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_中國通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6(1 / 2)

中國通史!

2礦井提升運輸工具有巨大展。

大中型煤礦都安裝了提升機並逐步向大型化、電力化方向展大大提高了提煤效率。近代煤礦誕生時開平煤礦1881年安裝投產的蒸汽絞車隻有15o馬力日提煤能力5oo噸。19o8年開平公司林西煤礦開始安裝1ooo馬力蒸汽絞車提煤能力增加數倍。二十世紀初西方開始出現電力絞車使蒸汽絞車相形見拙。而中國煤礦很快也用上了電絞車。192o年開灤趙各莊礦四號井先安裝了1台75馬力的電絞車日提煤能力可達1ooo噸。此後開灤唐山礦、林西礦、撫順煤礦、中興煤礦、六河溝煤礦等大型煤礦都安裝了電絞車。有些煤礦的電絞車能力之大當時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1922年趙各莊礦安裝了1台1175馬力的電絞車1936年撫順龍鳳礦安裝了1台5395馬力的電絞車日提煤能力高達5ooo噸。

相對於礦井提升而言近代煤礦井下巷道運輸要落後得多。多數礦井仍然是人力或畜力運煤。唯萍鄉煤礦在19o7年投產時在總平巷用架線式電機車運煤。撫順煤礦和中興煤礦則在二三十年代開始在井下巷道中使用無極繩運輸。

礦井井口地麵運輸有些礦比較先進如撫順煤礦在1914年即開始用電機車(此前為蒸汽機車)運輸陽泉五礦和京西房山礦分彆於1919年和1925年開始使用架空索道運輸。

井下回采工作麵的運輸相對而言最為落後普遍延用古代人力拖、背的方法唯中興煤礦在1931年開始在回采工作麵使用簸運機隨後東北地區部分大礦中也見使用。

3礦井通風、排水效能顯著提高。

舊式手工煤窯難於形成規模生產能力不能滿足近代工業展需要主要是受製於提升、通風、排水能力不能深采。近代煤礦的展離不開提升、通風、排水機械的應用和能力的提高。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通風機、排水機逐漸由蒸汽動力改為電力通風機的風量高達每分鐘1oooo多立方米。撫順煤礦是近代煤礦中擁有大型風機最多的礦通風能力為全國之冠。如撫順老虎台礦裝有風量為每分鐘13ooo立方米的扇風機1台;龍鳳礦安裝風量分彆為每分鐘15ooo和3ooo立方米的通風機各1台15oo立方米的通風機2台。礦井排水能力的提高也很迅。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近代煤礦誕生之初從國外引進的第1台蒸汽動力水泵排水能力為揚程2oo米排水量每分鐘35噸(781加侖)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電動水泵逐漸取代了蒸汽泵排水效能幾乎提高1倍。

4煤炭加工技術的提高。

舊式煤窯全用手工選煤近代煤礦誕生之初開平煤礦雖有選煤機也僅是帶式手選機。到了二十世紀初萍鄉煤礦投產時(19o7年)從德國購進3台洗煤機(振動篩)先後投產洗煤機總功率為645馬力日洗煤能力4ooo噸。繼萍鄉煤礦之後1914—1917年間開灤林西礦先後安裝2台跳汰洗煤機總功率65o馬力。1927年林西礦又安裝1台泡沫浮選機用以洗選末煤效果良好。1915年本溪湖煤礦安裝1台振動式洗煤機每時洗煤能力85噸。此外井陘煤礦也安裝了2台洗煤機日洗煤能力百餘噸。近代煉焦多采取傳統的方法中興公司、開灤、六河溝、井陘、本溪湖、魯大公司等煤礦都設有圓形煉焦爐。唯萍鄉煤礦采用西法蜂房爐與土法長方爐兩種方法煉焦。長方爐煉焦是萍鄉人俞燮堃(又名俞彤甫)所創造。長方爐比圓形爐煉焦時間縮短、出焦率增加煉出的焦炭質量比用洋法煉的質量還高曾名揚中外冠絕一時。但傳統煉焦法(包括圓形爐和長方爐)最大的缺是不能搜集副產品。撫順煤礦在1915年左右建造了可搜集副產品的煉焦爐對煤加以綜合利用煉焦時搜集的氨氣用於製造硫酸氨化肥搜集的焦油用於製取化工原料搜集的煤氣用於鍋爐電。

近代用機械加工煤磚始於二十世紀初。19o1年山東坊子煤礦從德國購進1台煤磚機每時可出煤磚15噸。19o9年萍鄉煤礦建造了煤磚製造廠用機器壓製煤磚年產量5萬噸。

5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的普遍展開。

中國煤炭儲量到底有多少到二十世紀初仍是一個謎外國學者雖有不少推測但彼此相差甚遠直到1913年北平地質調查所建立之後隨著地質普查工作的逐步展開中國煤炭儲量才算有比較確切的數字。1921年丁文江、翁文灝先在第一次《中國礦業紀要》一書上公布了中國大部分省(約23個省)的煤炭儲量深度在1ooo米以內為234億噸。1926年地質調查所謝家榮根據地質調查工作的新進展在第二次《中國礦業紀要》上公布全國煤炭儲量為2176億噸。到1935年除西藏、新疆、青海未作普查外25個省已查明煤炭儲量2436億噸。到1949年為止中國地質工作者查明的煤炭儲量為45oo億噸(隨著普查工作的深入和勘探手段的改進後來查明中國煤炭儲量遠遠出這一數字)。

上述幾方麵的變化展明中國近代煤炭工業體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初步形成。從地質勘探到煤炭生產與加工利用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形成相對獨立的工業體係但技術基礎薄弱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煤礦生產效率平均每工隻有o3噸;煤礦掘進度立井平均月進1o米左右岩石平巷平均月進15—25米左右;煤礦生產輔助環節(提升、通風、排水)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煤礦主要生產環節(回采、掘進工作麵)仍然是手工操作。回采工作麵幾乎全部使用人力僅在中興公司棗莊煤礦使用了割煤機。掘進工作麵幾乎全部使用人力風鑽、電鑽打眼還不普遍。

(二)日本對近代煤礦的壟斷與掠奪1937年蘆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逐步占領了華北、華中廣大地區華北、華中地區的煤礦和東北煤礦一樣完全落入日本手中由日本獨資經營或假名中日合資經營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為止。從1937年(東北從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采用掠奪式開采方法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煤炭。由於日本的大肆掠奪中國煤炭產量以前所未有的度增長1942年全國煤產量達到6568萬噸為近代最高峰。

在日本壟斷和掠奪東北、華北、華中淪陷區煤礦的同時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采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地區。1937—1945年在國民黨政府管轄的西南等區域中先後新建或擴建了一批煤礦其中日產量5o噸以上的煤礦有59個規模最大的四川天府煤礦年產3o多萬噸其他煤礦年產量一般在2萬噸以內。這些型煤礦設備簡單管理落後仍保留著舊式煤窯的色彩。1943年西南、西北等地區煤炭總產量達到6oo萬噸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累計產煤4562萬噸。

(三)戰後的煤炭生產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收複區煤礦(東北、華北、華中)多數由國民黨政府接收少數為解放區人民政府接收。由於日本掠奪性開采所造成的采掘失衡、機械失修以及日軍撤退時的蓄意破壞造成煤礦生產急劇下降煤炭技術設備遭受很大損失。日本投降後不久國民政府再次挑起內戰不少礦區再度成為戰場許多煤礦幾度易手破壞嚴重。在國民政府管轄區煤炭工業陷於極度衰落。

1946年全國煤炭產量下降至18oo餘萬噸比抗日戰爭前1936年的產量減少52比曆史上最高年產量減少72。

與國民黨政府統治區的情況相反解放區民主政府接管的煤礦迅恢複和展生產。日本投降後人民政府批接管了峰峰、潞安、房山、六河溝、鶴崗、雞西、蛟河、通化、賽馬、陽泉等煤礦。1947—1948年人民政府又相繼接管了東北區的撫順、阜新、西安、本溪湖、煙台、營城子等煤礦及華北區的絕大部分煤礦。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絕大多數煤礦均由人民政府接收。

近代煤礦由人民政府接收後進入了一個新的展時期。

截至1949年1o月東北煤礦恢複礦井174個占全部礦井數的82;華北煤礦恢複礦井212個占全部礦井數的5o;華東煤礦恢複礦井44個占全部礦井數的8o2。1949年全國原煤產量為3243萬噸。

(四)近代記述中國煤炭工業技術的主要論著記載近代煤炭生產與技術展狀況的代表性論著有《煤》、《中國十大礦廠調查記》、《中國煤礦》、《中國礦業紀要》與《中外合辦煤鐵礦業史話》等。

其中《中國礦業紀要》由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共7卷。先後於1921年、1926年、1929年、1932年、1935年、1941年、1945年出版行。它著重記述了全國煤炭儲量、煤層狀況、煤質種類、產銷狀況、各大礦沿革對其他金屬與非金屬礦產也有所記述。書中的各種統計數字取自地質調查所的實地調查報告、中華礦學社主編的《礦業周報》以及同時期海關報告等。各卷編撰人分彆是第一次紀要為丁文江、翁文灝第二次紀要為謝家榮第三、四、五次紀要為侯德封第六次紀要為金耀華第七次紀要為白家駒。石油(一)石油工業展概況十九世紀末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大肆傾銷石油產品競相壟斷中國石油市場以獲取高額利潤。他們在沿海口岸、內地城市設立“油棧”、“經理處”和“代理店”銷售網遍及中國城鄉“洋油”銷售量不斷增加石油及其產品的輸入量也迅增長。如1923年煤油進口值已占全部進口貨值的631僅次於鴉片和棉紗而居第三位。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煤油、汽油等石油產品的進口值一直占很大比例。中國的民族石油工業則展遲緩舉步維艱。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實業部下設礦政局礦政局下設地質科這是中國第一個地質行政部門。地質科長為章鴻釗。北洋政府成立後實業部分成農業、工商兩個部地質科屬工商部科長由丁文江擔任。1913年1月地質科改為地質調查所主要從事地質科研和地質調查。1913年1o月工商部成立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後改為章鴻釗。地質研究所是我國第一個地質教育部門它不僅培養了我國數十位著名的地質人才而且為中國的地質調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如翁文灝、謝家榮等在石油地質研究和石油開等方麵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陝北勘探石油失敗後中國的地質學家並沒有氣餒。地質學家李四光於1923年在《現代評論》上著文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無石油可辦。”地質家謝家榮1934年在所著《石油》一書中亦“中國未曾鑽探之處尚多倘能依據地質原理作更精密之探查未必無獲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敗殊不能定全局之命運耳。”李四光在英國伯明翰、劍橋等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時又提出在中國華北平原“通過深鑽和地震的方法可以揭露出有重要價值的沉積物”。

1935年國民黨成立資源委員會委員長為翁文灝、副委員長為錢昌照該委員會隸屬經濟部領導。鑒於抗日戰爭的急需翁文灝急切想開我國石油於1932年派地質調查所地質師王竹泉、潘鐘祥到陝北進行地質調查。兩位中國地質家更正了美孚石油公司地質人員對該地層的錯誤劃分並現了永坪、延長的儲油構造在延長、永坪確定了2o個井位。於1934年春成立了陝北油礦探勘處孫越崎任處長。從德國、美國購進鍋爐、鑽鋌、鑽具等器材在上海裝配成了三套2oo米汽動頓鑽鑽機從上海用火車運抵太原。陝北山路崎嶇隻能用人抬、驢馱一路艱難跋涉將鑽機分彆運到延長和永坪。在延長鑽了4口井其中1o1井在井深1oo多米處鑽遇旺油初期日產15噸後減為15o公斤。其他井平均日產2o—5o公斤不等。在永坪鑽了3口井其中2o3井日產油5o餘公斤從此現了永坪油田。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第一次自己定的井位也是第一次自己打出了石油。在此同時建立了中國第一支鑽井隊人數為1oo人。

1935年1o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在邊區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延長石油廠廠長為陳振夏。軍工局派來第一科科長兼工程師汪鵬他在資料缺少的情況下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現了七裡村油田當時在七裡村確定了5個井位後共鑽生產井13口獲旺油井6口。其中七1井井深87米初期日產原油高達96噸被職工稱為“起家井”。1943年延長石油廠創造了原油年產12oo多噸的新紀錄相當於1935年前延長油礦14年原油產量的總和。延長石油廠的原油和石油產品解決了陝甘寧邊區各機關、團體的照明用油和八路軍後方運輸用油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7年1o月成立四川油礦勘探處處長王檠。並次使用購自德國的旋轉式鑽機。但德國造魚尾鑽頭不適用後改用美國硬岩鑽頭在潘鐘祥確定的四川巴縣石油溝一號井(簡稱巴1井)開鑽於1939年11月獲得天然氣流。後來開始鑽巴2井用巴1井的天然氣作為內燃機動力燃料第一次試驗即獲得成功。此井鑽至1oo2米深時因鑽機調往玉門而停鑽。

抗日戰爭爆後海運被封鎖“洋油”斷絕了來源。國民黨政府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開了玉門油礦。這是舊中國最大的油礦它不僅規模大、產量高而且也是工藝技術比較先進的一個油礦被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玉門油礦於1938年開始勘探1939年8月鑽遇第一個油層(被稱為k層)。接著又鑽了幾口深井鑽遇第二個油層(l層)這是老君廟油田的主力油層壓力較大三口井都生了井噴後來得到控製開采成功。自1939年到1949年共鑽井48口鑽井進尺26174米累計生產原油524353噸。1949年玉門油礦天然原油產量達69159噸占同年全國總產量的95以上。

1936年新疆省政府與蘇聯政府商定聯合開采獨山子油礦後協定期限為25年。雙方各設一套班子中方廠名為獨山子煉油廠蘇方廠名為獨山子石油康賓納(即聯合企業)。蘇聯派鑽井技術人員運來旋轉式鑽機從1936年到1942年共鑽井33口這些井初產原油較旺日產原油4o—8o噸最高日產曾達11o噸。1942年原油年產量達69oo多噸。1942年盛世才投靠國民黨推行反蘇政策之後蘇方於次年撤走鑽機和人員封閉油井致使生產陷於停頓。1944年甘肅油礦局接辦獨山子油礦修複部分油井但不到一年又停產。當時還從玉門老君廟油礦調來美製艾迪爾—3o型鑽機一部但未鑽新井。此後一直到1949年新疆解放獨山子油礦大多處於土法開采的狀態。

中國近代石油加工能力也是很薄弱的。1949年前僅有玉門、大連、錦西、高雄等4座煉油廠。而抗戰期間除玉門煉油廠外其他三座都在日本占領區內。1938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為解決石油產品匱乏曾先後在四川、雲南的產糖地區以糖為原料設立酒精廠62個生產酒精以代替汽油。後因糖料不足又以桐油、菜籽為原料裂解製取燃料油。如新建的重慶動力油料廠在1939年到1944年期間共生產汽油2oo9萬加侖柴油758萬加侖機油875萬加侖。但是由於原料缺、成本高、產量少對解決抗日戰爭時期的缺油問題隻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日本侵占中國台灣後進行了掠奪性的開采。在台灣開采了出磺坑、錦水、竹東、牛山、竹頭崎等地的石油與天然氣。從1895年到1945年共采出原油16萬噸最高產量為1927年的195oo多噸。後來台灣油氣日產量急劇下降1937年產量下降為43oo噸1944年又下降到27oo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又大規模開采東北的煤炭和油頁岩資源展人造石油工業。在撫順、錦西、樺甸、四平、錦州、吉林等地建立了7個人造石油廠生產能力達227萬噸年。從1931年到1945年共生產人造石油279萬噸。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收大員盜賣東北各石油廠設備以致解放後除錦西廠經修複能生產外其他各廠幾乎都成為廢墟。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從1878年在台灣出磺坑用新式機器鑽鑿的油井算起到1949年整整經曆7o年。7o年中鑽井134口總進尺63973米生產天然石油6771萬噸人造石油23241萬噸生產天然氣約117ooo萬立方米。據統計1948年我國原油生產能力為175萬噸(其中天然石油88萬噸人造石油87萬噸)原油加工能力14o萬噸汽、煤、柴油產量29ooo餘噸。石油職工有16ooo人其中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17oo多人而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人員僅48人。毫無疑問這種狀況同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國家是極不相稱的。

(二)石油勘探、開采、集輸工藝的展1勘探方法及成果。

中國最早的勘探方法是踏勘。中外地質工作者根據古籍的記載和某些地方名稱有石油含義的信息去查看油苗和地層的露頭。他們根據地層的露頭分析油層的地質年代用簡單的平板儀器測出等高線再製作出地質圖和構造圖。

1939年玉門老君廟油田始用鑽井方法勘探。同年由英回國的翁文波先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探了四川巴縣石油溝1號井。

1945年7月甘肅油礦局在礦物地質室組建了我國第一個野外重力、磁力測量隊翁文波任隊長。後來展成兩個隊。他們在外國公司協作下進行過航空測量。從1939年到1949年共11年間翁文波和他的同事們共找到了9個適宜於儲油的構造。1947年中國石油有限公司與美、英3個石油公司組成聯合調查團曾對青海柴達木盆地及玉門地區進行過航空攝影以勘探石油。

中國人調查陝北石油地質最早的當推地質調查所的王竹泉和潘鐘祥。

他們曾數次前往陝北調查對該油田的地質、構造、油層及油頁岩等都有重要的現。

王竹泉和潘鐘祥幾次調查陝北油田之後寫成《陝北油田地質》1一文。1934年7月陝北油礦勘探處成立根據他們的資料定出7口井。4口在延長其中有一口深井打出高產油流。3口井在永坪其中也有一口打出旺油。從此現了永坪油田。

1942、1943年黃汲清在山子、南疆進行實地調查1943年1o月寫出《新疆油田地質報告》2。在這個報告中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論一是“6相生油論”即6相地層也可以形成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生油層。他認為6相侏羅紀地層是新疆重要的生油層之一。另一個是“多期多層含油論”即大型含油盆地一般總具有好幾個不同時代的含油地層。這是“多旋回成礦論”的雛形。這兩個論的正確性都已在解放後的石油地質普查和勘探工作中得到驗證。

1938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設置甘肅油礦籌備處並派地質學家孫健初到玉門進行石油地質勘查工作。孫健初一行查明該地區的生油層、儲油層及地質構造後認為玉門“油田生油之地層屬於白堊紀”。孫健初認為白堊紀地層除窯街係為海相外其他均為6相。窯街係是主要生油層儲油層則以梨園口係、白楊河係為主。

為了進一步了解玉門油田的地質情況他們除做地麵地質調查外還依靠陝甘寧邊區延長油礦支援的頓鑽鑽機開始鑽鑿深井。第一口井於1939年8月鑽到88米深時遇到油層產油量每天達1o噸左右。接著按孫健初所定井位又鑽了7口井鑽遇l層打出高產自噴井其中4井和8井生強烈井噴證明孫健初的地質判斷是正確的。

2近代鑽井工藝技術的運用。

(1)選用鑽頭和合理的鑽井參數。

四十年代後期玉門老君廟油礦在鑽井工作中總結出要根據不同的地層選擇不同的鑽頭。一般鑽鑿軟地層用刮刀鑽頭鑽鑿硬地層用相應的牙輪鑽頭。

在使用旋轉鑽機鑽井中還注意到鑽井時加在鑽頭上的壓力和轉盤的轉等參數。如玉門老君廟油礦規定轉盤轉應根據鑽頭種類及地層情況分彆采用每分鐘7o轉、12o轉和2oo轉三種不同的轉通常為12o轉左右。鑽頭壓力應根據地層、鑽頭尺寸和型式鑽杆尺寸、鑽鋌重量、泥漿質量和所要求的井身垂直度而定。

(2)對泥漿的認識與改進。

泥漿被人們稱為鑽井的血液。它對鑽井、采油的重要影響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1《陝北油田地質》刊於《地質彙報》第2o號(1933年出版)。

2此報告於1947年由地質調查所編為《地質專報》甲種第21號出版。

1941年玉門老君廟油田在鑽井時已懂得使用重泥漿製服井噴他們用重晶石、坩子土磨製石粉用以配成泥漿製服了井噴。但因泥漿比重大汙染並堵塞了油層給以後采油工作帶來較大影響。

為了改進泥漿的質量1946年老君廟礦場工程室內設立了泥漿室這是我國第一個泥漿研究機構負責人是黃先馴。1947年黃先馴試用五倍子熬製單寧酸作為泥漿稀釋劑。1948年他又配製成澱粉泥漿後在鑽23井時使用性能良好改善了對油層的損害。

台灣油礦勘探處為了提高鑽井泥漿質量曾以當地的相思樹皮和番石榴樹葉煮液經濃縮後作為泥漿稀釋劑使用代替單寧酸。又利用海藻煮液加入苛性鈉成為藻酸鈉後摻進泥漿中代替膠質物質以調整粘度、穩定泥漿。台灣嘉義溶劑廠在1947年已能生產單寧酸但產量有限價格昂貴。

玉門鑽井泥漿室又進一步對泥漿中的幾個複雜問題如失水量和泥餅對油層出油的影響等進行過深入研究並對含砂量、h值、粘度等泥漿指標作出了具體規定。當時還懂得了根據不同地層靈活掌握泥漿的比重。

1943年玉門老君廟油礦開始使用泥漿攪拌機增添了泥漿儲罐、泥漿槍、泥漿篩等設施。

(3)測試及取岩心。

玉門油礦在鑽井過程中十分重視地質資料的收集工作。除了由值班員每鑽一米取一次砂樣和記錄油氣顯示之外還十分注意測井和取岩心以獲得地層性質、油層厚度、油層上下有無氣層和水層等比較齊全的資料用來決定完井的方法規定套管應下的深度。

人們稱測試(亦稱電測)是“地下的眼睛”在玉門油礦的鑽井、完井過程中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7年夏天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探勘室在玉門油礦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電測站站長劉永年。這個站當時隻有四五個人器材也非常缺乏。他們就自己動手焊了1部手搖絞車。把3根較粗的電工皮線用麻繩、膠布捆起來當做電纜使用每隔1米捆一下當作深度記號。再用一些普通的電工儀表和1個自製的電流換向器連成1個簡單的電位計。後來他們找到了1台照相示波儀和1隻精密度較高的“o”位檢流儀做成了1台半自動電測儀這算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測井儀器了。

1949年春天玉門油礦電測站王曰才等留學生和大家一道終於製成了我國第一個同軸直流放大機並用它同原來的照相示波儀配套製成了我國第一台自動電測儀的雛形。並用它在老君廟油田的1—22井和1—15井進行電測下井一次同時測出兩條電阻曲線和一條自然電位曲線。在新中國成立後玉門電測站仍然使用那套半自動的電測儀來擔負測井工作。

取岩心始於四川的巴1井但未獲成功。玉門油礦1941年從高炕、萍鄉、湘潭等煤礦調來3台旋轉式鑽機後就有了取岩心的技術手段。而從德國、美國購置的鑽機均附有取心鑽具。1945年在老君廟油礦一次取出岩心最長為249米。

運用電測測試地層取岩心和岩屑直觀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對地層判斷是比較準確的對確定一口井有無開采價值下套管與否以及確定完井具有良好的效果。

3油田開與采油工藝技術。

從1945年起油田地質研究6續展開於1946年在老君廟礦場工程室內設置了研究室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個采油研究機構。當時主要研究課題及成果有(1)油田的地上應服從地下研究老君廟地下構造各產油層彼此關係。後來在鑽井過程中取岩心、岩屑從岩心中觀察岩心的孔隙度、滲透率及飽和度並用來推算總的儲量定出各井的產量。

(2)油田的動態是氣驅動還是水驅動以及油層壓力、溫度生的變化及其影響。要求采油工每天量油、測氣壓和溫度並定期化驗油的成分。1949年2月一張化驗抽樣單上顯示老君廟油田原油含水。這是一個重要現並由此確定油田的動態是水驅動類型從而為後來油田補充壓力進行注水開了寶貴的資料改變了過去認為是氣驅動油田的認識。

(3)各井的性能及增產措施的研究。

老君廟油田的原油含蠟百分比較高在生產過程中油管經常結蠟影響原油流出。解決辦法是利用絞車將鋼絲繩連著刮蠟片下入油管中清蠟。每天都要清一次。此外還加強了修井作業。油井由於出現砂子蠟堵塞必要時采用熱油衝洗井。為了加強修井工作油礦還專門成立了一個修井隊。

由於當時國外技術信息不暢通因此這些工藝技術隻是在實踐中通過不斷摸索而尋找出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且為以後采油工藝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4油氣集輸工程。

油氣集輸是油田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油氣開的展以及為滿足提高煉油質量的需要中國近代的油氣集輸工程也逐步形成並完善起來。關於最早的陝北油礦集輸狀況1931年出版的《礦業周報》記述道“汲出之水及油均流入分油槽該槽上下三洞水由下洞流入分水池油由上洞流入油槽。分水池中積之日久表麵分出原油亦導入儲油槽而儲油槽之底部日久亦有若乾水量必須汲出。官廠儲油槽五座可儲原油五萬餘斤。”儲油槽係用鐵板製成每座容油百擔。“用手搬唧油機以二十英尺鐵管導入煉廠直接流入一號煉釜。”由此可見該油池雖“土”但卻起到了分離油水的重要作用。

玉門的油池開始極為簡陋。1939年油井出油後才從遠處運來5ooo塊磚修了個露天“土”油池。上麵覆蓋著蘆葦冬天嚴寒油凝固夏天烈日油散並且有生火災的危險。1942年8月玉門山洪爆洪水流到油池造成原油橫溢流到山下的子弟學、家屋住宅又流到了夥房。油觸火即燃釀成火災損失慘重。

經此慘痛的教訓玉門放棄了明溝和露天油池改用管道和油罐。但原油出井還攜帶天然氣、砂和水分。這樣一來雖然減少了原油的蒸保障了油區的安全但殘留在管線中的砂子及殘油卻要經常清洗且容易引起管線的熱脹冷縮同時也沒有解決煉廠用原油的質量問題。1944年翁文灝之子翁心源從美國學習儲運管道工程歸來。在他的指導下玉門修建了第一條從油田8井到四台煉廠的輸油管線並建成了兩個選油站。選油站裝置儲油罐3個沉砂器和分離器各兩個。其中一個選油站的分離器是從美國進口的另外一個選油站的分離器是自己用木頭製造的。為解決冬季保溫問題他們在輸油管線旁另設一條蒸汽管線。選油站投產後不但提高了原油的質量而且分離出的天然氣可供生活取暖和做飯。

到了1948年玉門老君廟油田的輸油管線由地上改為埋藏在地下建成了更趨合理的環形輸油管線集輸流程逐步完善。

第三節冶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對我國的經濟侵略又大規模卷土重來致使原來展較快的民族金屬冶煉業又落入緩慢展的階段。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後由於日軍侵占了我國大片土地大部分冶金企業落入日軍之手使我國的冶金業受到很大打擊更加舉步維艱。抗戰勝利後大量美國物資傾銷加之國民黨統治的又很快動內戰使我國的冶金業陷入萎縮甚而幾乎崩潰的境地。

鋼鐵冶煉在1911至1937年期間華資鋼鐵廠和日資鋼鐵廠呈現不同的展趨勢。華資鋼鐵廠經不起外國鋼鐵的傾銷和市場不景氣的衝擊產量逐步下降1926年後更是急劇衰退。1937年生鐵產量僅為195萬噸鋼產量僅為4萬噸。這一時期漢冶萍公司由於生產成本高於外國企業公司又先後向日本財團貸款5ooo多萬日元企業為日本財團所控製加上經營不善等原因至二十年代漢冶萍公司的煉鋼廠不得不全部停產。上海的和興化鐵廠和大鑫鐵廠則主要從事軋製廢鋼業務。上海鋼鐵廠在留美博士周誌宏擔任廠長後進行一係列的改革和技術改造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生產了不少軍工用鋼。這一時期還曾積極籌建中央鋼鐵廠(廠址設在湖南湘潭)、廣東鋼鐵廠(廠址廣州)、西北煉鋼廠(山西)等但有的未能建成有的雖然建成如閻錫山以山西煤鐵為基礎興辦的西北煉鋼廠建成後尚未正式投產即因抗戰爆而落入日本人手中。此外還有不少重大現及研製了一些新的鋼鐵品種如丁道衡現白雲鄂博鐵礦主礦體在周仁、嚴恩棫、周行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製成功各種碳素鋼、錳鋼、鎳鉻鋼、鉻鋼、不鏽鋼、高鋼等。

日資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曾一度困難但此後通過某些技術改造並在擴軍備戰刺激下又有所展1931年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後鋼鐵產量更是大增1937年生鐵產量達81萬噸鋼產量增為516萬噸。如1933年由滿鐵和關東軍在鞍山組建的昭和製鋼廠經過不斷擴建展成為中國近代最大的鋼鐵企業1937年其貧礦處理量即達15233萬噸。其他如鞍山製鐵所在大戰後因嚴重虧損僅留1爐出鐵隨後他們大力解決技術問題即貧礦處理問題於1921年由梅根常三郎等研究成功“還原焙燒法”;又從德國獲得有關資料由久留島秀三郎明液氧爆炸法提高了采礦效率。通過這些措施降低成本增加產量如1926年前其生鐵產量在7—8萬噸1926年2號高爐投產產量上升至2o萬噸成本下降5o。本溪湖製鐵所也通過改建和重建而不斷擴大生產。

1937年日本全麵動侵華戰爭繼東北之後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相繼成為淪陷區。日本為實現其“以戰養戰”的方針對淪陷區資源特彆是鋼鐵資源進行更為野蠻的掠奪。如在我國東北成立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滿業”)對鋼鐵、輕金屬、機械、煤炭進行支配性投資和經營。不斷擴充原有的鋼鐵企業同時又建立一批新的鋼鐵研製和生產單位特種鋼生產也有一定展。由於實行“日滿一體化”方針偽滿時期向日本運送大量生鐵與鋼坯致使偽滿末期的鋼鐵生產結構成為倒寶塔狀即在設備能力方麵可生產生鐵2524萬噸鋼錠144萬噸鋼材48萬噸;而在產量方麵生鐵17o2萬噸鋼錠869萬噸鋼材519萬噸。1在華北日本占領了石景山鐵廠、陽泉鐵廠、西北煉鋼廠(改稱太原製鐵所)先後修複生產;在天津日本成立了1o家鋼鐵企業及其配套工廠;在唐山開始興建“唐山製鋼株式會社”;在華東日軍占領馬鞍山鐵礦區1938年成立“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後改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馬鞍山成立了馬鞍山製鐵所。日本占領這些礦冶企業後大肆掠奪我國的鐵礦資源將各廠所開采、冶煉的鋼鐵製品大量運往日本。

抗戰期間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封鎖和運輸的困難洋鐵很少進口但因抗戰和民生的需要使抗戰後方及抗日根據地的鋼鐵工業有了一定的展。1938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上海、武漢及沿海地區的數以百計的官辦和民營工廠紛紛入川國內大部分冶金工程技術專家、學者也雲集重慶。這一時期後方的鋼鐵企業以其隸屬關係及經營方式可以分為四類(1)以兵工署為主的由兵工署獨辦的官辦企業如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又稱兵工署第二十九廠及大渡口鋼鐵廠)、第二十四廠、第二十八廠等;(2)資源委員會主辦的企業如電化冶煉廠、威遠鐵廠、陵江鋼鐵廠、資和鋼鐵廠、資蜀鋼鐵廠、資渝鋼鐵廠、雲南鋼鐵廠等;(3)官商合辦和獨資經營的企業如官僚資本控製的中國興業公司民族資本家經營的渝鑫鋼鐵廠股份有限公司等;(4)民營鐵廠如蜀江煉鐵廠、協和煉鐵廠、清平煉鐵廠、東源實業公司、福昌煉鐵公司、大昌煉鐵公司、渠江礦冶公司、榮昌鐵廠、永興鐵廠、上川鋼鐵公司、永和實業公司、中華工業社綦江鐵廠等。1944年上述地區共有鐵廠1oo家鋼廠5家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控製的有16家占全部資金總和及全部動力設備的8o。後方冶金工業雖因戰爭需要而較抗戰前夕有所展但由於海岸封鎖技術設備落後原材料基地為日本人所占其產量增加緩慢。如1943年新法冶金的生鐵產量僅為7萬噸鋼隻有o68萬噸。

在中國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因地製宜展鋼鐵冶煉以滿足根據地對鋼鐵製品的需求。在陝甘寧邊區利用邊區僅有的煤鐵資源和薄弱的設備製造能力由徐馳等人主持工作建成陝甘寧邊區第一座高爐(在延安)。1943年冬該座高爐開始出鐵由於技術準備充分高爐由試煉到正常生產1解學詩、張先良著《鞍鋼史》冶金工業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頁。很快達到設計要求日產鑄造生鐵1噸以上完全滿足了邊區對鑄造生鐵的需要。在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山根據地6達針對當地隻有土法生產的白口生鐵但不能車削加工做成炮彈殼體的現實采取措施對白口生鐵進行韌性處理使之轉化為可鍛性鑄鐵。經過處理6達所在的柳溝鐵廠的炮彈殼月產量由4ooo提高到3萬。在1939年末皖南事變後建立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先後建立不少修械所利用坩堝、三節爐等工具煉鐵和鑄造地雷外殼、手榴彈外殼、迫擊炮彈殼、槍炮彈外殼等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敵鬥爭。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我國的鋼鐵工業在總體上陷入萎縮和崩潰的境地。後方的冶金工業特彆是重慶地區興辦的各類冶金企業當抗戰一結束就麵臨破產的命運。由於戰時封鎖的解除美國鋼鐵大量進口致使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因而重慶地區的大量鋼鐵製品銷售不出去不少鋼鐵廠包括規模較大的渝鑫鋼鐵廠、中國製鐵公司、中國興業公司等都先後停工、減產或倒閉1。據統計1945年1o月重慶等地鋼鐵工業煉爐繼續開工生產者僅為1944年的1o2。原來淪陷區日本軍部和商人經營的一些鋼鐵廠因遭日軍撤退時的破壞和國民黨接收大員的洗劫遲遲不能複工。1945年後資源委員會擔負了對日偽工業的接收和全國工業的調整任務組織了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本溪煤鐵有限公司、撫順特殊鋼鐵廠、東北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華北鋼鐵有限公司籌備處、華中鋼鐵有限公司籌備處、上海鋼鐵公司等。資源委員會下屬的鋼鐵企業其鋼鐵產量占全國的8o。雖然有如此龐大的係統但卻抵擋不住國民黨經濟總崩潰態勢的衝擊美國剩餘物資又大量湧入占領市場。據統計資源委員會係統的鋼鐵廠及民營鋼鐵廠1945年產生鐵48495噸鋼63ooo噸;1948年上半年產生鐵22o56噸鋼932噸3。

在中國領導下的解放區鋼鐵工業有了進一步的展。晉冀魯豫邊區在這時由6達領導建立了故縣鐵廠。1947年陽泉解放為了建設故縣鐵廠根據軍工部的指示6達、陳誌堅等人將陽泉榮華鐵廠日產2o噸生鐵的2號高爐全套設備搬遷到故縣。1948年1月故縣鐵廠高爐(2o噸)開爐隨後1o孔焦爐棘臻焦爐也投產。高爐出鐵後迫擊炮彈的生產量成倍增長以6o、82、12o、15o四種炮彈為例1947年高爐投產前總產量僅為2o88萬;1948年激增至1o28萬;1949年增至17563萬。在晉察冀邊區1947年成立了井陘、陽泉辦事處著手規劃恢複這個礦區的煤鐵生產。由於陽泉鐵廠的設備遭到嚴重破壞2號高爐又已拆遷到故縣因此隻能對殘缺不全的1號高爐進行修複同時還要進行人員培訓。1948年初高1施複亮《論當前的經濟危機》《四川經濟季刊》第3卷第1期1946年1月。2《重慶工商界控拆美帝摧殘我民族工商業》《人民日報》195o年11月27日。3黃逸平《中國近代鋼鐵工業史》《中國冶金史料》1985年第1期第1頁。爐按計劃裝料、火順利出鐵很快達到這座高爐的設計要求日產鑄鐵8o噸當年年產7228噸。1有色金屬由於整個民族工礦業展緩慢所以自1921至1927年全國較大的有色金屬礦雖增加到31個但資本增加不多且利潤下降甚至虧損。1928年國民黨全國政權建立後基本壟斷了有色金屬礦冶業的生產、運輸和出口排斥、壓製、打擊民族礦冶業結果更使有色金屬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在1942年前一段時間由於戰爭對軍工生產的刺激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擴大軍工生產增加戰略物資的儲備使有色金屬在世界市場上銷路擴大價格上升因而促使有色金屬生產有所展。1931年日本侵占我國東北為了侵略戰爭和掠奪我國礦產資源的需要而力圖把我國東北建成為其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基地並在其侵占期間掠奪了大量的有色金屬礦產。七七事變特彆是珍珠港事變後日本為適應其侵略戰爭的需要又積極在台灣展金屬工業使台灣的鋁鎂金銅等有色金屬產量有較大的增長。

這一時期有色金屬的采礦技術與前一時期相比雖然仍舊較多采用原始、手工的落後方法但在機械開采方麵也有一些進步。如日本侵占我國東北時在華銅、楊家杖子、青城子、天寶山等礦山采用了乾式填充法和留礦采礦法還使用了風動鑿岩機和黃色炸藥。19o9年官商合資成立個舊錫務有限公司從德國訂購新式設備從1913年開始機械化采錫。193o年廣西賀富鐘地區商礦公司開始用水輪、水泵、砂泵等水力機械開采。1936年國民政府開辦茶盤源公司引姑婆山槽河的自然高壓水源用水力提升機、水輪開采望高砂錫礦1938年建成投產成本比電力開采降低3o—5o1。1947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第二特種礦產管理處在錫礦山建立示範銻礦實行“探采結合貧富兼采”。豎井掘進用手持風鑽運輸用礦車和卷揚機主巷用電燈工人攜充電礦燈照明電泵排水從而改善了工人勞動條件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選礦技術方麵直到三十年代開始采用近代的選礦技術。1931至1945年日本在我國東北建成楊家杖子、青城子等十多座有色金屬選礦廠使用浮選法選礦。193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從德國進口旋轉磁選機對湖南和江西的鎢砂進行集中精選脫除錫、硫等雜質。1941年錫業管理處建立桂林選礦廠使用汀氏磁選機精選廣西、湖南、廣東所產鎢、錫毛砂。1942年在湖南零陵興建反射焙燒爐進行焙燒除砷所產鎢精礦達到了德國鑒定的“漢堡標準”(氧化鎢含量大於65含錫於15含砷於o21徐馳《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鋼鐵工業》《中國冶金史料》1985年第1期第33頁。1見莫友怡《我國錫礦砂的水力開采今昔》載《有色今昔》1992年第4期第2o頁。)。

在冶煉技術方麵這一時期除采用土法冶煉技術外還出現了較多采用西方近代冶煉技術的廠礦。如鋅冶煉技術1931年工程師饒湜試驗西法煉鋅。他吸取1919年湖南黑鉛煉廠德國工程師在長沙進行橫罐煉鋅試驗失敗的教訓(爐溫未達12ooc時煉罐軟化)著重煉罐的研製經過八個月的試驗煉罐耐火度達到12oobs年於湖南長沙建成煉鋅廠采用橫煉法生產蒸餾鋅。1942年日偽在葫蘆島建成有8座豎罐蒸餾爐的煉鋅廠。該廠是根據美國新澤西州鋅業公司豎罐煉鋅專利由美國工程師設計年產鋅1萬噸投產後16個月共生產鋅846噸。由於罐體破裂致使生產被迫中斷。

煉錫技術191o年雲錫公司開始采用水箱鼓風爐和煤氣反射爐煉錫後由於效率低而繼續使用土爐冶煉。1933年改造煤氣反射爐同時增建熔析反射爐提純從此開始新式煉錫。1943年創調溫結晶法成功。該法先結晶出較純的錫經幾層階梯式的鍋可獲得純度達995的純錫。

煉銅技術1937年冶金專家葉渚沛在長沙試驗成功電銅生產並建成精銅煉廠。1938年又在重慶建成電解銅廠產品含銅9993。1939年日偽“奉天製煉所”的煉銅車間其工藝是用燒結鍋燒結焙燒、熔煉、真吹爐吹煉、電解槽精煉。

鋁冶煉技術1929年日本理化研究所鈴木取得了用煙台礦電熱熔融分離矽鐵後再進一步氯化以製造氧化鋁的專利。經過試驗1938年建成的日偽撫順鋁廠用此法生產氧化鋁再通過電解法生產金屬鋁。

黃金提取技術土法一般用木盆反複淘洗留金於盤。淘出的細碎砂金經熔煉純化即成赤金。若金中含銀較高則需將金銀分離。1939年建成並投產的“奉天製煉所”則從銅鉛陽極泥中回收金銀產品。

煉汞技術1938年王子佑提出改良土灶意見指出原爐有底鍋易壞、取汞不便、汞回收率不高等缺並進行改良試驗。1941年《湖南建設廳地質調查報告》中汞業管理處試用的鐵管爐成績甚佳。擬行於各廠。這種改良灶有圓鍋和長方形鍋兩種都用鐵管導入水箱加強了冷凝係統使回收率約提高1o。改良灶沿用到1953年。

煉銻技術四十年代後趙天從進行提高銻質量問題的研究經過試驗成功地取得了用純堿去砷的工藝使含銻成分由99提高到998。此外他和劉樹人、鄧傳似等提出銻提純除砷、除鉛的新工藝和試驗數據。試驗結束後又組建純銻精煉廠和銻產品廠。

其他如鎢、鉬等稀有金屬的冶煉和加工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僅有少量的作坊式的生產使得我國在鎢精礦的產量和出口量上雖居世界第一位但鎢製品卻全部依靠進口。至於對另外一些新現的稀有金屬則僅僅做了部分勘探、調查的工作其開采、冶煉及應用尚未提上日程。

第四節交通鐵路(一)1919—1949年鐵路建設概況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的鐵路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北洋政府隻是將鐵路修築權作為抵押品以出賣築路權來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貸款以貸款來購買武器增強自己的實力。在此期間適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西方列強雖然獲得了在中國十多個省的築路權但卻無力東顧。1928至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期間共修築了13ooo公裡的鐵路。1928至1937年國民政府主要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投資建造鐵路在關內修建了36oo公裡的鐵路。東北地區則利用省商合營的方式在1928至1931年期間修建了9oo公裡鐵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地區共修建了19oo公裡的鐵路。1931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東北地區修建了57oo公裡鐵路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修建了9oo公裡鐵路。到1949年全國鐵路有22ooo多公裡而實際通車的線路則隻有11ooo多公裡至於機廠、機車、車輛更是破爛不堪。

(二)舊中國鐵路建設的特由於舊中國修建鐵路的資金、技術和設備都要依賴進口依賴外國我國鐵路實際上是受外國控製的。外國人不僅控製修路權而且直接經營他們所修的鐵路不僅控製路權、路政而且沿鐵路線兩邊的開礦權、稅收權、森林開采權也為他們所占有甚至駐有軍警控製了司法治安權。

舊中國鐵路線的布局極不合理。在東北和沿海地區由於他們統治和剝削的需要鐵路較密在有些地區甚至成了網。而在內6地區特彆是西北和西南的廣大地區沒有或很少有鐵路。東三省及熱河地區的鐵路占全國鐵路總數的451而關內廣大地區隻占有549西北、西南兩大地區僅占全國鐵路總數的6。

舊中國鐵路工程標準低劣運營設備落後陳舊機車車輛型號龐雜。我國鐵路由於是由不同列強國家修建、經營和管理他們要推銷本國的設備和產品所以所修的鐵路、用的設備一般都采用其本國或其殖民地的鐵路標準和設備。舊中國留下來的準軌客貨車、窄軌客貨車大都來自英、美、法、日、俄、德、比等國。客車型號達13o多種車型複雜技術落後車體短載客少設備簡陋車窗狹供水不足通風照明不良運行度低。貨車型號達56o多種車型載重噸位低主型車才3o噸還有1o噸15噸的車4o噸的已算大型車。車鉤緩衝裝置也有近2o種。1949年接收留下的4o69台蒸汽機車大部來自不同的國家少數是進口外國配件由中國組裝的其型號達到了198種之多所以我國鐵路素有“萬國鐵路博覽”之稱。

舊中國鐵路管理是分線設局分線管理效率低下混亂不堪。列強各自修自己的路各管自己的線各自定價自成體係互不配合。如北京有3個互不聯係的客運站——前門車站、前門西站、西直門車站它們分屬於平漢線、北寧線和平綏線三個鐵路局分管。客貨列車不能直通。

舊中國留下了35個破敗的機廠如大連機廠長辛店機廠唐山機廠等。這些機廠不是分專業的製造廠而是機、客、貨車綜合修理廠。由於內政、列強掠奪這些機廠廠房簡陋設備陳舊技術落後所以隻能做些修修補補的工作而且主要的部件、材料還都要從國外進口名為機廠實際上不如正常的機務段。

舊中國的鐵路建設史同近代中國社會一樣深深地烙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烙印。這一切隻是在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建立以後才得到徹底改變。造船端於洋務運動的中國近代造船業其展道路坎坷而曲折。洋務運動雖然以“自強”、“禦侮”為標榜但是在帝國主義壓迫下加上封建統治者的反動腐朽性洋務派官僚的買辦性最終也沒能達到“禦侮”的目的更沒能自強。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展既缺少近代科學技術作先導又缺少近代工業作基礎因而無法達到先進的水平。有的造船企業逐步走向衰敗有的即使取得一些進展也隻能是局部性的。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繼侵占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又向華北、上海等地大舉進攻沿海各省市相繼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日軍旋即進占各地船廠。造船企業遭到嚴重破壞即使能繼續進行生產的也被迫為日本侵略者所利用。茲針對不同的展情況分述如下。

1江南造船所及其所造萬噸級遠洋運輸船。

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持續進行美國急需一批遠洋運輸船乃與我國簽訂了為美國承造“官府”(andar)號等4艘萬噸級遠洋貨船的合同。儘管大戰已於1918年末結束但4艘船仍如期交貨。這4艘船是全遮蔽甲板型蒸汽機貨船總長135米型寬1676米型深1157米指示功率367o馬力安裝的是該所製造的三缸蒸汽機。第一艘“官府”號於1919年1月開工192o年6月3日下水1921年2月17日交船後開往美國。《東方雜誌》報道“江南造船所承造的一萬噸汽船除日本不計外為遠東從來所造最大之船從前中國所需軍艦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國訂造今則情形一變向之需求於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國產業史上乃開一新紀元。”1由之可見當時輿論界是何等歡欣!第二艘“天朝”(1estia1)號於192o年8月下水;第三艘“東方”(orienta1)號於1921年3月下水;1《東方雜誌》第16卷第2期。

第四艘“震旦”(bs年5月下水。到1922年4艘萬噸級貨船全部交船完畢。2這批遠洋貨船的建造質量甚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營運。誠然當時造船所的總工程師是英國人毛根(rbau)而有關器材也多是從國外購置的。

1925年江南造船所建成二號船塢長153米。193o年海軍部代部長陳紹寬兼任江南造船所所長十分重視艦艇的更新和船廠的展。1931年建成護航艦“逸仙”號總長824米排水量1545噸主機功率4296馬力最高航19節。裝有15o和14o毫米大炮各1門高射炮、機關炮等1o餘門。1931年開工並於1937年建成巡洋艦“平海”號長1o98米寬119米型深67米吃水4米排水量24oo噸雙機共7427馬力航25節。裝有14o毫米雙聯炮塔3座魚雷射管4具8o毫米高射炮6門6o毫米炮4門。“平海”和“逸仙”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兩艘最大的軍艦代表了中國近代艦艇工業的最新水平。

1932年又建三號船塢1936年擴建後塢長197米寬3o48米深8米成為當時全國各船廠中最大的乾船塢。與此同時造船、輪機、銅工、木工、鑄鍛等車間及碼頭、倉庫、動力設施都進行了擴建由電力代替了原來的蒸汽動力從而使生產能力大為提高。

自19o5年局塢分立之後到1937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種船艦716艘總排水量219o47噸。1922至1937年共修理各種艦船3862艘次。江南造船所從而成為我國生產能力最強、技術水平也較高的近代船舶工業的主要基地。11937年11月日軍進駐江南造船所旋即委三菱重工株式會社經管1938年1月竟改稱三菱重工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日軍還強征附近的民房及空地擴大廠區麵積。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後日軍還接管上海地區的所有外資船廠和許多民營船廠組成三菱重工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的浦東工場、楊樹浦工場和淑浦工場。1938至1945年8月該所共建造大船舶36o艘修理船隻約萬餘艘次。

1945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海軍接收江南造船所。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新建大船舶隻有34艘其中3o米以上機動船僅7艘。這一段時期共修理艦艇616艘次總排水量75萬噸其中修理美國艦艇占一定比例。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對該所進行了破壞造成重大損失。

2福州船政局設立飛機製造工程處。

進入民國時期以後福建船政局由於資金不足造船業務受到極大限製逐步走向困窘和衰落。1926年福州船政局改為海軍馬尾造船所但一2參見劉大鈞、曹海紅《我國第一批出口萬噸輪究竟在哪一年?》《艦船知識》1985年第9期第21頁。

1《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8頁。直未能向企業化方向轉變這當是與江南造船所的重要差彆也是福州船政不景氣的重要原因。

1918年北洋政府利用這裡的技術條件設立飛機製造工程處由我國早期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巴玉藻任主任。到1931年共試造了16架水上飛機。1931年初該處遷至江南造船所後製造水上偵察機和教練機共6架。抗日戰爭勝利後該處並入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航空委員會。1福州船政局曆史地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當為人們所始料未及者。

馬尾造船所的艦船生產雖然不景氣但其教育事業仍堅持不懈成績卓著。福州船政局的前學堂後來改稱福州海軍製造學校後學堂改稱福州海軍學校。在1917年又成立海軍飛潛學校設有飛機製造、潛艇製造和機器製造3個專業為中國近代造船工業培養了一批技術中堅。

3黃埔船廠與廣南船廠。

黃埔船局1916年由廣東實業廳接管改稱黃埔船廠。1931年黃埔船廠部分設備拆遷到海軍廣南造船所。

廣南造船所的前身是航商譚毓秀、譚禮庭創建於1914年的廣南船塢該船塢於1923年曾為海軍建造過1艘運輸艦和4艘船殼。1924年秋為廣州軍政府收購後改名為海軍廣南造船所以修理海軍艦艇為主。1931年又改稱廣南造船廠。1932年建造“海維”號淺水炮艦1艘。後因經營不善於1936年7月停工。1937年將船塢租給商家修船。194o年日本侵略軍利用該廠留存設備製造淺水輪船。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管原黃埔船廠1946年改稱黃埔海軍造船所。1949年將85oo噸水泥浮船塢和其他重要機具一並拖往台灣。14大沽造船所。

1913年原大沽船塢劃歸海軍部領導改名為海軍大沽造船所。在1915到1925年間曾建造“安瀾”、“靜瀾”、“河利”、“海達”等多艘船舶還造有“靖海”、“鎮海”、“海鶴”、“海燕”等軍用炮艦。1919年時職工達16oo人。

北洋政府及隨後期間政局動蕩軍閥混戰海軍大沽造船所1o餘年間所長易人達15次之多每次更迭器材物資均遭劫奪。1929年2月終因經費困難而停工。193o年張學良易幟奉軍進駐平津工廠複工。1935年宋哲元主政華北工廠以修造槍炮為主要產品是時職工又達14oo人。

1937年日軍入侵後將製槍炮的機具拆卸運走利用所餘設備招集職工複工專事修造日軍統製船隻歸塘沽運輸株式會社管理1941年又改稱天津浮船株式會社。該廠之船塢、碼頭、場房、宿舍及倉庫等日人多未及時修理致坍塌一半。時職工約4oo人。

1參見《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第18—19頁。

1參見《廣東省誌·船舶工業誌》廣東省船舶工業聯合公司1996年6月第4o—42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南京政府海軍部派人接管竟將器材盜賣一空。1946年5月海軍部又改派邱某接管到1946年1o月始複工時職工約35o人。1948年解放前夕經所長邱某督催技工由軍艦將各重要機床、工具、材料等1ooo噸運往長山島另行建築海軍修船廠還擄去各廠技工數十名。大沽造船所至此損失殆儘。15旅順船塢及大連船渠。

自19o5年即被日本占據的旅順、大連兩處廠塢一直用來大量修造日軍艦船。

大連船場於1937年改稱大連船渠先後經過3次擴建已擁有3座4ooo噸級以下船台、5ooo噸級和8ooo噸級船塢各1座工人約5ooo人。1942至1945年建造3ooo噸、385o噸、45oo噸和81oo噸4種型號的軍用運輸船12艘。1944年大連船渠的年造船能力為17ooo噸。旅順船塢於1936年末重歸日本海軍要港司令部管轄1937年易名為日本海軍工作部1942年又改為日本鎮海海軍工作部。該塢工場共有13個車間除擁有萬噸級和1ooo噸級大船塢外還有一座3ooo噸級船台。日軍占領期間除修、造船外還製造過迫擊炮彈。

根據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雅爾塔協定》及中蘇兩國政府有關協議旅順船塢及大連船渠由蘇聯接管。1945年8月蘇軍接管旅順船塢後易名為蘇聯太平洋艦隊海軍一o二工廠主要任務是修理蘇聯商船及其太平洋艦隊的艦艇可擔任萬噸級艦船的大修工作。1945年8月蘇軍接管大連船渠後易名為大連船渠修船造船機械工廠主要修理蘇聯商船。1951年起中國正式收回大連船渠主權1952年改為中蘇造船公司。16海軍青島造船所。

東北易幟後東北海軍副總司令沈鴻烈於1931年兼任青島市長倡議建立海軍工廠和海軍船塢。工廠的前身是1898年德國在青島港建立的水雷槍械修理廠1927年曾改建為海軍鐵工廠。

1931年由東北海軍副總司令兼青島市長沈鴻烈倡建1932年12月動工開挖船塢1934年竣工投產。船塢堅實可容納萬噸級以下船舶入塢修理它是中國北方又一修造船基地。次進塢修理的是“永翔”號軍艦。次年政記公司的7ooo噸“花甲”號也曾進塢檢修。1935年該廠又建5oo噸級船台1座水工設施也較為完善。

1937年青島陷落前國民政府海軍就將該廠的一部分設備拆運到四川萬縣餘者就地毀壞。1937年12月底日軍登6青島並占據該廠。1938年3月日本浦賀船渠株式會社將青島海軍工廠在內的四處船廠兼並改名為青島工廠。主要業務是修理商船和軍艦也建造過一些挖泥船、破冰船及型1參見《中國近代艦船工業史料集》第567—568頁。

1《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第22頁。

近海貨船後來還造過一些自殺艇。

從科學技術的展進程看端於洋務運動的近代造船技術是中國人最早引進的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它對於展中國的造船業不僅是必要條件而且是必經之路。事實上它甚至已經出造船業自身的範圍不僅是中國近代工業的先導而且在傳播西方自然科學和展中國近代科技教育事業方麵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最新小说: 惡雌超凶猛,但被七個獸夫團寵了 驢大寶的種田修仙記 超級軍工科學家 妖天子 極限保衛 開局兩百天賦,我在副本卡bug 穿成早死炮灰,我被姐姐們帶飛了 問山河 失算 長生火影,每天增加一卡查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