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姬繼續闡述她的見解:“在大明時,這些將領雖掌握重兵,卻因地處邊疆而受朝中權貴忌憚,糧餉常被拖欠甚至克扣。邊軍士兵淪為將領的私有財產,遭受無情剝削。士兵們若無糧餉,又怎能奮勇爭先?”
“但當他們投效滿韃子,韃子為了利用他們攻城掠地,賦予了他們巨大的權力,幾乎成為國中之國。因此,他們自然優待士卒,以確保自身利益的穩固。”
“而且,”王少姬補充道,“在攻破江南諸城的戰鬥中,韃子軍隊屠城之舉屢見不鮮,這些暴行並非僅由旗人所為。縱兵劫掠雖然對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對這些士兵士氣卻有極大提升!”
朱由榔明白了王少姬所表達的意思。大明軍隊之所以屢戰屢敗,根源在於朝廷的**與軍製的不合時宜,這導致了邊防軍隊糧餉的短缺,進而削弱了他們的戰鬥力。
然而,當這些將領轉而效忠於滿清後,他們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與利益,必須掌握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為此,他們不僅確保糧餉的準時發放,更慷慨地給予賞賜,從而激發了士兵的戰鬥意誌,確保了軍隊的強大戰鬥力。
但朱由榔並不認可這種涸澤而漁的方式,如果百姓都被殺光了,打下偌大的天下又有何用?況且,如此暴行,早晚必遭反噬,粵西及各地義軍的抵抗可不僅僅是因為心懷朱明,還有著私恨。
他們又聊到大明的問題。
永曆朝廷現在的架構,主要建立在原大西軍的基礎之上,大明朝廷的黨爭之風尚未吹至此地。儘管朝中有不同派係,但在晉王、蜀王及秦王的領導下,眾臣皆以永曆帝為尊,因此能夠形成上下一心的局麵。
“皇後所言甚是,但朕以為,此中仍存隱患。”朱由榔沉吟道。“晉王、蜀王之師雖勇猛善戰,卻不免有私兵之嫌。目前,二王對大明忠心耿耿,自然無二心。但若將來遭遇不測風雲,他們麾下的將士是否仍能保持這份忠誠?”
所以,他計劃進行軍隊改革。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啟動,如今大明已經占據西南四省,局勢較為穩定,他決定探一探李定國的口風。
李定國麾下的將士驍勇善戰,本人威望也是如日中天,可以說是大明的定海神針。
他軍勢強盛,如果他也支持軍隊改革,那朱由榔的想法就可以在大明軍中暢通無阻的推行。
李定國來到永明宮,朱由榔開門見山說道:“兄長,如今,我大明雖有西南四省之地,但若無強軍,又何以立足天下?朕欲推行軍製改革,不知兄長有何高見?”
李定國微微頷首,他亦深受軍戶之苦。他沉思片刻後回道:“陛下,軍隊改革乃強國之本,定國無不支持。但此事宜徐徐圖之,不可急功近利。”
朱由榔坦誠以對,將內心之思儘告於李定國。
“兄長所言極是,朕亦有此顧慮。”朱由榔點頭讚同,他深知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慎重其事。“朕欲從根除弊,先從軍餉發放做起,確保將士衣食無憂,再逐步推行其他改革措施。”
軍餉問題一直是困擾大明軍隊的頑疾,若能解決此問題,無疑將大大提升軍隊的士氣與戰鬥力。“陛下此舉深得軍心,定國願為陛下分憂。但軍製改革涉及諸多方麵,還需詳細規劃。”
因為事情機密,殿中僅有他二人,連郭彤都被安排到門外值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