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
當把所有的獎金和養老金發完之後,三萬兩所剩無幾。
韻芷心疼得都快哭出來了,委屈地說道“哥哥,再這麼胡花下去,我們就真成窮光蛋!”
石爛也很不理解李超的做法,問道“主人,恕屬下多嘴,您這麼做,好象對我們沒什麼實際的用處,就算您不給他們錢,不是一樣可以煉出鋼來?您這麼做,是不是有點……”石爛說話很有分寸,讓人反感的話,一句也沒說。
李超笑了笑,說道“石兄,你我年紀相仿,你要是不嫌棄,就叫我大哥,或者超哥。我叫你阿爛,好嗎?”
石爛一楞,沒說話,遲疑了一會,點了點頭。
李超把石爛的神態全都看在眼裡,微微一笑,說道“阿爛,你知道怎麼養戰馬嗎?”
石爛沉吟了一會,說道“馬我到是騎過,可怎麼養戰馬就不知道了。”
“馬和其他的動物一樣,成年之後會在每年的春季發情,但戰馬相當於騎士的生命,一隻發情而到處嘶咬其他馬匹的戰馬,足以讓這場戰鬥失敗。所以,在戰場上作戰的戰馬,都是閹割過的。三國中呂布的戰馬―赤兔,就是被閹割過的。”李超緩緩地說道,石爛沒念多書,對他說的東西似懂非懂,但三國、呂布卻是在書館裡,聽說書先生說過,所以,也聽得頻頻點頭。
李超看了一眼韻芷,見她茫然地看著自己,笑了笑,繼續說道“從第一代戰馬中,挑出最強壯的加以閹割,其餘的較弱的馬再繁殖第二代戰馬;再從第二代戰馬中,挑出最強壯的加以閹割,其餘較弱的馬再繁殖第三代戰馬……如此反複,天知道最後挑選出來的戰馬還能不能供人騎乘。現在我們的鐵匠們,就像已經被閹割過的戰馬,我不想再閹割他們,相反,我還要讓他們養成資源共享,共同研究,共同進步的習慣。這雖然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但我就是讓世人知道,教會徒弟,並不會餓死師傅,反而師傅光榮!被閹割的不僅僅是鐵匠,而是整個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相比,三萬兩白銀實在是太劃算了。”
其實,李超完全可以把會煉高碳鋼的人集中在一起,把會煉中碳鋼和低碳鋼的人集中在一起,分彆煉製他所需要的鋼鐵,這樣就可以避開這些所謂麻煩,也不用去為了不相乾的事情傷神,可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就應該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麼。
其實,李超完全可以把會煉高碳鋼的人集中在一起,把會煉中碳鋼和低碳鋼的人集中在一起,分彆煉製他所需要的鋼鐵,這樣就可以避開這些所謂麻煩,也不用去為了不相乾的事情傷神,可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李超就想真正為這個時代,為我們這個民族做點什麼。
科技基金會成立之後,李超在兵器製造區施行標準化生產。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標準化生產使不同的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可以組裝在一起,也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並實行了“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麵。李超自己是兵器生產的最高監管人。他的下麵是工師,就是各兵工廠的廠長。在廠長的下邊是丞,類
似車間主任。而車間主任的下麵是工匠工匠。從相幫、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注標準化生產和物勒工名,早在我國秦代就采用了)
試生產半個月後,封劍山莊正式實現了鋼鐵生產的標準化,由於作業方式采取的是流水化作業,所以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產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隨著鋼鐵生產步入正軌,李超的心情也越來越興奮,甚至有點緊張。李超是個軍事迷,十分清楚步槍在冷兵器戰爭中的作用,那簡直就是決定性的。八旗騎兵麵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波蘭騎兵衝擊德國的鋼鐵之師,人們感歎進攻者的勇敢之外,更多的是驚慕於步槍火炮的威力。
所以,麵對無論是戰術還是武器,都出在冷兵器時代顛峰的蒙古軍隊,能與之爭鋒的,就隻有步槍和火炮。李超費儘心機地弄到這個軍器總監的職位,就是想試試能不能製造出超越這個時代的武器,進而幫助自己成就一番霸業。
事不宜遲,李超馬上召集向明月等人商議製造細節,經過李超長達一個多時辰的耐心細致的描述步槍構造和性能之後,所有的人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就在李超無計可施的時候,向明月忽然開口說道“俺在韃子軍隊的時候,曾給按百夫長的要求,用黃銅製作過一種二十多斤重,一尺一寸長的怪東西,那種怪東西好象叫什麼火銃,和公子說得差不多,也能發射鐵彈、鉛彈。不過,那個什麼火銃,是從前麵裝火藥和鐵彈,點燃火藥之後,將鐵彈射出去,但火銃隻能射十步遠,而且連皮甲也射不穿,當個玩物還差不多,公子說得是那東西嗎?”
火銃就是最早期的火槍,是在中國元代發明的,因為氣密性和槍管長度等問題,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5―10。
李超無奈地點點頭,總算有明白的了。
“差不多!能不能再把槍管加長到四尺,再在槍管裡麵內刻製螺旋膛線,彈丸要能從後麵裝進去,彈丸的直徑要比槍管的口徑大一些……”李超話還沒說完,旁邊的工匠就已經在議論紛紛了。
“公子,彈丸比槍管的口徑大,還能把彈丸發射出去嗎?”“公子,鑄造槍管已經很不容易,如何還能在槍管內刻製什麼膛線?”“公子,火藥在槍管中爆炸,用來從後邊裝彈丸的部分,會不會被炸開啊?”
鋪天蓋地的問題,把李超問得目瞪口呆,是啊,沒有工業基礎,沒有車床,膛線不能生產、底火裝置不能實現、子彈的定向爆破也做不到,更主要的是,連子彈都生產不出來!而且,就算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製造出步槍,其造價也是高得難以接受,子彈更是消耗不起,裝備軍隊想也不要想。
李超的腦子開始混亂了!“怎麼會這樣?我記得有很多回到過去的哥們,不也是一樣造出了火槍嗎!怎麼輪到我的時候,就這麼費勁呢!同樣是回到過去,做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眼下這些技術難題,以目前的工藝水平,是根本解決不了的。可不管付出多大
的代價,火槍發明是一定要做的,這是曆史發展的方向,李超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這片神州大地,更深愛著這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他不想再有火燒圓明園,不想再讓日寇的鐵蹄蹂躪我們的民族。所以,不管有多難,不管是十年還是五十年,李超都要走下去!
看來,在車床還沒發明以前,線膛槍是不可能生產出來了,但是滑膛槍還是沒有這麼多問題的,而且,滑膛槍的射速、威力和射程也比現在的騎兵弩要大得多。
這些道理想清楚了,李超笑了笑,說道“各位,少安毋躁,既然這些技術問題解決不了,那我們索性不管他們,按照向兄製造火銃的法子,將槍管加長,手持部分用木頭製成適合肩部的槍托。”眾人在沒有疑義,加長槍管就是合金配比的問題,有個老鐵匠上繳的工藝絕活中,就有相應的記載,這個老工匠也因此獲得了養老保險。製造槍托很容易,槍托可以讓使用者直接將火槍托在手裡,方便瞄準。
李超又向眾人講述了撞擊火石式點火裝置和輪式彈倉的結構。
撞擊火石式點火裝置,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是用裝有彈簧的擊錘,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而輪式彈倉,結構類似左輪手槍的轉輪,不同的是,輪式彈倉分前後兩艙,前倉裝彈丸;後倉裝火藥。每擊一發輪式彈倉自動轉動,輪式彈倉有六個彈倉,所以可以連續擊發六次。
由於有了這個兩個裝置,燧發槍的射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情況下,1分鐘之內發射12發鐵彈沒有問題。這比蹶張弩每分鐘發射3支箭的速度快了3倍。而且改良後的黑火藥配方,應該能使燧發槍在300米之內能射穿任何騎兵裝甲,這和蹶張弩的射程差不多,而比騎兵裝備的手張弩的100米射程要遠得多。
雖然在射速、射程和威力上,燧發槍都比現在的弩箭好許多,但燧發槍也有其致命的缺點,不能全天候作戰,雨雪天氣和潮濕的條件下,燧發槍會失靈;由於彈丸和槍管之間的公差很大,導致精確度不高,射擊的精度不能得到保證,而且連續射擊後,槍管會發熱變形,不適宜長時間持續作戰。夜間作戰,火石撞擊出的火花,很容易暴露部隊的位置,不能起到作戰的突然性。
而李超現在所處的就是潮濕多雨的南方,這種由李超設計的武器威力到底如何,要做出第一個樣品後才知道。
李超知道自己今後將會麵臨什麼樣的敵人,而這種有缺陷的武器,是不可能順利地給他帶來勝利的,他還需要一種更穩定更適合全天候作戰的武器。
弓箭,這被人類使用了千百年的武器,又一次進入了李超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