開始了。雖然這兩條通路由於各種曆史原因時通時斷但是通過這兩條路而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與之相應的文化藝術由此傳入中國。三大宗教對於中國曆史影響不小。佛教不僅在民間曾廣泛流傳而且影響了中國的正宗思想——儒學。伊斯蘭教對於回族、維吾爾等民族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三大世界宗教以外還有一些其他宗教也經由這兩條路傳入中國。如伊朗的1《〈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2頁。2《德意誌意識形態》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51頁。祆教、摩尼教以色列的猶太教(一賜樂業教)、印度的婆羅門教等都曾傳入中國。這些宗教對中國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摩尼教(又稱末尼教、牟尼教、吃菜事魔等)就曾經被起義農民用作號召和組織群眾的工具。此外波斯、印度、阿拉伯及西方的許多物品也由此傳入中國其中礦物、植物、動物皆有而且不少植物逐漸在中國培植和繁衍起來。這些不大容易被人注意的事情對於中國曆史實際是有其相當深遠的影響的。如果我們瀏覽一下唐宋以來的藥物記載就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藥物是從國外傳來的。當然也有多種物品由此傳往外國對外國作了貢獻《中國伊朗編》(bufersoiraributionstothehistoryofiran)對此考訂頗詳。唐宋以後中國與波斯、阿拉伯及西方的貿易日益展這種往來對於中國曆史的影響也日益重要。南宋以偏居一隅財政負擔十分沉重因而重視大量的市舶之利對政府收入所起的作用。

近代以後的情況與以前又有了很大不同。先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在西方資本主義武裝力量的壓迫下封建的中國門戶被打開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在東方在全世界範圍的擴張這恰恰是中國跨入近代的總的曆史環境或世界背景。如果離開這個背景來考慮中國近代史上的開端問題那末我們對於當時中國曆史處境的認識將不會過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統治者的水平。

中國在近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實際都從屬於資本主義的世界體係。中國人民頭上壓了三座大山——帝國主義者、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不管三者之間存在多少各種各樣的矛盾他們在壓迫剝削中國人民的罪惡活動中卻總是狼狽為奸勾結在一起的而帝國主義者就是他們的總支柱。因此要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的政治結構、經濟結構、階級結構都完全離不開世界的總背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同樣也必然地帶有世界的性質。

“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曆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曆史的時代。”1同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一九一九年中國生了五四運動。一九二一年中國成立。”2從此中國曆史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因此研究中國近現代史離不開世界的曆史環境。不然中國人民在領導下所取得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現在中國人民正在領導下向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現代化是當前不可遏製的世界潮流。中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的偉大曆史意義也隻有結合世界曆史的總背景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中國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以上著重談世界史對中國史的意義。現在談談中國史對世界史的意義。1《新民主主義論》見《選集》合訂本第628頁。

2《論人民民主專政》見《選集》合訂本第136o頁。

這不須經過詳細論證人們也能直觀地現如果忽略了曆史如此悠久、幅員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文明如此燦爛的中國任何以世界史命名的著作都將不成其為世界史。過去某些名為世界史的著作沒有恰當地反映出中國曆史應有的地位。這如果不是出於知識不足便是出於偏見也許二者兼而有之。

世界史雖由各國史綜合而成但又高於各個國彆史的簡單總和其原因就在於世界史能在各國曆史展的具體規律之上顯示出人類社會展的一般規律。這種社會展的一般規律既寓於各個國彆史中又不能從國彆史中直接地、自然地顯現出來。隻有通過比較研究人們才能找到某種典型並透過對典型的分析而對一般規律有所了解。恩格斯在分析國家在民族製度廢墟上興起的問題時指出“雅典是最純粹、最典型的形式在這裡國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從氏族社會本身內部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的。”1恩格斯找到了雅典國家產生的典型形式是在將它與羅馬和德意誌人國家的產生作了比較研究之後得出的科學結論。恩格斯在說明馬克思為什麼特彆注重對法國史的研究時指出“法國是這樣一個國家在那裡曆史上的階級鬥爭比起其他各國來每一次都達到更加徹底的結局;因而階級鬥爭借以進行、階級鬥爭的結果借以表現出來的變換不已的政治形式在那裡也表現得最為鮮明。法國在中世紀是封建製度的中心從文藝複興時代起是統一的等級君主製的典型國家它在大革命時期粉碎了封建製度建立了純粹的資產階級統治這種典型性是歐洲任何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而奮起向上的無產階級反對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鬥爭在這裡也以其他各國所沒有的尖銳形式表現出來。”1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在對歐洲各國曆史作了比較研究以後才現了法國這樣一個典型。

為了從比較研究中尋求典型並揭示人類社會一般展規律用以進行比較的國家或地區自然是愈廣泛而愈有代表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革命和科學的實踐中不僅對歐洲國家的曆史作了比較研究而且也對東西方的曆史進行過比較研究。恩格斯在對東西方曆史作了比較的基礎上指出“在亞細亞古代和古典古代階級壓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隸製即與其說是群眾被剝奪了土地不如說他們的人身被占有”。2這就是通過廣泛的比較研究而闡明古代社會階級關係的一般規律。

應當承認在迄今的比較研究和選取典型的過程中中國史還沒有得到世界史的研究者的充分注意。且不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各種原因這裡隻須指出這樣會使人們在選取典型時限於片麵從而對曆史展的一般規律的探討也難以深入。世界史裡長期存在一種以西方為中心的傾向不僅在近代史上把西歐資本主義國家視為時代的中心而且在上古和中古史上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西歐當作衡量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一把標尺。不少人慣於把雅典和羅馬的社會視為奴隸製社會的典型於是對於其他古代國家不是誇大奴隸人數以與羅馬附合就是把它視為變種。可是隨著研究的進展人們愈來愈清楚即使在雅典和羅馬的極盛時期奴隸也未能占人口的多數。於是關於古代社1《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165頁。1恩格斯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寫的《第三版序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6o1—6o2頁。

2《美國工人運動》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58—259頁。會性質問題又生了很大的震蕩。現在研究有待於深入簡單地以雅典、羅馬為標準的辦法肯定行不通需要有廣泛的比較研究。古代中國的社會具有係統的結構和層次在不同的方國中還有多樣的特點又具有他國少有的豐富典籍和出土資料。所以我們應當也必須充分結合中國古代的曆史來研究和解決問題。不少人慣於把中古西歐作為封建社會的典型實際上這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以法國作為西歐的典型有原則上的不同。他們對其他中古國家或是任意把非農奴說成農奴或是說那裡根本沒有封建社會。從前論法蘭克王國封建化的完成的確曾強調其大多數農民的農奴化。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人們逐漸看出並不是簡單的、一例的農奴化而是有各種程度不同的複雜的封建依附關係。簡單地以中古西歐作為衡量其他國家封建製度的標準的辦法也行不通了現在需要更廣泛和充分的比較研究。如果實事求是地考慮問題中國史上的封建製度比西歐封建製度在許多方麵都具有更為典型的意義。中國由上古到中古的過渡是在曆史的正常連續進程中實現的不象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封建製度從而也沒有經濟和文化的中衰和複興等帶有特殊性的現象。中國在中古時代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都有高度的展階級結構和階級矛盾也比歐洲為複雜充分解析這樣高度展和結構複雜的封建社會將會加深我們對於展較低和結構較簡的封建社會的了解也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建社會的一般展規律。中國境內許多少數民族在封建製度方麵也有許多特色這對我們進行比較研究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中古時期文物、典籍的繁富為其他國家所少有。要多方麵深入地了解封建社會這個史料寶庫是至為珍貴的。所以隻要在比較研究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史我們對於其他國家曆史的了解對於世界曆史展的一般規律的了解都無疑會大為提高一步。

中國史對於世界史的重要性還在於中國在與外部世界聯係的過程中對其他國家對整個世界的展都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以前世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有一個逐漸展的過程。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曾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出現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克裡特島等幾個孤立的點上。以後這些點逐漸連結或擴展為片然後再逐漸連結為整體。公元前六至四世紀古代文明大體已連結成三片從地中海東部到印度河一片從印度河到恒河一片中國一片。印度和它以西的一片在印度河流域生接觸和交叉相互間開始有了聯係和了解。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帕米爾高原所造成的交通困難這時中國和以西兩片有無聯係尚待確證1。不過中國形成為三大片文明地區之一這對進一步聯係的形成極為重要。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命出使在匈奴中稽留十餘年後到達大夏(bactria)等地。從此開通了“絲綢之路”三片古文明之間的聯係開始生。以後千餘年間這條路在東西方交通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在古代要走通這一條路自然是十分困難的。中國人先開通了這一條路為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具有世界性的曆史意義。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在漢代大約已到印度1這1公元前二世紀張騫至大夏。見邛竹杖、蜀布來自印度他認為中國西南部與印度可能早有往來。印度《摩訶婆羅多》、《政事論》等書中也說到a可能是指中國。確實聯係待考。1在印度邁索爾現了中國古錢年代很可能屬公元前138年(即漢武帝建元三年)。有的學者以此作為公元前二世紀中印海上交通的證據。

樣也就開始接通了經波斯灣或紅海而到達西方的航路。當然這條路在古代的艱難危險程度也不在6路以下。東晉高僧法顯從6路經中亞到印度以後經斯裡蘭卡由海路回中國往返途中經曆了許多艱險。隨著6海兩路的開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展。中國古代的四大明——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也先後傳往西方。造紙術於公元八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人手中到十二世紀才傳入歐洲。印刷術約於十二世紀傳到埃及十四世紀末傳入歐洲。這兩項技術傳到歐洲的時候正是“文藝複興”即將開始的前夜。它們為歐洲科學文化的傳播和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人很早就現磁石可以指南十一世紀中葉曾公亮等所著《武經總要·前集》在第十五卷中已說到以指南針為交通辨向工具。十二世紀初朱彧所著《萍洲可談》第二卷中已明確說到指南針用於航海事業。約十二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人手中以後又傳往西方。歐洲人學會以指南針航海為以後新航路的開辟作了準備從而也為資本的原始積累準備了條件。火藥於十四世紀傳入歐洲成了“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2。總之四大明的西傳對歐洲的曆史起了重要的影響。在近代以前遊牧民族的遷徙對於農耕地區民族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廣大地區的政治局麵。中國北部的遊牧民族和中原以南的農耕地區的關係就往往影響到民族的遷徙。從曆史上看規模大影響大的遷徙有三次。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北方最主要的遊牧民族是匈奴人。經過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搏鬥與和解公元一世紀末南匈奴內附於漢北匈奴敗逃。約公元二世紀中葉北匈奴逾蔥嶺西去。至四世紀他們到達歐洲引起了日耳曼各族的大遷徙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這是第一次。南北朝後期、隋、唐時期中國北方最主要的遊牧民族是突厥人。經過隋、唐兩朝與突厥的反複爭戰公元八世紀中葉突厥汗國最終滅亡很多突厥人內附於唐也有許多突厥人分布於蔥嶺以西、中亞一帶。公元十一世紀居於阿姆河流域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向西移動征服伊朗、兩河流域、敘利亞直至小亞細亞。這是第二次。公元十三世紀初金與南宋、西夏處於對峙局麵北麵蒙古興起。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廣大地區形成了曆史上空前龐大的帝國。這是第三次。匈奴人在西方建立的帝國、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和蒙古帝國對於世界曆史的影響是很大的。如要了解這些遊牧民族的活動中國史正是必不可少的背景。

在長期與外部世界交往的過程中中國人曾留下了大量關於外國曆史的記載。自《史記·大宛列傳》以下幾乎曆代紀傳體史書都有關於外國的傳記。它們不僅涉及鄰近國家的朝鮮、日本、中印半島諸國、南亞諸國及中亞地區而且對西亞、歐、非的一些國家也有所記載。此外中國曆代還有許多私人著述它們專門記述或涉及外國史事其中有不少還是旅行家親自記錄的所見所聞。漢文《大藏經》中就包含了豐富的外國曆史資料主要是關於南業、中亞地區的資料。中國典籍對於許多國家的曆史對於長期作為東西方交通要道的中亞地區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如要研究世界各地區聯係形成的曆史中國的曆史典籍是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總的說來中國典籍在世界交往史上的意義與中國在世界客觀聯係形成中的作用是大體相當的。

2《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o7頁。

十五世紀末葉至十八世紀末葉世界各地區間海上航道逐漸開通。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後期從英國開始十九世紀又在歐洲大6和美國逐步展開同時世界經濟也逐漸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在這個時期西方社會由封建主義而資本主義而帝國主義西方國家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殘酷的殖民活動。在同一時期中國逐漸落後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的百年中又淪為半殖民地的地位。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暗淡的時期。就是在這樣的時期裡中國對於世界曆史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東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莫臥兒帝國都迅衰落而中國的清皇朝卻在這時基本上保持了祖國的領土範圍。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東方大國的存在給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擴張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但是中國人民的鬥爭堅持不斷。在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多次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不可計量的、無名的民族英雄為保衛祖國作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跡。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在中國推翻了幾千年的君主政體而且在亞洲和世界上也有重要的意義。列寧說“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動都滲透了戰鬥的、真誠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製度與中國“社會改革”、中國立憲改革等等並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製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鬥爭問題熱烈地同情被剝削勞動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我們接觸到的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這樣的人民不僅會為自己曆來的奴隸地位而痛心不僅會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會同中國曆來的壓迫者作鬥爭。”列寧還以孫中山先生與西方的總統相比說西方國家的總統是已經腐朽的資產階級的走狗或傀儡而“這裡的亞洲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1辛亥革命沒有能夠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曆史任務。以民主和科學為號召的“五四運動”又進一步展開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同誌說“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鬥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2經曆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在世界範圍瓜分殖民地的狂潮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大國能夠生存下來這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來說是一個挫折對世界被壓迫民族的鬥爭來說則是一個鼓舞。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初開始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經過了二十八年的艱苦鬥爭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革命是在曆史悠久、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取得勝利的。這就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世界殖民體係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鬥爭。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在世界曆史上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附錄一1《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見《列寧選集》第二卷第424頁。2《中國革命和中國》見《選集》合訂本第595頁。

中國曆史上的十二個方麵346個問題第一章曆史年代第一節年代學的曆史一、年代學在曆史研究中的地位。二、地質年代考古年代和文獻記載的年代。三、相對年代絕對年代。測定年代的方法。四、清以前的年代學。五、清代的年代學。六、年代學在近代的展。

第二節紀年和曆法一、曆史紀年和中原曆法。二、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三、藏曆。傣曆。四、希吉來曆。西曆。

第三節朝代和年代一、朝代。二、帝王公侯的紀年。三、帝王年號。改元。年號的雷同。

四、農民起義軍的年號。五、曆法和年號的神聖化。

第四節紀年的混亂失誤。本書的紀年方法一、因多種曆法的並行而致紀年的混亂。二、因割據政權之並存而致紀年的混亂。三、因帝位和年號更易太驟而引起紀年的失誤。四、因拘泥成例而引起紀年的失誤。五、因不明曆法而引起紀年的失誤。六、因不諳史事而引起紀年的失誤。七、本書的紀年方法。

第二章地理環境第一節曆史地理學的曆史一、曆史地理學在曆史研究上的地位。二、地誌史注行紀。三、清代的曆史地理學。四、近代的曆史地理學。五、五十年代以來曆史地理學的展。

第二節關於地理環境的理論一、伏爾泰、孟德斯鳩、黑格爾的論點。二、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理論。三、普列漢諾夫的論點。四、斯大林的概括。

第三節中國地理的特點一、作為一個自然單位的中國疆域。二、地形的複雜。三、各地區間的差異。四、交通狀況的特點。五、地理條件對中國社會展的影響。

第四節地理狀況的曆史變化一、古今氣候的變化。二、黃河和江湖的變化。三、森林地區的變化。

四、土壤肥力的變化。五、農業區和畜牧區占有麵積間的變化。六、礦藏開的展。七、水6道路的展。八、地理狀況的變化對中國社會展的影響。

第五節曆史地理問題上的混亂失誤。本書的看法及處理一、因記載缺乏而引起的混亂。二、因記載失實而引起的混亂。三、因地名的轉移而引起的混亂。四、因異地同名、同地異名而引起的混亂。五、因譯名歧異而引起的混亂。六、因不明建置沿革而致失誤。七、因疆域概念不明而致失誤。八、本書對祖國疆域的看法和一些技術上的處理。

第三章民族第一節國內現有民族一、漢族。二、蒙古族滿族及東北各民族。三、維吾爾族回族及西北各民族。四、藏族彝族壯族苗族及西南各民族。五、黎族高山族等東南民族。六、民族展的不平衡和互相依存的兄弟關係。

第二節曆史上的古老民族一、匈奴東胡及東北各古老民族。二、烏孫月氏突厥及西北各古老民族。三、昆明、哀牢等西南古老民族。四、蠻、越等東南古老民族。五、民族的混合和遷徙。

第三節民族史研究的曆史一、漢族史資料的豐富。二、少數民族的有關傳說和撰述。三、關於少數民族史的漢文撰述。四、近代關於民族史的研究。五、五十年代以來民族史研究的展。

第四節關於民族史的理論一、“民族”的概念。二、民族主義的曆史觀點。三、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史的理論。四、科學的民族史工作有助於民族間的理解和團結。

第五節本書對民族史上一些問題的看法一、民族的先進和落後。二、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三、民族鬥爭和民族友好。戰爭和親會盟和互市。四、少數民族的曆史貢獻。五、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六、民族英雄。七、多民族國家對社會展的作用。

第四章社會主產方式。階級關係第一節生產史、階級史研究的曆史一、古代的有關撰述。二、近代關於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三、五十年代以來關於生產史、階級史的研究。

第二節社會生產方式一、馬克思主義對曆史理論的重大貢獻。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三、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四、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五、曆史展中的五種生產方式。六、中國曆史上的生產方式。

第三節社會生產力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生產力的理論。二、生產力在社會展中的決定作用。三、中國曆史上生產力的展。四、生產力在各地區間展的不平衡。五、小農和手工業的結合。產業的官營。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展的遲滯。六、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社會生產力的狀況。

第四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一、馬克思主義論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關係。二、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展作用的現實性和潛在性。三、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創精神及其局限。四、西方科學技術輸入的影響及其局限。

第五節生產關係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係的理論。二、中國曆史上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各種形式。三、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四、產品分配的各種形式。五、各種生產關係的並存。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係。六、生產關係跟生產力的適應和矛盾。

第六節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交換關係的理論。二、原始交換和商品生產。三、商人和商業活動。四、商業官營。五、貨幣。六、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七、中國曆史上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關係。

第七節階級關係一、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學說。二、中國曆史上奴隸製社會的階級結構。

三、中國曆史上封建社會的階級結構。四、近代階級結構的變化。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五、階級之間和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

第八節人口問題一、曆史上的“富”“庶”並舉。戶籍製度。二、人口結構對社會展的影響。三、流民問題。四、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五、馬克思主義關於人口問題的理論。

第九節本書對生產史、階級史上一些問題的看法一、階級鬥爭在社會展中起了什麼作用?二、地主階級在曆史展中起了什麼作用?三、農民戰爭是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展?四、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及其不易成長的原因。

第五章家庭第一節家庭史研究的曆史一、關於家庭史最早的記錄。二、世譜族譜家傳鄉賢傳。三、家訓女誡幼儀。四、儒家對家庭、家庭史的觀點。五、中古時代史家對家庭史的態度。六、近代關於家庭史的研究。七、馬克思主義關於家庭史的理論。八、五十年代以來關於家庭史的研究。

第二節家庭的結構一、勞動者的個體家庭。二、權勢人物的大家庭製。三、宗族、宗法和族長。四、宗族和郡望血緣和地緣的結合。五、近代家庭的演變。六、母係家庭的殘餘。

第三節婚姻婦女和繼承一、婚製和有關的禮俗。二、“門當戶對”和“合兩姓之好”。三、不同民族間的通婚。四、主婦。煙火的延續。母教。五、曆史上傑出的婦女。六、財產繼承權。七、政治地位的世襲。八、家學。九、技術傳習。

第四節家庭和國家的關係一、作為勞動力編製單位的民戶。二、作為統治支柱的名門大族。三、維護封建倫理的法令。四、“為民父母”“以孝治天下”和“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第五節中國家庭製度對社會展的影響。本書對家庭史的設想。

一、對社會秩序的穩定作用。二、對社會展的阻礙作用。三、生產力展水平和家庭製度演變的辯證關係。四、本書對家庭史的設想。

第六章城鄉、市鎮、會社第一節有關城鄉、市鎮史、會社史的論述一、文化遺存和古老的記錄。二、《史記》以下的有關論述。三、《通典》以下的有關論述。四、方誌鄉土誌都邑誌。五、內部文書見聞錄。六、馬克思主義關於村社和城的論斷。七、近人的有關研究。

第二節城鄉一、國野都鄙邑聚。二、作為政治軍事堡壘的京都、郡縣和邊城。三、城的興建和遷毀。四、鄉黨鄰裡和什伍相保。五、聚族而居和權勢人物在鄉村的地位。

第三節市鎮一、集市。二、鄉鎮。三、街市。四、碼頭。五、牙行。六、茶館、旅店、娼寮。七、近代城鄉市鎮的變化。

第四節會社一、村社。二、行幫、行會。三、鄉誼、會館。四、民間秘密結社和農民起義。五、士大夫結社和黨爭。六、有關民族鬥爭的秘密結社。七、傳統節日的集會。八、宗教節日的集會。九、宗法關係的集會。十、海外僑民的會社。十一、近代的會社。

第五節城鄉、市鎮、會社的曆史意義和本書的設想一、城鄉、市鎮史、會社史在中國曆史展上的意義。二、本書對城鄉、市鎮、會社史的設想。

第七章國家、法和軍隊第一節國家、法、軍隊史研究的曆史一、以政治史為主體的史學傳統。二、有關的古老記錄。三、史書中的職官誌、刑法誌和兵誌。四、宋以後有關的專著。五、近代以來的研究狀況。第二節有關國家、法和軍隊的理論一、古老的神權思想。二、儒法兩家的國家起源論。三、封建皇權的神化。四、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五、近代的民主思想。六、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關於法權、軍隊和主義的理論。

第三節國體和政體一、中國曆史上的國家類型。二、封建主義政權形式的展。三、統一政權和割據政權。四、民族政權和農民政權。五、母後。宗室外戚宦官。六、外國勢力侵入後的國家。

第四節法和法律一、禮與刑。二、刑書的出現。三、封建法典。私法的欠缺。四、“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五、舞文弄法和法外用刑。六、近代所謂“立法”和“司法”。七、法治和人治。

第五節軍隊。本書對國家、法和軍隊史的設想一、中國曆史上軍隊組織形式。二、軍人的身份。三、軍隊和社會經濟。四、軍權和政權的隆替。五、國家政權、法和軍隊在中國曆史上的作用。六、本書對國家、法和軍隊史的設想。

第八章社會意識形態第一節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意識的學說。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三、社會意識形態的各種表現形式。

第二節宗教一、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二、道教。三、佛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及其中國化。四、基督教。五、封建政權的宗教活動和宗教政策。六、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七、宗教活動和農民起義。八、宗教和其他意識形態的關係。九、士大夫之隱於佛道。

第三節哲學一、上古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流派。二、中古時代正宗哲學的神學化。三、唯物主義哲學的優良傳統。四、社會思想和人生哲學的曆史地位。五、近代西方哲學的東來。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重大意義。

第四節文學一、文學形式的繁富。二、廟堂文學和宮廷文學。三、各民族的人民文學。四、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五、西方文學在近代的輸入。

第五節藝術一、藝術形式的豐富多采。二、藝術來自民間。三、藝術的民族特點。

四、中外藝術的綜合。佛教藝術。五、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的協調和矛盾。六、藝術展水平和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的關係。七、藝術和政治。

第六節意識形態史研究的曆史。本書的設想一、對古代意識形態史研究的曆史。二、對近代意識形態史研究的情況。三、本書對意識形態史的設想。

第九章人民群眾和個人第一節有關人民群眾和個人的曆史作用的論述一、古代政治家、曆史家的觀點。二、近代政治家、曆史家的觀點。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第二節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一、曆史活動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二、人民群眾的曆史活動和客觀的曆史條件的關係。三、人民群眾在曆史活動中的自性和自覺性。四、馬克思主義幫助先進階級掌握自己的命運。

第三節曆史人物和人民群眾一、中國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及其曆史作用。二、傑出政治人物的群眾基礎。三、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與人民群眾的聯係。四、宗教家與信徒間的關係。五、無產階級群眾、政黨和領袖間的相互關係。

第四節本書對有關人物評論一些問題的看法一、簡單的階級標簽和品質鑒定。二、脫離曆史條件以成敗論人。三、關於帝王將相的評論。四、關於農民領袖的評論。五、關於改良主義者的評論。

第十章中國和世界第一節中國人的世界概念之展一、世界聯係的逐漸形成。二、中國人的世界概念的展。三、中國和外國的古代的自我中心思想。四、本書對上述自我中心思想的態度。

第二節中國人關於外國史地的撰述一、史書中的外國傳。二、佛徒所記。三、私人撰述。四、近代中國人對外國史地的研究。

第三節外國人關於中國的撰述一、希臘、羅馬、印度關於中國的傳說。二、中古時代外國旅行家的記載。三、明清耶穌會士的記載。四、日本、朝鮮、越南關於中國的記載。五、近代西方學者對中國的論述。

第四節中外文化的交流一、中國文化的東傳和南傳。二、中國文化的西行。三、外國文化在古代的輸入。四、西方文化在近代的東來。五、本書對文化交流史的要求。第五節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一、作為世界大國之一有悠久曆史的中國。二、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變化。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中國和世界。

第六節中外曆史的比較研究一、中外曆史比較研究的先例。二、比較研究對於曆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本書的設想。

第十一章史學遺產和批判繼承第一節曆史和史學一、曆史史學。二、史學的任務。三、史學的範圍。四、史學史。五、馬克思主義論文化遺產之批判地繼承。

第二節曆史觀一、神意史觀。二、英雄史觀。三、經濟史觀。四、實用主義曆史觀。

五、曆史上出現的唯物史觀因素。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史學的展。

第三節曆史文獻學一、曆史文獻對史學研究工作的意義。二、曆史文獻的繁富。三、記注、修纂和專著。四、漢唐宋人對曆史文獻的考訂。五、清代的曆史文獻學。六、近代的曆史文獻學。七、五十年代以來曆史文獻的現和整理。八、曆史文獻以外的曆史資料。

第四節曆史撰述的體例一、曆史撰述體例的重要性。二、史書的主要體裁。三、史體的綜合運用。四、抄撮和類編。五、史論、史注和劄記。六、近代曆史撰述體例的變化。

第五節曆史文學一、曆史文學的重要性。二、傳記文學。三、戰爭文學。四、語言表述。五、世情描寫。六、曆史環境的描寫。七、史和詩文。

第六節曆史家的器識一、總結曆史經驗教訓察往觀來。二、重視修史作為不朽之業。三、史德。四、曲筆與直書。

第七節本書對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一、史學在批判繼承過程中不斷展。二、本書吸取過去的有益觀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武器。三、詳審使用、熔煉曆史資料。四、在綜合利用傳統體例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五、提倡樸實而生動的文風。

第十二章曆史時代的劃分第一節曆史的客觀過程和曆史學上對時代的劃分一、曆史分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客觀曆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階段性。三、曆史過程的多方麵性。四、曆史過程階段的多層次性。

第二節曆史上對曆史時代的種種劃分法一、先秦諸子關於曆史時代劃分的論述。二、中古時代主要以朝代為據的曆史時代劃分法。三、近代學者對曆史時代的種種劃分法。四、上述種種時代劃分法的演進和局限性。

第三節“五四”以來關於中國曆史時代劃分的各種說法一、第一次社會史論戰和中國曆史的劃分。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中國曆史時代劃分問題上的異同。三、五十年代以來關於中國古史劃分時代問題的討論。

第四節本書對於中國史的時代劃分一、本書對於曆史演進和時代的理解。二、本書對於中國曆史時代的劃分。

(原載《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

附錄二新增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在本卷排校過程中毛難族改稱毛南族本卷第一章中已經照改。在本卷排成後6續有新增的民族地方的建製而版麵已不便改動今列表於下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1987924成立靖州侗族自治縣1987927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871126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871129沿河土家族自治縣1987112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7112o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19871124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198755豐寧滿族自治縣1987515本卷第一章列有國務院已批準待成立的六個民族自治地方已經先後成立現列表如下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1113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o馬邊彝族自治縣198494峨邊彝族自治縣19841o5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8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1984117重印後記本書原定四十二冊每冊二三十萬字。現改為二十二冊每冊五十萬字上下。原定第三卷至第十二卷卷各四冊現改為卷各二冊。這是裝訂上的改變跟內容沒有多大關係。初版題記中“四十二冊”字樣現已改為“二十二冊”。

本書初印本第66頁刊有《全國各民族人口數字統計表》這是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據199o年的普查人口增長的數字相當多。199o年全國人口總數和各民族人口數依《人民日報》199o年11月14日第三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報》所公布的數字刊表如下民族彆199o年普查人口數(人)

民族彆199o年普查人口數(人)

總計11336825o1壯族1548963o漢族1o42482187布依族2545o59蒙古族48o6849朝鮮族192o597回族86o2978滿族982118o藏族459333o侗族2514o14維吾爾族7214431瑤族2134o13苗族7398o35白族1594827彝族6572173土家族57o4223達斡爾族121357阿昌族277o8仫佬族159328普米族29657羌族198252塔吉克族33538布朗族8228o怒族27123撒拉族87697烏孜彆克族145o2毛南族71968俄羅斯族135o4仡佬族437997鄂溫克族26315錫伯族172847德昂族15462哈尼族1253952保安族12212哈薩克族1111718裕固族12297傣族1o25128京族18915黎族111o9oo塔塔爾族4873傈僳族574856獨龍族5816佤族351974鄂倫春族6965佘族63o378赫哲族4245高山族29o9門巴族7475拉祜族476珞巴族2312水族345993基諾族18o21東鄉族373872其他未識彆納西族278oo9的民族749341景頗族1192o9外國人加入柯爾克孜族141549中國籍3421土族191624全國人口增長百分率是1245。少數民族人口增長最高者如仡佬族高達714o9最低者亦達873。我曾考慮用199o年的統計數字取代1982年的統計數字但這樣一來就要有多處文字上的修改和版麵上的變動因而隻把199o年統計的總數字在這裡說明一下以便讀者參考。初印本第66頁的統計表就不加更動了。初印本第67頁以下和第394頁以下刊有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名單截至1987年11月所設置者為止。此後民族自治地方不斷設置迄今有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19871223批準恭城瑤族自治縣199o1o15成立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19871228樂東黎族自治縣19871228東方黎族自治縣19871228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1987123o白沙黎族自治縣1987123o陵水黎族自治縣1987123o昌江黎族自治縣1937123o雲南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1988525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199o515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198983o麻陽苗族自治縣199o41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199o613寬城滿族自治縣199o613遼寧清原滿族自治縣199o66本溪滿族自治縣199o68桓仁滿族自治縣199o61o寬甸滿族自治縣199o613北鎮滿族自治縣199o615現在把這些地方寫在這裡供讀者參考也不改動原版了。

初印本第9o頁有脫誤今已改正。

除以上所說初印本中如現材料、論點、文字表述及校對等方麵有錯誤及不妥之處請讀者指教。

白壽彝199132o


最新小说: 比力王還猛,你當什麼警察啊 辭職躺平後,我變超有錢了 我死後,被千仞雪苦尋十幾萬年! 巔峰戰神在都市 誤入靈網,我吹的牛成真了! 重生漁村:開局趕海喂飽全家 妻心貪婪之誘惑 高冷校花重生了,我直接躺贏 穿越天龍,我拿到了虛竹的劇本 從神雕俠侶開始的超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