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_中國通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6(2 / 2)

汽車在近代汽車雖較早就輸入了中國並逐步成為交通運輸的重要工具。

但汽車業的展由於受到綜合國力、機械製造能力以及與汽車相關的學科水平的限製長期以來隻是建立了一些以修配為主的汽車修理廠。此外中國的科技人員和技工通過仿製外國的汽車動機等汽車零部件也逐步掌握了一些汽車的製造技術。而總的來中國的汽車工業則還處於其展的初始階段。

1886年德國人z)製造的汽油機三輪汽車取得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專利。至二十世紀初年汽車開始由外商輸入中國。

最早出現在中國大6的汽車是19o1年由匈牙利人黎恩斯(lez)輸入並於次年在上海租界行駛的兩輛轎車。這兩輛轎車的外形與當時西方的敞蓬馬車相似一輛裝有涼蓬式車另一輛裝有折疊式軟蓬。車的前排為單人駕駛座後排為雙人客座;車輪用木製輪輻、橡膠輪胎。19o3年上海的汽車已有5輛兩年後則增至31輛。這些汽車多為外國官員、商人和中國豪紳所有1。

此外還有一輛專供慈禧太後在頤和園遊玩時乘坐的汽車。該車約於19o2年進口係德國奔馳汽車公司1898年的奔馳牌第二代產品現保存在北京頤和園內1。

在轎車輸入後不久汽車在中國也開始成為客貨運輸的工具汽車運輸隨之成為一個新興的行業。19o7年德商經營的費理查德號商行在山東青島開辦了由市區到嶗山柳村台的短途汽車客運;次年美商環球供應公司則在上海市內開始了汽車出租業務。天津、上海還在光緒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相繼開通了電車。清末汽車運輸行業已引起了中國商人的注意。1911年新疆羊毛公司商人沙懿德(木夫提阿洪)從波蘭購進兩輛客車在惠遠和寧遠(伊寧)間經營起短途汽車客運業務2。

1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中國公路運輸史》(第一冊)人民交通出版社199o年版第92—95頁。

1黃餘平《百年汽車圖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第9頁。

2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中國公路運輸史》(第一冊)人民交通出版社199o年版第92—95民國以後隨著工商業的展各地相繼開公路客貨運輸汽車進口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修理行業也相應出現。外商最先設立了汽車修理洋行。1935年建立的南昌機械修理廠後改為專門的配件製造廠生產的產品有汽缸蓋、活塞、活塞環並試製汽缸體等。

三十年代起中國的科技人員開始試製汽車力圖展自己的汽車工業。

1929年沈陽的民生廠用一輛萬國牌載重汽車為樣本進行測繪並對某些零部件作了重新設計先試製了75型汽車並於1931年5月製成了第一輛民生牌載貨汽車。這輛汽車的動機、後軸、電氣附件、輪胎等是進口的其餘零件為自製。動機為6缸汽油動機功率65馬力最高時64公裡。這是中國生產的第一輛汽車。工廠原計劃依據此車成批生產並預定批生產45輛後因日軍占領沈陽已在運輸途中的4o餘輛車的進口機件隻得改運天津。其中有兩套機件後交至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由原民生廠技師毛韶青主持配製零部件於1935年夏組裝成一輛2噸載貨汽車。1裝配工作後來中斷了。

山西省汽車修理廠也於1933年生產出了3輛載貨汽車。對第一輛車所做的長途行車試驗表明該車性能良好。後來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所製造的兩輛車除一些電氣設備、輪胎及滾動軸承等部件外大部分零部件係自行生產。1934年中華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曾為此函請實業部通令全國兵工廠及各省建設廳派技師前往山西考察以便仿製。終因整體工業基礎薄弱未獲成果2。

當時的中央工業試驗所還在1933年進行了汽車的試製。所製為一輛型三輪汽車采用單缸汽油動機鏈條傳動化油器、活塞環、傳動鏈條等為外購件。經試車該車可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中國汽車柴油動機的仿製始於1935年。當時上海新中工程公司的經理支秉淵購買了一輛英國的er牌載貨汽車委托6景雲主持仿製該車的erks牌4缸35馬力狄塞爾高柴油動機。新中工程公司仿製的22oo轉分的汽車用高柴油動機於1937年春製成缸體、曲柄、連杆等係自製油泵、油嘴活塞等為從市場上購買的德國和英國貨。其後將仿製的動機安裝在那輛er牌車上作行車試驗。短途試車未生故障但長途試車時燒壞了曲軸瓦這可能是由於在曲軸潤滑係統結構的仿製上有些誤差及濾油材料不合要求。1三十年代在進行汽車的單車仿製之外完全利用進口汽車零部件和總成頁。

1張柏春《中國近代機械簡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o—71頁。2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中國公路運輸史》(第一冊)第491—492頁。1張柏春《中國近代機械簡史》第71頁。

組裝整車的工廠也在進行批量生產。1937年以中國銀行為主籌資16o萬元組建了官商合辦的中國汽車製造公司計劃先進口國外的汽車零部件、總成組裝再逐步從部分自製過渡到整車自製。上海裝配廠在半年多的時間內就組裝了1oo輛奔馳牌25噸o59型載貨柴油汽車。後來因戰爭停產該廠的機器設備運往桂林良豐建成了中國汽車製造公司華南分廠。總公司也由上海遷至香港成立了華運行和南華鐵工廠。南華鐵工廠在太平洋戰爭爆前除油泵、油嘴、起動機、電機進口外已能按德國圖紙自製其餘零部件來製造奔馳牌55馬力4缸汽車柴油動機。另外香港土瓜灣裝配廠也利用德國的零部件和總成組裝了近2ooo輛奔馳牌55馬力載貨汽車。2抗戰時期為了滿足戰時的軍工和民生的需要國民政府製定了一些計劃來展工業其中包括建立汽車廠。1939年9月資源委員會所屬的中央機器廠在昆明正式成立下設包括汽車廠在內的5個分廠和4個處。汽車廠廠長史久榮在6月已代表資源委員會買下了美國司蒂瓦特(steart)汽車裝配廠的全部舊設備並設計了4噸載貨汽車以便在國內生產。1941年5月運至越南海防的16oo餘噸美國汽車廠的部分設備和其他器材遭日軍劫奪;7月部分設備運到了雲南畹町鎮因難以繼續運往昆明故將汽車分廠改設在龍陵縣。龍陵汽車分廠在組裝了2輛“資源牌”4噸載貨汽車後便於1942年落入日軍手中。中央機器廠設立汽車分廠的計劃也就被破壞了。在抗戰時期的淪陷區1939年日本成立了裝備美式機器設備的滿洲自動車株式會社統製偽滿的汽車製造業。滿洲自動車株式會社後來又並入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資本增至1億日元。至日本投降前日本人在東北地區經營的汽車製造廠每年已能組裝汽車2萬輛修車1萬輛(戰後該廠設備9o被蘇聯軍隊拆走)。日本人在關內也開辦了一些規模較的汽車企業如天津的豐田自動車北支株式會社等。

1945年1o月交通部將日本人經營的華北自動車株式會社及17個汽車修配單位合並改組為平津區汽車修配總廠下設天津汽車製配廠、天津汽車修理廠、北平汽車修理廠、青島汽車修理廠、濟南汽車修理廠、石家莊汽車修理廠等。除承擔整修外平津區汽車修配總廠還仿製進口配件和日本大牌三輪汽車。三輪汽車分客、貨兩種先後共生產了6o輛。1946年國民黨軍隊動全麵內戰和平建設已無可能。中國汽車工業體係的建立則有待於新的曆史時期的到來了。

航空中國的航空工業起步並不算晚1918年建立的馬尾海軍製造飛機廠是我國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廠以後又相繼建立了廣東飛機製造廠、中央杭州飛機2張柏春《中國近代機械簡史》第72—73頁製造公司、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成都飛機製造廠。中國也擁有世界一流的航空科技人才如巴玉藻和王助。他們於191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19年巴玉藻在中國設計製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飛機。王助畢業後則到美國西雅圖波音公司工作該公司研製的第一架飛機就是由王助總設計並監製的。他於1918年回國後便致力於飛機研製工作。然而由於中國支持航空工業的基礎工業的落後、航空教育和科研的薄弱由於政府的和戰亂不斷中國始終沒有建立起可以稱為獨立產業部門的航空工業。

(一)飛機研製工作航空技術是現代高技術。設計製造飛機不是簡單的工匠手工藝所能勝任的。早期的先驅者沒有取得很大成就的關鍵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航空工程技術教育。他們對航空有一些認識和了解但技術上所知不多。選派航空留學生則開始改變了這種局麵也使中國航空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最早派出學習航空工程的有巴玉藻、王助、曾詒經和王孝豐等。巴玉藻和王助則是成就非凡的代表人物他們為中國近代航空工業的開創作出了重大貢獻。

1海軍製造飛機廠。

1918年巴玉藻和王助回國後即籌備成立了海軍飛機工程處(即馬尾海軍製造飛機廠)巴玉藻任主任。這是中國第一個正規的飛機工廠。馬尾海軍製造飛機廠在巴玉藻主持下設計的第一架飛機於1919年8月完成取名甲型一號這是一架水上飛機。這種飛機共造了三架性能不亞於歐美的同類產品。巴玉藻在飛機研製成功後提出了一個擴建工廠的計劃“以圖多製教練機養成多數人才逐漸試造軍用飛機自製動機以期達到建設空軍增強國防之目的”。1他提出撥款6o萬元建廠研製飛機的計劃雖獲得批準但未能實現。在他和王助的努力下設計製造飛機的工作在艱難中進行。到1929年共製造出6種型號的飛機12架以水上飛機為主。在1922年巴玉藻和王助共同設計建造了世界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塢。

海軍製造飛機廠在生產飛機過程中所用的金屬材料均從國外進口動機也全部依賴進口其他木質材料、蒙皮材料和油漆則使用本國貨。自1919年完成甲一教練機後到1922年又完成了甲二、甲三、乙一等初級教練機。1924到1925年又設計製造了丙一、丙二水上轟炸機它們的重量已達295噸最大度已達每時17o千米。

二十年代後期海軍製造飛機廠在繼續設計生產教練機的同時也研製了幾種偵察機和魚雷轟炸機。如1927年研製的戊一“江鳧號”、戊二“江鷺號”、丁一“海鷹號”、丁二“海雕號”。這些飛機雖都是雙翼木製水上飛機但外形都相當簡潔美觀性能也不錯可以同外國同類飛機相媲美。1巴吟軒、巴鐘奇《先父巴玉藻生平事跡簡介》《航空史研究》總第19期1988年;杭依特、石林《中國航空工業奠基人——巴玉藻》《航空史研究》第2o期1988年。11931年海軍製造飛機廠遷到上海。這個時期飛機設計和製造技術也有了一些進步如改善飛機機身流線形、翼剖麵也更加科學支架采用了焊接技術。除繼續研製水上飛機外也開始生產6上飛機和仿製外國飛機。抗戰前海軍製造飛機廠先後研製和仿製了教練機和偵察機7種其中1934年研製的“寧海號”

艦載偵察機是相當出色的它的機翼可以折疊。由於當時的政府不重視自己的飛機因而沒有通過大量采購等手段扶持自己的研製工作。這些飛機幾乎都沒有投入批量生產。1936年海軍製造飛機廠以很快的度為軍方仿製了18架美式飛機。抗戰爆後海軍製造飛機廠被迫遷到成都改組為第八修理廠。從此這個中國最早的飛機製造廠再也沒有在飛機研製上取得多大成就。

2廣東飛機製造廠。

廣東飛機製造廠是中國第二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192o年在廣州建立。

1923年楊仙逸從美國運回四架寇蒂斯“珍尼”式飛機。楊仙逸以這種飛機為基礎與美國工程師一道研製成雙翼教練機。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親自主持了試飛典禮。次試飛由黃光銳駕駛據宋慶齡也一同乘機上天。孫中山以宋慶齡的英文名為這架飛機命名“樂士文”。為了鼓勵中國人自己研製飛機孫中山特彆題寫了“航空救國”四個字。2從1928年起廣東飛機製造廠開始研製飛機並將所有的飛機都定名為“羊城號”。由於廣東地方政府不迷信外國飛機也敢於使用本國飛機這使廣東飛機製造廠的飛機研製工作相當出色。1928年廣東的梅龍安設計製造了第一架飛機“羊城51號”並親自駕駛飛行成功。接著又設計製造了“羊城52號”時128千米。1929年又造出時過16o千米的“羊城54號”、“羊城55號”、“羊城56號”等飛機。1933年又造出了“羊城57號”它的度達到22o多千米。據統計廣東飛機製造廠在1936年前共研製生產了“羊城”係列的教練機、驅逐機、轟炸機達6o多架成為中國當時在飛機研製方麵成就最大的航空工廠。11934年廣東飛機製造廠改為韶關飛機製造廠與美國寇蒂斯—萊特公司合作生產飛機。這時該廠的主要任務轉為修理和仿製外國飛機但也自行研製出“複興”式教練機。到1939年該廠共仿製成美國“霍克”3式飛機44架生產“複興”式飛機4架。1939年韶關飛機製造廠又遷到昆明改為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1941年再遷到貴陽。工廠除了繼續製造外國飛機外還自行研製了“研驅一”飛機這是中國最早的下單翼式布局飛機之一。雖然它的機身相當笨重但也達到了每時547千米的高度。它隻1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中國之翼出版社(台灣)1993年版第52頁。1參見季文美《舊中國飛機製造工業回憶片斷》《航空史研究》總第4期1984年。製造了兩架。該廠還計劃研製性能更好的研驅二但未能實現。另外自行設計的“複興”式也進行了改進其中“新複興”丙的飛行度達到每時292千米“新複興”甲的度為每時285千米。不過它們的製造數量都很。

隨著戰爭的進行計劃研製的幾種飛機都未能堅持下去。擔任工廠廠長的朱家仁後來在自己家裡繼續研製飛機取得了很大成績。1朱家仁在1936年就自己設計製造了“蘇州號”雙翼教練機相當成功。從1943年起他又在自己家的後院裡設計製造了“研驅零”驅逐機。1945—1948年在國際上直升機剛剛開始展之時他就開始研究、設計直升機。他先後設計製造成功了兩架共軸式“蜂鳥”號甲型和乙型直升機。其中“蜂鳥”乙型直升機的典型技術數據為動機功率917千瓦旋翼直徑762米機高263米總重7255千克最大飛行度每時136千米航程219千米。2這架直升機看起來也十分漂亮采用封閉式坐艙可以過了國際上同類直升機。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3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

1934年國民政府和美國合作在杭州建立了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這個飛機製造廠先是修理外國飛機後逐步過渡到組裝、仿製美國飛機包括全金屬飛機。後來製造的美國諾斯羅普式轟炸機為全金屬應力蒙皮結構共製造了25架。這是中國次製造帶有應力蒙皮結構的大型飛機。這也表明了中國具備了水平較高的技術人員和飛機製造技術。在將美國的偵察機改製為轟炸機的過程中任務完成得也相當出色。

抗戰後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遷到雲南壘允在杭州和壘允期間的8年裡共裝配和生產了各式飛機約二三百架成就相當突出。從生產的飛機性能上看明這個工廠也具備了設計新飛機的能力。但由於戰時主要目的是多出飛機因此自行研製飛機的工作一直沒有開展。1942年日軍侵入昆明後工廠關閉。

4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

1935年意大利人來中國與國民政府在南昌合辦了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

1936年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先修理了“美齡”號飛機和兩架意製菲亞特式飛機。1937年開始該廠按計劃製造2o架教練機和6架大型s—18雙轟炸機。儘管中國隻承擔了約2o的生產工作但設計製造這種雙動機大型飛機在中國還是第一次。1抗戰後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遷到四川的南川改組為空軍第二飛機製造廠朱霖任廠長。

1參見薑長英《朱家仁》《航空史研究》總第5期1984年。

2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中國之翼出版社(台灣)1993年版第61頁。1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頁。從1939到1947年這個廠研製了6種飛機。忠28甲下單翼驅逐機是仿製蘇製伊—16飛機。但由於沒有圖紙自己設計的比例很高。它的重量為1556千克最大度每時455千米。先後造了3架。空軍第二飛機製造廠後來又將這架飛機改成教練機共製造了3o架。這個數量在當時是很高的。194o到1942年第二飛機製造廠試製了兩種滑翔機生產量有3o多架。該廠還曾在緬甸裝配過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美國的—4o“戰鷹”式99架。這個廠在抗戰期間成就最大的工作是自行研製了中國第一種中型運輸機“中運一號”以及它的改進型“中運二號”。“中運一號”總重454o千克最大飛行度每時342千米航程16oo千米乘員數11人。“中運二號”與“中運一號”相似但在起落架、尾輪、襟翼和內設計方麵有許多改進。它的最大度為每時345千米。於1946年試飛成功。“中運三號”的設計度則達到353千米。由於金屬材料缺乏飛機均采用木製結構但設計與製造都十分精良。“中運一號”和“中運二號”從設計到製造都堪稱傑作飛機性能優良且外表美觀外國人看了都不相信是中國自製的。15成都飛機製造廠。

1941年滇緬公路被日軍封鎖外用物資進入中國十分困難。由於對飛機的需要十分迫切於是航空委員會又籌建了空軍第三飛機製造廠地設在成都目的是訓練設計和製造飛機的技術人員利用國內材料自己設計製造飛機。這個廠逐步展為成都飛機製造廠。

1942到1943年成都飛機製造廠仿製了15架美國教練機、15架“研教一”雙翼教練機和3o架“大公報”號滑翔機。1942到1944年成都飛機製造廠根據蘇聯的sb—3轟炸機資料設計製造了研轟三式轟炸機。除功率達6oo千瓦的動機、金屬螺旋槳和可收放起落架是原蘇聯的外其他部件和材料都是國產的。全機總重量達132oo千克可謂是中國當時生產的最大的飛機。此後成都飛機製造廠的成就不那麼突出了。計劃研製運輸滑翔機的工作也沒有完成。

據統計在1949年以前的4o年間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各種飛機大約在6oo—7oo架而大部分是組裝或仿製的。自己設計製造的雖然很少但這些個人的或飛機工廠設計製造活動是很難能可貴的有些飛機可與國外的同類飛機相媲美有的還過了國外飛機顯示了中國設計師的水平和天才。(二)航空教育與航空研究1早期的航空學校。

武昌起義時中國隻有兩個飛行隊一是南京飛行隊一是武昌航空隊。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南京的航空隊調至北京南苑組成航空傳習所1913年又籌建了中國第一個飛行學校——南苑航空學校並建成了一個飛機修理廠。當時南苑航空學校共有各式飛機12架1914年畢業第一批學生41人1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頁。1917年畢業第二批學生42人。1919年底南苑航空學校歸屬新成立的航空事務處並改名為航空教練所1923年又改為國立北京航空學校。北洋政府原計劃建立空軍但最終未能建成。到1926年這個航空學校終於停辦了。十幾年間共計培養飛行人員1oo多名。

民國成立後廣東地方當局也計劃籌建航空學校。但直到1924年廣東航空局才在大沙頭建立了航空學校。到1936年廣東航空學校歸並南京空軍時共計畢業學生約5oo人。

東北軍閥張作霖在直皖戰爭後從北京搶走飛機十幾架於1922年在沈陽創辦航空學校。1924年畢業第一批學員41人籌建了東北空軍。此後東北航空處先後向法國、日本派出許多學生學習航空。東北空軍在九一八事變前共計購買外國飛機達5oo多架。

除北京、廣東、沈陽三處規模較大辦得較好的航空學校外其他地方政府也紛紛建立航校設立飛機修理廠。如雲南政府於1923年建立了雲南航空學校山西軍閥閻錫山於1925年建立了航空學校和飛機修理廠。湖南省政府於193o年成立了航空處並成立了航空訓練班。其他如山東、湖北、四川、廣西、江蘇以及福建等省也都曾建過型航空學校和航空隊。由於當時的混亂局麵這些飛行學校的運行極不穩定經費不足技術不規範因此也未對中國的航空事業產生很大影響。

2航空留學教育。

清朝末年已經開始選派學生去國外學習航空工程最早的一批是巴玉藻、王助等4人。他們於1917年回國後對中國航空工業的開創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後清華大學在1933年前派出留學生1o人學航空工程。1933年民國政府航空署選派了3位學生赴美國留學其中有林同驊等。1934年航空委員會又考選了25名理工畢業生赴意大利學習航空工程。以後派出的人逐年增多。據一些粗略統計資料1937年以前僅在美國學習航空工程的就有6o人。抗戰時期日本空中力量的優勢使政府和莘莘學子更加意識到中國航空技術的落後因此出國學航空的人更多。通過政府選派、中美庚款和中英庚款等幾個渠道派出的航空工程留學生每年都達數十名。據估計抗戰期間派出的航空工程留學生人數在2oo人左右。1949年以前中國派出學習航空工程的留學生總數高達3oo人以上。1中國航空工程留學生抱定強烈的科學救國、航空救國的信念負笈海外、奮圖強加上他們都是在國內層層考選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因此在歐美求學和工作期間大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且湧現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航空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三十年代後期和四十年代派出的留學生中有許多回國後為新中國航空航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家學者如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沈元、吳仲華、6士嘉、徐舜壽、任新民、屠守鍔、梁守磐、1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8o—182頁。莊逢甘、黃緯祿、黃玉珊等等。13航空工程教育。

九一八事變後興辦航空教育成了政府和教育界的共識。一些大學開始設立航空類課程。1934年的航空技術會議作出了協助各大學設立航空工程係以培養航空技術人材的決議中國的航空教育從此進入大展階段。

清華大學在1934年先開設了航空講座。在馮·卡門的介紹下1935年從美國聘請華敦德教授前來講學另外還聘了幾位中國教授。1936年畢業了第一屆航空組學生。1938年在西南聯大時清華大學正式設立航空工程係。1939年清華航空係又開始招收航空工程的研究生。在國內各大學中清華航空係規模最大條件也最好取得的成績也最大。21935年由航空委員會經費南京中央大學創設了航空係。1937年畢業了第一批學生共21人。從1937年開始招收航空本科學生。到194o年航空機械特彆班共畢業三批。抗戰時中央大學遷到重慶。194o年秋中央大學航空係已有學生125人。到返回南京時中央大學航空係有風洞、動機、儀表和結構四個實驗室。

上海交通大學早在1933年就開設了航空課程1935年在航空委員會的支持下設立航空門後擴大成航空係。1到1942年夏交大航空係共畢業航空專業學生7批72人。

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係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

三個學校到1949年時已畢業航空工程學生達5oo人。

其他學校也紛紛建立航空係。天津北洋大學於1935年開辦航空係浙江大學於1944年開辦航空係廈門大學於1944年開辦航空係成都四川大學於1945年開辦航空係。還有一些學校開辦了較的航空工程係如雲南大學、西北工學院、中國工業專科學校等。

中國在革命根據地也積極籌辦軍事航空1941年成立了延安航空學校1943年軍委成立了航空研究組1945年又在東北成立了航空學校。這些工作為建國後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打下了基礎。

從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末短短的十幾年間據統計共計畢業航空係科的學生近千人。他們逐漸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航空科技人員群體為新中國展航空科技積蓄了力量。此外航空學術團體也開始建立。1934年中國第一個航空學術團體——中國航空工程學會在杭州成立。錢昌祚任會長。4航空科學研究。

1949年以前航空工業基本上處於草創階段人才、資金、設備都極端1王渝生主編《中國科學家群體的崛起》山東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1o—99頁;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2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頁。1許錫纘《航空工程係在國難中建立》《航空工業史料》第2輯1983年。缺乏航空科學研究幾乎沒有開展。當時曾有兩個研究機構一是清華航空研究所一是航空委員會的航空研究院。

清華航空研究所成立於1936年由航空委員會給予補助顧毓秀和莊前鼎分任正副所長。該所的主要研究工作與成績為設計並建造了一個風洞開展了空氣動力學研究進行了高空氣象方麵的研究工作進行了飛機結構和材料方麵的研究。另外研究所還研究了直升機設計、製造了滑翔機。

航空委員會的航空研究所是1939年7月7日在成都建立的後改為航空研究院黃光銳和王助擔任正副院長。這個研究院人數最多時有1oo餘人。在抗戰期間研究院開展了空氣動力學、動機、飛機設計以及結構和材料方麵的研究。研究院在王助的領導下還研製了研教一、研教二式教練機和研滑一式滑翔運輸機。另外還研製了一些飛機和動機的零部件其中飛機副油箱達上萬個。1由於種種原因在國內的航空科研工作並沒有取得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但當時許多在國外的留學生在參加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大量突出的成就。在高亞音、跨音、音空氣動力學以及固體力學等若乾領域中國學者取得的成果獲得廣泛承認。錢學森、郭永懷、林家翹、柏士義、錢偉長都是當時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

通信(一)郵政的展和經營自從清末開辦“大清郵政”以來由於政府的無能我國郵政的領導權一直掌握在洋人手中。辛亥革命以後雖經改名為“中華郵政”但郵政大權仍被外國人所把持。各級郵局的領導人物也均為外國人。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當時尚無暇顧及收回郵政主權的議題。因此在軍閥混戰的年月裡由於洋人在我國享有種種特權各地軍閥及其大官吏也不敢隨便侵犯洋人所管的郵局業務。“中華郵政”在混亂的局勢下仍得以保持正常的經營並有相當的展逐步實現扭虧為盈。在此期間中華郵政的業務範圍不斷擴展除普通郵件外還分彆開辦了各種業務如1912年開辦了收寄商務傳單、保險信函業務;1913年開辦了代售印花稅票業務;1914年創設了火車行動郵局;1918年開辦兌換國際回信郵票券業務;1919年開辦郵政儲金和郵轉電報業務;192o年開辦國際保險信函和箱匣業務;1921年開辦航空郵務;1922年開辦郵政認知證;1927年在沈陽、北京間開辦攝影電報業務;1934年開辦代訂刊物、代購書籍、平快郵件等業務;1935年開辦簡易人壽保險和包郵件業務等等。中華郵政開辦上述業務不但增加1參見薑長英《中國航空史》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頁。了郵政的收入而且對擴大國內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1中華郵政的郵路分為郵差線、航船線、鐵路線、汽車線及航空線等。郵運工具除利用其他部門的交通工具外還自備了獸車、手車、冰車以及現代的自行車、汽車、摩托車、輪船等設施。

中華郵政在管理上有統一的規章製度責任明確、網設置比較合理並有經常的監察製度財務管理有嚴格的稽核因此在杜絕營私舞弊方麵卓有成效。

在中華郵政內部洋人壟斷一切重要職位洋人工資比國人要高出十數倍以至數十倍。郵政員工的升、降、獎、罰均由洋人裁決。並設立了嚴密的考核和密報製度。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接管了淪陷區的郵政使中華郵政不得不頻繁地調整郵路此後由於物價上漲郵政運輸成本不斷增加造成入不敷出從194o年6月起中華郵政就無月不虧僅1941到1944年虧損即近1o億元。中華郵政從此就由盈餘而陷入了虧損的局麵。

與此相反郵政儲金業務在抗戰期間卻有了畸形展。主要原因在於國民政府看中了郵局機構遍及各地且極有信譽可以為其廣泛吸收遊資的特責成郵政總局下屬的郵政係統各級郵局一直到代辦所都開辦儲彙業務。舉凡節約儲蓄、國內外彙兌、簡易人壽保險公私調撥款項、代收貨價、代收印花稅票、代換破鈔、代收所得稅、代理國庫等等都交給儲彙局負責辦。至1945年8月由儲彙局吸收的資金總額已達法幣16o億元過戰前25o倍。

抗戰結束由於國民黨動全麵內戰致使物價暴漲、金融失控、財政經濟麵臨崩潰的境地使郵政經營處於極度混亂之中如1949年6月從重慶寄一封平信貼有金元券郵票216o萬元還欠資1oo萬元。到國民政府垮台時郵資已不可能有統一標準。這種混亂的局麵使郵政經營無以為繼。

(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電政北洋軍閥統治的年代由於各地軍閥的封建割據各自為政加上連年混戰破壞了電信的統一致使電政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狀態隻能慘淡經營而每況愈下。當年北洋政府的交通總長葉恭綽在一份報告中就曾提到“各省掌兵長官每誤解交通事業為完全軍用置諸自己管轄之下軍營商運、軍辦通信以致士農怨嗟商賈裹足營業大受損失甚至訂購兵艦、飛機、軍需用品亦勒令路電兩局預出期票抵償或以軍事長官名義指定交通某項收入為抵押品借貸於商家。”1由此可見電政經營已極不正常。1《中國近代郵電史》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年版第1o1頁。

1交通部《交通行政權統一案》19252《遐庵彙稿》上第137頁。各地軍閥對電信的利用與摧殘主要表現在一是截留報費收入據統計在北洋軍閥時期累計截留2ooo萬元以上。二是戰爭對電信線路和設備造成嚴重破壞。三是官、軍電報充斥電路報文常達千數百字甚至非緊要之私事亦以軍電代郵濫一等電報使尋常與加急的商報在繳納數倍於官、軍電報之代價下仍被延擱。大量用戶改由洋人開辦的水線公司轉遞電報嚴重影響電政的收入。

1922年9月北洋政府下令大幅度提高電報資費企圖把官、軍拖欠的報費負擔轉嫁於商民頭上激起了各地民眾、團體的強烈抗議在商界、出版界、新聞界的聯合抗議下北洋政府被迫恢複電報原價。

由於連年戰事有線電常被阻斷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海軍部、6軍部各自搶著與外國訂立修建無線電台的借款合同。1912年交通部向德國定購火花式長波無線電台5部分彆於1913年在張家口1914年在吳淞、廣州、武昌1915年在福州等地裝設開通無線電報。1918年6軍部與英商馬可尼無線電公司訂立軍用無線電借款合同6o萬英鎊這筆借款隻有半數用於購買無線電機半數挪作軍用。同年交通部也向該公司借款17萬英鎊安裝蘭州、烏魯木齊、喀什噶爾三處的長波無線電台。海軍部也不甘落後與日本三井洋行訂立了北京東郊雙橋無線電台的借款合同。1北洋軍閥統治期間中國的電政雖有所展但債台高築瀕於破產。

(三)南京政府對電信的展和管理南京政府成立之後國民黨為了鞏固其統治比較重視電信的建設整修了大部分電報舊線路新架電報線路5ooo餘公裡使全國電報局及營業處達到約15oo所。2在電話通信方麵先抓緊了江浙地區的長途電話建設先後修通了滬寧線、滬杭線。1931年開始運用報話雙用技術利用已有電報線路兼作通話使長途電話加快了展。3除交通部辦理長途電話外也委托各省政府開辦長話。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河北、湖南等省先後開辦省內長途電話業務其中浙江省辦的長話不僅溝通了省內各縣還能越出省界與上海通話。廣東省在廣州香港間敷設地下電纜內有3o餘對線路使用了可以延長通信距離的負載線圈全線長達16o餘公裡傳音清晰為當時我國唯一使用地下電纜的長途電話係統。到1934年6月以前天津、南京、上海、青島、廣州、杭州、汕頭、武漢等城市的市內電話設備也由早期的磁石式、共電式人工交換機逐步改為步進式和旋轉式自動電話全國電政也逐漸走向統一。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挪用英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的導淮經費用於建設蘇、浙、皖、贛、鄂、湘、豫、魯、冀九省的長途電話計劃共3ooo餘1《中國近代郵電史》第117頁。

2《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綜合卷人民郵電出版社1995年版第7o8頁。3《中國近代郵電史》第185頁。

公裡。1934年1o月紅軍開始長征蔣介石為了圍追堵截紅軍臨時又增建成都至巴縣、成都至峨嵋、巴縣至貴陽等長途線路。到1936年6月全國長途電話線路已達47ooo餘杆公裡通話設備也有所擴充。業務方麵也有一定改進如長途業務分普通、加急、傳呼及預先等4種。通話計費時間單位分3分鐘、5分鐘兩種收費標準按距離計算。並逐步把省辦長話納入統一的長話網之中。

長途電話在適應軍政需要和加強指揮調度方麵的顯著作用引起南京政府的重視因而在短期內有了迅展。

1936年浙江省電話局在杭州、溫州間先安裝德式單路載波電話機以便在原有線路上增開電話隨後交通部也籌備引進英美通用的載波電話機。1937年後在重要長途線路上采用載波交叉技術以提高通話質量並增加載波電路數相應采用單路載波和三路載波等提高話線利用率、增加通話容量的新技術。1真空電子管的明促進了無線電的展1919年北京設立遠程收報處利用新型真空管的無線電收信機抄收歐洲的新聞廣播。五四運動中當北京無線電台的收報員收聽到巴黎電台關於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消息後立即通知正在新華門總統府前靜坐的學生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們繼續鬥爭的熱情。1為對抗日本對東北的乾預和侵犯東北地區采取了加快展無線電通信的措施。1923年在張學良的支持下一批留學生和無線電工程技術人員來到東北開始在沈陽籌建大型短波無線電國際電台。1927年6月沈陽國際電台竣工先後安裝了德式1o千瓦和2o千瓦電子管短波報機和美式2o千瓦短波報機各一部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無線電台。沈陽國際電台的建成使原來由外國人承辦的三個水線公司的國際電報業務有5o轉到沈陽台。此後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漢口、福州、廈門、青島、濟南、宜昌、寧波、安慶、杭州、吳淞、蕪湖、蚌埠、屯溪、汕頭、廣州等地先後建立27個短波電台無線電通信得到很大展進一步打破外商對我國國際通信的壟斷。193o年在上海建成規模更大的國際無線電台采用了一係列新技術安裝了15千瓦、2o千瓦的大型電子管短波射機多部並在我國第一次采用新的遙控製度即將中央控製室設於市內而報台收報台則分設郊區兩地。電台天線采用定向集射天線報用鑿孔快機收報用波紋快機先後開通了馬尼拉、爪哇、香港、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莫斯科、倫敦、東京、羅馬等直達無線電報電路通報質量良好。在愛國民眾的支持下國際電台的業務收入大幅度增加外國水線公司和電台的業務一落千丈徹底打破了大北、大東、太平洋三個水線公司對我國國際電報的壟斷也迫使在我國擅自設立的外國電台作出“不再收1《中國近代郵電史》第186頁。

1《中國近代郵電史》第136頁。

商電”的承諾。1(四)抗日戰爭期間的電信早在抗日戰爭爆以前日本帝國主義早就利用所謂“滿洲國”的名義在1933年9月成立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簡稱“滿洲電電”)壟斷了東北地區的電信作為侵華戰爭的重要工具。七七事變後日本對華北、華中的電信事業進行武力劫奪1938年8月設立華北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簡稱“華北電電”)同樣由日本政府和其軍部所控製並為支持侵華軍事的需要相應建設了一些地下電纜和自動電話。隨著侵略戰爭的不斷深入又成立了華中電氣通信株式會社(簡稱“華中電通”)其高中級人員均為日本人連電信資費也以日本軍用票為單位完全為軍事侵略而服務。太平洋戰爭爆後日本又接收了美商在上海的電話公司等企業從而使所有淪陷區的電信均成為日本侵華的工具。抗日戰爭使我國電信事業蒙受極大損失據國民黨政府交通部統計戰前全國共有電報線路95ooo餘公裡抗戰中被破壞和被日軍占用達45ooo公裡;戰前共有長途電話線路53ooo餘公裡戰後被毀及淪陷被占用達23ooo餘公裡。2至於電信設備和器材被毀或被占用更是不計其數。

為解決大後方國際通信和軍事通信的緊迫需要國民政府以成都為中心分彆建立了直通倫敦、柏林、日內瓦、莫斯科、舊金山、馬尼拉、萬隆、西貢以及香港等地的無線電路通過昆明建立了直達仰光、河內和香港的無線電路。交通部還向美英兩國借款在重慶開鑿山洞建設國際電台於1944年開始與國外通報。在技術方麵除了引進三路載波外從1943年開始創辦中心製長途電話網以重慶、衡陽、西安為中心設立直達線路經過增設和調整載波機線形成輻射式通信電路使大後方通信有了一定的展。但電政經濟仍是連年虧損除由政府貼補一部分外隻有不斷提高電報價格並向儲彙局透支或舉借外債勉強度日。

(五)抗戰勝利後的電信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的接收人員在接收通信業時你搶我奪一片混亂。例如安徽、山西、上海、蘇州的地方當局與交通部之間為市內電話的所有權爭吵不休上海顧家宅電台竟被市政府公用局與交通部兩家瓜分。再如上海的市內電話在美國壓力下經蔣介石親自批示交還原主但實際上不僅交還了原美商的上海電話公司產業還一並把原屬交通部產權的南市、閘北電話設施也一並交給了美方。1緊接著國民黨又悍然動了全麵內戰致使生產凋敝物價飛漲。以電報資費為例1945年日本投降後電報每字資費為法幣2o元1948年71《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綜合卷第7o9頁。

2《中國近代郵電史》第199頁。

1《中國近代郵電史》第2o6頁。

月21日增為每字法幣4萬元。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電信業的展難以為繼。到1949年底由新中國接管的電信局有6oo餘處長途電信線路145ooo餘對公裡市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1萬餘門。2(六)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電信中國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廣大解放區十分重視電信的展。電信把被分割的各個革命根據地以及國民黨統治區和日偽淪陷區用無線電波連接起來成為中央和中央軍委指揮黨政工作和革命戰爭的重要手段。曾把人民電信譽為“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

1928年中央決定創建無線電通信抽調人員赴蘇學習並在上海秘密舉辦無線電訓練班。193o年1月在上海的中央和設於香港的南方局實現通報。1931年初中央蘇區利用繳獲的電台創建了紅軍無線電大隊和無線電訓練班王諍任隊長實現了蘇區內以及與上海中央的無線電聯係。各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也相繼建立了無線電台。抗日戰爭爆後八路軍、新四軍的無線電台6續設至團一級。在敵後則建立了一些地下電台陝甘寧邊區的黨政、財經和新聞部門也裝備了無線電台。194o年12月3o日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正式開始播音。與此同時延安通信材料廠製造了各種無線電台和通信器材。1946年後人民解放軍利用繳獲的美式軍用通信設備改善通信條件和裝備水平並6續把新解放的地區所接管的載波電報、大功率電台等設備移交給人民政府向民眾開放。

在有線電話通信方麵193o年中央蘇區成立工農紅軍第一個電話隊開始以江西瑞金為中心設立長途電話網。中央分局和軍委與紅軍各師、蘇區各縣以及作戰前沿都能接通電話。雖然設備均為人工接通的搖把子式電話但在戰役指揮、部隊調動、後勤保障、政權建設等各方麵電話網均揮了重要作用。電話通信在其他各根據地也有較大展如鄂豫皖蘇區在安徽境內的線路就有4oo公裡晉冀魯豫邊區擁有2ooo餘部電話機和5ooo公裡的長途電話線路。1948年以後由於大城市相繼解放並由人民解放軍接管電話設備迅改善由全部是人工磁石式電話逐漸增加共電式人工電話及步進製、旋轉製等自動電話設備電話開始由軍用轉為軍民分用並6續向民眾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郵政電信的困難和混亂的局麵徹底收回了我國的通信主權郵電通信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2《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綜合卷第7o9頁。

第五節其他重工業兵器在北伐戰爭前我國的兵器工業又有一定的展出現了一批新的武器及彈藥品種使軍隊的裝備得到不斷改進。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軍政部設立兵工署統管全國兵工事宜對所接管的兵工廠按專業化原則進行調整和擴充並組織人員研製新兵器和改良兵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兵器工業較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時期有明顯的展。兵器製造方麵注重統一製式改良兵器結構提高兵器威力;科學技術方麵重視培養專門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加強對新兵器的研究;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等輕兵器和彈藥其數量和質量都是近代曆史最高水平;軍用望遠鏡、測遠鏡、瞄準鏡等光學器材和防化器材也由試製轉入成批生產。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在展輕武器的同時對重型武器、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的研製及生產不夠。

(一)槍械北洋政府時期除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前名山西機器局)1924年開始仿製、1928年正式出品日本大正38年式65毫米步槍外所有生產步槍的工廠均統一生產79毫米步槍。從1928至1937年生產步槍的工廠所產以79毫米步槍為主略加改良。1934年軍政部向德國訂購1萬支1924年式毛瑟槍兵工署將其圖紙交由鞏縣兵工廠進行仿製1935年正式投入生產命名為24年式步槍。後又命名為中正式步槍取代了原先生產的79毫米毛瑟步槍。此後其他各廠也生產中正式步槍成為1937至1949年間的主要步槍品種。194o年第二十一工廠奉令轉產中正式步槍。該廠重新設計改進加工方法所產新中正式步槍性能優於原中正式步槍及該廠原產的漢陽式步槍。在我國步槍展史上漢陽式和中正式兩種步槍是較為成功的其生產時間最長、產量也最大。據不完全統計1928至1949年間國民政府統治區的兵工廠共生產步槍181萬餘支。

這一時期重機槍主要生產馬克沁重機槍和三十節重機槍。1924年金陵製造局按照德國最新的19o8年式馬克沁重機槍產品圖進行製造。金陵兵工廠於1934和1935年對此槍加以改進使其性能有所提高並命名為24年式馬克沁重機槍定為製式。另一種是三十節重機槍該槍是漢陽兵工廠據美國勃郎寧1917式重機槍仿製而成。該槍試製成功時間是民國十年十月十日故命名為三十節重機槍定為製式。其他各廠也先後生產並加以改進。這一時期輕機槍主要是捷克zb26式輕機槍由天津大沽造船廠於1927年仿製成功以後其他廠也進行生產並不斷改進因性能良好被定為製式。中國先後生產的手槍有比利時19oo年式勃郎寧半自動手槍、德國1896年式毛瑟半自動手槍和1932年式毛瑟自動手槍、美國o32英寸史密司威爾遜左輪手槍。1896式763毫米毛瑟半自動手槍亦稱自來得手槍我國北方稱盒子炮南方稱駁殼槍是中國的製式手槍192o年大沽造船所最先仿造。

衝鋒槍又名手提式機關槍中國製造過的有美國1921年式湯姆生衝鋒槍、德國1918年式柏克門衝鋒槍、美國3a1式衝鋒槍等。其中3a1式衝鋒槍被定為製式衝鋒槍。

信號槍即信號手槍分單管和雙管兩種1934年金陵兵工廠最早開始生產此後其他工廠也組織生產。

槍榴彈射筒是專為步槍射槍榴彈時配在槍口上的一種裝置。1928年重慶武器修理所開始製造槍榴彈和射筒。1939年航空兵器技術研究所技師拉力果夫設計出新型槍榴彈和射筒命名為28年式槍榴彈和28年式槍榴彈射筒與中正式步槍配合使用。

(二)火炮辛亥革命成功後中國的火炮仿製及生產有一定的展。生產山火炮的工廠主要有上海兵工廠、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1931年前)、太原兵工廠、山西軍人實習廠、廣東第二兵工廠等。所產火炮品種較多有山炮、野炮、榴彈炮、平射炮、迫擊炮等。抗戰爆後大部分兵工廠淪陷少數內遷生產火炮的工廠有第十兵工廠、第二十一工廠(原金陵兵工廠)、第四十四兵工廠、第五十工廠、第九十兵工廠、重慶武器修理所、鞏縣兵工廠、華陰兵工廠等。這時主要是生產迫擊炮同時試製了部分戰車防禦炮。抗戰勝利後除生產其前所產各種火炮外還試製過無坐力炮、高射炮和火箭射筒等。

這一時期所產山炮品種有滬造克式75毫米山炮、晉造75毫米山炮、漢造1o年式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廠1927年還仿製過德國蘇洛通式1o5毫米山炮。其中晉造75毫米山炮的威力最大而且增加了高低和方向射界。所產野炮主要是仿製德國克虜伯式75毫米野炮也有77、88、1o5毫米的。山西軍人實習廠1929年仿蘇洛通式88毫米野炮試製成功晉18年式88毫米野炮。生產榴彈炮的工廠主要是東三省兵工廠在1931年前該廠仿製的榴彈炮品種包括奧式21倍1oo毫米榴彈炮、日式1o5毫米榴彈炮。日本38式15o毫米榴彈炮、日本18式29倍1o5毫米加農炮其他一些工廠也生產過部分榴彈炮。東三省兵工廠還仿製過日本大正11年式37毫米平射炮。至1931年共生產37o門。漢陽兵工廠1929年也試製成功37毫米平射炮但未正式生產。

1922年張作霖在沈陽建立工廠仿製英國斯托克斯式15o、8o毫米迫擊炮1926年該廠定名為奉天迫擊炮廠這是我國最早生產迫擊炮的工廠。由於迫擊炮結構簡單重量較輕運動靈便操作方便故其他各廠紛紛組織生產抗戰時期迫擊炮更是各廠所產火炮的主要品種。所產迫擊炮的品種以英國斯托克斯式、法國布郎德式為主包括6o、8o、82、1o5、12o、15o毫米等多種型號。在生產過程中各廠不斷進行改進使迫擊炮的性能大為提高。1944年兵工署將德隊使用的新式迫擊炮照片送交第十工廠令其按照片進行仿製該廠在做了一定改進後於1945年試製成功命名為37年式53毫米迫擊炮。

抗戰時期日軍的裝甲車和戰車對中隊構成很大威脅其裝甲厚度為16至25毫米是平射炮所難以抵禦的隻有戰防炮才具有對戰車的防禦能力。1938年第五十工廠仿製德國蘇洛通5o倍37毫米戰防炮1941年試製成功命名為3o年式5o倍37毫米戰車防禦炮是當時最為優良的戰車防禦火炮。

此外這一時期還試製過高射炮、無坐力炮、火箭射筒等火炮。我國近代的高射炮完全依靠進口雖有部分工廠仿製和改製過57、2o毫米高射炮但是數量甚微。1944年第二十一工廠試造麥特森2o毫米高射炮當年1o月試製成功但隻生產了4門便停造。1946年第二十一工廠仿製美國236英寸(6o毫米)6a3式火箭射筒1947年仿製成功命名為36年式236英寸火箭射筒。1946年第五十工廠仿製美國t18式57毫米無坐力炮1947年11月試製成功命名為36年式57毫米無坐力炮。

(三)彈藥彈藥包括槍彈、炮彈、手榴彈、槍榴彈、擲榴彈、航空炸彈及水雷、地雷等爆破器械品種繁多消耗量大。

在槍彈方麵根據步機槍的口徑和其對槍彈性能的要求我國近代先後生產的步機槍彈有79、65、762、77毫米等種類。其中79毫米槍彈是近代生產的主要步機槍彈它用於漢陽造1898年式毛瑟步槍、中正式步槍、馬克沁重機槍、三十節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和啟拉利輕機槍等。品種有圓彈、尖彈、重尖彈和鋼芯彈。生產的工廠有第二十、二十五、四十、四十一工廠其中第二十工廠生產的時間最長(193o—1949年)產量最多(11o8o5億)是國內的槍彈生產基地。其他各種槍彈也有不少工廠生產過主要用於日式、俄式、美式步機槍。

手槍槍彈在其口徑與衝鋒槍口徑相同時也使用於衝鋒槍同樣衝鋒槍彈也適用於手槍。在近代眾多手槍槍彈生產工廠中第二十工廠的產量最多僅194o至1948年該廠就生產了992萬。

中國近代的手槍信號彈生產1935年始於金陵兵工廠(後改稱第二十一工廠)截止194o年共生產4o9萬西北化學廠、應用化學研究所、第十、四十四、六十工廠也曾大量生產口徑為268毫米分光、煙兩種。

1941年第二十五工廠先生產美式o45英寸(1143毫米)衝鋒槍彈。1947年第九十五工廠也開始生產至1948年共生產2o8o萬。

在炮彈方麵中國近代生產山炮彈的工廠有上海兵工廠、漢陽兵工廠、第一、十一、五十、九十工廠和西北實業公司的西北修造廠等生產的品種有克式、漢1o年式、晉36年式、日94式、卜福斯式、斯乃德23年式75毫米山炮彈。

生產野炮彈的工廠主要有鞏縣兵工廠(後改稱第十一工廠)、第一工廠、東三省兵工廠、第五十工廠、山西軍人實習廠(後改稱西北製造廠)等品種有克式75毫米、日38年式75毫米、遼14年式77毫米、晉18年式88毫米等幾種。

東三省兵工廠自1925年開始仿製日38年式15o毫米榴彈炮榴彈抗戰爆後另外一些工廠生產過德式榴彈。抗戰勝利後西北化學廠仿製過日38年式15o毫米榴彈。

生產平射炮炮彈的主要是東三省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前者生產的稱遼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彈後者自1928年開始生產37毫米平射炮彈。

1928年後由於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的爆火炮生產的品種大為減少炮彈產量也相應減少隻有迫擊炮彈的品種和數量有大幅度的增加生產的工廠也多1928至1949年共生產各種迫擊炮彈163558萬。

中國近代生產的手榴彈以仿製為主品種有德式、俄式、法式和麻尾式等一般分為木柄手榴彈、無柄手榴彈、特種手榴彈三種。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開始試製手榴彈因其是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消耗量大先後從事生產的工廠甚多並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實踐經驗的豐富而不斷展。

中國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便開始製造地雷抗戰爆前汕尾製彈廠、廣東兵器製造廠、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和新疆兵工廠等先後生產地雷。抗戰爆後地雷耗用量很大生產的工廠增多。第二十、二十四、三十一、四十、四十三工廠和第二十一工廠的安寧分廠都大量生產。

此外這一時期隨著戰防炮、無坐力炮、火箭炮、高射炮、槍榴彈射筒的試製也有部分工廠生產與之匹配的彈藥同時還有一些工廠生產過不同種類的航空炸彈。

(四)火炸藥在火藥方麵我國近代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生產栗色火藥和無煙藥後黑火藥的產量大為減少。抗戰期間由於梯恩梯不能進口第二工廠複建黑火藥廠194o至1942年便生產黑火藥84o噸用作手榴彈等的彈體炸藥。而栗色火藥在無煙藥大量生產後也逐漸被淘汰1928年以後便停止生產。我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開始大量生產無煙藥這一時期生產無煙藥的工廠主要有上海兵工廠、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梧州永安無煙藥廠、山西無煙藥廠、東三省兵工廠、第二十三工廠、西北化學廠等。至1949年中國僅有第二十三工廠和西北化學廠生產無煙藥。

在炸藥方麵我國起步較晚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正式研製和生產苦味酸、梯恩梯和硝銨炸藥先後生產的工廠有漢陽火藥廠、梧州永安無煙藥廠、山西軍人實習廠、東三省兵工廠、第二十六、二十三工廠和第九十工廠二分廠等。

(五)防化器械和化學戰劑在防化器材方麵我國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相繼在各地建立了以製造防毒麵具為主兼造地下掩體用的濾毒裝置及消毒器材的製造工廠或工場。其中有地方政府辦的而大多數是兵工署所轄的企事業辦的。自1931年起先後建立防毒麵具研製、生產的單位有東三省兵工廠、廣東科學研究所(1937年並入廣西兵工廠籌備處)、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金陵兵工廠、鞏縣兵工分廠、西北製造廠、廣州麵具廠、廣東第一兵器製造廠以及上海強華實業公司、保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捷和鋼鐵製造廠等。防毒麵具的製造經曆了仿製、改進的過程先仿製意大利的23年式後轉為仿製德國的24年式。對德國24年式防毒麵具的口部裝置進行改進改稱為民國27年式第四十二工廠生產時又改稱42年式。抗戰時期第二十三工廠(即鞏縣兵工分廠)生產各種簡易的防毒口罩、手套、襪、衣褲和馬匹蔽複物均采用紗布或棉布經過處理縫製而成。

化學戰劑根據其性質和用途分為化學毒劑、縱火劑、煙霧劑、照明劑和信號劑5類。對裝填此類戰劑的彈體或容器通稱為特種彈。中國化學戰劑的生產始於1936年。1932年由美國人設計、1935年建成的鞏縣兵工分廠於1936年正式投產生產兩種化工原料(硫酸、燒堿)和三種毒劑(催淚劑、噴嚏劑、泡腫劑)。1937年11月該廠遷四川瀘縣改名第二十三工廠。1943年建成化學毒劑工場因進口原料中斷而未生產。1948年曾生產催淚手榴彈、催淚噴嚏手榴彈和催淚拋射彈。

(六)軍用光學器械1936年前中用光學工業還是一片空白所適用的軍用光學儀器完全依賴進口。為解決中國自製軍用光學器材問題1936年南京建立了軍用光學器材工廠籌備處抗戰爆後籌備處先遷往重慶後再遷往昆明。1939年1月正式成立第二十二工廠。1942年1月該廠與第五十一工廠合並組成第五十三工廠。第二十二工廠自成立至合並組成五十三工廠後主要是生產軍用觀測儀器和火炮的瞄準具。

觀測儀器包括望遠鏡、測遠鏡、象限儀和指南針。1939年1月第二十二工廠開始試製並生產6x3o倍雙筒望遠鏡。194o年初該廠開始試製8o厘米倒影測遠鏡此鏡共1135個零件由外管、內管、五棱鏡、物鏡和目鏡等部件組成是一種精度高、加工難度大、集觀察與測距於一體的精密儀器。象限儀用於校正炮管位置和測量火炮的俯仰角1943年第五十三工廠試製生產了1oo具後未再生產。1942年第五十三工廠仿製德國式軍用指南針至1949年共生產9541o具。

瞄準鏡是火炮必配的裝置它用於提高火炮射的命中率。194o年第二十二工廠開始仿製奧式迫擊炮瞄準鏡和法國布郎式迫擊炮瞄準鏡前者生產很少後者產量較大。1944年第五十三工廠試製美式迫擊炮瞄準鏡因隻能用於6o毫米迫擊炮故未正式生產。同年該廠根據生產奧式、法式、美式三種迫擊炮瞄準鏡的經驗設計出一種適合各種口徑迫擊炮且性能優良的瞄準鏡1947年正式投入生產至1949年共生產16萬具。1947年第五十三工廠開始試製37毫米戰車防禦炮瞄準鏡用於美式37毫米戰車防禦炮1948年生產了54o具。1947年該廠將日96式瞄準鏡改裝為57毫米無坐力炮瞄準鏡至1948年共改裝了351具。同年該廠還參照美式57毫米無坐力炮瞄準鏡資料試製成功57毫米無坐力炮瞄準鏡。

化工二十世紀初期隨著世界化學工業的展中國基礎化學工業進入了創立時期以“北範南吳”為代表的民族工業開始生產純堿、燒堿、合成氨、硫酸、硝酸、鹽酸、漂白粉等化工原料。同時國營兵工廠也生產硫酸、硝酸、炸藥等產品在玉門還建立了石油基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的東北、華北地區也建立了一些化工廠和煉油廠陝甘寧等根據地興建了一批型化工企業。由於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化學工業展緩慢化工科學技術基礎十分薄弱。

(一)範旭東的永利係統1中國製堿工業的興起。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輕重工業有了初步展純堿的用量不斷增加當時國產的天然堿和一些作坊廠用路布蘭法生產的堿不僅質量低成本高而且產量滿足不了需要因此市場完全被進口“洋堿”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交通梗阻進口純堿數量減少堿價上揚七八倍致使國內以堿為原料的工廠紛紛倒閉設廠製堿已成為當時迫切的需要。

1919年範旭東在天津塘沽興建永利堿廠邀請當時在美國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的侯德榜回國主持永利廠的技術工作。永利堿廠在沒有專利的情況下探索蘇爾維法製堿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於1924年8月13日生產出第一批純堿但產品含鐵量較高顏色紅銷售困難生產也常出事故。侯德榜帶領技術人員改進了設計更換了許多設備而且設法往碳化塔中放入少量硫化鈉使之與鐵塔內層作用在表麵結成一層硫化鐵保護膜終於在1926年6月生產出雪白的純堿。1926年8月該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進步的象征。此時永利堿廠日產量為3o噸後來達到18o噸成為亞洲最早的一個製堿工廠。193o年該產品又獲比利時工商博覽會獎章。此時永利堿廠又擴大再生產興建了燒堿車間產品更趨完善。

1931年侯德榜撰寫了《純堿製造》專著第二年以英文在紐約出版。此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關於蘇爾維法製堿技術的權威科學著作在不少國家一版再版轟動了國際化工界。

2從蘇爾維法到侯氏堿法。

1937年日本進一步入侵中國天津淪陷後永利堿廠被迫關閉範旭東在樂山的五通橋籌建永利川廠。但用四川的低濃度地下鹽鹵為原料采用蘇爾維法製堿麵臨成本高、廢液無處排放等困難。這時德國新明一種製堿法叫察安法原鹽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9o—95同時可以利用製堿廢液生產副產品氯化銨。永利川廠決定購買察安法製堿專利。但因德方技術封鎖和附加條件苛刻而未能實現。侯德榜回國後決心自己開製堿新工藝。1938至1941年他先後在香港、上海和紐約等地領導新法試驗在艱苦的條件下分析了2ooo多個樣品做了5oo多次循環試驗終於使新工藝初步獲得成功。1941年3月15日經範旭東提議將這一新工藝命名為“侯氏堿法”(hou’srobs年試驗取得了滿意的結果食鹽利用率達98。一個與察安法截然不同、有自己特色的氨堿聯合流程——侯氏堿法試驗成功1。它簡化了生產流程降低了產品成本使純堿成本僅為蘇爾維法的4o並且可連續性大規模生產。1943年底在五通橋召開的中國化學會第11屆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同年12月侯德榜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工業學會名譽會員。侯氏堿法使我國製堿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此法曾向國民黨政府申請專利獲得批準。但限於當時四川的條件未能投入工業化生產。侯氏堿法的工業化生產直到解放後的1964年才實現並正式定名為“聯合製堿法”。

3從製堿到製酸。

三十年代初我國農村利用硫酸銨作肥料的風氣很盛而硫酸銨又全賴進口每年進口量達2o萬噸。為此範旭東決定承辦硫酸銨廠。1934年他改組永利製堿公司為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在南京籌建永利硫酸铔廠2。由侯德榜率領6名技術人員赴美國考察負責設計、購置設備等工作。在合成氨的工藝設計上引進美國氮氣工程公司的先進技術采用哈伯—波時法。1937年2月工廠建成投產日產硫酸112噸硫酸銨16o噸硝酸1o噸合成氨39噸為當時遠東第一流的大型化工廠。

永利堿廠和硫酸铔廠的建設為中國自力生產酸堿兩大基本化工原料打下了工業基礎正如範旭東所“中國基本化工的兩翼——酸和堿已經成長聽憑中國化工翱翔不再怕基本原料缺乏的恐慌了。”1(二)吳蘊初的天原係統1921年吳蘊初與上海張崇新醬園的老板張逸雲合夥辦廠由吳蘊初技術生產味精商標為“佛手”廠名叫“天廚”。1923年8月正式成立公司由張逸雲任總經理吳蘊初任經理兼技師建立了粗製工廠和精製工廠正式定名為上海天廚味精廠。產量由1923年的3ooo公斤逐年增加到1侯氏堿法的主要反應是2硫酸铔廠即硫酸銨廠。1945年範旭東建議改“硫酸铔”為“硫酸銨”。1知峰《範旭東——我國化學工業的拓荒者》《中國科技史料》198o2—2。1928年的51oo公斤。吳蘊初不斷改革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使味精在國內外賽會上連續獲獎迫使日本“味四素”退出中國市場。1926—1927年先後向美、英、法等國申請了專利1928年又增設澱粉廠生產澱粉、糊精、葡萄糖、醬色飴糖等產品。

由於生產味精的主要原料鹽酸完全依靠從日本進口而且用陶罐盛裝笨重易碎運費奇高。為擺脫受人牽製的局麵吳蘊初又於1929年在上海周橋開辦了天原電化廠(上海天原化工廠的前身)。193o年1o月中國最早的氯堿廠天原電化廠正式開工投產日產燒堿2噸、鹽酸、漂白粉各3—4噸。由於天原廠的“太極”牌氯堿產品在國內市場暢銷1931—1937年工廠進行了擴建燒堿日產能力已達1o噸。1937年七七事變後天原廠被迫停產。

1934年吳蘊初為解決耐酸陶器的自給在上海籌建“天盛陶器廠”。

同年建成“天利氮氣廠”生產液氨和硝酸。1938年上海天原廠遷到重慶設廠重建194o年開工投產。1943年建立天原宜賓分廠。抗戰期間吳蘊初還在香港設天廚味精分廠在重慶創辦天廚川廠。

“北範南吳”為建立中國基礎化學工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最新小说: 神遊諸天虛海 從模擬海虎開始橫推諸天 太子爺囂張狂妄,卻對她俯首稱臣 怪物入侵:從灰鋁天賦砍到世界之巔 和豪門哥哥在戀綜爆紅了 從每日一卦開始打造長生仙族 超神抽獎師,全民都是我的打工仔 秋風掃洛葉 我的青春暗戀你 我在大明摸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