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實一愣,接過呈狀示意孫彬在一旁坐下,展開呈狀細看,越看眉頭皺得越緊,看完之後眉頭擰成疙瘩。
因為王異,荀實討了司馬元顯的歡心,跟在世子身邊出入會稽王府,合了司馬道子的眼緣。會稽王召聚近臣聽曲飲酒,荀實常為座上賓。
荀實在京中任官已久,有意外任刺史。正月前往王府和世子府拜年,送出幾件珍玩,得了許諾刺史出缺便讓他前往。
楊安玄是會稽王的寵臣,新近剛在洛陽戰勝秦軍,這個時刻針對楊安玄,會不會惹會稽王生氣,攪了自己的好事。
將呈狀放下,荀實思忖不語。
孫琳不知荀實的心思,憤聲道:“這個楊安玄恃寵而驕,目無法紀,大臣犯罪當由廷尉審理收獄。請荀廷尉下令,派延尉監潘廣前去汝南郡緝拿收押,重振廷尉之威。”
荀實慢條斯理地捋著胡須,道:“孫琳,不能光聽一麵之辭,楊安玄是否有罪不應由廷尉決定。你將這封呈狀轉交給禦史台,讓禦史台彈劾楊安玄,待朝庭下旨後再行處置不遲。”
禦史台?荀廷尉不想多事,孫琳被當頭澆了盆冷水,索然地端起茶喝了一口,清香不解嘴中苦澀。
“咚咚咚咚”,突然鼓聲大作,登聞鼓響。
荀實手中茶水潑灑了出來,站起身大聲喝道:“來人,誰在敲登聞鼓2)?”
晉武帝司馬炎在廷尉府前設登聞鼓,詔“民眾有冤,可以通過撾登聞鼓直訴”,但是普通百姓哪敢上廷尉府前敲鼓,自登聞鼓設立以來,就沒被敲響過幾次。荀實任廷尉已有六年,這登聞鼓從來沒有響過。
片刻之後,有小吏飛跑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稟道:“汝南定穎人董淡敲登聞鼓,為其父董林鳴冤。”
汝南定穎,孫琳雙眼發亮,看來還是告楊安玄的,楊安玄這小子到了汝南郡後究竟得罪了多少人。看了一眼氣急敗壞的荀廷尉,孫彬心想,這下推脫不了吧。
登聞鼓響,推搪不得,荀實升坐大堂,有吏員將董淡帶到堂前。
董淡頭戴白色練冠,身著粗麻孝服,神容憔悴,舉止尚還從容,對著荀實揖禮。
鞫獄問案自有一套程序,董淡以律法中“鞫獄須則家人下辭”3)為由,替父親董林申辯,其父隻是替定穎縣令祖伺之與主簿任智頂罪,並未犯罪,請廷尉撥亂視聽,為其父正名。
得知董林是大儒董景道的後人,荀實亦不敢怠慢,應允向天子啟奏,暫將董淡收監。
登聞鼓響,京城震動。一個時辰後,比董淡先期到達建康的徐慶等人便知道了消息。
徐慶與眾人來到堂弟徐振的家宅,徐振是門下省的令史,在京城是個不起眼的小官,兩天前徐慶等人來找他活動,徐振心知自己的份量,隻能含糊答應,也提過讓徐慶等人去敲登聞鼓。
得知董淡敲登聞鼓,徐振笑道:“五兄,愚原本就讓你去敲登聞鼓,可是你諸多顧慮,如今董淡開了先河,你們不妨跟上。登聞鼓響,京城皆知,此事大發了。”
於是,登聞鼓再度響起。登聞鼓一日兩響,東城王府的會稽王也被驚動了,急召廷尉荀實來到王府問明登聞鼓響的緣由。
得知兩次鼓響皆是因楊安玄而起,司馬道子以手扶額,大感頭痛。楊安玄到哪哪不安生,自己讓他在汝南郡練兵,作為建康屏障,這才到汝南郡幾天,多年未響的登聞鼓都為他響兩回了。
司馬元顯道:“楊安玄如此妄為,不能不聞不問,父王應讓廷尉派人拿他進京治罪。”
荀實看了一眼司馬道子,道:“楊安玄剛為國立功,馬上便將他下廷尉問罪,怕是惹人議論,於大王的顏麵也不好看。”
年前楊安玄派人送了兩車禮物到王府,還有一封信,信中楊安玄提及汝南郡洪災嚴重,庫房虛空,賑災難度大等事。
汝南洪災之事朝庭收到過奏疏,當時王廞作亂,三吳不穩,朝庭無力救災,隻是準了汝南太守周安所請,減稅一半。
司馬道子注意到,汝南士族告楊安玄不遵法紀、濫用刑罰、大興冤獄等罪,而那個董淡是為父鳴冤,申辯父親無罪。
稍加琢磨,便能品出幾分滋味來,估計是賑災時那些官吏趁機貪腐,惹惱了楊安玄,懲處激烈了些。
年前朝庭下旨賑災,各州紛紛上疏要糧要錢,朝庭哪有多餘的錢糧,先帝曾想在華林園中建一處宮殿,直到現在仍無著落,這些士紳不能為國分憂,是要好生教訓一下。
想到這裡,司馬道子道:“著禦史台和廷尉一同派人前往汝南查明實情,勿枉勿縱。”
荀實聽出司馬道子話中偏袒之意,笑道:“大王放心,臣一定查明真像。”
司馬元顯不滿地道:“荀廷尉,你可不能徇私枉法,一定要秉公處斷。明察怕是不妥,還是暗訪吧。”
荀實看了一眼司馬道子,這對父子意見不一,看來自己最好是置身事外,靜觀其變。
兩天後,侍禦史郭定和廷尉正孫彬帶著十餘名隨從,便裝前往汝南郡查案。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