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鴻一門弟子也與那卓姓弟子至此徹底關係鬨僵,勢不兩立。
就這樣又過去了許多年,新皇登基不能打破徐州文盛學院的寧靜,但是一道令天下嘩然的王令可以。
年過花甲的元鴻走出學院,一路坐車趕到京都。
他來到皇宮門前,後親眼見到了新帝蕭臨淵,勸說他放棄統一天下文字和整改文學典籍之事。
後麵的視頻眾人已經看過了,但是再看一遍,仍忍不住汗毛起立,渾身的熱血好像都沸騰起來。
蕭臨淵不愧為千古一帝
事後,元鴻就留在了京都,和柳尚、與那兩百多位學士一起,開始了日夜不輟的辛苦編撰天下大典的工作。
“老師,您不是來勸說陛下的嗎怎麼”
陪他進京的弟子不解。
元鴻的回答很簡單,卻令人振聾發聵。
“之前,我們說,是陛下錯了,但他哪裡錯了呢”
“他予天下安定,予萬民福澤。我們說他錯了,隻是因為他在走一條自古從未有人敢走的路。”
“他為先驅者無畏,而跟隨者有畏。我無懼,所以,現在我跟陛下是我們,跟那些反對者,是他們。”
他回首看向自己屋中擠得滿滿當當的弟子,截然不同的兩個稱呼,已足夠表明元鴻的決心。
隻是這樣一來,當時罵他倒戈的人必然不少。
果然,第二日出門後各種難聽的罵聲就傳來。
“呸什麼大儒,真是丟儘我們文人的臉”
“奴顏婢膝如此之人也配為人師誤人子弟”
“快滾我們與你不再是朋友趕快消失在我等眼前”
光幕前的人沉默。
以旁觀者的視角看這段內容,真的很戳心。
元鴻錯了嗎蕭臨淵錯了嗎
後世對兩人的讚頌,曆史中大宸的強大,百姓的安居樂業,無不告訴現在的大宸世人,錯的是那些反對者。
天下大典在編撰。
又過兩年,蕭臨淵終於是按捺不住了,一紙招師令和大宸子民免費讀書入
學堂的詔令傳遍大江南北。
再然後是元鴻的一紙請師函,上千文人收拾行囊,浩浩蕩蕩的出發去自己調遣任命的鄉鎮,教書育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子弟。
普通文致的學院裡,坐滿了年歲不一的人,書聲朗朗。
他們就是大宸下一代的希望
而巍峨宏偉的皇宮裡,一代帝王正在執筆批複公文。
冠上的東珠微微攢動,黑金色的衣袖滑過,朱砂筆下,擺著的是一份勸蕭臨淵收回成命的奏章,言辭間還透著些許若不同意,他們就要罷工了的意思。
年輕俊美,周身透著無邊威勢的帝王輕輕抿唇一笑,低沉的嗓音自唇邊響起。
“天下萬萬人,孤何人不可用妄圖以罷官來威脅孤,簡直癡人說夢”
說罷,一個大大的準字落下。
可想而知,敢上奏這類奏章的人怕不是最後都落得個告老還鄉的下場。
蕭臨淵也太狠了
光幕外不少人背後溢出冷汗。
他們何時見過這種殺伐果斷、說一不二的君王
細數光幕直播以來關於神昭大帝的事跡,就是大宸的開國皇帝,那位馬背上奪得天下的君主也沒蕭臨淵這種恨不得開天辟地的恐怖架勢來。
可當時還有多少能讓他掣肘的存在呢
怕是當時登基數年後的蕭臨淵臨朝期間,世家貴胄連個屁都不敢放了。
一轉眼,元鴻躺在床上病的起不來,柳尚來看望他後,就走了。
看到這兒時,眾人就已經意識到,元鴻怕是已快走到他生命的結尾了。
那是一個深秋,深黃的梧桐樹葉掛了滿樹,被風一吹,蒲扇大的樹葉就上下打著晃、呼呼作響。
蕭臨淵穿著一身黑色帝王常服,站在梧桐樹下,看著樹上的葉子,聽著耳邊的風走過,不知在想什麼。
風將微黃的信紙從他指間吹走,那張紙在風裡打著旋,最後輕飄飄的落在地上。
正好清晰的顯示出紙上的字跡。
吾皇親啟
老朽風燭殘年得陛下看重,重整天下文學,是為幸事,雖死無撼誒。
然吾將死仍有二言願留陛下,望陛下聽之。
其一,老朽敢問陛下是何人是姓薑,還是姓蕭
其二,老朽再問陛下心有所愛否,心有所恨否
其二,老朽不敬,欲問陛下開懷否
若姓蕭,爾為人間帝王,何不儘享人世繁華苦樂,也不枉生而為人,來人世走一遭;
若姓薑,爾為無牽無掛逍遙仙,老朽願祝陛下此生長樂,歸寧返自然。
吾,願吾皇百歲無憂,順心隨意。
畫麵的最後,那張紙在被風吹走的前一刻,被文質彬彬的禦史撿到。
看完信紙內容,他抬頭遙望向獨自站在梧桐樹下的蕭臨淵,後者的衣袍在風中被吹得輕輕擺動,像被
拴住身體的鳥雀再怎麼掙紮也隻能被困在原地,飛不起來。
蕭臨淵最後對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有人好奇,但也有人通過元鴻的這份遺信讀懂了一些內容。
蕭臨淵冷眼看著光幕,他還能是誰
他自是薑萬寧。
古古的聲音適時的出現。
這封元鴻留給神昭大帝的遺信,當時正巧被禦史相墨撿到,於是,他就這麼給夾進了書中。如今這封遺信還在博物館中被展出。
蕭臨淵,薑萬寧,咱們的神昭大帝到底更想當誰多一點呢
元鴻或許早已感覺出神昭大帝在兩個身份上的搖擺不定,但沒人知道神昭大帝內心的抉擇。
好了,接下來就讓咱們看看這兩位曆史大家的畫像。
光幕上,一左一右出現兩幅畫像。
左邊畫著柳尚,一身文士深藍長衫,頭戴峨帽,廣袖長袍,執筆揮毫寫墨,那筆尖揮出的墨跡好像能透過畫印現在屏幕上一樣,柳尚是執筆之人,而他們卻在紙中,端的是風流肆意,下筆如有神,文人意氣儘顯
而右邊這幅畫,畫的是一白袍墨襟須發皆白的老者,老者盤腿坐於一顆老鬆樹下,麵容慈祥,在畫的底下還畫著一群擁擠的年輕弟子,那是他教育出來的學生。
兩幅畫不光人物神似真人,就連畫中背景、色彩暈染都極儘貼合人物形象。
看之前講過能入傳世閣中的幾位也是這樣,有好畫之人對作畫者的身份極其好奇。
“這畫到底是哪位畫師所作畫功上乘啊”
但也有看著光幕上的兩幅畫像產生豔羨之情的。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