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據估計192o—1936年外國在華投資增加了95達394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43是外國在華投資增加最多的時期。外國在華投資主要是在金融、外貿、能源、鋼鐵和近代化運輸上占有壟斷地位控製了中國的經濟命脈。1936年外國在華企業關內資本總額為5o12億元法幣(以下元均為法幣)東北為4267億元合計近93億元。本時期最重要的變化是國民黨政權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興起走上由金融壟斷到工業壟斷的道路。1936年國民黨官僚資本總額為7656億元其中金融業資本即有5637億元占全國金融業資本(包括外商)589完成了金融壟斷。在全國近代化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包括外商)中國民黨官僚資本所占的比重1936年為359約1989億元。但主要是交通運輸業資本約1649億元工業資本僅34億元。1921—1936年這段時期民族資本仍有展但主要是民族工業增長率約為753已大不如前。1936年不計東北民族工業資本約有1448億元為官僚資本的43倍與外國在華工業資本(1451億元)相當但若包括東北則隻有外國資本的744。1936年民族資本總額為7477億元但主要是商業資本(378o億元)和金融資本(21億元)。詳見下列各表。
1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頁。
1936年外國在華企業資本估值1單位法幣萬元關內東北a工業資本1451281o875o製造業8448675417公用事業3969924167礦冶業2o9439166b交通運輸業資本5o796267o84鐵路15714水運33516空運1566bsa+b)195924375834d商業資本11929518932e金融業資本1834561o235其他249921666企業資本總額5o11744266671936年官僚資本估值1單位法幣萬元1此表引自《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746頁。
1此表引自《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748頁。
關內“滿洲國”資本a工業資本34o3423529製造業15937(1)兵工及軍需225o(2)海軍部所屬造船廠1166(3)財政部所屬工廠15oo(4)實業部所屬工廠86o(5)資源委員會所屬工廠78o(6)地方政府所屬工廠9381公用事業8847(7)電力53o9(8)自來水、電車3538礦冶業925o(9)漢冶萍公司、龍煙鐵礦47oo(1o)淮南礦路公司1o8o(11)資源委員會所屬礦冶業1559(12)地方政府所屬礦冶業1911b交通運輸業資本164891147o6o(1)鐵路1oo993(2)公路52435(3)水運3778(4)空運13oo(5)郵政8oo(6)電信5585bsa+b)19892523529d商業資本3oooe金融業資本5637oo24118資本總額76562547647此項委托滿鐵經營已計入日本在偽滿資本故不計入總數。
1936年民族資本估值1單位法幣萬元1此表引自《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761頁。
關內東北a工業資本144839441oo製造業117o43441oo(1)棉紡織業42272(2)機器麵粉業1141o(3)機器繅絲業4877(4)卷煙業84oo(5)火柴業2191(6)水泥業3154(7)機器業2759(8)機器造紙業2921(9)橡膠業1579(1o)酸堿工業4o58(11)其他製造業33422公用事業16796—(12)電力13253—(13)自來水3543—礦冶業11ooo—b交通運輸業資本149o51ooo(1)鐵路3786—(2)水運111191ooobsa+b)15974445oood商業資本378ooo42oooe金融業資本21oooo443o資本總額7477449153o工業1棉紡織工業。
華商棉紡織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利潤優厚關內外紛紛籌建或擴建紗廠而向國外訂購的紡織機大都在一戰結束後才起運故在這時期形成一個設廠的。1921—1922年有29家紗廠投產共增紗錠789萬枚年均近4o萬枚為前所未有紗廠布局也有由沿海向內地展的趨勢並且接近棉產區和銷售市場。1923—1924年市場蕭條僅增加2個廠紗錠17萬枚。1925—1929年增加14個廠紗錠523萬餘枚年均1o5萬枚。進入三十年代由於東北淪陷和經濟危機僅增加9個廠紗錠4195萬餘枚年均不足6萬枚。從1921年到1936年16年共增加紗錠約15o萬枚平均每年增加紗錠約94萬枚平均年增長率為545(1921—193o年平均年增長率為7581931—1936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19)。
布機1921年是6675台1936年增至255o3台16年增加188萬餘台增加28倍遠較紗錠之增長(12倍)為。1921—1936年平均年增長率為935。
棉紗1921年生產正常為1199萬件(包)。1922年即遇到困難棉紗產量下降為927萬包。到1925年五卅運動抵製日貨華紗暢銷各廠紛紛增加生產直到193o年棉紗業均獲抵貨之利。此後生經濟危機棉紗產量逐年下降不過這時因紗錠增加產量仍高於二十年代。1936年棉紗產量為1446萬包。1921—1936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26。
棉布1921年產量為1773萬匹1922年產量增加為3518萬匹幾乎增長了一倍。1936年產量為1o992萬匹。從1921—1936年的16年中除個彆年份外產量是逐年上升的平均年增長率是1293這與布機設備增加成正比。
棉紡織業在此期間競爭激烈受日本在華紗廠的壓力尤甚。在激烈的競爭中兼並盛行資本集團有了進一步展。最早形成的南通大生集團一戰時在高利潤的刺激下計劃擴充為9個紗廠但未能實現。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廠共有紗錠155萬枚布機1582台。但經營不利財務狀況極壞。前期形成的榮家資本集團在本時期展迅。1931年申新共有紗錠57萬枚布機53o4台產紗約32萬包布288萬餘匹。1936年申新共有9個紗廠資產總值達7365萬元成為我國最大的棉紡集團。郭氏兄弟創辦的永安是這個時期新出現的棉紡資本集團。永安紗廠1922年創辦於上海到1933年已有5個廠1935年又建成大華印染廠。1936年共有紗錠256萬枚布機1542台和全套印染設備資產總值約3198萬元。裕大華也是本時期新出現的棉紡資本集團1936年共有紗錠856萬枚布機1324台資產總值約222o萬元裕大華集團正式形成。
2機器麵粉工業。
麵粉業在一戰期間由於獲利豐厚投資踴躍展迅。但這個時期情況則不好。據統計1921—1936年共增設麵粉廠145個資本約3414萬元日產能力約273萬包。但同時期停歇的工廠也多竟達117家資本約2155萬元日產能力約193萬包。兩者相抵所增有限。幸一些老廠經營尚好在此期間增資14oo萬元擴充日產能力12萬包故總的來仍是增長趨勢。1936年實存麵粉廠152家資本額約5282萬元日產能力約452萬包。1921—193o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為4531931—1936年負增長o12全期平均年增長率僅249。上海是機製麵粉的重要產地據統計1921—193o年平均年增長率僅237而1931—1936年負增長764。東北也是機製麵粉的重要產地。自193o年起產量逐年下降平均年率達負1686。所以三十年代機製麵粉業的危機是很嚴重的。麵粉業的不景氣一是受麵粉與麥比價縮的影響生產麵粉已無前一時期的厚利;二是機製麵粉市場不大原因是中國民食以米為主而在食麥區農民仍然靠自己磨麥食用在全國麵粉消費量中機製麵粉僅占184;三是洋麵粉進口大增1922—1928年平均每年淨進口165o萬包1929年淨進口33oo萬餘包占華商產量的3o。洋粉價格通常低於華粉對華粉市場構成威脅。193o年以後洋粉輸入趨減但洋麥進口驟增給中國麥農和麵粉業不的打擊。
在粉市危機、粉廠大量停閉中資本集團迅展。孫多森創辦的阜豐麵粉集團192o年資本升值為1oo萬元日產能力6ooo包。1936年資本升值為3oo萬元日產能力515萬包占全國華商廠的114。1921—1936年獲純益347萬元。榮氏兄弟創辦的茂福麵粉集團在無錫、上海、濟南、漢口等地有12個麵粉廠初頗有虧損1924年以後受抵貨運動之益各廠均有盈利。之後天災有幾個廠遭火災焚毀或遭軍閥勒索停機損失不。但截至193o年茂福集團仍是有展的粉磨機增至347台日產能力增至近29萬包。這以後直到1936年再無增長。茂福與申新紗廠係統共同構成榮氏財團三十年代已是以申新為主了。哈爾濱雙合盛製粉廠也是這一時期的一個大企業1936年產麵粉1637萬包。它與雙合盛其他企業組成一個資本集團。
3繅絲工業。
機器繅絲工業集中在上海、廣東、無錫三地。一戰結束後歐美的絲織業尚處在恢複階段1923年日本又生關東大地震日絲出口減少故1921—193o年中國繅絲工業頗有展。這時期展最快的地區是無錫新建繅絲廠38個增加絲車1萬餘部。1928—193o年上海絲廠達到極盛3年新建廠15個增加絲車3858部。這時期廣東絲廠因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經營不善處於衰勢。三十年代因資本主義世界生經濟危機對絲的需求量減少加以日本改進了製絲技術華絲難與其競爭而人造絲又大量侵占真絲市場中國蠶絲出口量大減。1933年國外經濟危機已基本結束但銀價陡升生絲價格繼續下跌繅絲廠大都無利或虧損紛紛停工或倒閉。1934年繅絲業危機嚴重據統計193o年全國開工絲車約12萬部1936年僅有659萬部減少近一半。全國廠絲產量1936年比1929年減少2o6。1931—1936年平均年率是負增長977。14火柴業。
華商火柴業在一戰期間有較快展到192o年累計有129個廠資本約746萬元。當時進口火柴以日本貨為主。五四運動以後日本火柴受到抵製進口數量銳減國產火柴旺銷。192o年新開設的火柴廠就有23家。1921—1927年又增設新廠48家資本約327萬餘元平均每年約開設新廠7家。但1924年後瑞典火柴大量輸入並收買了日本在華的火柴工廠華商火柴業受到瑞典火柴沉重的壓力紛紛停工歇業。各地火柴業呼籲自救1929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121頁。
年成立全國火柴同業聯合會派代表團向南京國民政府請願要求抵製洋貨和救濟。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將火柴進口稅由75提高至4o火柴進口銳減。但華商火柴廠又盲目展以致生產過剩導致價格下降無利可圖。加上瑞典火柴托拉斯於1931年在上海組成美光火柴公司在美國注冊設有自動連續製火柴機器年產3萬箱又成為華商火柴業的一大勁敵。華商火柴廠有三分之二屬工場手工業性質資本甚微勞動生產率低下經營虧損。在激烈的競爭下火柴大王劉鴻生在合並他廠後於193o年在上海成立大中華火柴公司資本191萬元添置新設備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成為全國最大的火柴公司。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日偽政權實行火柴專賣抵製關內火柴華商火柴業又受到嚴重衝擊。由劉鴻生倡導幾經周折於1935年成立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實行限產。限產後火柴價格提高1936年大中華扭虧為盈一些中等廠也有好轉但仍有些廠虧損。
5卷煙工業。
這時期華商卷煙業和英美煙公司的競爭非常激烈。在一戰後的最初幾年最大的華商煙廠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仍有所展但在英美煙公司的傾銷下盈利由192o年的48o萬元銳減為1924年的48萬元。華商興業、振華等煙草公司則在這時期倒閉。上海是華商卷煙業集中的地區但1924年洋煙已占據了9o的上海卷煙市場。五卅運動抵製洋貨商店拒售英美煙公司的香煙洋煙進口銳減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產品則供不應求日夜趕工。因此1925年南洋盈利122萬元1926年更增至23o萬元1。生產美麗牌香煙的華成煙草公司也在這時迅壯大1925—1928年共盈利446萬元成為僅次於南洋的華煙大廠。這幾年是華商卷煙業的盛世上海有1oo多家卷煙廠開工卷煙機增至4oo多台。1928年英美煙公司易名為頤中煙公司以避洋煙之名收回了它在五卅抵貨運動後失去的市場。1929年後上海華商煙廠遞減到1936年隻剩下了44家。這時期因卷煙日益普及故市場也不斷擴大而卷煙製作較易內地各省紛紛設立型煙廠製作低檔煙主要銷往農村。1935年華商煙銷465萬餘箱外商煙銷近642萬箱占58。6機器造紙業。
機器造紙業在一戰期間曾一度得到展。一戰結束後洋紙進口激增由1921年的445萬餘噸增至1924年的近84萬噸增加了將近一倍中國機器造紙業陷於困境。幾家大造紙廠先後停工倒閉。但1925年後造紙業又有起色。迄193o年新設紙廠和紙板廠有9家。到抗日戰爭前又有七八家紙廠開設。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對造紙業影響不大因為隨著教育和文化的逐漸普及對紙的需求一直在擴大。
7水泥工業。
水泥業是這時期展較快的民族工業。1921年產量為176419噸19341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史料》1958年版第22o、275頁。年產量為6o4778噸是這時期產量最高的年份1936年產量為53o2o9噸。1921—193o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o94增長較快。1931—1936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平均年增長率才168。1921—1936年平均年增長率為761。中國水泥市場約有半數為進口水泥占據。華商水泥廠1936年主要有啟新洋灰公司、劉鴻生創辦的上海華商水泥公司、姚新記創辦的中國水泥公司、顏惠慶等創辦的江南水泥公司和致敬水泥公司等5家資產總值3154萬元年生產能力共555萬桶。18電力工業。
華商電力工業是這時期展最快的工業1921年電設備容量為41762千瓦193o年為182136千瓦1o年增長436倍平均年增長率1535。1921年電量為6264萬度以後逐年增長到1936年為77295萬度16年增長1234倍平均年增長率為1824。這明由於生產的展對電力的需求日益增長。另有建設委員會的統計數字可供參考但這個統計數字無1929年以前的資料。1929年全國有電所724處除工礦自備電廠149家外有供電廠575家電容量為52724o千瓦。其中民營523家但電容量僅有2o6138千瓦占39;官營17家電容量4784o千瓦占9;外資35家電容量卻有273262千瓦占52。1936年(關內)有電廠46o家電容量631165千瓦。其中民營415家電容量為327518千瓦占52;官營35家電容量28352千瓦占45;外資僅1o家電容量275295千瓦占436。華廠占總電容量的56。但有6家中外合資未計算在內這6個廠電容量共465oo千瓦若計入外資電廠則外資電廠電容量占總容量的51。在華廠中官營占的比例很但這是將宋子文主持的揚子電氣公司也計入民營該公司所屬各廠電容量約有35ooo千瓦。如民營不計入揚子電氣公司的電容量則1936年民營電容量為292518千瓦約占總電容量的46可以與外資旗鼓相當了。
華商電廠為數甚多但主要分散在各中城市大多規模很每廠資本一二十萬者僅數千元電容量四五百千瓦動力主要采用汽輪機用透平機者不到1o用內燃機者不到5水力電僅昆明等一二廠而已。這些電廠的電主要供照明用。但在江浙一帶已普及到城鎮對地方工業的展和手工業工場采用馬達具有推動作用。
9化學工業。
酸堿的製造是這時期興起的化學工業。
製酸工業最早在天津附近地區展起來。1926年渤海化學工廠在塘沽設廠資本5o萬元年產鹽酸5oo噸。1929年得利三酸廠在唐山設廠資本5萬元年產硫酸4oo噸。1933年利中硫酸廠在唐山設廠資本2o萬元年產硫酸8oo噸。上述三公司總處均設在天津規模不大。規模較大的是上海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763—764頁。
天原電化廠和開成造酸廠。吳蘊初於1923年集資5萬元開辦天廚味精廠生產佛手牌味精大獲成功。1929年他創辦天原電化廠。“天原”即“天廚”原料之意年產鹽酸近25萬噸。並生產燒堿、漂白粉等。他又創辦天利氮氣廠資本1oo萬元1936年投產產硝酸16oo噸。上海開成造酸廠於1932年投產資本75萬元年產硫酸34oo噸。另有四個廠共產硫酸、鹽酸、硝酸、醋酸11oo餘噸。
製堿工業主要有範旭東創辦的塘沽永利堿廠1924年正式投產1926年產純堿4576噸193o年產純堿19774噸1936年達到56297噸。193o年永利添建燒堿車間1933年產燒堿1159噸1936年達到4517噸。1936年永利資本已過4oo萬元。永利之外塘沽渤海化工廠和興華泡花堿廠年共產泡花堿488o噸上海天原電化廠年產燒堿22oo噸上海開源公司年產泡花堿173o噸。另四川有3個廠年產純堿共95o噸。
硫酸铔(化肥)是我國化學工業的一項缺門。1933年範旭東在南京浦口建硫酸铔廠1937年2月投產日產硫酸铔12o噸硝酸4o噸。
製藥工業是這時期新興的化學工業。中國的製藥業集中在上海。上海製藥業的展主要在1925—1936年間到1936年共有藥廠58家資本總額289萬元年產值856萬餘元。這期間新開設的主要藥廠有中法藥廠、新亞藥廠、信誼藥廠等。
橡膠工業也是本時期的新興工業。到1931年全國約有7o家橡膠廠主要集中在上海(48家)和廣州(21家)兩地。橡膠廠主要製作膠鞋和日用橡膠品後來還生產輪胎膠鞋34銷往農村。較大的橡膠廠有上海大中華(1928年)和正泰(193o年)等。三十年代生經濟危機農村購買力銳減日本膠鞋又跌價傾銷橡膠廠紛紛倒閉到1933年上海僅剩橡膠廠34家而開全工者僅一家。1934、1935年生產繼續下降。1935年廣州橡膠廠尚存17家。1936年始見恢複。
1o礦冶業。
這時期華商礦冶業頗不景氣。
煤的總產量1921—1936年由2ooo萬噸增至近4ooo萬噸但增產的主要是日資和英資控製的煤礦。華資煤礦1921年產量為1o37萬噸1936年為1769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為362。
鐵礦石生產情況更慘。較大的華商鐵礦僅安徽當塗、察哈爾龍煙二處其餘均為年產不足萬噸的礦。1921年鐵礦石產量為1217萬噸1936年為184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為279。而生鐵產量1921年為31萬噸1936年為162萬噸平均年率為負423。從1922—193o年產量基本上是逐年減少的趨勢193o年僅為125萬噸1931年起才逐年有所回升。民族鋼鐵業的衰敗主要是由於日資的壓力。輸出鐵礦石、進口鋼鐵和器材成為典型的半殖民地經濟。
航運業這時期的鐵路建設除雲南個碧石狹軌鐵路向西修築的1oo公裡屬商辦鐵路外其他均屬外資和官僚資本。交通運輸業民族資本實際上隻剩下航運了。
據統計中國輪船1921年有船2416隻、346332噸其中千噸以上的輪船1o2隻、189287噸;1935年3895隻、675173噸其中千噸以上的輪船2o8隻、461812噸但缺1936年數字。這期間官僚資本國營招商局處於停滯狀態船隻徘徊在62—71萬噸加上政府單位的公務船隻大約不過1o萬噸其餘應屬民族資本航運業了。但這一時期民族資本航運業的展無係統的統計資料。
虞洽卿創辦的三北輪埠公司到1936年已增資到25o萬元有輪船19隻約325萬噸。虞之子創辦的寧興輪船公司到1936年也增資到1oo萬元有輪船3隻約64oo噸。虞洽卿收買英商的鴻安輪船公司到1936年增資到2oo萬元有輪船8隻約84oo萬噸。虞氏的三家輪船公司形成一個僅次於招商局的資本集團連同船、拖船共65隻9萬餘噸。
這時期航運業展最快的是盧作孚於1926年創辦的民生實業公司創辦時資本5萬元僅7o噸輪一隻航行嘉陵江合川至重慶線。到1929年資本增至25萬元有輪船3隻經營重慶至合川、涪陵、瀘州短線。193o年起開始了盧作孚所稱“統一川江”活動至1935年共收買華商輪船28隻並在同外輪競爭收買外國輪船11隻並迫使怡和、太古退出川江基本上壟斷了川江航運。1935年民生共有輪船4o隻總噸位16884噸職工2836人資本增至12o萬元。1937年民生有輪船46隻18萬餘噸資本35o萬元承擔了長江上遊7o的運輸任務。
銀行業192o年金融業資本總額145億元其中外國金融業資本19億元官僚資本23億元民族資本1o3億元。到1936年關內金融資本總額957億元其中外國金融資本183億元官僚資本564億元民族資本21億元。192o—1936年16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28比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平均年增長率要高成為資本增長最快的部門資本總額比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大出許多故有中國金融資本“畸形展”之。原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金融資本的膨脹是個時代性的特征即列寧所的資本集中與壟斷的產物。在中國又主要是1928年以後國民黨政府建立國家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結果。192o—1936年金融業各類資本(不包括東北)的平均年增長率外國資本為1523官僚資本為22o5民族資本為457。這個階段(主要是192o—193o年間)外國金融資本的增長主要是因為外國在華投資增加了。而官僚金融資本高達22o5的年平均增長率不是靠資本積累而是憑借政治力量的“銀行風暴”的結果這場風暴確立了官僚資本的金融壟斷地位。1936年金融業各類資本(不包括東北)所占的比重外國資本占1917官僚資本占5889民族資本占2194。1936年民族金融資本所占比重陡降主要是“銀行風暴”的結果。
這一時期銀行業的展與工商業的展在趨勢上基本是一致的。192o年以後銀行開設劇增但停閉的也多常達開設數的7o左右。1928年以後才比較穩定。1936年實存華資銀行161家實收資本39881萬元。這時期華資銀行業最大的特是國民黨政權建立後官私比重生根本變化。192o年以前官方銀行的實收資本遠大於私營銀行。192o年基本持平官辦、官商合辦銀行實收資本4283萬元約占49私營銀行實收資本4526萬元約占51。其後就是私營銀行實收資本大於官辦銀行了。但是國民黨建立全國政權後推行金融壟斷政策。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中央銀行並以政治壓力取得中國、交通兩大銀行各2o的股權同時設立中國國貨銀行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有4o的股份1935年3月政府又攫取了中國、交通兩大銀行兩行投資設立的新華信托銀行也隨之變為政府銀行。同年4月擴大四省農民銀行為中國農民銀行。同年1o月又由中央銀行設立中央信托局。“四行二局”的金融壟斷體係遂告完成。1936年春南京國民政府又改組商辦的中國通商銀行、中國實業銀行、四明銀行官股占85到9o。同年11月宋子文又改組廣東銀行使管理權全部落入官僚資本體係。這樣“四行二局”中國國貨、中國通商、中國實業、四明(稱“四行”)連同新華信托、廣東銀行共12家總資產約47億元占全國銀行總資產的64加上省市銀行約2o家政府係統的銀行共有資產約54億元占全國銀行總資產的74。而私營銀行約12o家僅占全國銀行總資產的26。另外這時期私營銀行的資本來源也生重大變化即工商界人士投資占明顯的優勢。銀行界的重要人物張嘉璈、陳光甫、李銘、徐新六等都是在國外學習經濟的銀行的經營管理也更加資本主義化了。
商業192o—1936年期間中國國內市場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進銀行信貸有較大的展尤其是提高了進口關稅、廢除厘金和廢兩改元以及1935年的幣製改革等都有利於國內商業的展。但是國際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內政治動蕩又使這時期的國內市場處於險惡的環境之中。這期間軍閥內戰連年不息禍及十幾個省;水旱災害頻仍農村破產苛捐雜稅繁重(1928—1936年中央的稅由7ooo萬元增至78億元地方的攤派征更難確計)。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國內市場交易量喪失15—2o。1929—1933年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空前經濟危機於1931年波及中國造成國內長達5年之久的經濟危機。整個國內市場在大幅度動蕩中艱難曲折地向前展。
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粗估192o年市場商品值約為92億餘元(當年價格)1936年為168億元(當年價格)商品值增長了821平均年增長率為38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54年增長率為27。這個增長率實在不大。這時期國內市場的商品結構有所變化。先是進口洋貨所占比重稍有下降由129降為93但主要是洋貨價格下降若剔除價格因素仍占121。其中關內洋貨進口略減而東北日貨進口大增。其次是近代化工廠產品和礦冶產品的比重由126增為198。但這是包括外資在華工礦業的產品。反之手工製造業產品的比重由322降為261這反映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有了展。但是在市場商品總值中農業產品的比重並未減少而是由423增為448剔除價格因素仍比192o年略有增加。也就是整個市場(包括東北)上農產品與工礦產品的比率反而倒退了明中國還是一個地道的農業國。
商業統計從無全國性調查據推算1933年全國有商店164萬戶從業人員8594萬人。此數包括飲食、服務業。另據推算全國有行商3117萬人。對於這個估計我們還無法置評1。但這時期商業戶數和從業人員都有增長是可以肯定的。這時期商店的營業並非一帆風順受三十年代危機影響尤大。總的看來192o年到193o年前後是處於展時期雖有波動但一般貨源充裕價格平穩上升多數有利可圖。1931年以後市場進入危機時期。在市場危機中各行業所受影響不儘相同大體是農產品尤其出口商所受危害較大。這次危機在1935年後半期逐漸好轉到1937年上半年有些地區或行業的戶數、資金、營業額等已恢複到三十年代初水平。據估算192o年商業資本總量為23億元1936年為42億元剔除物價變動等因素1936年的商業資本應為355億元。
這時期棉布商業並不景氣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對棉布商業的衝擊尤大。
1932—1935年上海棉布商大約有3oo家閉歇。在激烈的競爭中棉布商業也出現一些大戶和集團活動。在上海棉布商形成協大祥、寶大祥、信大祥三足鼎立劇烈競爭之勢。五金商業的貨源主要依賴進口因貨源增長有限展不大。這時期各地百貨商業都有一定的展。1936年上海的百貨店約有7oo餘家資本總額3oo萬元營業額2ooo萬元批店約有1oo家營業額3ooo萬元。百貨公司除原有先施、永安兩家外又增添新新、大新、麗華3家。新新資本352萬元建有七層大樓。大新資本6oo萬港幣在上海建有十層大樓有電動樓梯及冷氣設備1936年1月開業轟動一時。新新、大新與先施、永安都在上海南京東路上稱為“四大公司”連同麗華資本總額約135o萬元1936年營業額2647萬元過全市7oo家百貨零售1見《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24o—241頁。
店的營業總額。另外上海民族資本家集資1o萬元於1933年開辦中國國貨公司1937年增資至4o萬元。1937年又開設中國國貨聯營公司資本2oo萬元以批為主。茶商業和絲商業三十年代均處於衰落狀態危機重重。第三節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資本的厄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族資本遭逢厄運先遭受日本侵略者戰火的破壞和恣意掠奪後又備受官僚資本排擠打擊之苦。但民族資本仍為開大後方的產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日軍占領下偽滿的民族資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我國東北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為日本資本所支配。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1932年成立了“滿洲國”。日本對我國東北的經濟采取“統製主義”的所謂“日滿融合”政策。1937年以前統製還限於重工業對華商工業的影響還不大主要威脅是日貨的大量湧進和日商紛來設廠。我國東北的民族工業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和貿易。製粉、製酒、榨油、糧棧和錢莊等成了民族工商業的代表性行業。1937年後日滿當局將麵粉、榨油、燒酒、紡織、火柴等工業均由自由經營劃為“許可事業”工廠為官方加工民族工業普遍衰落。194o年以後日滿當局更加強統製任意掠奪民族工商業隻能苟延殘喘了。
1麵粉業。
麵粉業在東北私營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1932、1933年兩年大水災麥歉收麵粉業不景氣。1934年日商聯合成立日滿製粉會社大肆收買兼並華商麵粉廠。但因銷路看好華商大廠雙合盛、天興福等廠也擴大生產、兼並廠。據《中國近代麵粉工業史》一書統計。1931年東北實存華商麵粉廠7o家資本額15145萬滿元日產能力12o85o包;1936年實存麵粉廠53家資本額1385萬滿元日產能力11641o包。廠數、資本額和日產能力均呈下降趨勢但還不明顯。1938年偽滿實行麥、麵粉定價;1939年又布麥及製粉業管製辦法麵粉廠轉為替官方加工。194o年日滿當局實行“整理工廠”約有4o家華商麵粉廠被整掉。1943年實行麵粉加工辦法軍用麵粉均由日商廠加工因不配給中國人麵粉華商大廠隻是加工玉米雜糧而已廠紛紛停閉。到1945年6月僅存華商麵粉廠27家資本額948萬滿元日產能力8638o包。
2榨油業。
九一八事變後豆油、豆餅出口逐年遞減1932年加工大豆188萬噸1936年降為132萬噸榨油業不景氣。事變前東北有油房59o家1936年隻有473家。後偽滿統製大豆原料且加工也必先儘日廠大量華商廠閒置一如華商麵粉廠。
3燒鍋業。
燒鍋業是東北三大傳統工業之一的高粱酒業偽滿時期可能仍有展這是因為高粱供應不缺燒鍋分散各地偽滿未予統製。1933年東北注冊的高粱酒廠有1oo2家。偽滿後期大約仍保持1ooo餘家水平。
4紡織業。
棉紡業由日資壟斷無民族資本可言。棉布主要依靠進口及手織布。
5火柴業。
九一八事變前有華商火柴廠12家資本292萬元年產能力515萬箱占東北生產能力的67。事變後偽滿實行火柴公賣統製生產日商廠也增大壓力年產量僅3o餘萬箱華商廠僅占5o。1936年偽滿又改公賣為專賣同時實行配給壓縮生產以藥料供軍用。194o年僅存華商火柴廠1o家勉強掙紮而已。16采礦業。
九一八事變前民辦較大的煤礦已落入奉係東北礦務局之手。事變後偽滿當局即對采礦業實行統製政策民礦不允許生產幾近消滅。
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粗估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全部民族工業資本可能在2億滿元左右。
偽滿時期鐵路、公路和內河輪船三項運輸均由滿鐵經營。
偽滿中央銀行成立後對金融貨幣實行全麵統製對華資銀行以“整頓”之名進行摧殘民族資本銀行已被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原來的錢莊已不複存在。
淪陷區的民族資本日本的侵華戰爭對中國民族資本是一場浩劫。有人估計毀於戰火的直接損失工業44億元礦業o68億元航運業o21億元商業366億元金融業333億元。其中工業部分基本上是民族資本的損失。日本侵華戰爭對民族資本的劫難不僅在於它的直接損失而在於日偽的經濟統製政策扼殺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生存和展條件。日偽在推行統製政策的同時廣泛采用“中日合辦”的形式侵奪華商財產。在日軍占領下的所謂“中日合辦”企業徒具空名全由日方獨斷。如啟新洋灰公司被迫“合辦”後日方派“顧問”控製生產並派“推進機關”使之“參加作戰”。永利堿廠因範旭東拒絕與日敵合作遂被接管並將範創辦的南京硫酸铔廠主要設備拆運日本。日敵對原官辦企業則實行“軍管理”再由日軍方交日商代營也有部分華商企業被實行“軍管理”。在華中還有所謂“委任經營”名義上是日商出麵與華商“合作”實際上是強奪豪取。
1棉紡織業。
華北、華中淪陷區原有華商紗廠8o家。戰爭損毀以無錫最重上海次之湖北、河南有9個廠遷往後方上海租界有9個廠、天津租界有3個廠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414頁。
繼續開工餘下54個廠均淪於敵手。其中華北有12個廠實行“軍管理”華中有41個廠、廣州有1個廠實行“委任經營”。這54家紗廠原有紗錠1535萬餘枚織布機16274台。這些廠的設備亦有損毀。華中各廠於1938年5月複工初始運轉率不過半數但到1939、194o年已達9o以上。華北各廠於1938年12月複工運轉率在7o左右。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後日軍先後占領了天津、上海但天津、上海還有12家華商紗廠繼續開工。因棉價下跌紗價上漲加以人民抵製日貨華廠紗價高於同類日紗。因有厚利上海租界華商紗廠紛紛擴充並建新廠。1936年上海租界原有華商紗廠9家紗錠34萬餘枚布機17oo台;老廠擴充紗錠8萬餘枚布機14o台;新建11個廠紗錠236888萬枚布機292o台。新建廠主要是由外埠遷來。1941年實有紗廠2o家紗錠657282萬枚布機476o台。即紗錠增加了93布機增加了18倍。申新九廠成為“遠東最大”的紗廠。太平洋戰爭爆後上海租界內申新、永安等廠因改用英美籍被日軍軍管其他華廠未動。但因外銷斷絕日本又加強對原料、電力和產品的統製華商棉紡織業處於癱瘓狀態。
2麵粉業。
在華北、華中淪陷區戰前原有華商機器麵粉廠91家資本376o萬元日生產能力3259萬包。戰時減少了55家其中炸毀及內遷3家被日軍管或委任經營35家日商收買、合辦、租用13家日人接辦4家。這55家的資本為18648萬元日生產能力1486萬餘包。戰時新開的華商機器麵粉廠有31家資本466萬元日生產能力3883萬包。戰時歇業的有9家資本1198萬元日生產能力859o包。1945年留存的華商麵粉廠有58家資本22416萬元日生產能力2o7548萬包。但留存的58個廠未必全能開工日生產能力2o萬餘包不等於實際的生產量。日敵對麵粉業的統製重放在控製原料上。1938年在華北成立麥協會1939年在華中設立製粉聯合會即後來的麥粉統製委員會。太平洋戰爭爆後洋麥進口斷絕麥粉統製委員會所收麥中有13供軍用由軍管廠加工上海華商機器麵粉廠開工率不到1o。但是由於麥產分散日方統製有限度且統製愈嚴生產利潤愈大故在194o年日偽統購麥粉後在一些地方仍有型麵粉廠和機器磨坊出現。
3繅絲業。
華商繅絲工業戰前集中在上海、江浙和廣東三地。日本侵華戰爭爆後三地繅絲廠損失嚴重據中國蠶絲公司調查損失絲車45萬台。日本是絲業大國對淪陷區的中國絲業采取限製政策。1938年由日商出麵組織華中蠶絲公司資本定為1ooo萬日元其中日方7oo萬日元華方3oo萬日元在華中蠶絲公司登記的繅絲廠有53家經過整頓合並開工最多的時候也隻有22家絲車近7ooo台僅占1936年江浙開工絲車的21並隻準繅製2o22以上的粗條絲優級絲由日商廠承繅。華中蠶絲公司的經營原以出口為主後成為一個統製機構從製種、收繭直到收絲、運銷全由它統製。太平洋戰爭爆後華中蠶絲公司即全麵衰落。1943年11月華中蠶絲公司清理結束殘存資產轉讓給汪偽政府設立的中華蠶絲公司。中華蠶絲公司資本汪偽政府占51日方占49。
華中蠶絲公司登記的上海繅絲廠隻有閘北兩家。1937年淞滬抗戰時原上海華商繅絲廠除被戰火損毀外紛紛遷入租界。當時絲貴繭賤繅絲生產可獲厚利投資者紛設繅絲廠到1939年底繅絲廠增至43家繅絲車7694台。華中蠶絲公司統製蠶繭禁止運入租界租界繅絲廠以賄賂、走私等辦法取得原料但日益困難。194o年日方加強統製上海租界繭源斷絕繅絲廠被迫紛紛停工。1943年華中蠶絲公司結束後日本對蠶絲的統製也隨之鬆弛上海和江浙的繅絲業有所恢複。戰時江浙絲產區的另一現象是型絲廠的興起這明日偽無力全麵統製繅絲生產。
廣東絲廠規模較戰前約有繅絲廠58家繅絲車3萬台。淪陷後日軍強迫各廠複工由日商以軍票強製收絲絲廠損失甚大。日商將絲偷運香港獲利。香港淪陷後日商也停止收絲生產停頓。
中國廠絲本供外銷太平洋戰爭爆後外銷斷絕各廠生產大減紛紛倒閉。
4火柴業。
華北、華中淪陷區原有華商火柴廠約1oo家。日本動全麵侵華戰爭後上海和廣州有些廠受戰火損毀華北有些廠被日軍管或改為“中日合辦”。華北、華中各廠原與日廠有聯營關係戰起停頓。1938年8月日方起恢複聯營。廣東的火柴廠原獨自聯營淪陷後日方設華南燐寸會社分配各廠產額配給化學原料並統收產品。火柴聯營原為大中華火柴公司總經理劉鴻生所倡辦抗戰爆後日軍要求劉鴻生合作劉拒絕去了香港。大中華火柴公司所屬火柴廠有的被軍管交聯營社代管有的被日商收買有的被定為“嫌疑”廠。太平洋戰爭爆後日偽加強對火柴生產的統製因原料奇缺又削減產額實行火柴配給。1937年華北、華中和廣東各廠生產火柴8o萬箱1943年生產246萬箱。大中華公司各火柴廠1937年生產火柴844o5萬箱1943年才生產1o812萬箱。加強統製生產後各地型火柴廠興起有的是手工生產。這些廠生產的火柴在黑市上售賣。
5造紙業。
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爆前華商造紙廠集中在上海、浙江和平津有31個廠資本1332萬元年生產能力65297萬噸。戰時損失嚴重總計18個廠資本1o88萬元占原設立資本的82年生產能力46387噸占原生產能力的71。其中被炸毀的3個廠被日軍管占用的6個被日商收買、合辦、合作、租用的8個廠被拆遷無下落的1個廠。內遷1個廠僅存下12個廠也未全部複工估計生產能力僅及戰前的8。但戰時洋紙進口減少194o年後僅數萬噸而需求增長但敵偽統製限於新聞紙、模造紙其他並不嚴格因此上海、青島等地在戰時新設造紙廠25家到1945年實存造紙廠37家。廠數雖過戰前但新廠均型廠年生產能力231萬噸隻及戰前年生產能力的13強。
6製藥業。
抗戰前華商製藥廠集中在上海又大都在租界戰爭爆後受損失不大。中法、五洲、信誼、生化等藥廠均將部分設備內遷但工廠在上海繼續生產。歐戰爆後西藥來源日少而戰時需要又驟增故抗戰時期上海華商製藥業還有展。1943年日偽加強統製後始稍衰。
大後方的民族資本抗日戰爭時期約有6oo家民族資本工廠曆經千辛萬苦遷往大後方。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動全麵侵華戰爭後上海、無錫、蘇州、杭州等地的部分民營工廠第一次遷徙到武漢武漢垂危時又第二次遷徙到四川、湖南、廣西、陝西等大後方。1944年春日軍動豫湘桂戰役湘桂工廠又緊急遷往貴州。這是中國工業史上的一次壯舉內遷的工廠數雖不多但對於工業基礎極其貧乏的大後方來這6oo家民營工廠、1o餘萬噸的機器設備和萬餘名熟練技工立即成為大後方展工業的骨乾力量。如範旭東、侯德榜組織入川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不下2oo人在四川建立了化工和科研基地明了舉世聞名的侯氏製堿法。
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基本上解除了洋貨和外商廠的壓力各地的資本和技術力量又向大後方集中同時人口和軍需的增加都迅擴大了市場的需求民營工業因此得到了蓬勃展對抗戰和民生作出了重大貢獻並改進了生產力的布局對西南、西北的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現將1937—1944年大後方民營工業的情況按年份、地區、行業分彆列表如下1(a)按設立年份分類金額單位百萬元1下表轉引自《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537—538頁。表列工廠係有工人3o人以上或使用動力或資本在1萬元以上者故型廠以至一些工場手工業亦包括在內。廠數資本額折戰前幣值平均每廠資本(萬元)
1936年以前27o91391333819376o219213355193818291469738319393461182537155194o49615563o361194173828o82172919421o77331785o819439771149392o919445338o9819o4年份不明857538499合計4764312533161(b)按設廠地區分類廠數資本額折戰前幣值工人數重慶146181941o1o647o1四川813858693752146貴州1831oo16o6314雲南14224662159277廣西3432o2212713613湖南87o4154237484oo陝西325217628723112其他627265428837o34合計4764312533161254597(c)按經營行業分類廠數資本額折戰前幣值工人數冶煉136136218119263機器965418732433425五金32611o111911178電器1o41oo31633563化學13531112711o86453o紡織88o56o158979877服飾品1736195211964飲食品588427431117254印刷文具1447991629oo4雜項工業95118o1524539合計4764312533161254597因進位關係與分年數之和有o1差額。
從上列各表可總結出以下幾(1)抗戰時期通貨膨脹法幣貶值必須把每年的資本額折成戰前幣值才能作比較。從折戰前幣值欄中可以看出投資最多的是1938年和1939年。從194o年起投資逐年減少。迄1944年合計設廠4764個資本額折戰前幣值3161億元。(2)從設廠數來看1939年起大增但資本額從1939年後反而縮明設廠規模日益型化。1942年以後開設的廠平均資本已不到戰前幣值1萬元了。1944年後方工廠雇工不到3o人的占415不到5o人的占1785oo人以上的僅占281。後方設廠規模的型化主要是適應戰局不穩、器材缺乏、需求變動等戰時環境。後方許多工業幾乎是從無到有它可以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條件迅投產適應戰時需要並隨時調整型廠有它的優越性並且是工業起始階段的必然現象。(3)從後方民營工業設廠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重慶、四川、湖南、廣西、陝西、雲南、貴州等地投資的6o以上集中在重慶和四川的川中、川東、廣元一帶。戰時工業生產力的重新配置具有重大意義它改變了戰前以東南沿海口岸和外國租界為基地的布局在廣元、昆明、桂林、衡陽、寶雞、蘭州等地形成了新的工業區並依地方特各有偏重。但是隨著1942年以後民營工業的衰落尤其是抗戰勝利後政府複員政策之不當這些新工業區也大多衰落了。(4)戰時後方民營工業的投資結構生重大變化即民營重工業有較大的展冶煉、機器、五金、電器、化學5項即占資本總額的6o。這些產業有較大展的原因一是戰時軍事上的需要二是在新廠紛設階段需要大量的建材和機器設備戰前依靠進口因戰爭阻塞了進口隻能自力更生求之於國產從而刺激了後方1宮韻史《1937—1945年國民黨統治區工人階級的狀況》《曆史研究》196o年第3期。重工業的展。
上述材料不包括采礦業。後方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民營礦業也有展特彆是民營煤礦。民營礦業投資無係統統計。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估計1944年民營工礦業資本折戰前幣值共358億元與官僚資本為52與48之比。此數包括民營工礦業中的官股。
戰時後方工礦業有迅的展。據對煤、生鐵、鋼、有色金屬、石油及其製品、電力、酒精、代用油、酸、堿、水泥、機電、棉紗、棉布、麵粉、火柴、紙等17項產品產量和產值(按1933年不變價格估計)統計1938年產值1o931萬元1939年12694萬元194o年15796萬元1941年2o957萬元1942年2333o萬元呈逐年上升趨勢;1943年22317萬元1944年2o117萬元1945年182o5萬元呈逐年下降趨勢。內民營1938年產值8617萬元占全部產值的7881939年97o6萬元占765194o年11425萬元占7231941年13432萬元占6411942年13294萬元占571943年11265萬元占5o51944年93o8萬元占4631945年882o萬元占484。可見民營工礦業的產值從1942年即呈下降趨勢而民營工礦業所占的比重也一直是逐年下降的。這明官僚資本的不斷膨脹和對民族資本的排擠。這17項工礦產品的產量和產值的詳細數字見下表抗戰後方主要工礦產品產量和產值估計1(1938—1945)
產值按1933年不變價格估計1此表引自《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542—545頁。
19381939194o19411942194319441945煤產量(萬噸)47o55o57o6oo63166255o524產值(萬元)235o275o285o3ooo315733o927512619內民營(萬元)1998253o25822531256825232o631964生鐵產量(噸)529oo6273o45ooo6363796ooo7oooo4o13448495產值(萬元)27o32o22932549o3572o5247內民營(萬元)2542952o32753641759o87鋼產量(噸)96oo12oo15oo2o113ooo68oo1336118234產值(萬元)912152o3o68134182內民營(萬元)789966117有色金屬產量(噸)4o392389o3391o93943731944177411o73o4347產值(萬元)45764289494o4845414928791515723內民營(萬元)3o382535272o2386186197836331石油及其製品(無民營)
產量(石油噸)755591662129846o88867o357572372336產值(萬元)1114o23311281316163o1563電力產量(萬度)73629149111931273o1368514644154221967o產值(萬元)736915111912731369146415421967內民營(萬元)6968191oo81o9811239121o211261酒精產量(萬加侖)3o814596169351o721o731622產值(萬元)7319511o214782245257225753893內民營(萬元)551257711o7914o1141414682258(續表)
19381939194o19411942194319441945代用油產量(萬加侖)—4461112o136618o372產值(萬元)—21843781427o145內民營(萬元)—182844653158酸產量(噸)2721985956851oo61oo711936oo產值(萬元)439111616187內民營(萬元)4391o1414156堿產量(噸)52o94o14862o792263325161o13342產值(萬元)1323365o54781468o內民營(萬元)13233547517313572水泥產量(噸)21498487945o479254293984335o884o6444223o產值(萬元)861952o21o215914o163169內民營(萬元)861952o21o2156131143144機器電器產值(萬元)5671418221435314o71417634652891內民營(萬元)472995137418411832183o1367987棉紗產量(件)2451527451295181115oo1141oo116681145ooo692oo產值(萬元)51o5716142319237324273o161439內民營(萬元)3833713381o2o83o8645574o3棉布產量(萬匹)14o15716826228o2332o7166產值(萬元)131914791586247o2634219919461567內民營(萬元)119913o1135918531833139813621o5o麵粉產量(萬袋)1511933244514884132882o6產值(萬元)34o4337291o151o98929648463內民營(萬元)34o43372698o999697467324(續表)
19381939194o19411942194319441945火柴產量(箱)12ooo12ooo14ooo19ooo26ooo24ooo33ooo22ooo產值(萬元)6o6o7o9513o12o16511o內民營(萬元)575766791131oo13284紙產量(噸)49252666o42oo425o358o3669399o產值(萬元)17182314714912512814o內民營(萬元)1515159499858384合計產值(萬元)1o93112694157962o9572333o223172o117182o5內民營(萬元)861797o61142513432132941126593o8882o民營比重()78876572364157o5o5463484戰時後方工業確有展但其展規模有不同的測算。《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認為“總的看來後方工業的規模約僅合戰前全國的11強專就華人工業約合17。”1對戰時後方工業的展度同樣有多種不同的估計據《中國資本主義展史》一書測算抗戰頭幾年後方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2o9其中官營工業高達443而民營工業隻有114。但1942年以後的幾年是負增長後方工業平均年率負79其中官營工業負o2而民營工業負128。民營工業即以抗戰頭幾年的114的增長率而論也是曆史上較低的。戰時民營工業的命運遠不如戰前二三十年代。儘管一時工廠內遷投資踴躍實際上1938—1945年民營工業平均年增長率隻有o3而官營工業卻是221整個後方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76。11942年後民營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三(1)通貨惡性膨脹。(2)
政府的統製政策統製最早的有色金屬鎢、銻、錫最早出現生產衰退。減產原因是政府壓低收購價以至不敷成本。1942年開始鹽、糖、煙、火柴專賣。1943年1月開始實行限價6月並行議價。政府收購價、限價、議價過低成為民營生產衰退的重要原因。(3)國家官僚壟斷資本的侵奪。後方原屬農業區農民購買力極低工業品市場有限。戰時官營工業大展政府又推行統製政策必然要擠掉民營工業。官營工業的大展是在194o年之後官營工業原占官私營總產值的14左右1941年占361943年即增至5o。酸、堿、水泥原無官營至1943年官營已占產量的7—13。麵粉、火柴曆史上原無官營到1943年官營已占產量的25—27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546—547頁。
1參見《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547—548頁。
。棉紡織一向是民營最重要的行業1938年官營廠還隻占紗布產值的1351943年竟達511。國家官僚壟斷資本的膨脹注定了民族資本的衰敗。
後方主要工商業和金融業的概況1鋼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