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廣西邊境的部分土司開始倒向安南國。
要知道在大明與安南之間,可是沒有那麼清晰明確的邊境線的,而且因為兩國接壤的地方有很多的山脈,深山老林裡的蠻族,不僅自己沒有國家認同的觀念,而且連大明也說不好他們的具體組成。
這片土地,從漢朝以來,就始終對著中原王朝有著很強的離心力,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那自然好說,而一旦中原王朝衰落,這地方必然會形成割據獨立,而且很容易被南方的國家所占據。
所以,朝秦暮楚在土司們這裡,實在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而恰好安南國這時候也不安分。
朱雄英微微一怔,因為大明對於國外情報的落後,所以安南國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確實不是特彆清楚。
當然,如果傅友文隻是一個正常的戶部侍郎,那麼他肯定也不清楚,但作為藍玉小圈子裡的“軍師”角色,傅友文能從軍方獲取的信息,卻比普通文官要多得多。
因此,傅友文給朱雄英解釋道:“從安南那邊的土司聽說占城國的國王製蓬峨似乎戰死了,安南國的主力已經從南線抽身,得以調兵北返,而且安南國內的局勢也不太平。”
“詳細說說。”朱雄英的麵色有些凝重,他沒想到,傅友文的消息比錦衣衛還要快。
因為海貿的事情,所以第一時間就交代給錦衣衛,令其偵查安南國和占城國的情報了,但是南方長期以來都是錦衣衛活動範圍較少的區域,也是情報的薄弱之處,所以消息都很滯後.哪怕這時候下令查,等到查清楚反饋回來,也得有一陣子了。
不過既然傅友文這邊的消息更快更全麵,那麼提前了解自然是更好的。
經過傅友文的介紹,朱雄英對眼下南方的局勢,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安南國和占城國,版圖有點類似於越南戰爭時期的北越和南越,長期以來,都是安南國壓著占城國打,但是在三十年前隨著製蓬峨成為占城國國王以後,局勢開始轉變了,製蓬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天才,他繼位以後大力整頓了占城國的軍隊,因地製宜設計了以象陣為核心的軍隊體係,並且趁著安南國陳朝的內訌,不斷吸納逃亡到占城國的軍官,實現了軍力的大幅增長。
在洪武元年的時候,安南國陳朝的陳裕宗派遣大軍討伐占城,被製蓬峨設伏大敗,隨後趁著安南國皇位爭奪事件的混亂,大舉出兵北伐,攻破安南國的首都升龍府,大肆焚燒擄掠而歸。
洪武九年的時候,安南國內的混亂初步平息,新任國王陳睿宗為了樹立威望親自帶兵攻打占城,然後結局比明堡宗還慘,直接戰敗後一命嗚呼了,安南國元氣大傷,首都升龍府再次被製蓬峨攻陷,洪武十一年,製蓬峨第三次攻陷安南國首都升龍府,兩國攻守之勢可以說是徹底逆轉。
不過,在這種亡國危機下,安南國內也出了一位力挽狂瀾的救時宰相,那就是外戚胡季犛,在第三次被攻陷國都後,胡季犛上位兼任小司空,並推薦其結義兄弟阮多方為將軍,黨羽範巨論為權都事,在朝中豎立自己的黨羽,逐漸掌握安南國陳朝的大權。
而後在洪武十三年,製蓬峨第四次北伐進攻清化的時候,胡季犛領水軍、杜子平領步軍前往防禦並擊敗了製蓬峨,這是陳朝第一次擊敗製蓬峨軍,胡季犛在朝野和軍隊中的威望大大地提高,而戰後杜子平托以疾病的原因被免職,胡季犛獨掌軍權。
隨後,胡季犛命手下弑殺了陳廢帝,陳藝宗繼位,而隨著今年製蓬峨第五次北伐但卻在海潮江遇伏身亡後,胡季犛的外部壓力徹底解除了,安南軍一路南下,占城國丟失了不少土地,不過製蓬峨留下的軍隊還很強大,安南國沒有一口氣吞掉占城國能力,所以雙方最終以橫山關為界暫時罷兵言和。
而安南國對占城國戰爭的勝利,也意味著兩國之間高下已分,安南國有更多的兵力可以抽回北方,再加上安南國對北方邊境始終有領土要求,因此在韓觀鎮壓下利益受損的邊境土司們,也開始倒向安南國,這就形成了安南國與大明之間的邊境摩擦。
隻不過這種邊境摩擦還沒有引起大明的重視,畢竟跟安南國比起來,高麗國那可過分多了,不斷越過鴨綠江屯田、建立城堡、遷移人口,並且收編殘存的女真人當打手.安南國這種小打小鬨,廣西地方就能處理,還傳不到中樞的耳中。
傅友文總結道:“所以,大明如果派遣艦隊保護著商船前往安南國進行貿易,那麼在這個時間檔口,其實是有可能引起安南人其他猜測的,整個航程也會出現不必要的糾紛,甚至有可能引發戰爭。”
“如此說來,事情倒是要更複雜一些。”朱雄英認真以對,“不過問題倒也不大,這次下南洋,本來艦隊也有威懾南洋諸國,散布大明天威的意思,其實反過來想,難道安南國就不虛嗎?”
傅友文微微一怔,朱雄英這話說的很有意思,是啊,安南國就不虛嗎?
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安南國這麼多年以來,始終與占城國處於戰爭狀態,製蓬峨五次北伐,三次攻陷安南國都,整個安南的政治、經濟都受到了戰爭的極大影響,正是因為兩國的戰爭,渴望當權者能保護他們利益的大地主才會支持外戚胡季犛上位.當然,安南國內的大地主們不久以後就會迎來胡季犛的背刺就是了,胡季犛會做出跟李成桂一樣的選擇,那就是清查私田。
說回現在,安南國的國力、軍力,其實是不足以再次支撐一場大規模的全麵戰爭的,這個道理顯而易見,要是安南國有能力跟大明開戰,那他們為什麼不一路平推先把南邊的占城國給滅了?是他們不想嗎?
肯定不是。
所以,久經戰亂的安南國,這時候肯定是不敢公然跟大明開戰的,這也就是反應了他們奇怪的心態,一方麵想在北方邊境招降納叛拓展勢力,另一方麵還不敢跟大明公然叫囂。
故此朱雄英判斷,此行安南國是不敢對大明的艦隊動手的,大明艦隊的到來,反而能起到威懾安南國,繼而維持住安南國與占城國之間的態勢均衡的作用。
“有了大明艦隊的乾預,安南國想要大舉南下,徹底滅亡占城國,肯定是會有顧慮的。同時,維持住現在兩國之間的局勢,對大明來講也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不管是安南國強大還是占城國強大,都不符合大明的利益而在占城國的角度來講,在安南國的壓力下,他們也會更加地親近大明。”
“所以這次下南洋,我認為是利處很多,弊處很少。”
聽了朱雄英的分析,傅友文點了點頭,心中對於南方局勢的擔憂稍稍地減輕了,如此說來倒是一舉兩得,既能賺錢,又能穩定南方。
兩人繼續討論,話題轉到了第二站占城國。
占城,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所以又叫占婆,這個國家在洪武二十三年的今天,國土是北起橫山關,南至大海,以前是漢朝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後來象林縣功曹之子區逵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建立了占城國,隋唐的時候國土極盛,曾發兵攻打唐朝,占領驩、愛二州,後被唐朝的安南都護張舟所敗,占城國開始把領土擴張的目光轉向了西方,趁真臘分裂之機入侵真臘國,不過很快吳哥王朝建立,真臘國與占城國陷入了長期戰爭,最後占城國被真臘國吞並,再次獨立後,又遇到了蒙古人的南侵,在蒙古南侵的過程中,占城國表現相當出彩,安南國被蒙古人滅國了,占城國反而堅持住了,甚至憑借著茂密的叢林地形,數次擊敗了蒙古遠征軍。
朱雄英說道:“占城國雖小,但其地理位置重要,位於南海要衝,是我們通往更遠海域的必經之路。不過跟安南國相比,占城國基本上沒有受太多的漢化,這一點倒是有些遺憾。”
文化輸出是增加大明影響力很重要的一環,以大明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文化認同,其實無形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過這種東西的實際效果還是要依賴於軍事,兵強馬壯說話才硬氣。
傅友文點了點頭說道:“占城國確實是個重要的中轉站,不過,由於占城國與安南國、真臘國,都存在恩怨,在前往時還需格外小心,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紛爭,大明不站隊,才能處於超然的地位。”
朱雄英微微頷首:“這是自然,到時候得跟水師的將領詳細說明這一點,這一趟探查情報和軍事威懾都在其次,主要目的還是做生意,得確保我們在占城國的貿易能夠順利進行。”
接著,朱雄英和傅友文又在財務方麵估計了一下,包括幾種主要貨物的進貨成本和利潤,以及遠航的具體費用,最後算出的預估利潤還是挺令人滿意的,最起碼能支撐第二批次風帆戰列艦的建造了,除此之外還能富餘一些。
“有一就有二,隻要這次遠航順利,能夠帶回來幾十萬貫的利潤,那下一次下南洋就好說多了,若是一年能有一到兩次皇室主導的遠洋貿易,整個大明的財政都能寬裕不少。”
朱雄英點了點頭,站起身向傅友文告辭:“謝您解惑,今日受益匪淺其實隻要戶部支持,這件事情籌備起來會很順利的,海上貿易定能取得成功。”
“殿下過譽了。”傅友文回禮道:“能夠參與此次遠洋貿易的籌備,也是戶部的榮幸,戶部定會全力支持殿下的計劃,確保貿易的順利進行。”
“戶部的楊尚書那裡?”
“無妨,我會去說的。”
戶部內部的勾心鬥角和權利爭奪,朱雄英就不打算參與了,他這個身份也不合適。
跟戶部溝通完,內廷方麵就好說多了,作為皇權的附屬,宦官們不可能反對這個計劃,他需要注意的是不讓宦官們從海貿裡中飽私囊太多。
朱雄英步出戶部值房,陽光斜斜地灑在他的臉上,映出幾分堅毅。
什麼叫大航海時代的開端?
對於朱雄英來說,這次的海上貿易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商業活動,更是大明向海洋邁出的重要一步,隻要先讓朝野看到海貿的利潤,那麼有利可圖,為了緩解財政壓力,辦更多的事情,肯定還有接下來的行動,而這種東西,肯定都是規模越來越大的。
海外貿易,雖然目前僅僅是皇室主導的海外貿易,但涉及的產業鏈卻很廣泛,畢竟皇莊皇店也不會直接生產絲綢、茶葉、瓷器,最後采購帶動的都是這些行業的發展,而從海外購買的商品,回來銷售,同樣也能帶動國內市場的活躍。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